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的事找著什麽技術員什麽磚家了嗎?」
「滬市長什麽樣兒啊?比咱公社是不是好看多了?」
旁邊有人反駁:「什麽比咱公社?你個土包子,肯定比縣城省城還好……」
你一言我一語,屋裏比八百隻麻雀還熱鬧。
馬老爺子拍拍桌子,喊道:「靜一靜,都靜一靜!你們一人一句,讓長河迴答哪個?都安靜,聽長河說!」
大隊長說話還是管用的,老少爺們都安靜下來,一雙雙眼睛都盯在蘇長河身上。
別說,還有種開新聞發布會的感覺。
蘇長河開始「匯報工作」,他知道大家著急也不賣關子,便直接道:「辦養殖場並不是簡單的買苗、育苗、飼養、銷售,真正要把養殖場做好做大,每個環節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指導……」
蘇長河換了個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說法,「比如說孵蛋,大家家裏養過雞,應該都知道,並不是所有孵出來的小雞都能成活,一般來說,十隻小雞可能隻有五六隻能活下來。這個數據聽起來是不是好像還行?」
大傢夥點點頭,都能活下來一半,還不好?
蘇長河笑了笑,「如果放到養殖場,還是這個成活率,那麽我們孵化一百隻,一千隻,甚至一萬隻雞,要損失多少?」
屋裏響起嗡嗡聲,大傢夥手指比劃著名,嘴裏嘀嘀咕咕。有田叔是隊裏唯一一個會扒拉算盤珠子的人,他的手指在桌上劃了劃,算出結果,心裏就是一驚。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要是孵一萬隻雞,豈不是要死四五千?
可不就是?蘇長河繼續往下說,「所以怎麽讓更多的小雞活下來?在飼養過程中,怎麽餵食才能讓雞長得更快?怎麽去調節雞的產蛋周期,讓雞下更多的蛋?」
「還有像怎麽預防雞生病,在雞生病之後又怎麽救治?這些都是問題!」
「養殖場是我們大家的,以前我們各家自己養雞,頂多七八隻,雞要是病死了,損失也不是很大。但養殖場不一樣,你們想想,上千隻雞要是病死,咱們不僅白幹一場,前期的投入都完蛋!」
大家想可不是,別說上千隻,就是幾百隻雞死了,他們也得心疼死。
所以,才要學習如何科學的養殖,「這也是我為什麽要特地跑到滬市去找專家請教,人家是專業人才,專門研究這方麵的……」
大傢夥聽著,心裏暗暗咂舌,沒想到養個雞還有這麽多學問。
馬老爺子擔心道:「長河啊,那人家專家告訴你了嗎?」人專家跟咱非親非故的,能願意教咱嗎?
「嚴教授可是滬市農業學校的老師,人家的人品是這個!」蘇長河比了個大拇指。
「一開始人也不願意搭理我,後來一聽我是為了我們生產隊發展副業,特別認真負責的給我指導,還打招唿讓我進滬市養殖廠看看。」
蘇長河又給他們講了講人家那大型養殖廠子是什麽樣,雞舍、飼養舍、加工車間、辦公室、食堂、車庫……
應有盡有。
和人家那養殖廠相比,他們小打小鬧的這個,頂多算是家庭小作坊。
老少爺們已經聽得隻知道「謔!」
「長河叔,咱們的養殖場什麽時候能像他們一樣啊?」站在後麵的一個年輕小子激動地問,那麽大的養殖場,還有車間,要是他們也能那樣,都不用下地幹活了!
這小子想的挺美,蘇長河不打擊年輕人的積極性,夢想還是要有的嘛!
他笑著說:「飯要一口一口吃,房子要一塊磚一塊磚蓋,咱們的養殖場才剛剛開始,將來什麽樣還不一定,說不定有一天就能發展成像那樣的大型養殖廠!」
大夥都笑了起來,除了幾個傻乎乎的年輕小子,沒人相信這話會實現。
眼下,他們隻期待養殖場建好,年底每家每戶能多分個十塊八塊。
今年十塊八塊不一定,到明年,肯定沒問題。
走之前,蘇長河就已經和馬老爺子他們商量過養殖場後續的分紅方式。養殖場雖然是前進大隊集體的,但是並不歸在大隊的公帳上,分紅也不是按照工分,而是按照各家所占份額分配。
簡單來說,就是到年底,帳上的收入扣除養殖場基礎建設費用、養雞成本、員工工資以及來年周轉資金等,剩下的利潤按份額分配到各家頭上。
至於各家占多少份額,蘇長河就不管了,有馬老爺子他們操心,他要管的就是在秋收前,趕緊把養殖場建起來。3-6月是育雛的最優期,盡快建好,今年還能趕上育雛最優期,年底肉雞成熟,說不定正好能趕上春節市場。
蘇長河迴來的時候在縣城已經聯繫好了磚廠,他叫馬向華:「大哥明天帶兩個人先去磚廠把磚拉迴來,這次先蓋個兩個雞舍,一個飼養,一個育雛……蓋的時候爹安排下人?」
馬老爺子和馬向華都道:「好。」
蘇長河又說:「之前就跟大家說過,咱們養殖場剛開始,需要的人不多。現在先要一個飼養員,先跟我學,養殖場裏育雛飼養這些事暫時就是我們兩個的活,到後期人手不夠,再繼續招人。」
「哦對了,飼養員好好學,後期抽時間還要到滬市進修。我跟滬市養殖廠那邊的人說好了,到時候我們過去,給他們的老員工打打下手。」
「別傻乎乎地以為說打下手,就真去打下手啊,讓你們過去是想把人家老員工的本事學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滬市長什麽樣兒啊?比咱公社是不是好看多了?」
旁邊有人反駁:「什麽比咱公社?你個土包子,肯定比縣城省城還好……」
你一言我一語,屋裏比八百隻麻雀還熱鬧。
馬老爺子拍拍桌子,喊道:「靜一靜,都靜一靜!你們一人一句,讓長河迴答哪個?都安靜,聽長河說!」
大隊長說話還是管用的,老少爺們都安靜下來,一雙雙眼睛都盯在蘇長河身上。
別說,還有種開新聞發布會的感覺。
蘇長河開始「匯報工作」,他知道大家著急也不賣關子,便直接道:「辦養殖場並不是簡單的買苗、育苗、飼養、銷售,真正要把養殖場做好做大,每個環節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指導……」
蘇長河換了個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說法,「比如說孵蛋,大家家裏養過雞,應該都知道,並不是所有孵出來的小雞都能成活,一般來說,十隻小雞可能隻有五六隻能活下來。這個數據聽起來是不是好像還行?」
大傢夥點點頭,都能活下來一半,還不好?
蘇長河笑了笑,「如果放到養殖場,還是這個成活率,那麽我們孵化一百隻,一千隻,甚至一萬隻雞,要損失多少?」
屋裏響起嗡嗡聲,大傢夥手指比劃著名,嘴裏嘀嘀咕咕。有田叔是隊裏唯一一個會扒拉算盤珠子的人,他的手指在桌上劃了劃,算出結果,心裏就是一驚。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要是孵一萬隻雞,豈不是要死四五千?
可不就是?蘇長河繼續往下說,「所以怎麽讓更多的小雞活下來?在飼養過程中,怎麽餵食才能讓雞長得更快?怎麽去調節雞的產蛋周期,讓雞下更多的蛋?」
「還有像怎麽預防雞生病,在雞生病之後又怎麽救治?這些都是問題!」
「養殖場是我們大家的,以前我們各家自己養雞,頂多七八隻,雞要是病死了,損失也不是很大。但養殖場不一樣,你們想想,上千隻雞要是病死,咱們不僅白幹一場,前期的投入都完蛋!」
大家想可不是,別說上千隻,就是幾百隻雞死了,他們也得心疼死。
所以,才要學習如何科學的養殖,「這也是我為什麽要特地跑到滬市去找專家請教,人家是專業人才,專門研究這方麵的……」
大傢夥聽著,心裏暗暗咂舌,沒想到養個雞還有這麽多學問。
馬老爺子擔心道:「長河啊,那人家專家告訴你了嗎?」人專家跟咱非親非故的,能願意教咱嗎?
「嚴教授可是滬市農業學校的老師,人家的人品是這個!」蘇長河比了個大拇指。
「一開始人也不願意搭理我,後來一聽我是為了我們生產隊發展副業,特別認真負責的給我指導,還打招唿讓我進滬市養殖廠看看。」
蘇長河又給他們講了講人家那大型養殖廠子是什麽樣,雞舍、飼養舍、加工車間、辦公室、食堂、車庫……
應有盡有。
和人家那養殖廠相比,他們小打小鬧的這個,頂多算是家庭小作坊。
老少爺們已經聽得隻知道「謔!」
「長河叔,咱們的養殖場什麽時候能像他們一樣啊?」站在後麵的一個年輕小子激動地問,那麽大的養殖場,還有車間,要是他們也能那樣,都不用下地幹活了!
這小子想的挺美,蘇長河不打擊年輕人的積極性,夢想還是要有的嘛!
他笑著說:「飯要一口一口吃,房子要一塊磚一塊磚蓋,咱們的養殖場才剛剛開始,將來什麽樣還不一定,說不定有一天就能發展成像那樣的大型養殖廠!」
大夥都笑了起來,除了幾個傻乎乎的年輕小子,沒人相信這話會實現。
眼下,他們隻期待養殖場建好,年底每家每戶能多分個十塊八塊。
今年十塊八塊不一定,到明年,肯定沒問題。
走之前,蘇長河就已經和馬老爺子他們商量過養殖場後續的分紅方式。養殖場雖然是前進大隊集體的,但是並不歸在大隊的公帳上,分紅也不是按照工分,而是按照各家所占份額分配。
簡單來說,就是到年底,帳上的收入扣除養殖場基礎建設費用、養雞成本、員工工資以及來年周轉資金等,剩下的利潤按份額分配到各家頭上。
至於各家占多少份額,蘇長河就不管了,有馬老爺子他們操心,他要管的就是在秋收前,趕緊把養殖場建起來。3-6月是育雛的最優期,盡快建好,今年還能趕上育雛最優期,年底肉雞成熟,說不定正好能趕上春節市場。
蘇長河迴來的時候在縣城已經聯繫好了磚廠,他叫馬向華:「大哥明天帶兩個人先去磚廠把磚拉迴來,這次先蓋個兩個雞舍,一個飼養,一個育雛……蓋的時候爹安排下人?」
馬老爺子和馬向華都道:「好。」
蘇長河又說:「之前就跟大家說過,咱們養殖場剛開始,需要的人不多。現在先要一個飼養員,先跟我學,養殖場裏育雛飼養這些事暫時就是我們兩個的活,到後期人手不夠,再繼續招人。」
「哦對了,飼養員好好學,後期抽時間還要到滬市進修。我跟滬市養殖廠那邊的人說好了,到時候我們過去,給他們的老員工打打下手。」
「別傻乎乎地以為說打下手,就真去打下手啊,讓你們過去是想把人家老員工的本事學來!」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