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成帝大喜,李成道低頭,不見臉上神色之晦明。
“為國征戰本是皇室分內之責,成德身為皇子,既已封王,也無需再封。”
“這迴出征,他也征調了不少自己麾下的王府內衛,府庫也耗費不少,不妨多加賞賜以作犒勞。”
“其麾下立軍功者盡可封賞,如此方能穩定軍心,來日仍能再用。對那些戰死的士卒更要多加撫恤......”
聽著自己的這位太子言語間仍舊針鋒相對,李息的臉上也隻有無奈。
“那就讓戶部和兵部擬定依功封賞。”
“父皇聖明。”
賞賜之事說完,接下來就該問責了。
李息從懷中拿出一封書信,放在了案上:“朕聽說先前兵部調兵有所延誤,你可曾核查其緣由?”
“迴父皇,兵部尚書一職自胡秉承上書請辭後便一直空掛,侍郎也是一再更換,吏部那邊也難以決斷。如今在任的侍郎——任修更是今年年中方才調任,對部內事務尚不嫻熟,因此才有所耽誤。”
李息問道:“秉承嗎?這年紀就開始思退,可不像他。你可曾找他談過?”
“是談過,但......”
“不曾交心是吧?”
李息自然知道,哪是不曾交心?這老狐狸不過是知道局勢未明,膝下隻有一子,洛川侯府沒法和以前一樣兩頭下注了。
看著自己父親驟然陰沉的神色,李成道立刻請罪:“兒臣無能!”
見兒子如此惶恐,李息也並未多加責怪:“不怪你,當年先帝薄待了洛川侯。他身為堂親,也難免會有情緒。如今你監國理政,他也算是肱股之臣,不可怠慢。”
李成道心中隻覺可笑。
話說的冠冕堂皇,其中緣由有誰不知呢?
“父皇,教訓的是!兒臣知錯。”
李息伸手拿起木杖敲了敲身旁的銅謦。
殿門應聲輕啟,一息之間,楊恆晨已在桌案前跪叩行禮。
“楊卿,這一趟也辛苦你了。”
“分內之責,臣不辛苦。”
“你與胡秉承是軍中舊識,他此番請辭是何緣由?可有消息?”
“臣與洛川侯府斷絕往來已有多年,他怎麽想,臣不知。但緣由,臣依照手下的「良家子」得到的情報,多少能猜到一些。”
“說說。”
“陛下可知,自從洛川侯離世,如今那位侯府世子的身份一直存疑?”
“不錯,洛都裏風言風語,一直傳個沒停。”
“此番南行,「良家子」江南道令使意外找到了那洛川侯的正主,人就在淩雲閣中。”
聽著君臣二人一問一答,旁邊的李成道一驚,追問道:“證據確鑿?”
楊恆晨沒有迴話,而李息則是轉過頭,看向自己這個兒子的眼神,如殿外九州池上浮起的薄冰一般陰冷刺骨。
李成道,腳下一軟,俯身請罪:“兒臣失言,請父皇責罰!”
“「良家子」做事不該你問,仔細聽著就是,你以後早晚會用到的。”
“兒臣謝父皇開恩。”
楊恆晨繼續說道:“如今侯府中的那位世子是胡秉承他自家的長子,之所以思退,估計也是因為收到了風聲,他胡秉承知道事情瞞不住。”
“唉,他做這些隻是為了侯府延續,這些年在兵部的位子上兢兢業業,哪能因此就多加怪罪?”
“但追究起來那也是欺君,必然惶恐。”
李息給了命令:“眼下朝中正缺人,你想個辦法,讓他迴來。爵位承襲是他們自家的事,朕不插手。”
楊恆晨也是微微一笑,遞上一封書信。
“漠北密報,樓煩關下一戰,信王顯威。突厥王庭裏已經有了議和的聲音,不妨趁著漠北遣使,借此做做文章,給胡秉承一個立功的機會,這樣就算日後朝中有質疑聲,也可以借此壓下。”
“嗯,還是楊卿想得周到。”
李息接過密報,思忖一番後,瞥了一眼身旁的太子李成道。
“成德在戰場上浴血,你這個做太子在後麵如此安逸難免叫人不服。這件事兒交給你去辦,促成議和之事,鴻臚寺那邊可都是你的人了,也盯緊點!”
“兒臣遵命。”
“你退下吧!”
“是!”
李成道緩緩躬身拜退,眼神中閃過一抹不著痕跡的陰鷙,直到身影消失在凝華殿門之後,李息才再次開口。
“恆晨,南邊現在是什麽情況?”
“迴稟陛下,裴先之子裴匡攪弄人心,臣尋得他蹤跡時,人已經死於秦王劍下。雖未論罪,但也早晚是一死。”
說著楊恆晨又遞出了一封寫著嶺南現狀的奏折。
“至於萬民教,到底也隻是百姓為了求生而抱薪救火罷了,陛下不必憂心。其魁首已被我的人控製,內部我也安插了人手。況且目前秦王殿下坐鎮嶺南,這些人已經掀不起什麽風浪了。這是秦王殿下上報的奏折,您一看便知。”
“你的安排我信得過,我想問的是不二那邊是什麽態度?”
對於自己這個侄子,李不二越是不求名利,李息就越是心生猜忌。
他李不二區區一位從三品的學監祭酒卻聽調不聽宣,說出去自己這個一國之君臉上都掛不住。
況且白鹿學監的這些年的聲譽越傳越響,在朝堂六部之中暫時無人主事,地方州郡之中卻門生眾多,這些人以後有了功績,早晚都是要升上來的。
過些年要是再整出來個不聽話的「秦王黨」,朝中自己倆兒子不得鬧了翻天。
早些節製,日後才無隱患。
而楊恆晨更清楚眼前之人的想法,話中隱隱為李不二開脫:“秦王殿下在學監裏長大,從小也是閑雲野鶴慣了,自然不懂您的良苦用心。”
“這麽說,他還是不肯?”
楊恆晨說道:“陛下放心,殿下並非不明事理,這次也與我談好了。待到嶺南事情平息,大理寺審理裴先之時,他親自進京,隻要人來了,屆時陛下您所憂之事自會迎刃而解。”
李息聽到這話,心裏也是放下心了。
隻要人來,自然有辦法叫他迴不去。
“嗬,這小子居然還敢和你談條件。”
“別說和屬下談條件,那日在學監內,他當著我的麵都直接管您要聖旨了。”
“不像話!都是一家人,還要請聖旨,傳出去是要讓世人以為王室不和嗎?”
見氣氛緩和,楊恆晨笑著搖了搖頭:“還不是陛下您從小給他慣壞了嗎?”
“罷了,正好眼下朕也沒空管嶺南的事情,讓他暫時替朕看著南邊。不管善後做得如何,今年之內,你就是綁也要把他綁進這紫微宮!”
摸清了自己這位“主子”的態度,楊恆晨也知道該如何決斷了。
“臣遵旨。”
“還有,我讓你找的東西,有下落了嗎?”
“「洛書」遺失已久,多年失蹤沒有蹤跡,臣實在不知從何查起......”
相傳「河圖」「洛書」蘊世間萬法,當年的順帝正是獲此二物,得了天命,才憑此立國。
開國後,此二物便供奉在衍天宗的上衍宮內,以鎮山河。
當年魏王之亂,洛都震動,「洛書」遺失。
楊恆晨雖未親眼見過此二物,可大同立國之根本,統領「良家子」多年的他比誰都清楚。
而此刻李息言語間已無絲毫帝王的威嚴。
“楊卿,我時間不多了。隻想在閉眼之前能見此二物歸位,才好瞑目。”
“陛下憂心,臣之過也。”
“還來得及!要快!”
“為國征戰本是皇室分內之責,成德身為皇子,既已封王,也無需再封。”
“這迴出征,他也征調了不少自己麾下的王府內衛,府庫也耗費不少,不妨多加賞賜以作犒勞。”
“其麾下立軍功者盡可封賞,如此方能穩定軍心,來日仍能再用。對那些戰死的士卒更要多加撫恤......”
聽著自己的這位太子言語間仍舊針鋒相對,李息的臉上也隻有無奈。
“那就讓戶部和兵部擬定依功封賞。”
“父皇聖明。”
賞賜之事說完,接下來就該問責了。
李息從懷中拿出一封書信,放在了案上:“朕聽說先前兵部調兵有所延誤,你可曾核查其緣由?”
“迴父皇,兵部尚書一職自胡秉承上書請辭後便一直空掛,侍郎也是一再更換,吏部那邊也難以決斷。如今在任的侍郎——任修更是今年年中方才調任,對部內事務尚不嫻熟,因此才有所耽誤。”
李息問道:“秉承嗎?這年紀就開始思退,可不像他。你可曾找他談過?”
“是談過,但......”
“不曾交心是吧?”
李息自然知道,哪是不曾交心?這老狐狸不過是知道局勢未明,膝下隻有一子,洛川侯府沒法和以前一樣兩頭下注了。
看著自己父親驟然陰沉的神色,李成道立刻請罪:“兒臣無能!”
見兒子如此惶恐,李息也並未多加責怪:“不怪你,當年先帝薄待了洛川侯。他身為堂親,也難免會有情緒。如今你監國理政,他也算是肱股之臣,不可怠慢。”
李成道心中隻覺可笑。
話說的冠冕堂皇,其中緣由有誰不知呢?
“父皇,教訓的是!兒臣知錯。”
李息伸手拿起木杖敲了敲身旁的銅謦。
殿門應聲輕啟,一息之間,楊恆晨已在桌案前跪叩行禮。
“楊卿,這一趟也辛苦你了。”
“分內之責,臣不辛苦。”
“你與胡秉承是軍中舊識,他此番請辭是何緣由?可有消息?”
“臣與洛川侯府斷絕往來已有多年,他怎麽想,臣不知。但緣由,臣依照手下的「良家子」得到的情報,多少能猜到一些。”
“說說。”
“陛下可知,自從洛川侯離世,如今那位侯府世子的身份一直存疑?”
“不錯,洛都裏風言風語,一直傳個沒停。”
“此番南行,「良家子」江南道令使意外找到了那洛川侯的正主,人就在淩雲閣中。”
聽著君臣二人一問一答,旁邊的李成道一驚,追問道:“證據確鑿?”
楊恆晨沒有迴話,而李息則是轉過頭,看向自己這個兒子的眼神,如殿外九州池上浮起的薄冰一般陰冷刺骨。
李成道,腳下一軟,俯身請罪:“兒臣失言,請父皇責罰!”
“「良家子」做事不該你問,仔細聽著就是,你以後早晚會用到的。”
“兒臣謝父皇開恩。”
楊恆晨繼續說道:“如今侯府中的那位世子是胡秉承他自家的長子,之所以思退,估計也是因為收到了風聲,他胡秉承知道事情瞞不住。”
“唉,他做這些隻是為了侯府延續,這些年在兵部的位子上兢兢業業,哪能因此就多加怪罪?”
“但追究起來那也是欺君,必然惶恐。”
李息給了命令:“眼下朝中正缺人,你想個辦法,讓他迴來。爵位承襲是他們自家的事,朕不插手。”
楊恆晨也是微微一笑,遞上一封書信。
“漠北密報,樓煩關下一戰,信王顯威。突厥王庭裏已經有了議和的聲音,不妨趁著漠北遣使,借此做做文章,給胡秉承一個立功的機會,這樣就算日後朝中有質疑聲,也可以借此壓下。”
“嗯,還是楊卿想得周到。”
李息接過密報,思忖一番後,瞥了一眼身旁的太子李成道。
“成德在戰場上浴血,你這個做太子在後麵如此安逸難免叫人不服。這件事兒交給你去辦,促成議和之事,鴻臚寺那邊可都是你的人了,也盯緊點!”
“兒臣遵命。”
“你退下吧!”
“是!”
李成道緩緩躬身拜退,眼神中閃過一抹不著痕跡的陰鷙,直到身影消失在凝華殿門之後,李息才再次開口。
“恆晨,南邊現在是什麽情況?”
“迴稟陛下,裴先之子裴匡攪弄人心,臣尋得他蹤跡時,人已經死於秦王劍下。雖未論罪,但也早晚是一死。”
說著楊恆晨又遞出了一封寫著嶺南現狀的奏折。
“至於萬民教,到底也隻是百姓為了求生而抱薪救火罷了,陛下不必憂心。其魁首已被我的人控製,內部我也安插了人手。況且目前秦王殿下坐鎮嶺南,這些人已經掀不起什麽風浪了。這是秦王殿下上報的奏折,您一看便知。”
“你的安排我信得過,我想問的是不二那邊是什麽態度?”
對於自己這個侄子,李不二越是不求名利,李息就越是心生猜忌。
他李不二區區一位從三品的學監祭酒卻聽調不聽宣,說出去自己這個一國之君臉上都掛不住。
況且白鹿學監的這些年的聲譽越傳越響,在朝堂六部之中暫時無人主事,地方州郡之中卻門生眾多,這些人以後有了功績,早晚都是要升上來的。
過些年要是再整出來個不聽話的「秦王黨」,朝中自己倆兒子不得鬧了翻天。
早些節製,日後才無隱患。
而楊恆晨更清楚眼前之人的想法,話中隱隱為李不二開脫:“秦王殿下在學監裏長大,從小也是閑雲野鶴慣了,自然不懂您的良苦用心。”
“這麽說,他還是不肯?”
楊恆晨說道:“陛下放心,殿下並非不明事理,這次也與我談好了。待到嶺南事情平息,大理寺審理裴先之時,他親自進京,隻要人來了,屆時陛下您所憂之事自會迎刃而解。”
李息聽到這話,心裏也是放下心了。
隻要人來,自然有辦法叫他迴不去。
“嗬,這小子居然還敢和你談條件。”
“別說和屬下談條件,那日在學監內,他當著我的麵都直接管您要聖旨了。”
“不像話!都是一家人,還要請聖旨,傳出去是要讓世人以為王室不和嗎?”
見氣氛緩和,楊恆晨笑著搖了搖頭:“還不是陛下您從小給他慣壞了嗎?”
“罷了,正好眼下朕也沒空管嶺南的事情,讓他暫時替朕看著南邊。不管善後做得如何,今年之內,你就是綁也要把他綁進這紫微宮!”
摸清了自己這位“主子”的態度,楊恆晨也知道該如何決斷了。
“臣遵旨。”
“還有,我讓你找的東西,有下落了嗎?”
“「洛書」遺失已久,多年失蹤沒有蹤跡,臣實在不知從何查起......”
相傳「河圖」「洛書」蘊世間萬法,當年的順帝正是獲此二物,得了天命,才憑此立國。
開國後,此二物便供奉在衍天宗的上衍宮內,以鎮山河。
當年魏王之亂,洛都震動,「洛書」遺失。
楊恆晨雖未親眼見過此二物,可大同立國之根本,統領「良家子」多年的他比誰都清楚。
而此刻李息言語間已無絲毫帝王的威嚴。
“楊卿,我時間不多了。隻想在閉眼之前能見此二物歸位,才好瞑目。”
“陛下憂心,臣之過也。”
“還來得及!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