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瞄準周邊恆星
科技人生:我引領一個時代 作者:三思兩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實際上。
雖然葉雲明做了充分的防備,無數次的提醒自己,不能重蹈那位超級天才的覆轍。
但最終他還是在女人的問題上,栽了個超級大跟鬥。
即便他沒有落到非常悲慘的下場,沒有丟掉自己的小命,隻是喪失了幾年的自由而已,但付出的代價,依然非常巨大。
上千萬的後代數量,長大之後,估計都會盼著他早點狗帶,然後瓜分星雲幾天的資產,個個都要成為億萬富豪,如果葉雲明活的時間長了,都會落下諸多的怨言,會有人咒他早點死,不要礙事擋道。
哎~
早知道如此,最好一個女人都不招惹,再用一些醫療手段,解決後代的問題,他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現在的話,隻能想辦法繼續把蛋糕做大,繼續對外拓展星雲集團的利益,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比如說,星雲集團把太空能源的發電功率,從7000億kw,增加到10萬億kw,乃至100萬億kw,或者讓上千萬名的後代,每個人都分到1億kw的發電功率,如此每天隻是收取電費收入,就有2000來萬,足夠用於日常的揮霍,隻要太陽沒有熄滅,紈絝敗家子就能一直當下去。
還有個辦法,就是走出太陽係,前往其它恆星,進入到星際移民時代,隻要占領足夠多的恆星,也就意味著擁有了更多的空間和資源。
而銀河係之內,恆星的數量超過了兩千億個,哪怕隻能占據千分之一,也有兩億個之多,足夠子孫後代們進行分配。
隻是要想做到移民其他恆星,至少要在兩個方麵的技術,取得重大的突破。
其一,是要想辦法把人類的壽命,延長到300歲、500歲乃至一千歲以上,擁有了足夠長的壽命,就能熬過漫長的星際旅途,而不是航行到一半,就直接衰老而死了,打破不了壽命的瓶頸,人類是不可能跑到非常遙遠的恆星係內發展的。
當然,也可以采取‘流量星球’的模式,或者建造巨型的飛船,允許幾百萬上千萬人在內生存、繁衍,隻要儲備足夠多的資源,哪怕在旅途中,會消耗好幾代人,但隻要種群能延續下去,這就是非常值得的,隻是對那些看不到目的地的人而言,有些不公平而已。
其二,要保證有足夠的能源供應。
這裏首先想到的,就是星雲集團的光柱供能,借助聚光鏡的收集-發射模式,可以把高能的光束,最遠傳送到10億公裏之外,且逸散率不超過1%,還能一環套一環,進行接力中繼,但最多隻能中繼100次,把高能光束,發送到1000億公裏之外,超過這個距離,就有點無可奈何,做不到大功率的照射了。
即極限照射距離,就是1000億公裏,大概3.86個光日的樣子。
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對星際移民飛船,進行大功率的照射,讓其處於持續加速的狀態,那麽是可以加速到光速的一半的程度,即0.5c。
以這個速度,前往十多光年之外的恆星係,估計隻需要二三十年的樣子,可以說是非常短了,特別適合對周邊的恆星搞移民,但問題則是,抵達目的地後,要依靠自身的動力係統,讓飛船進行減速,這種動力係統,隻能是可控核聚變,還得攜帶非常多的工質,否則有可能‘擦肩而過’。
問題是,以人類目前的技術實力,能夠搞定可控核聚變這項技術麽?
目前最厲害的研發團隊,能夠做到什麽樣的程度?
其實在無數科學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後,可控核聚變,在前幾年就基本搞定了,能夠做到穩定運行超過10萬秒,輸出超過1000兆瓦的能源,滿足一座上百萬人口城市的用電需求,而且發電成本不高,每度電隻要幾分錢的樣子,競爭力非常強。
但還是無法與星雲集團的太空能源相提媲美。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發電能力太弱了,隻有區區1000兆瓦而已,雖然可以通過一些辦法,把發電功率提高到3000乃至是5000兆瓦,但發電功率越高,核聚變反應堆的溫度越高,第一壁根本抵擋不了那麽高的溫度,會出現融化的現場,時間長了,反應堆融化爆炸都有可能,隻有在較低的發電功率,才能穩定長期的工作。
故而最大的短板,就是發電功率嚴重不足。
不過解決的辦法,並不是沒有。
比如可以把反應爐的體積增加,直徑擴大,外麵再施加10億kw級的外部功率,以維持超強磁場與超級電場,從而維持住一團具有100億kw發電功率的等離子體,再采用一些能耐高溫的特殊材料,作為第一壁的結構材料,如此,就能保持長期穩定的工作,發出的電力也完全夠用。
這種裝置,可稱之為‘巨型可控核聚變’。
星雲集團的科研團隊,足足上千名的頂級科學家,這些年一直在該領域進行發力,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距離最終的成功,或許隻差最後一步了。
而這關鍵的一步,就是強作用力材料的合成。
沒錯。
具體的合成步驟,是先把一大堆的氫氣物質,進行極限的壓縮,乃至壓縮到電子簡並態,但這依然不夠,還要繼續施加外部的壓力,消耗恐怖的能量,把電子壓縮到原子核內部,壓縮成一團中子,原理如同中子星的形成,但還要繼續的壓縮,讓中子靠的足夠近,最後在強力的作用下,合成出想要的強力材料。
這個過程中。
需要消耗上百億度的電力,才能得到區區1克的強力材料。
隻要消耗百億億度的電力,才能合成出滿足一座巨型聚變反應堆的第一壁材料需求。
換算成金錢,意味著1億億元的成本。
正常情況下,沒有哪家機構,願意如此不惜代價的,合成出大批的強力材料。
但星雲集團不僅有這個條件,而且不怕能源的消耗,大不了多部署一些太空能源設施就行,反正花費不了太多的錢。
而強力材料能夠承受上千萬度的高溫,可以抵禦高速的撞擊,防禦能力極強,用途非常的廣泛,隻要產量高了,也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於是越來越多的強力材料,被合成了出來。
巨型的核聚變反應堆,也即將宣告問世,又以其巨大的發電能力,人類前往周邊的其他恆星發展,將不再是個難題,生存空間會大大的拓展。
雖然葉雲明做了充分的防備,無數次的提醒自己,不能重蹈那位超級天才的覆轍。
但最終他還是在女人的問題上,栽了個超級大跟鬥。
即便他沒有落到非常悲慘的下場,沒有丟掉自己的小命,隻是喪失了幾年的自由而已,但付出的代價,依然非常巨大。
上千萬的後代數量,長大之後,估計都會盼著他早點狗帶,然後瓜分星雲幾天的資產,個個都要成為億萬富豪,如果葉雲明活的時間長了,都會落下諸多的怨言,會有人咒他早點死,不要礙事擋道。
哎~
早知道如此,最好一個女人都不招惹,再用一些醫療手段,解決後代的問題,他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現在的話,隻能想辦法繼續把蛋糕做大,繼續對外拓展星雲集團的利益,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比如說,星雲集團把太空能源的發電功率,從7000億kw,增加到10萬億kw,乃至100萬億kw,或者讓上千萬名的後代,每個人都分到1億kw的發電功率,如此每天隻是收取電費收入,就有2000來萬,足夠用於日常的揮霍,隻要太陽沒有熄滅,紈絝敗家子就能一直當下去。
還有個辦法,就是走出太陽係,前往其它恆星,進入到星際移民時代,隻要占領足夠多的恆星,也就意味著擁有了更多的空間和資源。
而銀河係之內,恆星的數量超過了兩千億個,哪怕隻能占據千分之一,也有兩億個之多,足夠子孫後代們進行分配。
隻是要想做到移民其他恆星,至少要在兩個方麵的技術,取得重大的突破。
其一,是要想辦法把人類的壽命,延長到300歲、500歲乃至一千歲以上,擁有了足夠長的壽命,就能熬過漫長的星際旅途,而不是航行到一半,就直接衰老而死了,打破不了壽命的瓶頸,人類是不可能跑到非常遙遠的恆星係內發展的。
當然,也可以采取‘流量星球’的模式,或者建造巨型的飛船,允許幾百萬上千萬人在內生存、繁衍,隻要儲備足夠多的資源,哪怕在旅途中,會消耗好幾代人,但隻要種群能延續下去,這就是非常值得的,隻是對那些看不到目的地的人而言,有些不公平而已。
其二,要保證有足夠的能源供應。
這裏首先想到的,就是星雲集團的光柱供能,借助聚光鏡的收集-發射模式,可以把高能的光束,最遠傳送到10億公裏之外,且逸散率不超過1%,還能一環套一環,進行接力中繼,但最多隻能中繼100次,把高能光束,發送到1000億公裏之外,超過這個距離,就有點無可奈何,做不到大功率的照射了。
即極限照射距離,就是1000億公裏,大概3.86個光日的樣子。
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對星際移民飛船,進行大功率的照射,讓其處於持續加速的狀態,那麽是可以加速到光速的一半的程度,即0.5c。
以這個速度,前往十多光年之外的恆星係,估計隻需要二三十年的樣子,可以說是非常短了,特別適合對周邊的恆星搞移民,但問題則是,抵達目的地後,要依靠自身的動力係統,讓飛船進行減速,這種動力係統,隻能是可控核聚變,還得攜帶非常多的工質,否則有可能‘擦肩而過’。
問題是,以人類目前的技術實力,能夠搞定可控核聚變這項技術麽?
目前最厲害的研發團隊,能夠做到什麽樣的程度?
其實在無數科學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後,可控核聚變,在前幾年就基本搞定了,能夠做到穩定運行超過10萬秒,輸出超過1000兆瓦的能源,滿足一座上百萬人口城市的用電需求,而且發電成本不高,每度電隻要幾分錢的樣子,競爭力非常強。
但還是無法與星雲集團的太空能源相提媲美。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發電能力太弱了,隻有區區1000兆瓦而已,雖然可以通過一些辦法,把發電功率提高到3000乃至是5000兆瓦,但發電功率越高,核聚變反應堆的溫度越高,第一壁根本抵擋不了那麽高的溫度,會出現融化的現場,時間長了,反應堆融化爆炸都有可能,隻有在較低的發電功率,才能穩定長期的工作。
故而最大的短板,就是發電功率嚴重不足。
不過解決的辦法,並不是沒有。
比如可以把反應爐的體積增加,直徑擴大,外麵再施加10億kw級的外部功率,以維持超強磁場與超級電場,從而維持住一團具有100億kw發電功率的等離子體,再采用一些能耐高溫的特殊材料,作為第一壁的結構材料,如此,就能保持長期穩定的工作,發出的電力也完全夠用。
這種裝置,可稱之為‘巨型可控核聚變’。
星雲集團的科研團隊,足足上千名的頂級科學家,這些年一直在該領域進行發力,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距離最終的成功,或許隻差最後一步了。
而這關鍵的一步,就是強作用力材料的合成。
沒錯。
具體的合成步驟,是先把一大堆的氫氣物質,進行極限的壓縮,乃至壓縮到電子簡並態,但這依然不夠,還要繼續施加外部的壓力,消耗恐怖的能量,把電子壓縮到原子核內部,壓縮成一團中子,原理如同中子星的形成,但還要繼續的壓縮,讓中子靠的足夠近,最後在強力的作用下,合成出想要的強力材料。
這個過程中。
需要消耗上百億度的電力,才能得到區區1克的強力材料。
隻要消耗百億億度的電力,才能合成出滿足一座巨型聚變反應堆的第一壁材料需求。
換算成金錢,意味著1億億元的成本。
正常情況下,沒有哪家機構,願意如此不惜代價的,合成出大批的強力材料。
但星雲集團不僅有這個條件,而且不怕能源的消耗,大不了多部署一些太空能源設施就行,反正花費不了太多的錢。
而強力材料能夠承受上千萬度的高溫,可以抵禦高速的撞擊,防禦能力極強,用途非常的廣泛,隻要產量高了,也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於是越來越多的強力材料,被合成了出來。
巨型的核聚變反應堆,也即將宣告問世,又以其巨大的發電能力,人類前往周邊的其他恆星發展,將不再是個難題,生存空間會大大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