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後記
下半身欲望:悲傷的左手之年 作者:白艾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丹麥一位名叫克爾凱郭爾的哲學家曾經以敏銳的心理洞察力記述過人類這樣一種普遍的境況:“人們常常感到自己隻是為了他人的需要而生存,不能根據自己的選擇和意願使自己成為自己,他隻是試圖按照別人認為應該的那樣去思維、感受和行動……也就是說,他不得不選擇做一個並非自己本人的人。”在創作這部作品之前,我就在以自己那淺薄的理解力來逐漸解釋這些更可以稱之為哲理的話,而後,有了這部對自己寫作生涯上有顛覆意義的作品。文中的故事僅僅是一種虛擬的敘述,但是,我認為,小說必須能夠表達出一些隻有小說能表現的東西,比如,還原一個人真實的自我。首先要從故事性入手,其次是對心靈或者說對個體人物人性的挖掘,以及能夠有自由的空間充分描繪出命運演變的軌跡。
小說最初的完稿是在幾年前,由於經曆及個人的人生體驗在不斷的被時間衝刷,期間幾易其稿,直至現在才完成了最終的定稿,這個過程,對我來講,是漫長的。我把它定義為一部後現代主義作品,在創作的同時,也努力把它描繪成一部三代人命運既為獨立卻又互相關聯的斷代史。或許有人無法接受這樣一種對人及故事的訴說方式,我曾經也試圖讓自己以一種自我否定的角度來審視作品本身,但後來發現,一些內在的東西卻讓我能夠聊以欣慰。或許,它還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它卻真實的代表了寫作者的內心以及想要訴說的欲望。
海德格爾說:“人曾在土壤,今在親熟尋常之物中間迷行。超越隻能指在這尋常事物中迴憶不尋常的意義。”白玉璽、白民樂、白朗傑這三代人也僅僅是在我筆下他們各自的那個時代,有著相對不尋常的意義,或者說是個例。白玉璽暴躁卻又善良,無知卻也偉大;白民樂聰慧進步,卻也在他那個時代裏做了一些不平凡的事情;而白朗傑,更多的是在浮躁的時代背景中展現出了真實的內心與自我,他是一個矛盾的存在,處於荒謬的一個大環境,卻又向往自由、理想而又詩意的生活,他喜愛幻想,會寫一些小文字,愛耍小聰明,孤傲,但毫不掩飾對於一切事物的渴望。對於他們,我更多的給予了自由,因為在循規蹈矩的生活裏,他們是從不喜歡遵守規則的人,也因此而印證了海德格爾的話。
其實,我也是個自由、隨性且喜歡打破尋常規則的人。
時光漫漶,在我的文學生涯裏,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並沒有具體的文體限製,我熱愛它們,隻要它能夠像潛藏一冬的枝蔓般,在經年的縫隙中萌芽拔節,那麽就完全能夠讓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循環往複的光景所賜予的最美時光。經常會在深夜,為自己斟上一杯清酒,在微醺的狀態下敲打著筆下的故事,於是,會站在自己創作的角色身邊,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就像這生命流失,猶如左手年華一般的時日,正因為有了苦難,才能夠清楚的看到他們發自內心的悲傷與孤寂所混入黑暗的過程,隱匿的痕跡之外,隻能是內心的一片荒蕪,以及,對所處角色的一種倉皇認知。
關於白朗傑的人物個性,或許與我本人是有所關聯的,我向來是個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的人,這是一種心理上的真切感受,與朋友數量的多少或是現實的境遇沒有絲毫關聯。由於安全感的匱乏,以至於我不喜歡黑暗的房間,一個人的夜晚要有光才能睡去;不喜歡有人在我身後走路,尤其是還配上富有節奏與韻律的腳步聲;一個人乘坐電梯時,在轎廂內甚至會感到些許的惶恐與不安;經常會做一些漂浮的夢境,像是靈魂不由自主的在四野蕩。
關於故事裏的愛情,無論是白玉璽和王小翠、穗子,還是白民樂與柳淑雲,或是白朗傑與楊曉薇、範雨靈、顏夢琳和陳麗靜等人,他們的主題都是想直麵這個“愛”字,更多的是依靠人物個人的一種意誌,愛的蕩氣迴腸,並不避諱內心的情感,淳樸卻又直接。故事中的他們,不會讓付出愛的人變成記憶,更不會讓被愛的人成為一段曆史,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時光內活在當下。而故事中一些對身體細節的描寫,其實是人物內在的一種釋放,也是對外界喧囂及人們普遍通有欲望的一種對抗形式。
時光總是會在一瞬間被定格,隨之定格的,還有那些溫軟的話語和輕柔的曲調。在安靜的時候,它們會在骨子裏寂寞的紮根,然後巧妙的蔓延生長開來,直到身體的每一處細枝末節。經常會在夜晚放起音樂,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然後體驗內心,而這些,都是在創作這部作品時的基礎情感積澱和人物情感轉變的根基。
曾經有一段時期,我瘋狂的迷戀於記憶中的某一段時光默片,總是想通過舊有的事物來邁進理想的現實。青春年少的日子人們都是認真經曆過的,並且在那樣美好的年華中我們總是期許,希冀著一個溫暖的結局,但是故事中的這三代人最終卻都像一陣飄零的風,在生命成長或走向完結的路途中被吹散而零落,和著他們瑣碎的記憶往事,化為了一片片泥土。在整部作品的創作中,我更多投入的是一種自然狀態,沒有刻意去改變和修飾什麽,而是更為直白的流露自己對於生活與情感的態度,以及用自己淺薄的意識對生命的一種深入探討和思索。或許在今後的文學路途中,除自己擅長的小說、散文及詩歌文體外,我還會嚐試一些影視文本的創作,希望到時候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勵。我也始終都會堅持自己的做事原則,如果準備去做一件事,那麽就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去爭取到最好。
最後,對作品的意見及看法還是要交由大家來評論的,我想,更多的讀者是能夠與我靈魂相通的。那麽,在此要感謝家人、朋友、諸位師長、後援的讀者以及在我二十幾年的歲月中給予我幫助及支持的因緣眾生。
謹以此書,獻給青春、理想及靈魂相通的人們。當然,還有我自己的信仰和內心。
白艾昕。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小說最初的完稿是在幾年前,由於經曆及個人的人生體驗在不斷的被時間衝刷,期間幾易其稿,直至現在才完成了最終的定稿,這個過程,對我來講,是漫長的。我把它定義為一部後現代主義作品,在創作的同時,也努力把它描繪成一部三代人命運既為獨立卻又互相關聯的斷代史。或許有人無法接受這樣一種對人及故事的訴說方式,我曾經也試圖讓自己以一種自我否定的角度來審視作品本身,但後來發現,一些內在的東西卻讓我能夠聊以欣慰。或許,它還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它卻真實的代表了寫作者的內心以及想要訴說的欲望。
海德格爾說:“人曾在土壤,今在親熟尋常之物中間迷行。超越隻能指在這尋常事物中迴憶不尋常的意義。”白玉璽、白民樂、白朗傑這三代人也僅僅是在我筆下他們各自的那個時代,有著相對不尋常的意義,或者說是個例。白玉璽暴躁卻又善良,無知卻也偉大;白民樂聰慧進步,卻也在他那個時代裏做了一些不平凡的事情;而白朗傑,更多的是在浮躁的時代背景中展現出了真實的內心與自我,他是一個矛盾的存在,處於荒謬的一個大環境,卻又向往自由、理想而又詩意的生活,他喜愛幻想,會寫一些小文字,愛耍小聰明,孤傲,但毫不掩飾對於一切事物的渴望。對於他們,我更多的給予了自由,因為在循規蹈矩的生活裏,他們是從不喜歡遵守規則的人,也因此而印證了海德格爾的話。
其實,我也是個自由、隨性且喜歡打破尋常規則的人。
時光漫漶,在我的文學生涯裏,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並沒有具體的文體限製,我熱愛它們,隻要它能夠像潛藏一冬的枝蔓般,在經年的縫隙中萌芽拔節,那麽就完全能夠讓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循環往複的光景所賜予的最美時光。經常會在深夜,為自己斟上一杯清酒,在微醺的狀態下敲打著筆下的故事,於是,會站在自己創作的角色身邊,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就像這生命流失,猶如左手年華一般的時日,正因為有了苦難,才能夠清楚的看到他們發自內心的悲傷與孤寂所混入黑暗的過程,隱匿的痕跡之外,隻能是內心的一片荒蕪,以及,對所處角色的一種倉皇認知。
關於白朗傑的人物個性,或許與我本人是有所關聯的,我向來是個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的人,這是一種心理上的真切感受,與朋友數量的多少或是現實的境遇沒有絲毫關聯。由於安全感的匱乏,以至於我不喜歡黑暗的房間,一個人的夜晚要有光才能睡去;不喜歡有人在我身後走路,尤其是還配上富有節奏與韻律的腳步聲;一個人乘坐電梯時,在轎廂內甚至會感到些許的惶恐與不安;經常會做一些漂浮的夢境,像是靈魂不由自主的在四野蕩。
關於故事裏的愛情,無論是白玉璽和王小翠、穗子,還是白民樂與柳淑雲,或是白朗傑與楊曉薇、範雨靈、顏夢琳和陳麗靜等人,他們的主題都是想直麵這個“愛”字,更多的是依靠人物個人的一種意誌,愛的蕩氣迴腸,並不避諱內心的情感,淳樸卻又直接。故事中的他們,不會讓付出愛的人變成記憶,更不會讓被愛的人成為一段曆史,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時光內活在當下。而故事中一些對身體細節的描寫,其實是人物內在的一種釋放,也是對外界喧囂及人們普遍通有欲望的一種對抗形式。
時光總是會在一瞬間被定格,隨之定格的,還有那些溫軟的話語和輕柔的曲調。在安靜的時候,它們會在骨子裏寂寞的紮根,然後巧妙的蔓延生長開來,直到身體的每一處細枝末節。經常會在夜晚放起音樂,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然後體驗內心,而這些,都是在創作這部作品時的基礎情感積澱和人物情感轉變的根基。
曾經有一段時期,我瘋狂的迷戀於記憶中的某一段時光默片,總是想通過舊有的事物來邁進理想的現實。青春年少的日子人們都是認真經曆過的,並且在那樣美好的年華中我們總是期許,希冀著一個溫暖的結局,但是故事中的這三代人最終卻都像一陣飄零的風,在生命成長或走向完結的路途中被吹散而零落,和著他們瑣碎的記憶往事,化為了一片片泥土。在整部作品的創作中,我更多投入的是一種自然狀態,沒有刻意去改變和修飾什麽,而是更為直白的流露自己對於生活與情感的態度,以及用自己淺薄的意識對生命的一種深入探討和思索。或許在今後的文學路途中,除自己擅長的小說、散文及詩歌文體外,我還會嚐試一些影視文本的創作,希望到時候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勵。我也始終都會堅持自己的做事原則,如果準備去做一件事,那麽就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去爭取到最好。
最後,對作品的意見及看法還是要交由大家來評論的,我想,更多的讀者是能夠與我靈魂相通的。那麽,在此要感謝家人、朋友、諸位師長、後援的讀者以及在我二十幾年的歲月中給予我幫助及支持的因緣眾生。
謹以此書,獻給青春、理想及靈魂相通的人們。當然,還有我自己的信仰和內心。
白艾昕。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