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遙短暫停頓的時候,陳曦開口了。


    “阿遙,你一直強調外力作用,是不是你打算使用某種外力強行改變逍遙城當前的局麵?”


    “要不你以為我說的‘殺少了’是什麽意思?而且剛剛我不就說了嗎?要用瘟疫、饑荒、死亡、戰爭來殺,隻有這樣才是真正有效。”


    “維克特可以散播瘟疫,但饑荒、死亡、戰爭要怎麽弄?尤其是死亡,這個應該是最難在短時間內體現出作用的恐懼傳播途徑了吧。”


    “死亡確實是最難傳播恐懼的途徑,戰爭、饑荒、瘟疫都是可以在一兩天之內就徹底改變一個人固有認知、行為模式的強心靈作用力。


    隻有死亡需要智慧的渲染、理智的思考、敏銳的洞察才能感受到它背後隱藏的恐怖。


    不知生的可貴的愚者,自然也很難理解死亡的恐怖。


    他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分析,麻木的思維讓他們無法保持理智的思考,更無法洞察這些包含著‘死’的訊息意味著什麽。


    智者能從死亡信息傳播的速度,判斷出參與其中的有哪些勢力,哪些勢力不想讓信息傳播出去,哪些勢力極力想傳播這些信息。


    愚者則根本無法察覺到這麽多要素,隻能簡單感歎一句,‘哦,死得真多’或者‘哦,死得好可憐’。


    所以,想要散播死亡相關的消息,必須要有至少一個穩定的、大眾化的信息傳播渠道。


    想要激發愚者對於死亡的恐懼,必須要有一個他們信任的智者為他們詳細解說、分析死亡有多恐怖。


    如果無法滿足這兩點,那就隻能依靠時間和運氣來緩慢醞釀死亡的恐怖氛圍了。”


    雖然王遙說得好像很困難似的,但是他沒有顯露出一點擔心的情緒。


    陳曦對此覺得有些奇怪,但是想到媯因剛才說要帶王遙去見一個人,她心中的疑惑也算是有了一個模糊的答案。


    或許媯因在來找他們之前就已經算到了這一刻,提前準備好了最關鍵的“受人民相信、愛戴的智者”和一個能夠穩定向公眾傳播信息的渠道。


    “媯因應該知道如何在逍遙城中滿足這兩點吧?”


    陳曦看向了一直沉默的媯因。


    “沒問題。”


    媯因毫不猶豫的迴答讓陳曦徹底放下了懸著的心。


    “但是你們是不是搞錯了些什麽?”


    王遙突然開口,平日一直帶著笑意的臉上居然被冷漠的情緒所覆蓋。


    “我要的是覆蓋全城的瘟疫、饑荒、死亡和戰爭。


    在這場神罰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就算是與此事並無瓜葛的東州九大門派也是一樣,這逍遙城中的每一個人都逃不掉。


    你們不會以為我要做的是那種能被輕易封鎖消息的‘小問題’吧。


    仁民會長殺得不夠,那我這次就幫他殺夠。


    這兩千多萬人的逍遙城,所有不能突破超凡境的人的都要死。


    所有人,都要死。


    能聽懂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嗎?”


    王遙說完這些話之後,媯因沒有出聲,一如剛剛那樣沉默。


    現在的局麵已經不是他能掌控的了,如果王遙執意想要屠城,那他就隻能從這個方向觀察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逍遙城的問題,按他推演出的辦法去解決,確實是治標不治本。


    既然如此,就隻能相信王遙了。


    就像過去一樣。


    起碼這次王遙依舊沒有讓他失望,在異世界依然保持著“絕對理智”。


    沒錯,雖然看似現在的王遙已經徹底陷入了瘋狂狀態,但是在媯因看來,這反而是王遙絕對理性的體現。


    對普通人來說,“極端”就是不理智的體現。


    因為在麵對複雜情況時,他們通常沒有足夠多的信息可以做出準確的結論,他們的個人能力也不足以承擔他們自己的極端選擇。


    缺失信息時極端,便是魯莽;缺少智慧時極端,便是愚蠢;缺少實力時極端,便是不負責任。


    凡人受情感、物質等因素掣肘,很少有人能夠合情合理地走向極端,並且被大多數人認同。


    這也是王遙打算用瘟疫、饑荒、死亡、戰爭去激發普通人反抗精神的原因。


    沒有這些東西散播恐懼、摧毀人所擁有的物質與精神,那麽絕大多數普通人就算被壓迫到自殺都不會選擇反抗。


    當“極端=錯誤”這種現象成為社會共識,那麽自然就會成為智者判斷一件事情時候的經驗,以及愚者放棄思考之後的偏見。


    運用社會經驗作為判斷、思考時的參考,而不是將其作為刻板印象的偏見,這便是逐漸能夠客觀認識世界的開始。


    這個階段內,人通常會變得沉默寡言,更願意獲取信息而不是發表意見。


    如果一個人自認為理智客觀,卻沒有經曆過獨自思索的這個階段,那大概率是固執的愚者。


    這種人就跟四五十歲學習能力下降的中老年人一樣,一輩子在獨立思考方麵都很難再有起色了。最多隻能不斷追趕知識更新換代的步伐,無法做到思想超出當前時代的桎梏。


    王遙不是普通人,也不是可以用愚者、智者來判斷的凡人,他是隻要做出選擇就必然有其緣由的聖人。


    他所做出的極端選擇,必然是某種程度上的最優解。


    為什麽是某種程度上呢?


    因為每個聖人的想法不同,即價值觀不同、精神追求不同。並且最重要的是,每個聖人能夠接受的“未來”不同。


    王遙能夠接受的未來可以很狹隘,也可以很寬泛。


    狹隘到什麽程度呢?他選擇的未來,必須要有某個人、某類人的存在,他們一定不能死。


    比如鍾靈、路漫漫、艾比這種跟他熟悉的朋友。


    比如他剛剛提到的,理應在這場“神罰”之中活下來的超凡境。


    寬泛到什麽程度呢?他選擇的未來,隻要存在【生】就足夠了。


    這就是逍遙侯他們不放心王遙,或者說對王遙感到恐懼的地方。


    有掀桌子膽量的人不可怕,因為他們也有所顧忌,可以使用各種方式製衡他們。並且他們本身能力有限,能夠造成的破壞也是可以預測的。


    像王遙這種先天聖人,既有掀桌子的實力,又有不顧一切眾生死活的理由,這種人才是最可怕的。


    王遙非常重視人類的感受,因為人類能給他帶來無盡的精神滿足。


    但從根本上來說,就算王遙的世界裏從此以後再沒有人類以及其他生命,他也可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與娛樂活動。


    因為他的世界觀本就如此。


    在王遙的價值體係,即價值觀之中,人類這種高等智慧生命的價值是最高的。


    但就像在普通人眼中金條的價值也很高,可是難道富人失去金條就不能活了嗎?


    當然能活。


    在王遙眼中,人類就是寶貴的金條。


    他需要人類蘊含的可能性來滿足他的精神需求,就像富人也需要財富換取的物質享受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


    但是這些財富是可以在任意時候舍棄的,隻是需要堅定的意誌力並承擔極大的心理壓力。


    四象世界的聖人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像王遙那樣,將人類當做實現自身精神滿足的一種“財富”。


    因為他們便是自人類之中脫穎而出,一旦他們否定了人類的可能性,隻考慮人類本身的價值,那就相當於否定了自身的認識、自己的世界觀。


    【平等】是聖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最大前提。


    每一個成為聖人的人都會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人人皆平等】,一切眾生都存在成聖的可能性。


    這是他們對未知的敬畏,也是對【有】的可能性的敬畏。


    但像王遙這種先天聖人,真的認為他們與人類平等嗎?


    周易道的冷漠、媯因的躲藏、陳曦的不屑都或多或少體現出了他們對於智慧生命的漠視態度。


    隻有王遙跟他們不同,王遙是真的從思想到行為都理解並表現出了【人人皆平等】的理念。


    但,就像一直強調的那樣,王遙隻是在刻意模仿【人】,想要成為一個人。


    可他畢竟不是真正的人類。


    當他重新取迴自己的理智,不再試圖模仿人類尋求精神滿足時,他便是這四位先天聖人中最冷酷的存在。


    走極端的王遙或許會讓四象世界的聖人們覺得恐怖、無法接受。


    但是對於他們這幾個先天聖人來說,這才是他們熟悉的,王遙的本性。


    “如果你決定了,那我們也不會說什麽多餘的話,但是你不得不考慮逍遙侯他們那邊的想法。”


    陳曦也表示無所謂,雖然這種選擇並不好,甚至是很糟糕,但王遙如果願意承擔這一切,他們也隻能順從他的選擇。


    她和媯因當然不想見到逍遙城所有人類全部死光的局麵。


    他們不但會為智慧生命的消逝感到難過,王遙所承擔的痛苦也會讓他們覺得很難受。


    所以在隱隱察覺到王遙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他們的臉色都變得很難看。


    因為這並非王遙與他們所需要承擔的代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在武俠世界當超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HP剩餘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HP剩餘1並收藏在武俠世界當超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