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一片清山綠水,茂盛樹林,或彎彎曲曲的崎嶇山路,或寬闊平坦的官道。路邊是綠油油的雜草,清晨時,葉尖的露水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
趕馬車的車夫側身坐在車架上,手上的長鞭不時向空中一個急揮,帶出一聲脆響,馬兒聽到此聲,便邁開步子急驟前行。
離京城是越來越近了,道路也越來越寬闊,路邊的田園裏黃燦燦的麥穗兒在風裏搖擺著柔軟的身軀,一眼望不到邊的麥浪翻滾著,跳躍著。在這個盛滿豐收的季節裏,農夫的喜悅溢於言表。
放下竹簾,林尚筠滿眼的世界除了這狹小的鬥室再無其他。趕了幾天的路,終於快到京城。
一個月前,爹爹撒手人寰,臨死前交待她來京城投奔姑姑。娘死得早,在她五歲的時候因急病離開了人世,在娘的葬禮上,她遠遠得見過姑姑一麵。
兒時的記憶隨著歲月的漸長已模糊不清了,唯一記得的是姑姑尖著嗓門兒指著爹爹怒罵的情景。
那時,她小小的心裏就為爹忿忿不平,可是一個小孩子的心思大人們怎麽會知道了。爹平日裏上山砍柴,下地種田很是辛苦,她心疼爹,小小年紀就開始學做家務,不會的就請教隔壁劉大娘,一雙稚嫩的小手極早地變得粗糙,可她不在乎。
因為終年操勞,爹落下哮喘病根,一年比一年喘得厲害。藥不知道吃了多少包就是不見好,折騰了這些年最終還是去了。
對他來說這是種解脫,可是他卻是十分遺憾,沒能見到她風光大嫁的場麵。
這些年因為爹的病,家裏已經家徒四壁,將值錢的東西變賣掉,連同房屋地契,這個傷心的地方她是一刻也不願意呆了。
隨身的包袱裏放著幾件換洗的衣服和零碎的銀子,就這麽簡單地上了路。
沒有路可退了,她除了投奔姑姑,再無他法。
京城很繁榮,商鋪鱗呲櫛比,人群絡繹不絕。街道也寬敞,青石鋪就的路平坦,光滑。
進城的時候是清晨時分,人流眾多,車水馬龍,有些江湖耍把戲的場更是被圍得水泄不通。
林尚筠提著個包袱,走在人聲鼎沸的大街上,心裏頭想著爹的話。
“信陽街進去,左拐一條街,第二十五間就是了。”
可這若大的京城到哪兒去找這條信陽街了?
“賣豆漿油條咧,包子油餅。”
街上小販吆喝的叫賣聲,隨著四處飄散豆漿的香味兒,絲絲縷縷鑽入鼻尖讓她饑腸轆轆。
熱絡地小販見她立在攤前,雙眼直直盯著豆漿不曾移眼,便十分熱心地攬起生意來。
“姑娘,來一碗吧,可甜了。”
林尚筠撫了下肚子,吞咽了下口水,有些舉棋不定。
路上帶的幹糧早已吃完了,昨晚就沒進食了,這會子聞到香味兒,胃都瘋狂叫嚚起來,餓得都有些痛了。
吃還是不吃了?
身上帶的銀子沒多少,萬一找不到姑姑,處景就困難了,多留些傍身才是。
一想到此,便下定決心邁開步子準備離開。
“要不來些包子吧,一文錢三個。”
小販見生意要走,哪那麽容易就放棄啊,馬上又遞出一個包子。
一文錢三個?她算計著,一頓吃一個可以堅持一天時間,況且總是要吃飯的,包子算最便宜的了。
“來三個吧。”
林尚筠掏出錢遞給小販,接過包子不再停留。
“姑娘是來投奔親戚的吧?”小販不愧是做生意的料,眼力極好。
林尚筠聞言再次停下腳步。
小販邊說邊做生意,一點都不擔擱正事。
“姑娘要去哪,告訴一聲,我在這呆了二十幾年了,什麽地方沒去過,隻消姑娘一句話,找起人來也方便不是。”
“你怎麽知道我來投奔親戚?”林尚筠心思急轉直下,折迴攤販,也不在客氣,叫了一碗豆漿跟油條,坐在小椅子上吃起來。
小販笑的得意:“姑娘一身風塵仆仆,神色疲憊,想是趕了路來的,是不是?”
“是,老板好眼力啊。你說這裏你極熟悉,是真的嘛?”
她最關心的是這個,如果吃個早飯就把路途混熟,那豈不方便,也不用多繞冤枉路。
“不敢騙姑娘,姑娘說說要去哪,興許我能指點一下。”
“你平時就是這般做生意的?”林尚筠喝著豆漿,暖了暖胃,身子也不再冒虛汗。
“姑娘見笑了,我做了十幾年生意,什麽樣的人沒見過啊,一看就知道姑娘什麽樣的人。說吧,你去哪?”
林尚筠不再隱瞞,將信陽街告訴了小販。
小販略略思索了下,指著前麵一條岔路對她說:“姑娘可見著前麵的路了,進去右轉直走出了大街,對麵便是信陽街了。”
對於小販的好心,林尚筠感激不盡:“謝謝小哥,這裏有五文錢,謝小哥收好。”
小販眉開眼笑收下了:“姑娘慢走。”
人家對你好,自然是想拿些好處的,這些人情事故她是懂的,她不想欠別人人情,能還則還,不能還的她便不會接受人家好意,寧願自己多吃些苦頭也不願麻煩別人,這是她做人的原則。按著小販所指的路線,穿梭在大街小巷裏,走了不到半個時辰便到了要尋的地方。
門邊土牆壁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麵雕刻著一個繁體的“馬”字。
姑姑夫家姓馬,從巷口往裏數,這是第二十五間了,想來便是這處了。
她看著木門有些破損,邊上還長著些青苔,門上也落了鎖,鎖上鏽跡斑斑,不知道是不是出去了。
這是姑姑家麽?
林尚筠心裏沒了底,又有些慌恐。
揚手拍門,口裏高喊著:“姑姑,姑姑在家嘛?我是小筠啊,姑姑,姑姑在嘛?”
迴答她的,是門梁上被她的動作所振落的灰塵。
她有些狼狽得躲開紛紛墜落的塵埃,心裏的惶恐不安逐漸在擴大,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
旁邊木門“吱呀”一聲開了,出來一位布衣打扮的婦人,一雙渾濁地雙眼上上下下打量著她。
一見她出來,林尚筠像是落水之人遇到一根浮木一樣,緊緊抓住不放:“大娘,不好意思,打擾你了,我是來找人的。”
婦人聽她這麽說,臉上戒備之色稍微穩去一些,口氣卻是十分生硬:“你找誰?”
婦人一答話,林尚筠立馬追問起來:“大娘可知這馬姓人家去了哪裏?”
婦人翻翻眼皮,不耐煩地說:“我哪知道去哪了,人家要走我總不能跟著吧。”
林尚筠從頭上取下一根簪子遞到她手上:“大娘別嫌棄,也不是什麽值錢東西。我就是想知道這馬姓人家什麽時候離開這了,去了哪裏?大娘你看可否告知?”
那婦人癟癟嘴,眼裏滿是譏笑望著那根簪子,卻還是伸手接了過去,仔細瞧了瞧簪子才道:“早三年前就走了,兒子當了官,好像說是去了蘇城什麽地方的,你走吧,這裏沒有你要找的人了。”
說完也不再理會她,竟自進入家門。
姑姑已不住在這裏了,林尚筠覺得渾身像被潑了一桶冷水般,涼得心裏真哆嗦。緊閉的木門像一張大嘴,似在嘲笑她的窘境。
這下子真的是無依無靠了。
真是怕什麽來什麽,林尚筠抹了抹濕潤眼角,想起方才給那婦人的東西。
簪子是母親留給她的唯一一件物品,做工很精細,眼下用在了這種市儈的人身上,讓她心有不忍卻無可奈何。
姑姑不在這裏,她該去哪了?
若大一個世界,竟沒有她容身之所了嘛?
走在熙熙攘攘大街上,她心中越發發慌。身上所帶銀兩有限,再次去尋親怕是不可能的了。剛才那婦人說姑姑一家是去了蘇城,可在蘇城哪個角落卻是豪無線索,盲目的事她是不會做的。況且蘇城離這裏有十萬八千裏遠,乘馬車也要二個月左右,不論路途,光是雇馬匹就要十兩銀子之多,她哪來那麽多錢啊。
望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林尚筠欲哭無淚。
白天還好混過去,到了晚上怎麽辦了?
住店吧,荷包太扁,在說,早早把錢用光了,以後吃什麽啊。
酒樓外到是貼著張告示,要招一名夥計。
她厚著臉皮,磨磨蹭蹭地跑進去問過掌櫃,可惜人家隻要男人不要女人。
怎麽辦了?
趕馬車的車夫側身坐在車架上,手上的長鞭不時向空中一個急揮,帶出一聲脆響,馬兒聽到此聲,便邁開步子急驟前行。
離京城是越來越近了,道路也越來越寬闊,路邊的田園裏黃燦燦的麥穗兒在風裏搖擺著柔軟的身軀,一眼望不到邊的麥浪翻滾著,跳躍著。在這個盛滿豐收的季節裏,農夫的喜悅溢於言表。
放下竹簾,林尚筠滿眼的世界除了這狹小的鬥室再無其他。趕了幾天的路,終於快到京城。
一個月前,爹爹撒手人寰,臨死前交待她來京城投奔姑姑。娘死得早,在她五歲的時候因急病離開了人世,在娘的葬禮上,她遠遠得見過姑姑一麵。
兒時的記憶隨著歲月的漸長已模糊不清了,唯一記得的是姑姑尖著嗓門兒指著爹爹怒罵的情景。
那時,她小小的心裏就為爹忿忿不平,可是一個小孩子的心思大人們怎麽會知道了。爹平日裏上山砍柴,下地種田很是辛苦,她心疼爹,小小年紀就開始學做家務,不會的就請教隔壁劉大娘,一雙稚嫩的小手極早地變得粗糙,可她不在乎。
因為終年操勞,爹落下哮喘病根,一年比一年喘得厲害。藥不知道吃了多少包就是不見好,折騰了這些年最終還是去了。
對他來說這是種解脫,可是他卻是十分遺憾,沒能見到她風光大嫁的場麵。
這些年因為爹的病,家裏已經家徒四壁,將值錢的東西變賣掉,連同房屋地契,這個傷心的地方她是一刻也不願意呆了。
隨身的包袱裏放著幾件換洗的衣服和零碎的銀子,就這麽簡單地上了路。
沒有路可退了,她除了投奔姑姑,再無他法。
京城很繁榮,商鋪鱗呲櫛比,人群絡繹不絕。街道也寬敞,青石鋪就的路平坦,光滑。
進城的時候是清晨時分,人流眾多,車水馬龍,有些江湖耍把戲的場更是被圍得水泄不通。
林尚筠提著個包袱,走在人聲鼎沸的大街上,心裏頭想著爹的話。
“信陽街進去,左拐一條街,第二十五間就是了。”
可這若大的京城到哪兒去找這條信陽街了?
“賣豆漿油條咧,包子油餅。”
街上小販吆喝的叫賣聲,隨著四處飄散豆漿的香味兒,絲絲縷縷鑽入鼻尖讓她饑腸轆轆。
熱絡地小販見她立在攤前,雙眼直直盯著豆漿不曾移眼,便十分熱心地攬起生意來。
“姑娘,來一碗吧,可甜了。”
林尚筠撫了下肚子,吞咽了下口水,有些舉棋不定。
路上帶的幹糧早已吃完了,昨晚就沒進食了,這會子聞到香味兒,胃都瘋狂叫嚚起來,餓得都有些痛了。
吃還是不吃了?
身上帶的銀子沒多少,萬一找不到姑姑,處景就困難了,多留些傍身才是。
一想到此,便下定決心邁開步子準備離開。
“要不來些包子吧,一文錢三個。”
小販見生意要走,哪那麽容易就放棄啊,馬上又遞出一個包子。
一文錢三個?她算計著,一頓吃一個可以堅持一天時間,況且總是要吃飯的,包子算最便宜的了。
“來三個吧。”
林尚筠掏出錢遞給小販,接過包子不再停留。
“姑娘是來投奔親戚的吧?”小販不愧是做生意的料,眼力極好。
林尚筠聞言再次停下腳步。
小販邊說邊做生意,一點都不擔擱正事。
“姑娘要去哪,告訴一聲,我在這呆了二十幾年了,什麽地方沒去過,隻消姑娘一句話,找起人來也方便不是。”
“你怎麽知道我來投奔親戚?”林尚筠心思急轉直下,折迴攤販,也不在客氣,叫了一碗豆漿跟油條,坐在小椅子上吃起來。
小販笑的得意:“姑娘一身風塵仆仆,神色疲憊,想是趕了路來的,是不是?”
“是,老板好眼力啊。你說這裏你極熟悉,是真的嘛?”
她最關心的是這個,如果吃個早飯就把路途混熟,那豈不方便,也不用多繞冤枉路。
“不敢騙姑娘,姑娘說說要去哪,興許我能指點一下。”
“你平時就是這般做生意的?”林尚筠喝著豆漿,暖了暖胃,身子也不再冒虛汗。
“姑娘見笑了,我做了十幾年生意,什麽樣的人沒見過啊,一看就知道姑娘什麽樣的人。說吧,你去哪?”
林尚筠不再隱瞞,將信陽街告訴了小販。
小販略略思索了下,指著前麵一條岔路對她說:“姑娘可見著前麵的路了,進去右轉直走出了大街,對麵便是信陽街了。”
對於小販的好心,林尚筠感激不盡:“謝謝小哥,這裏有五文錢,謝小哥收好。”
小販眉開眼笑收下了:“姑娘慢走。”
人家對你好,自然是想拿些好處的,這些人情事故她是懂的,她不想欠別人人情,能還則還,不能還的她便不會接受人家好意,寧願自己多吃些苦頭也不願麻煩別人,這是她做人的原則。按著小販所指的路線,穿梭在大街小巷裏,走了不到半個時辰便到了要尋的地方。
門邊土牆壁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麵雕刻著一個繁體的“馬”字。
姑姑夫家姓馬,從巷口往裏數,這是第二十五間了,想來便是這處了。
她看著木門有些破損,邊上還長著些青苔,門上也落了鎖,鎖上鏽跡斑斑,不知道是不是出去了。
這是姑姑家麽?
林尚筠心裏沒了底,又有些慌恐。
揚手拍門,口裏高喊著:“姑姑,姑姑在家嘛?我是小筠啊,姑姑,姑姑在嘛?”
迴答她的,是門梁上被她的動作所振落的灰塵。
她有些狼狽得躲開紛紛墜落的塵埃,心裏的惶恐不安逐漸在擴大,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
旁邊木門“吱呀”一聲開了,出來一位布衣打扮的婦人,一雙渾濁地雙眼上上下下打量著她。
一見她出來,林尚筠像是落水之人遇到一根浮木一樣,緊緊抓住不放:“大娘,不好意思,打擾你了,我是來找人的。”
婦人聽她這麽說,臉上戒備之色稍微穩去一些,口氣卻是十分生硬:“你找誰?”
婦人一答話,林尚筠立馬追問起來:“大娘可知這馬姓人家去了哪裏?”
婦人翻翻眼皮,不耐煩地說:“我哪知道去哪了,人家要走我總不能跟著吧。”
林尚筠從頭上取下一根簪子遞到她手上:“大娘別嫌棄,也不是什麽值錢東西。我就是想知道這馬姓人家什麽時候離開這了,去了哪裏?大娘你看可否告知?”
那婦人癟癟嘴,眼裏滿是譏笑望著那根簪子,卻還是伸手接了過去,仔細瞧了瞧簪子才道:“早三年前就走了,兒子當了官,好像說是去了蘇城什麽地方的,你走吧,這裏沒有你要找的人了。”
說完也不再理會她,竟自進入家門。
姑姑已不住在這裏了,林尚筠覺得渾身像被潑了一桶冷水般,涼得心裏真哆嗦。緊閉的木門像一張大嘴,似在嘲笑她的窘境。
這下子真的是無依無靠了。
真是怕什麽來什麽,林尚筠抹了抹濕潤眼角,想起方才給那婦人的東西。
簪子是母親留給她的唯一一件物品,做工很精細,眼下用在了這種市儈的人身上,讓她心有不忍卻無可奈何。
姑姑不在這裏,她該去哪了?
若大一個世界,竟沒有她容身之所了嘛?
走在熙熙攘攘大街上,她心中越發發慌。身上所帶銀兩有限,再次去尋親怕是不可能的了。剛才那婦人說姑姑一家是去了蘇城,可在蘇城哪個角落卻是豪無線索,盲目的事她是不會做的。況且蘇城離這裏有十萬八千裏遠,乘馬車也要二個月左右,不論路途,光是雇馬匹就要十兩銀子之多,她哪來那麽多錢啊。
望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林尚筠欲哭無淚。
白天還好混過去,到了晚上怎麽辦了?
住店吧,荷包太扁,在說,早早把錢用光了,以後吃什麽啊。
酒樓外到是貼著張告示,要招一名夥計。
她厚著臉皮,磨磨蹭蹭地跑進去問過掌櫃,可惜人家隻要男人不要女人。
怎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