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度被擊殺,留守斷後的後金軍幾乎被盧象升所部全滅,這也意味著皇太極所率領的最後一支後金主力,將陷入到兩麵夾擊的境地之中。
皇太極在知道留守的部隊不到半天的時間就被消滅之後,再次吐血暈厥過去。
而當他再次醒來,卻得到了一個相當惡劣的消息,那就是盧象升所部在稍微打掃戰場,將死傷的後金軍都付之一炬,稍作掩埋之後,就再次下令大軍追擊。
這一個時候,盧象升所部的大軍距離他們這一支隊伍,也不過是半天的距離。
明白到自己以及後金已經處於最後的生死存亡之際,皇太極強撐著虛弱不堪的身體,下令大軍直接放棄迴援盛京,迅速返迴北麵的建州女真發源地。
他很清楚,盛京已經不是現在的殘兵敗將能夠奪迴的,而留在這裏或者是迴援盛京,也不過是將這些最後的女真軍力葬送在明軍的夾擊之下。
所以,北撤已經是皇太極所想到的最好選擇。
至於說向蒙古人求援……皇太極知道,就算是他的嶽父所指揮的蒙古部落,也恨不得將他以及女真人殺絕。
畢竟無論是他的父汗努爾哈赤亦或者是他自己,從來都沒有施恩過蒙古部落,就算是勉強組織起來的蒙古八旗,大部分人對於後金,其實更多的也不過是離心離德。
這一次若是他們無法返迴建州女真當年的發源地,那麽等待後金的,將會是徹底的滅亡。
皇太極的命令,讓他身邊的後金文武都陷入到沉默之中,尤其是被稱之為漢人大臣之首的範文程,也是明白到皇太極這一個命令,已經是最後的辦法。
然而,到底有多少人願意舍棄盛京的家人,就算是範文程,都不願意去猜測這一個情況。
皇太極仿佛是不明白這一點,而是強行撐著衰弱的身體,再次騎上戰馬,下令大軍開拔。
隻是,就算是皇太極還有餘威壓製著另有想法的臣子,但是無論是盧象升亦或者是孫傳庭,都沒有考慮過放後金這一支部隊逃離遼東。
在知道了皇太極率軍北上的消息之後,孫傳庭就考慮到一點,那就是皇太極到底打算收複盛京,還是打算北逃他們的“龍興之地”。
兩個可能性對於孫傳庭而言,都是不得不考慮的狀況。
一旦選擇錯誤的話,那麽對於之前的勝利而言,結果將會是相當的致命,甚至是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
而孫傳庭麾下的大軍並沒有多少騎兵,一旦分兵的話,反而是更有可能重演薩爾滸之戰的悲劇。
孫傳庭在獨自一人深思熟慮良久之後,覺得若是皇太極還有一絲理智的話,必然不會選擇進入到盛京這一個死地之中。
這麽一來,皇太極也不過隻有一個選擇而已,那就是北逃大荒之地。
做出了這一個決斷之後,孫傳庭也下達了一個命令,那就是大軍開拔,在盛京西北麵的一處靠近遼河的密林,進行潛伏。
不過在開拔之前,孫傳庭下令大軍清理盛京的女真人以及蒙古人。
在半天之後,包括海蘭珠在內的後金文武的家眷首級,都被掛在盛京的城牆之上……
兩天後,如同孫傳庭所猜測的那般,皇太極所率領的這一支最後的後金大軍,確實是用最短的距離北撤。
不過在前鋒部隊被孫傳庭所部的伏兵全殲之後,皇太極眼前一黑,直接從坐騎上摔落到地麵……
三天後,盧象升率軍從南麵趕來,看到的是孫傳庭正在帶人清理著戰場,並且尋找著什麽。
這一戰也宣布了明帝國的曆史完全改寫,原本在十多年之後入主中原的滿清帝國,現在依舊是後金汗國,在公元1631年1月4日,宣布滅亡。
……
後金被攻滅之後,減輕了遼東邊患的情況下,朱由校在跟魏忠賢等人商討之後,決定縮減遼東的軍力。
而新收複的地區,則是由孫承宗作為新設立的遼沈區總督,負責處理相應事宜,毛文龍則是擔任遼東衛的都指揮使,負責清剿遼東的女真人殘部以及穩定當地局勢。
至於盧象升以及孫傳庭兩支大軍,則是返迴關內,穩定以及賑濟災情越發嚴重的陝西地區。
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原本由陝西爆發的又一輪大規模農民起義,被扼殺在萌芽之中。
高迎祥等義軍首領麵對攻滅後金的精銳明軍以及盧象升、孫傳庭、楊鶴等明廷文武,在多次交戰之下,節節敗退,最終在打算從蜀道入川的失候,被新任的榆林鎮總兵賀人龍截殺。
在撲滅了第一批大規模的農民義軍之後,由於土豆、玉米等作物的大規模種植,最終讓因為小冰河時期而出現的天災所帶來的影響大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明廷的統治力度。
而由於攻滅後金,清洗東林以及部分藩王,讓朱由校在明帝國的威望提升到巔峰。
最終,本來滅亡於1644年的大明,度過了原本已經無法避免亡國之危。
而因為朱由校的功績以及發展大型水師,開放海禁,讓大明帝國同樣進入到大航海時代的功績,這一個世界的朱由校,廟號為“中祖”,意思即是中興大明的明君。
在朱由校死後,明帝國經過了百多年的發展以及對外征伐,截止到最後一次對外擴張失敗,發生於1822年7月的印度洋海戰慘敗之前,大明帝國已經是北抵東部西伯利亞-北冰洋、東至阿拉木圖、南達爪哇、西至夏威夷的大帝國。
隻不過在跟英吉利聯盟、法蘭西聯合王國以及伊比利亞帝國三家大勢力爆發的印度洋海戰慘敗之後,明帝國也到達了再一次由盛轉衰的時期。
但是雖然大勝明帝國的海軍,但是在之後從陸路進攻中南半島,於緬北叢林被明軍擊潰的戰爭失敗之後,三國聯盟最終隻能夠跟明帝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並且約定中南半島東部邊境到印度洋以西沿岸,為雙方勢力的分界線。
而因為這一次的互不侵犯協定的簽訂,大明帝國最終默默地舔著傷口,等待著再一次的崛起之機。
然而,當時誰都沒有想到的是,明帝國已經沒有再次崛起的可能性……
皇太極在知道留守的部隊不到半天的時間就被消滅之後,再次吐血暈厥過去。
而當他再次醒來,卻得到了一個相當惡劣的消息,那就是盧象升所部在稍微打掃戰場,將死傷的後金軍都付之一炬,稍作掩埋之後,就再次下令大軍追擊。
這一個時候,盧象升所部的大軍距離他們這一支隊伍,也不過是半天的距離。
明白到自己以及後金已經處於最後的生死存亡之際,皇太極強撐著虛弱不堪的身體,下令大軍直接放棄迴援盛京,迅速返迴北麵的建州女真發源地。
他很清楚,盛京已經不是現在的殘兵敗將能夠奪迴的,而留在這裏或者是迴援盛京,也不過是將這些最後的女真軍力葬送在明軍的夾擊之下。
所以,北撤已經是皇太極所想到的最好選擇。
至於說向蒙古人求援……皇太極知道,就算是他的嶽父所指揮的蒙古部落,也恨不得將他以及女真人殺絕。
畢竟無論是他的父汗努爾哈赤亦或者是他自己,從來都沒有施恩過蒙古部落,就算是勉強組織起來的蒙古八旗,大部分人對於後金,其實更多的也不過是離心離德。
這一次若是他們無法返迴建州女真當年的發源地,那麽等待後金的,將會是徹底的滅亡。
皇太極的命令,讓他身邊的後金文武都陷入到沉默之中,尤其是被稱之為漢人大臣之首的範文程,也是明白到皇太極這一個命令,已經是最後的辦法。
然而,到底有多少人願意舍棄盛京的家人,就算是範文程,都不願意去猜測這一個情況。
皇太極仿佛是不明白這一點,而是強行撐著衰弱的身體,再次騎上戰馬,下令大軍開拔。
隻是,就算是皇太極還有餘威壓製著另有想法的臣子,但是無論是盧象升亦或者是孫傳庭,都沒有考慮過放後金這一支部隊逃離遼東。
在知道了皇太極率軍北上的消息之後,孫傳庭就考慮到一點,那就是皇太極到底打算收複盛京,還是打算北逃他們的“龍興之地”。
兩個可能性對於孫傳庭而言,都是不得不考慮的狀況。
一旦選擇錯誤的話,那麽對於之前的勝利而言,結果將會是相當的致命,甚至是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
而孫傳庭麾下的大軍並沒有多少騎兵,一旦分兵的話,反而是更有可能重演薩爾滸之戰的悲劇。
孫傳庭在獨自一人深思熟慮良久之後,覺得若是皇太極還有一絲理智的話,必然不會選擇進入到盛京這一個死地之中。
這麽一來,皇太極也不過隻有一個選擇而已,那就是北逃大荒之地。
做出了這一個決斷之後,孫傳庭也下達了一個命令,那就是大軍開拔,在盛京西北麵的一處靠近遼河的密林,進行潛伏。
不過在開拔之前,孫傳庭下令大軍清理盛京的女真人以及蒙古人。
在半天之後,包括海蘭珠在內的後金文武的家眷首級,都被掛在盛京的城牆之上……
兩天後,如同孫傳庭所猜測的那般,皇太極所率領的這一支最後的後金大軍,確實是用最短的距離北撤。
不過在前鋒部隊被孫傳庭所部的伏兵全殲之後,皇太極眼前一黑,直接從坐騎上摔落到地麵……
三天後,盧象升率軍從南麵趕來,看到的是孫傳庭正在帶人清理著戰場,並且尋找著什麽。
這一戰也宣布了明帝國的曆史完全改寫,原本在十多年之後入主中原的滿清帝國,現在依舊是後金汗國,在公元1631年1月4日,宣布滅亡。
……
後金被攻滅之後,減輕了遼東邊患的情況下,朱由校在跟魏忠賢等人商討之後,決定縮減遼東的軍力。
而新收複的地區,則是由孫承宗作為新設立的遼沈區總督,負責處理相應事宜,毛文龍則是擔任遼東衛的都指揮使,負責清剿遼東的女真人殘部以及穩定當地局勢。
至於盧象升以及孫傳庭兩支大軍,則是返迴關內,穩定以及賑濟災情越發嚴重的陝西地區。
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原本由陝西爆發的又一輪大規模農民起義,被扼殺在萌芽之中。
高迎祥等義軍首領麵對攻滅後金的精銳明軍以及盧象升、孫傳庭、楊鶴等明廷文武,在多次交戰之下,節節敗退,最終在打算從蜀道入川的失候,被新任的榆林鎮總兵賀人龍截殺。
在撲滅了第一批大規模的農民義軍之後,由於土豆、玉米等作物的大規模種植,最終讓因為小冰河時期而出現的天災所帶來的影響大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明廷的統治力度。
而由於攻滅後金,清洗東林以及部分藩王,讓朱由校在明帝國的威望提升到巔峰。
最終,本來滅亡於1644年的大明,度過了原本已經無法避免亡國之危。
而因為朱由校的功績以及發展大型水師,開放海禁,讓大明帝國同樣進入到大航海時代的功績,這一個世界的朱由校,廟號為“中祖”,意思即是中興大明的明君。
在朱由校死後,明帝國經過了百多年的發展以及對外征伐,截止到最後一次對外擴張失敗,發生於1822年7月的印度洋海戰慘敗之前,大明帝國已經是北抵東部西伯利亞-北冰洋、東至阿拉木圖、南達爪哇、西至夏威夷的大帝國。
隻不過在跟英吉利聯盟、法蘭西聯合王國以及伊比利亞帝國三家大勢力爆發的印度洋海戰慘敗之後,明帝國也到達了再一次由盛轉衰的時期。
但是雖然大勝明帝國的海軍,但是在之後從陸路進攻中南半島,於緬北叢林被明軍擊潰的戰爭失敗之後,三國聯盟最終隻能夠跟明帝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並且約定中南半島東部邊境到印度洋以西沿岸,為雙方勢力的分界線。
而因為這一次的互不侵犯協定的簽訂,大明帝國最終默默地舔著傷口,等待著再一次的崛起之機。
然而,當時誰都沒有想到的是,明帝國已經沒有再次崛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