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聽完,直唿不過癮,這樣的機關一點危險性都沒有!
柳橙笑了笑,“那我就給你講講過癮的墓道機關,隻要墓地裏安裝了這種機關,十有八九會有盜墓人死在裏邊。
這種機關就是流沙墓,說起流沙墓,我給你們講個小故事:
北宋年間的一個深夜,河南某村落的一個小屋中燭光搖曳。三個竊賊舉杯痛飲,喝到高興之處,三人結為拜把兄弟。
酒過三巡之後,他們對著一張藏寶圖開始商議,密謀第二天一同前往盜掘城郊的一處古墓。
這張寶圖,正是今天河南省上蔡縣郭莊的一處墓葬的地圖。他們商定,事成之後,平分古墓寶藏。可沒想到,這趟盜墓他們是九死一生。
第二天,三個竊賊來到上蔡縣郭莊大墓,照著藏寶圖,他們一挖就是3天。為了掩人耳目,他們黑夜挖洞,白天在洞口鋪上稻草掩蓋,並輪流在盜洞旁值守。
到了第4天深夜,三個盜賊拿著火把、鐵鍬仍舊一刻不停地挖著。突然間,狡猾的老大停了下來。他聽到四周傳來了“沙沙”的聲響,緊接著,三人麵前一塊碗大的泥土裂開了,一股黃沙“唰”地一聲傾瀉而出。
老大見狀,立刻高聲喊叫掉頭就跑。老三還沒迴過神,隻聽又是“唰、唰、唰”的十幾聲悶響,整整一麵牆都裂開了,沙子像猛獸一樣將老三吞噬了。老二迴頭去拽老三,沒想到也被埋到了沙子裏。
隻有老大命大,跑出了盜洞。逃出來後,他從此金盆洗手,還在江湖上放出傳言,說這郭莊大墓是受土地爺守護的,凡人入墓,必被流沙活埋!
其實,這三個盜墓賊並不知道,這場流沙埋盜賊的場景並非是神仙顯靈,而是早在大墓建造之初,就被造墓者計劃好了。
原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積沙防盜就是當時最流行的墓葬防盜措施。
據說,填充在墓室之中的全部是細沙,而且,這些細沙在填充前,都要用火炒熱。槨室內填充大量細沙,然後再填土夯實四壁。炒熱的細沙幹燥、流動性強,盜賊的盜洞一旦打進墓室,四周的細沙便會像流水般湧入盜洞中,盜墓賊很少有生還的可能。”
胖子聽了之咂舌,“那我們如果遇到了流沙墓,豈不也是兇多吉少?”
“這流沙墓,兇險是兇險,但並不是不能破解。我國在1987年時,考古學家們曾經發掘出一個流沙墓室。
最開始那裏是一片耕地,當地的農民發現在這一片區域種什麽都很難成活,即使成活了也不開花結果,隻能任其荒廢。
後來當地農民就把這塊土地情況上報了上去,地質研究人員對這種現象十分好奇:這裏並不是鹽堿地,但是植被為什麽很難紮根呢?後期經過勘測他們發現土層下麵是沙層,沙層下麵是一個古墓。
考古專業人員過來之後就組織當地人員力量對古墓進行保護性挖掘。但是當考古人員把表土層挖開以後大家都愣了,表土下麵是幾米厚的沙土。
工作人員查了很久的文獻,也沒發現這裏有暗河或有流水流經的記錄。
但是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解決,於是考古人員繼續組織挖掘,挖掘過程並不象想象的那麽簡單,土層下麵的沙子根本不是河沙,挖掘機挖下去一點其他地方的沙子就像活了似的,自動補充上去,連一個坑都挖不出來,有一個勘測人員下去插標險些被這流沙陷進去出不來。
一時間挖掘工作陷入了焦灼,明明知道這沙土地下就是墓室,而且肯定是完好的,卻始終挖不了,如果野蠻挖掘,這一層層流沙搞不好會連人帶機器統統吞掉。
考古人員又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在旁邊流沙層的邊緣挖掘,但是挖深一點就發現,這個墓穴是被流沙包裹住的,不僅上麵有,前後左右全都是,根本無法從邊探進去,除非用強力的機器把沙子全部抽走,但是限於當時的挖掘力量並沒有這種機器。
後來實在不行,考古隊就求助了當地的一位老專家,這位老專家之前也是盜墓出身,隻不過後來棄惡從善,為國家找了很多大墓,做了很多文物保護性工作。
這位老專家一聽,就說這是流沙墓。你們光憑挖,根本挖不了,這不是河沙,而是非常細的海沙,運迴來之後用大鍋翻炒過,一粒是一粒,非常圓潤,有重物在上麵必陷下去,想把這麽大的墓穴周圍都鋪上這種沙子可是個大工程。
解決的方法也簡單,想挖通這流沙層你們需要做一個人工的“隧道”,老話叫下筒子,顧名思義就是人工製作出一種大管子,然後邊挖邊下,這樣就能阻止沙土從兩邊靠攏進來,但是下管子的方向要找好,別在墓頂的薄弱處開洞,否則整個墓室受力不均,肯定會被壓塌。
再者還有一個辦法,比較保守,叫做“翻身”。首先還是先找到墓穴的邊緣,順著邊緣往下一直挖,然後在流沙層到不了的地方折到墓室底下,向上挖,直接在墓底開洞,這樣就不用破壞墓頂,從而避免了塌方的危險。
現在很多考古隊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雖然工作量大了,但是規避了風險,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墓室的完整性。
柳橙笑了笑,“那我就給你講講過癮的墓道機關,隻要墓地裏安裝了這種機關,十有八九會有盜墓人死在裏邊。
這種機關就是流沙墓,說起流沙墓,我給你們講個小故事:
北宋年間的一個深夜,河南某村落的一個小屋中燭光搖曳。三個竊賊舉杯痛飲,喝到高興之處,三人結為拜把兄弟。
酒過三巡之後,他們對著一張藏寶圖開始商議,密謀第二天一同前往盜掘城郊的一處古墓。
這張寶圖,正是今天河南省上蔡縣郭莊的一處墓葬的地圖。他們商定,事成之後,平分古墓寶藏。可沒想到,這趟盜墓他們是九死一生。
第二天,三個竊賊來到上蔡縣郭莊大墓,照著藏寶圖,他們一挖就是3天。為了掩人耳目,他們黑夜挖洞,白天在洞口鋪上稻草掩蓋,並輪流在盜洞旁值守。
到了第4天深夜,三個盜賊拿著火把、鐵鍬仍舊一刻不停地挖著。突然間,狡猾的老大停了下來。他聽到四周傳來了“沙沙”的聲響,緊接著,三人麵前一塊碗大的泥土裂開了,一股黃沙“唰”地一聲傾瀉而出。
老大見狀,立刻高聲喊叫掉頭就跑。老三還沒迴過神,隻聽又是“唰、唰、唰”的十幾聲悶響,整整一麵牆都裂開了,沙子像猛獸一樣將老三吞噬了。老二迴頭去拽老三,沒想到也被埋到了沙子裏。
隻有老大命大,跑出了盜洞。逃出來後,他從此金盆洗手,還在江湖上放出傳言,說這郭莊大墓是受土地爺守護的,凡人入墓,必被流沙活埋!
其實,這三個盜墓賊並不知道,這場流沙埋盜賊的場景並非是神仙顯靈,而是早在大墓建造之初,就被造墓者計劃好了。
原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積沙防盜就是當時最流行的墓葬防盜措施。
據說,填充在墓室之中的全部是細沙,而且,這些細沙在填充前,都要用火炒熱。槨室內填充大量細沙,然後再填土夯實四壁。炒熱的細沙幹燥、流動性強,盜賊的盜洞一旦打進墓室,四周的細沙便會像流水般湧入盜洞中,盜墓賊很少有生還的可能。”
胖子聽了之咂舌,“那我們如果遇到了流沙墓,豈不也是兇多吉少?”
“這流沙墓,兇險是兇險,但並不是不能破解。我國在1987年時,考古學家們曾經發掘出一個流沙墓室。
最開始那裏是一片耕地,當地的農民發現在這一片區域種什麽都很難成活,即使成活了也不開花結果,隻能任其荒廢。
後來當地農民就把這塊土地情況上報了上去,地質研究人員對這種現象十分好奇:這裏並不是鹽堿地,但是植被為什麽很難紮根呢?後期經過勘測他們發現土層下麵是沙層,沙層下麵是一個古墓。
考古專業人員過來之後就組織當地人員力量對古墓進行保護性挖掘。但是當考古人員把表土層挖開以後大家都愣了,表土下麵是幾米厚的沙土。
工作人員查了很久的文獻,也沒發現這裏有暗河或有流水流經的記錄。
但是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解決,於是考古人員繼續組織挖掘,挖掘過程並不象想象的那麽簡單,土層下麵的沙子根本不是河沙,挖掘機挖下去一點其他地方的沙子就像活了似的,自動補充上去,連一個坑都挖不出來,有一個勘測人員下去插標險些被這流沙陷進去出不來。
一時間挖掘工作陷入了焦灼,明明知道這沙土地下就是墓室,而且肯定是完好的,卻始終挖不了,如果野蠻挖掘,這一層層流沙搞不好會連人帶機器統統吞掉。
考古人員又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在旁邊流沙層的邊緣挖掘,但是挖深一點就發現,這個墓穴是被流沙包裹住的,不僅上麵有,前後左右全都是,根本無法從邊探進去,除非用強力的機器把沙子全部抽走,但是限於當時的挖掘力量並沒有這種機器。
後來實在不行,考古隊就求助了當地的一位老專家,這位老專家之前也是盜墓出身,隻不過後來棄惡從善,為國家找了很多大墓,做了很多文物保護性工作。
這位老專家一聽,就說這是流沙墓。你們光憑挖,根本挖不了,這不是河沙,而是非常細的海沙,運迴來之後用大鍋翻炒過,一粒是一粒,非常圓潤,有重物在上麵必陷下去,想把這麽大的墓穴周圍都鋪上這種沙子可是個大工程。
解決的方法也簡單,想挖通這流沙層你們需要做一個人工的“隧道”,老話叫下筒子,顧名思義就是人工製作出一種大管子,然後邊挖邊下,這樣就能阻止沙土從兩邊靠攏進來,但是下管子的方向要找好,別在墓頂的薄弱處開洞,否則整個墓室受力不均,肯定會被壓塌。
再者還有一個辦法,比較保守,叫做“翻身”。首先還是先找到墓穴的邊緣,順著邊緣往下一直挖,然後在流沙層到不了的地方折到墓室底下,向上挖,直接在墓底開洞,這樣就不用破壞墓頂,從而避免了塌方的危險。
現在很多考古隊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雖然工作量大了,但是規避了風險,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墓室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