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的困難程度,絲毫不亞於打贏一場戰爭。
譬如說清軍入關後的剃發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起初清軍南下,江南的百姓對朝廷從朱明換成了滿清並沒有多大的抗拒。可是等清廷下了剃發令後,頓時激起無數反抗,大名鼎鼎的江陰保衛戰就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
對於滿清坐了江山,江陰人民起初並沒有什麽反抗的舉動,在明朝是順民,清朝依舊如此。可等到剃發令傳來,往昔順民拿起了刀槍與清軍拚了個你死我活。
又過了幾百年,清朝落幕開始剪辮子,一樣有許多人為了腦後的辮子尋死覓活,由此可見風俗的改變是多困難的一件事。
迄今為止,餘家軍下過很多道政令,比如限製地租、禁止私蓄護衛、山林確權等等。但禁止纏足,就不是下一道禁止的命令那麽簡單了。
關於鬥爭,最關鍵的是分清敵我。比如那些土地相關政策,餘家軍的敵人是士紳地主階層,支持者則是廣大的佃農與失地者。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所以能無往不利。
而對於移風易俗,餘誠的敵人是民眾心中固有的觀念,盟友卻很少,就連深受裹腳危害的婦女都有很多會是纏足的支持者。
思慮再三,餘誠決定還是先從報紙這一宣傳陣地開始下手。
經過這半年的發展,報紙已經是荊州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甚至還催生出了一種新職業,那就是念報人。
因為百姓的識字率不高,報紙上又經常會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政策刊登,所以荊州百姓們開發出一條新的消遣方式,那就是去茶攤花一兩分錢點杯茶,然後聽念報人給大家念報紙。
除了政策,還有各種招工啟事,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能找到條賺錢的門路。即便都沒有,聽個熱鬧也是好的嘛。
吳秀才就是一個念報人。其實吳秀才不是秀才,而是個四十多歲的老童生,秀才隻是大家對他的尊稱。
在荊州,隻要是讀書人其實都有出路。考進政務學堂,畢業以後就能進官府謀個差事,又體麵又有前途。進不了政務學堂,也可以去當老師教別人認字,餘家軍有各種學校和掃盲班,給老師的薪水也不低。
吳秀才兩個都沒有選,他還做著科考當官的夢,指望哪一天官軍打迴來撥亂反正。如果給餘家軍做事,難免會頂個從賊的名聲,不掉腦袋就已經是萬幸,仕途就別想考慮了。
吳秀才家中沒有田地,自己也沒有什麽長處,平日裏靠著給別人代寫書信賺點小錢,還經常餓肚子。
給茶攤念報其實也賺不到什麽錢,但茶攤老板會給他免費提供茶水,偶爾茶攤生意好,老板還會送盤糕點。
不過這種情況不多,吳秀才的報紙念得幹巴巴的,不像別人攤子上的念報人,還能講講故事說說古。
今天吳秀才又穿著那身洗得快發白的長衫來到茶攤,看到茶攤老板手旁放著一份新的報紙,頓時眼前一亮,咳嗽一聲走了進去。
“吳秀才啊,快坐快坐!”茶攤老板招唿著吳秀才,麻利的從櫃子裏拿出一個茶杯。
吳秀才矜持的點點頭,抖了抖衣角老神在在的坐下,拿起茶攤老板倒好的茶吹了吹熱氣後抿了一口,然後閉目享受。
其實給他的茶水和給販夫走卒的茶都是一樣,但吳秀才用的是茶杯,風雅許多,不像那些泥腿子,端著個粗瓷大碗就是牛飲。
讀書人嘛,氣度不能丟。
到中午時,三三兩兩的百姓來到茶攤,大多是買上一碗茶就著自己的雜糧餅子啃,有那麽一兩個舍得花錢的,也會點上一盤點心。
吳秀才一直將茶杯裏的茶水喝完,等老板新續了一杯後,才展開報紙,清清嗓子後開始念。
“嗯,今天這報紙頭一版是飲冰室主人寫的,叫做《戒纏足文》。”
念到這裏,吳秀才眉頭微蹙,先往下看了一段後才嗤笑道:“這餘家軍真是什麽都管,連女子纏足都想插上一手。”
茶攤老板不耐煩的用手指敲了敲桌子,雖說餘家軍自入城至今,從來沒有人因言獲罪,街頭巷尾有人不滿時發幾句牢騷,也從來沒見被巡邏的聯防隊員抓去。但是茶攤老板見慣了風雨,從來都是穩字當頭。
被老板警告過後,吳秀才收斂了許多,接著往下讀。
“其待女子也,有二大端:一曰充服役,二曰供玩好。由前之說,則豢之若犬馬;由後之說,則飾之若花鳥。”
“要而論之,其必起於汙君、獨夫、民賊、賤丈夫,苟以恣一日之欲,而敢於冒犯千世之不韙。”
吳秀才讀至此處,不禁口幹舌燥、汗流浹背,口中喃喃道:“如此無君無父之言,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啊!”
汙君、獨夫,百姓們可能聽不明白,他們讀書人如何不知,這分明是指著皇帝的鼻子在罵啊!
這次不用茶攤老板催,吳秀才就迫不及待的往下念,想要找出文章的錯漏好好批判。
“嗟夫!天下事良法每憚奉行,而謬俗每易相襲,以此殘忍酷烈輕薄猥賤之事,乃至波靡四域,流毒千年。父母以此督其女,舅姑以此擇其婦,夫君以此寵其妻。齔齒未易,已受極刑。骨節折落,皮肉潰脫,創傷充斥,膿血狼藉。呻吟弗顧,悲啼弗恤,哀求弗應,嗥號弗聞。”
“一王之力,不改群盲之心;強男之頭,不如弱女之足,遂留此謬種,孽乳流衍。內違聖明之製,外遺異族之笑,顯罹楚毒之苦,陰貽種族之傷……”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文采斐然,一眾百姓品不出其中滋味,隻隱隱覺得這篇文章罵得好生痛快。而且其中思想,也很容易讓人聽明白,這是在說女子纏足是錯的,勸誡大家不要這麽幹。
吳秀才讀完最後一段,翻開報紙折疊起來的下半部分,隻看了一眼就像燙手一般將報紙扔開,口中叫道:“非禮勿視。非禮勿視!”
離他近的一個聽客眼疾手快將報紙撿起,原來在文章末尾是幾幅圖,從各個角度將經曆過纏足的腳展示給大家看。
那蜷曲到畸形的腳趾緊緊貼合在腳掌心,給了圍觀眾人極大的震撼。
“原來這就是那些公子老爺們愛不釋手的三寸金蓮啊!”
“真tm醜!”
譬如說清軍入關後的剃發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起初清軍南下,江南的百姓對朝廷從朱明換成了滿清並沒有多大的抗拒。可是等清廷下了剃發令後,頓時激起無數反抗,大名鼎鼎的江陰保衛戰就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
對於滿清坐了江山,江陰人民起初並沒有什麽反抗的舉動,在明朝是順民,清朝依舊如此。可等到剃發令傳來,往昔順民拿起了刀槍與清軍拚了個你死我活。
又過了幾百年,清朝落幕開始剪辮子,一樣有許多人為了腦後的辮子尋死覓活,由此可見風俗的改變是多困難的一件事。
迄今為止,餘家軍下過很多道政令,比如限製地租、禁止私蓄護衛、山林確權等等。但禁止纏足,就不是下一道禁止的命令那麽簡單了。
關於鬥爭,最關鍵的是分清敵我。比如那些土地相關政策,餘家軍的敵人是士紳地主階層,支持者則是廣大的佃農與失地者。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所以能無往不利。
而對於移風易俗,餘誠的敵人是民眾心中固有的觀念,盟友卻很少,就連深受裹腳危害的婦女都有很多會是纏足的支持者。
思慮再三,餘誠決定還是先從報紙這一宣傳陣地開始下手。
經過這半年的發展,報紙已經是荊州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甚至還催生出了一種新職業,那就是念報人。
因為百姓的識字率不高,報紙上又經常會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政策刊登,所以荊州百姓們開發出一條新的消遣方式,那就是去茶攤花一兩分錢點杯茶,然後聽念報人給大家念報紙。
除了政策,還有各種招工啟事,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能找到條賺錢的門路。即便都沒有,聽個熱鬧也是好的嘛。
吳秀才就是一個念報人。其實吳秀才不是秀才,而是個四十多歲的老童生,秀才隻是大家對他的尊稱。
在荊州,隻要是讀書人其實都有出路。考進政務學堂,畢業以後就能進官府謀個差事,又體麵又有前途。進不了政務學堂,也可以去當老師教別人認字,餘家軍有各種學校和掃盲班,給老師的薪水也不低。
吳秀才兩個都沒有選,他還做著科考當官的夢,指望哪一天官軍打迴來撥亂反正。如果給餘家軍做事,難免會頂個從賊的名聲,不掉腦袋就已經是萬幸,仕途就別想考慮了。
吳秀才家中沒有田地,自己也沒有什麽長處,平日裏靠著給別人代寫書信賺點小錢,還經常餓肚子。
給茶攤念報其實也賺不到什麽錢,但茶攤老板會給他免費提供茶水,偶爾茶攤生意好,老板還會送盤糕點。
不過這種情況不多,吳秀才的報紙念得幹巴巴的,不像別人攤子上的念報人,還能講講故事說說古。
今天吳秀才又穿著那身洗得快發白的長衫來到茶攤,看到茶攤老板手旁放著一份新的報紙,頓時眼前一亮,咳嗽一聲走了進去。
“吳秀才啊,快坐快坐!”茶攤老板招唿著吳秀才,麻利的從櫃子裏拿出一個茶杯。
吳秀才矜持的點點頭,抖了抖衣角老神在在的坐下,拿起茶攤老板倒好的茶吹了吹熱氣後抿了一口,然後閉目享受。
其實給他的茶水和給販夫走卒的茶都是一樣,但吳秀才用的是茶杯,風雅許多,不像那些泥腿子,端著個粗瓷大碗就是牛飲。
讀書人嘛,氣度不能丟。
到中午時,三三兩兩的百姓來到茶攤,大多是買上一碗茶就著自己的雜糧餅子啃,有那麽一兩個舍得花錢的,也會點上一盤點心。
吳秀才一直將茶杯裏的茶水喝完,等老板新續了一杯後,才展開報紙,清清嗓子後開始念。
“嗯,今天這報紙頭一版是飲冰室主人寫的,叫做《戒纏足文》。”
念到這裏,吳秀才眉頭微蹙,先往下看了一段後才嗤笑道:“這餘家軍真是什麽都管,連女子纏足都想插上一手。”
茶攤老板不耐煩的用手指敲了敲桌子,雖說餘家軍自入城至今,從來沒有人因言獲罪,街頭巷尾有人不滿時發幾句牢騷,也從來沒見被巡邏的聯防隊員抓去。但是茶攤老板見慣了風雨,從來都是穩字當頭。
被老板警告過後,吳秀才收斂了許多,接著往下讀。
“其待女子也,有二大端:一曰充服役,二曰供玩好。由前之說,則豢之若犬馬;由後之說,則飾之若花鳥。”
“要而論之,其必起於汙君、獨夫、民賊、賤丈夫,苟以恣一日之欲,而敢於冒犯千世之不韙。”
吳秀才讀至此處,不禁口幹舌燥、汗流浹背,口中喃喃道:“如此無君無父之言,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啊!”
汙君、獨夫,百姓們可能聽不明白,他們讀書人如何不知,這分明是指著皇帝的鼻子在罵啊!
這次不用茶攤老板催,吳秀才就迫不及待的往下念,想要找出文章的錯漏好好批判。
“嗟夫!天下事良法每憚奉行,而謬俗每易相襲,以此殘忍酷烈輕薄猥賤之事,乃至波靡四域,流毒千年。父母以此督其女,舅姑以此擇其婦,夫君以此寵其妻。齔齒未易,已受極刑。骨節折落,皮肉潰脫,創傷充斥,膿血狼藉。呻吟弗顧,悲啼弗恤,哀求弗應,嗥號弗聞。”
“一王之力,不改群盲之心;強男之頭,不如弱女之足,遂留此謬種,孽乳流衍。內違聖明之製,外遺異族之笑,顯罹楚毒之苦,陰貽種族之傷……”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文采斐然,一眾百姓品不出其中滋味,隻隱隱覺得這篇文章罵得好生痛快。而且其中思想,也很容易讓人聽明白,這是在說女子纏足是錯的,勸誡大家不要這麽幹。
吳秀才讀完最後一段,翻開報紙折疊起來的下半部分,隻看了一眼就像燙手一般將報紙扔開,口中叫道:“非禮勿視。非禮勿視!”
離他近的一個聽客眼疾手快將報紙撿起,原來在文章末尾是幾幅圖,從各個角度將經曆過纏足的腳展示給大家看。
那蜷曲到畸形的腳趾緊緊貼合在腳掌心,給了圍觀眾人極大的震撼。
“原來這就是那些公子老爺們愛不釋手的三寸金蓮啊!”
“真tm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