自殺。
對於一個不存在死亡概念的先天神器之靈來說,它認知當中的“自殺”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
說起來,作為【虛】與【有】最精華部分所結合誕生的【餘數】。
先天神器在理論上無論是稀有度還是發展潛力,都是要高於聖人的存在。
但是在四象世界之中,先天神器卻幾乎都是處於“為人所用”的狀態,這在王遙的認知之中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虛】與【有】在王遙看來是同級,但【虛】同時代表著“死與生”、“動與靜”、“可能與否定”。
這就使得在很多人眼中,哪怕是聖人眼中,【虛】都是要高於【有】的。
因為是【虛】賜予了【有】,【生】這個概念。
但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有】本身就代表著【存在】。
當【虛】與【有】結合之後,【存在】這個概念才正式被激活,所以很多人都無法意識到“不存在的【存在】也是一種存在”。
【存在】這個概念想要被激活,必須要具備【觀測】效應。
也就是需要“不存在的【存在】”與【存在】本身一起被認知,之後才能確定這兩者的占比、狀態與位置關係。
而這,需要的是【動】。
【虛】賦予【有】的【生】,本質上是【虛】激活了【有】的【動】。
【有】不動,那它就不【存在】,也無【生】。
但它隻要動起來,那【存在】、【不存在】、【生】、【死】這些概念都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所以,與其說是【虛】賦予了【有】各種概念,倒不如說是它們二者的接觸作為【觀測】的節點,其反饋便是【有】自動激活了自己的【存在】。
之後便演化出了【生】。
老子曾言“反者道之動”,這句話說得倒也沒什麽大錯,隻不過對【道】之根源的因果邏輯描述反了。
對於【道】最根源的【有】來說,應該是【道動之於反者】。
不過隻將“反者道之動”這句話運用在物質世界的範圍內,那就沒有什麽問題了。
在物質世界中,一切客觀物質與主觀精神都以物質的變化為基準進行反饋。
在這種規則之下,“反者道之動”這句話幾乎可以用在任何以物質或者抽象概念為主的場合。
因為世間的一切變化從最根本來說都是基於物質的變化,所以一切物質的變化都會引來或大或小的反饋。
就像前文提到過的博弈論。
在充滿秩序的世界,人類會追求混亂;在充滿混亂的世界,人類會追求秩序。
這不是“賤”,也不是“蠢”,而是人類作為物質世界一員,不可避免會沾染的“習性”。
從博弈論的角度,在秩序時追求無序,在無序時追求秩序,都是會得到更高報酬的活動。
而這一規則便是物質世界最直觀的反饋。
隻要生活在物質決定意識的世界之中,隻要人的意識無法改變物質,那麽一切的【動】都注定會得到反饋。
這種“反饋”有時是和其光,同其塵的共振、包容、融入。
也有時候是針尖對麥芒的反擊、對抗、破壞。
如果隻注意到了其中的對立,而沒有注意到還存在著統一,那就很容易誤入歧途。
這便是王遙對這句話的不滿所在。
一個是沒有限定前提條件,這句話隻適用於物質決定意識的物質世界。
另一個就是這句話對於“統一”的描述完全寄托在了【動】這個字上麵。
如果不能捕捉到這個【動】字包含的中性的“波動”、“搖擺”等意思的話,就很難憑借低微的心境真正理解這句話真正的含義。
這些細節處存在的問題,就是王遙極為認同受王推行封神禁令的原因。
聖人想要傳【道】就必須著書才行,著書的時候還要加入巨量的注解,否則隻會讓心境低微的普通人誤入歧途。
像王遙這種好為人師的先天聖人,他既懶得著書,但又喜歡教人,所以就選擇用“交朋友”的方式找幾個人進行針對性的指引。
心性,或者說交流意願、交流能力符合他要求的人便有機會成為他的朋友,接受他的指引和教導。
但這也隻是憑借他個人喜好對於生物個體進行的篩選,並非作為文明指引者對於社會的貢獻。
就逍遙城現在的狀況,王遙也不知道應該怎麽總結才算是正確、客觀的總結。
最初他並不認為農協有什麽問題。
因為已經說過很多遍了,王遙他們這些先天聖人,在各個社會之中都要做到符合“當前文明的社會道德”。
而不是像一個開了狂暴的正義使者,到處去審判每個文明中他自己認為的那些“罪人”。
假設他們出現在一個奴隸製社會,就算不按照他們這些聖人的“正義”,隻是按照地球或者四象世界這些文明初級階段前中期的“社會人”來判斷,會發生什麽呢?
肯定是消滅那些“罪惡”的奴隸主,解放那些奴隸,把自由還給他們咯。
那麽然後呢?
他們不是死於某些或常見或罕見但都不值一哂的因素,就是被其他奴隸主抓起來,成為下一個奴隸主的奴隸。
或者自己成為奴隸主,去抓或者買其他的人做自己的奴隸。
這是一個時代的選擇,聖人不會去對時代洪流中每個普通人的選擇指指點點,更不會以“未來的正義”的名義對“過去的邪惡”進行審判。
所以在地球的時候,王遙就算再怎麽對社會失望,也隻能用發展生產力的方式間接影響社會道德,糾正他認為不應該存在的錯誤。
什麽是不應該存在的錯誤?
那就是,將從人類誕生之初便一直受到每個人內心厭惡的活動正當化。
簡單點說,就是蚩尤。
蚩為愚蠢,尤為不公。
對於不公與愚蠢的痛恨是從文明誕生之初就深入了每個人的骨子裏的,所以史書才會用這種名字來指代一個戰敗的領袖。
愚蠢的領袖意味著死亡,不公的領袖意味著壓迫。
這兩者都存在對於依附者個人利益的犧牲。
在物質世界,犧牲他人的個人利益便是最讓人痛恨之事。
王遙剛在四象世界醒來的時候,一路上觀察也沒有發現任何奇怪的地方。
百姓並沒有怨恨當權者的表現,也沒有明顯的不公與愚蠢行為發生在大街上。
所以就算是那三位世家子弟找到王遙,請求王遙拯救逍遙城,王遙也沒有立刻對此做出強烈反應。
原因就是,他們三人並非逍遙城本地人,而是跟他一樣的外來者。
一群外來者要用自己所謂的“正義”去審判他們認為的“罪惡”,這種愚蠢的自我感動行為隻存在於凡人身上,不可能動搖到身為聖人的王遙。
那時候王遙依舊認為農協暫時沒有任何問題,還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
直到遇到路漫漫,從她口中得知了關於修羅門的一些曆史之後,王遙才開始正式思考關於農協一係列行為的是非對錯。
但是,思考並非憑空想象。
想要知道農協的行為是對是錯,最重要是知道當前社會的經濟體係、經濟麵貌、政治體製......
所以王遙才會一直待在外麵,而不是守在逍遙侯府等著委托上門。
他需要看到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信息,盡可能完整地了解這個社會的方方麵麵。
在這之後,他才有資格去分析農協種種舉動是否合理,依照當前完善的信息才能判斷如何才是對、怎樣才是錯。
因此不得不再次強調,這個世界是物質決定意識的世界,空想是不會有任何有用的結果的。
得到信息越多、越準確,他所能做出的結論才會越接近正確。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種簡單的道理在聖人身上也同樣適用。
可是當王遙見識過山梨城,跟麵宗的華豐交流過之後,便知道農協確實出了問題。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路線上的問題,更是事關無敵聖人仁民會長的問題。
無論農協是對是錯,王遙都必須要保證仁民會長能夠順利返迴,而不是失去迴歸的標定物然後被【虛】同化。
這個目標更是在完成主線任務、改變墮落的農協、拯救逍遙城之上。
按王遙的尊貴程度劃分,整個東州所有凡境眾生加起來都不如一個仁民會長的價值高,所以做出這種優先級的決定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這也僅僅是王遙個人的尊貴程度劃分。
在王遙這個追求【生】的先天聖人眼中,代表【生】之極致的便是存在自【有】中脫穎而出的聖境【眾生】。
所以在王遙眼中,作為【人】的無敵聖人便是最有價值的存在。
不過,前麵已經提到過了,不要把自己的“正義”當做真正的“正義”。
王遙作為先天聖人的追求,怎麽可能與從【生】中脫穎而出的聖人的追求相同呢?
先天聖人是逍遙侯的追求,因為先天聖人最接近根源、最接近“一切的起點”。而逍遙侯追求的便是知曉一切,所以必須要了解一切的起點。
那麽作為【虛】與【有】最精華部分的先天神器,怎麽可能會被這些聖人忽略?
對於一個不存在死亡概念的先天神器之靈來說,它認知當中的“自殺”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
說起來,作為【虛】與【有】最精華部分所結合誕生的【餘數】。
先天神器在理論上無論是稀有度還是發展潛力,都是要高於聖人的存在。
但是在四象世界之中,先天神器卻幾乎都是處於“為人所用”的狀態,這在王遙的認知之中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虛】與【有】在王遙看來是同級,但【虛】同時代表著“死與生”、“動與靜”、“可能與否定”。
這就使得在很多人眼中,哪怕是聖人眼中,【虛】都是要高於【有】的。
因為是【虛】賜予了【有】,【生】這個概念。
但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有】本身就代表著【存在】。
當【虛】與【有】結合之後,【存在】這個概念才正式被激活,所以很多人都無法意識到“不存在的【存在】也是一種存在”。
【存在】這個概念想要被激活,必須要具備【觀測】效應。
也就是需要“不存在的【存在】”與【存在】本身一起被認知,之後才能確定這兩者的占比、狀態與位置關係。
而這,需要的是【動】。
【虛】賦予【有】的【生】,本質上是【虛】激活了【有】的【動】。
【有】不動,那它就不【存在】,也無【生】。
但它隻要動起來,那【存在】、【不存在】、【生】、【死】這些概念都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所以,與其說是【虛】賦予了【有】各種概念,倒不如說是它們二者的接觸作為【觀測】的節點,其反饋便是【有】自動激活了自己的【存在】。
之後便演化出了【生】。
老子曾言“反者道之動”,這句話說得倒也沒什麽大錯,隻不過對【道】之根源的因果邏輯描述反了。
對於【道】最根源的【有】來說,應該是【道動之於反者】。
不過隻將“反者道之動”這句話運用在物質世界的範圍內,那就沒有什麽問題了。
在物質世界中,一切客觀物質與主觀精神都以物質的變化為基準進行反饋。
在這種規則之下,“反者道之動”這句話幾乎可以用在任何以物質或者抽象概念為主的場合。
因為世間的一切變化從最根本來說都是基於物質的變化,所以一切物質的變化都會引來或大或小的反饋。
就像前文提到過的博弈論。
在充滿秩序的世界,人類會追求混亂;在充滿混亂的世界,人類會追求秩序。
這不是“賤”,也不是“蠢”,而是人類作為物質世界一員,不可避免會沾染的“習性”。
從博弈論的角度,在秩序時追求無序,在無序時追求秩序,都是會得到更高報酬的活動。
而這一規則便是物質世界最直觀的反饋。
隻要生活在物質決定意識的世界之中,隻要人的意識無法改變物質,那麽一切的【動】都注定會得到反饋。
這種“反饋”有時是和其光,同其塵的共振、包容、融入。
也有時候是針尖對麥芒的反擊、對抗、破壞。
如果隻注意到了其中的對立,而沒有注意到還存在著統一,那就很容易誤入歧途。
這便是王遙對這句話的不滿所在。
一個是沒有限定前提條件,這句話隻適用於物質決定意識的物質世界。
另一個就是這句話對於“統一”的描述完全寄托在了【動】這個字上麵。
如果不能捕捉到這個【動】字包含的中性的“波動”、“搖擺”等意思的話,就很難憑借低微的心境真正理解這句話真正的含義。
這些細節處存在的問題,就是王遙極為認同受王推行封神禁令的原因。
聖人想要傳【道】就必須著書才行,著書的時候還要加入巨量的注解,否則隻會讓心境低微的普通人誤入歧途。
像王遙這種好為人師的先天聖人,他既懶得著書,但又喜歡教人,所以就選擇用“交朋友”的方式找幾個人進行針對性的指引。
心性,或者說交流意願、交流能力符合他要求的人便有機會成為他的朋友,接受他的指引和教導。
但這也隻是憑借他個人喜好對於生物個體進行的篩選,並非作為文明指引者對於社會的貢獻。
就逍遙城現在的狀況,王遙也不知道應該怎麽總結才算是正確、客觀的總結。
最初他並不認為農協有什麽問題。
因為已經說過很多遍了,王遙他們這些先天聖人,在各個社會之中都要做到符合“當前文明的社會道德”。
而不是像一個開了狂暴的正義使者,到處去審判每個文明中他自己認為的那些“罪人”。
假設他們出現在一個奴隸製社會,就算不按照他們這些聖人的“正義”,隻是按照地球或者四象世界這些文明初級階段前中期的“社會人”來判斷,會發生什麽呢?
肯定是消滅那些“罪惡”的奴隸主,解放那些奴隸,把自由還給他們咯。
那麽然後呢?
他們不是死於某些或常見或罕見但都不值一哂的因素,就是被其他奴隸主抓起來,成為下一個奴隸主的奴隸。
或者自己成為奴隸主,去抓或者買其他的人做自己的奴隸。
這是一個時代的選擇,聖人不會去對時代洪流中每個普通人的選擇指指點點,更不會以“未來的正義”的名義對“過去的邪惡”進行審判。
所以在地球的時候,王遙就算再怎麽對社會失望,也隻能用發展生產力的方式間接影響社會道德,糾正他認為不應該存在的錯誤。
什麽是不應該存在的錯誤?
那就是,將從人類誕生之初便一直受到每個人內心厭惡的活動正當化。
簡單點說,就是蚩尤。
蚩為愚蠢,尤為不公。
對於不公與愚蠢的痛恨是從文明誕生之初就深入了每個人的骨子裏的,所以史書才會用這種名字來指代一個戰敗的領袖。
愚蠢的領袖意味著死亡,不公的領袖意味著壓迫。
這兩者都存在對於依附者個人利益的犧牲。
在物質世界,犧牲他人的個人利益便是最讓人痛恨之事。
王遙剛在四象世界醒來的時候,一路上觀察也沒有發現任何奇怪的地方。
百姓並沒有怨恨當權者的表現,也沒有明顯的不公與愚蠢行為發生在大街上。
所以就算是那三位世家子弟找到王遙,請求王遙拯救逍遙城,王遙也沒有立刻對此做出強烈反應。
原因就是,他們三人並非逍遙城本地人,而是跟他一樣的外來者。
一群外來者要用自己所謂的“正義”去審判他們認為的“罪惡”,這種愚蠢的自我感動行為隻存在於凡人身上,不可能動搖到身為聖人的王遙。
那時候王遙依舊認為農協暫時沒有任何問題,還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
直到遇到路漫漫,從她口中得知了關於修羅門的一些曆史之後,王遙才開始正式思考關於農協一係列行為的是非對錯。
但是,思考並非憑空想象。
想要知道農協的行為是對是錯,最重要是知道當前社會的經濟體係、經濟麵貌、政治體製......
所以王遙才會一直待在外麵,而不是守在逍遙侯府等著委托上門。
他需要看到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信息,盡可能完整地了解這個社會的方方麵麵。
在這之後,他才有資格去分析農協種種舉動是否合理,依照當前完善的信息才能判斷如何才是對、怎樣才是錯。
因此不得不再次強調,這個世界是物質決定意識的世界,空想是不會有任何有用的結果的。
得到信息越多、越準確,他所能做出的結論才會越接近正確。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種簡單的道理在聖人身上也同樣適用。
可是當王遙見識過山梨城,跟麵宗的華豐交流過之後,便知道農協確實出了問題。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路線上的問題,更是事關無敵聖人仁民會長的問題。
無論農協是對是錯,王遙都必須要保證仁民會長能夠順利返迴,而不是失去迴歸的標定物然後被【虛】同化。
這個目標更是在完成主線任務、改變墮落的農協、拯救逍遙城之上。
按王遙的尊貴程度劃分,整個東州所有凡境眾生加起來都不如一個仁民會長的價值高,所以做出這種優先級的決定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這也僅僅是王遙個人的尊貴程度劃分。
在王遙這個追求【生】的先天聖人眼中,代表【生】之極致的便是存在自【有】中脫穎而出的聖境【眾生】。
所以在王遙眼中,作為【人】的無敵聖人便是最有價值的存在。
不過,前麵已經提到過了,不要把自己的“正義”當做真正的“正義”。
王遙作為先天聖人的追求,怎麽可能與從【生】中脫穎而出的聖人的追求相同呢?
先天聖人是逍遙侯的追求,因為先天聖人最接近根源、最接近“一切的起點”。而逍遙侯追求的便是知曉一切,所以必須要了解一切的起點。
那麽作為【虛】與【有】最精華部分的先天神器,怎麽可能會被這些聖人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