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鎮遇襲的消息很快傳到漢陽縣,漢陽縣也無駐軍,縣令急忙向一江之隔的武昌行文求救。


    早在漢陽縣令發文之前,已經有漢口鎮的商人見勢不妙開船逃過長江,駐守武昌的左鎮兵馬已經收到了漢口遇襲的消息。


    隻不過渡江南逃的商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消息靈通的也隻知道是盤踞荊州的餘家軍打了過來,至於說來了多少敵軍,有說一千的,有說三千的,甚至還有嚇破了膽的言辭鑿鑿說來了上萬匪軍的。


    早前曾在餘家軍手中吃過苦頭,左鎮兵馬也不敢輕動,直到漢陽縣令告急的文書傳來,摸清了來襲的餘家軍不過數百人,留守武昌的左鎮兵馬才調集戰船,糾集了兩千兵馬,分乘五十多艘戰船前來討伐。


    船行到長江中心,有眺望的士兵看到上遊衝來一艘快船,直撞向左鎮船隊,急忙大聲示警。


    指揮戰船的是左鎮一員副將,姓周。周副將聽說有敵軍戰船來襲,急忙指揮戰船調轉方向,將船頭對準敵船。


    左鎮的這些戰船都是征集的商船改裝的,都是平常用來拉貨的平底福船,隻在船頭放置有佛朗機炮或者虎蹲炮。


    即便如此,幾十艘戰船一字排開,也十分唬人。尤其對方隻有一艘戰船,雖說跑得快了些,但周副將此刻心情就像貓捉老鼠一般,滿滿都是戲謔。


    來的這艘戰船正是張德耀駕駛的餘家軍唯一一艘戰船,還沒有名字,隻被餘誠稱為“一號實驗艇”。


    張德耀駕船到離左鎮戰船隊列還有八百米時,船隻輕盈的畫出一條弧線,將船隻右側麵向敵軍戰船。


    “開炮!”


    與此同時,左鎮戰船亦是點燃火炮引線,硝煙彌漫間,炮彈在半空中交錯而過,各自飛向各自目標。


    左鎮的火炮口徑比餘家軍的大,但射程反而不及餘家軍火炮,球形彈丸紛紛落在水裏。


    一號實驗艇的側舷火炮口徑為五十毫米,用的是圓柱形炮彈,底部類似於米涅彈有一個凹陷,火藥氣體燃燒時催動彈丸底部膨脹與膛線嵌合,使炮彈旋轉著飛出,精度遠比官軍的火炮更好。


    可惜的是側舷火炮隻有三門,操炮的水師士兵經驗不足,三發炮彈有兩發落空,另一發則擊中左鎮戰船的甲板,將甲板扶手擊斷,打得木屑崩飛。


    一擊不中,張德耀操縱戰船輕鬆調頭,又將另一側船舷的火炮對準敵船。


    炮聲隆隆,這次炮彈有一顆擊中了敵船甲板,將甲板上聚集的左鎮官兵打出一條血路,殘肢斷臂亂飛。


    張德耀在望遠鏡裏看到這一幕,氣得拍桌子大喊:“炮口放低些啊,打他們水線以下!”


    船舷兩側的炮手們聽不到張德耀的喊聲,不過有指揮炮手的槍炮長也和張德耀一樣想法,要打就打敵船水線以下,才更容易將敵船擊沉。


    “砰!”終於有一顆炮彈打中了一號實驗艇的側舷,不過炮彈打到這裏已經力竭,隻在鋼鐵製成的船上打出一道凹陷。


    即便如此,張德耀也心疼無比。他操縱船隻繞了一個大圈,用船頭火炮對準敵船。


    一號實驗艇前甲板隻有一門炮,不過這門火炮口徑為八十五毫米,大口徑、長炮筒帶給它更大的射程,可以讓一號實驗艇從容在敵軍射程以外開炮。


    這門火炮首發即建功,在左鎮一艘戰船的前臉上開出一個孔洞,江水源源不斷的順著破洞湧入。


    周副將指揮戰船向前貼近敵船,他看出餘家軍的戰船上火炮比自己犀利,但火炮數量卻少,隻有貼近了打才能擺脫目前被動挨打的局麵。


    周副將的想法很好,奈何一號實驗艇的航速與機動性十倍於左鎮戰船,像放風箏一樣牽著左鎮戰船在江麵上兜圈子。


    左鎮戰船船速不一,很快就亂成一團。一號實驗艇抓住機會,憑借自己的高船速與高機動性直接插入了左鎮戰船隊列之中。


    左鎮戰船隻有前甲板有炮,一號實驗艇普通孫猴子鑽進鐵扇公主的肚子裏,左右開弓,炮聲隆隆,打得左鎮水軍苦不堪言,短短十幾分鍾就有四艘戰船被餘家軍擊沉。


    周副將察覺不妙,打出旗號讓各船向自己旗艦靠攏,才將一號實驗艇擠了出去。


    眼看己方損失慘重,敵船卻毫發無損,還繞著自己戰船兜圈子,周副將隻能命令船隊向武昌緩緩靠去。一號實驗艇不敢去賭武昌那邊有沒有陸地炮台,隻能在江麵逡巡。


    到傍晚時分,從荊州趕到的增援部隊乘船抵達,左鎮水師當起了縮頭烏龜,眼睜睜看著餘家軍在漢口鎮卸下大批士兵與輜重。


    援軍是由李河帶領,共有六百士兵,以及由一百人組成的施工隊。


    按照餘家軍的作戰方案,是由潛江吳殳率領精銳士卒突襲漢口,為李河所率的後續支援部隊與工程建設隊打開登陸地點。


    有賴於餘家軍先進而高效的通訊方式,到目前為止作戰方案都與大本營的計劃一致。


    工程建設隊在源源不斷運來的各種建材支持下,又有吳殳抓獲的三百餘俘虜當勞力,隻用了十天就建好了三座鋼筋混凝土的炮台。


    這三座炮台呈品字形分布,炮台共有三層,頂層布置有三門一百二十毫米重炮,射程能達到三千五百米,用於警戒江麵。二層作為守衛住所,底部則堆放輜重。


    有了這三座炮台,基本斷絕了左鎮從江麵來襲的可能,就連隔著漢江的漢陽縣也在炮台的打擊範圍內。


    如此在漢江上遊有荊門外的棱堡,下遊與長江交匯處又有三座炮台,這一段漢江水運自此完全被餘家軍所掌控。


    漢口防禦無憂後,吳殳坐鎮漢口,繼續完善漢口的防禦體係。至少在一年內,此地就是餘家軍東部防禦的重點了。


    李河則率軍自東向西,潛江方向吳殳部副團長趙如海率團主力、與荊州方向拚湊出的兩個營自西向東,左右夾擊,將江漢平原下遊的幾個縣城全部收入囊中。


    自此餘家軍已經獨霸江漢平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的現代化改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鵲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鵲喜並收藏明朝的現代化改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