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華佗自幼熟讀曆史典籍與兵法戰策,雖然從來沒上過戰場。
但是紙上談兵的水平,遠勝於趙括。
畢竟五代十國時期能夠研究的經典戰役遠比戰國末期要多的多。
對於長平之戰,賽華佗自然非常清楚戰事的拐點在哪裏。
一方麵趙國因為國力空虛,再難支援前線所耗,不得不尋找決戰的時機。
一方麵趙括確實領軍冒進,急於渡河,最終趙括主力被圍困於西山嶺防線。
而白起則率軍奇襲位於長平關後方的糧草輜重。
此舉導致四十萬趙軍前進無路,後退無門,一應軍需更是被付之一炬。
哪怕是想拚死一搏,也沒有任何希望。
畢竟食物充足的時候,都無法突破秦軍的防線,更別說沒有後勤支援的情況下了。
除了投降求生外,隻能被活活餓死,再無第三條路可走。
如果趙括繼續堅守數日,等到李牧到來,說不定會有奇跡發生。
想到這裏,賽華佗打算再給趙括一劍,讓他清醒清醒。
趙括似乎看出了賽華佗的打算,趕忙晃動右手:“別刺了,再刺我就要流血過多而死了。”
這一打岔,也讓趙括恢複了冷靜,不論眼前的黑衣人說的是真是假,趙括都沒有賭的資本。
夜晚的時候,王齕接到軍報:“趙軍渡河於半,突然撤軍,如今更是堅守長平關,龜縮不出。”
王齕有些無奈:“武安君已經率軍繞道前往長平關後方,如果我沒法牽製住趙括的主力,武安君那邊恐怕會陷入被動。”
“到時候提前製定的戰術沒法完成,雖然事出有因,但我怕落不到什麽好!”
想到這裏,王齕對帳外道:“傳令三軍,醜時造反,寅時登船,趙括不來,那我們就去會會他!”
楊虛彥看著消失一天,晚上才迴來的賽華佗,有些好奇道:“怎麽?你還是忍不住去提醒了那位紙上談兵的家夥嗎?”
楊虛彥的出身要比賽華佗強的多,他乃是大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之孫,故太子楊勇之子。
也就是說,他乃是皇室中人,甚至見到唐太宗李世民,還要叫一聲“表哥”。
他對長平之戰的了解,甚至比賽華佗還要清楚,畢竟楊虛彥的師傅當初就給他從多個角度分析過長平之戰,趙國必敗的原因。
他的師傅,同樣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河東裴氏的裴矩。
隋煬帝時期,裴矩一手主導分裂了東西突厥,使得草原氣運,一分為二。
所以在楊虛彥看來,賽華佗所做的一切,都不過是徒勞罷了。
戰爭的勝負雖然在主帥,但除了西楚霸王項羽那種,一人可改變數千人戰場局勢的特殊存在外,更多的戰爭其實考驗的就是雙方的國力以及動員力。
秦軍的補給線長度是趙軍的兩倍,兵力同樣是趙軍的兩倍。
但是從公元前262年,秦軍進攻上黨郡拉開戰事到如今的公元前260年。
兩年的對峙中,率先支撐不住戰爭消耗的一方,卻是趙國。
賽華佗懶得理會楊虛彥,眼前的這個男人不論學識見聞,還是功法招式,都給賽華佗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
雖然在奇門術數這等山人之學上,賽華佗要勝過對方,但是比起手中的劍,再強的術士也算不出自己打不過的敵手,什麽時候向自己出劍。
此時的李牧早已率領八千武陵鐵騎穿過上郡,向著河西郡而去,他甚至還在路上給自己多年的老對手寫了一封信。
若是李牧可以順利躍過河西郡,則可沿洛水而下,最終攻下洛陰城。
落陰以西就是秦國的都城鹹陽,而它的東麵,就是赫赫有名的函穀關。
截斷此地,不但可以斷絕秦軍的後勤補給,更是絕妙的“圍魏救趙”之計。
隻是想要達到這一戰略目標,除了武陵鐵騎這等機動力出眾的百戰精兵外,還需要李牧這種膽大心細,又對武陵鐵騎如臂使指的統帥才可。
要不是他臨危受命,不得不去接手長平之戰的爛攤子,李牧才不會冒著這樣大的風險,孤軍深入。
如果他的老朋友收到信後不願配合,李牧此去,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可若他的老朋友願意配合,說不定趙國真的有希望渡過此次難關,
秦昭襄王看著自己引為臂助的大秦丞相範雎:“範卿,先前我們決定不考慮韓與魏的動向,隻關注齊與楚。”
“可若是魏國出兵襲擊野王城,斷我東路軍的補給,該當如何?”
範雎想了想道:“不如遣使魏國,索要好處。”
“正好近日,趙國求和的使者鄭朱也來了秦國。”
“我們不妨一方麵做出要與趙和談的假象,一方麵流露出棄趙攻魏的意思。”
“當初的鄢郢之戰,武安君屠殺趙魏聯軍15萬,魏國早已被武安君嚇破了膽。”
“雙方誰給的好處多,我秦國自然親近於誰。”
“王上以為如何?”
秦昭襄王想了想,頷首道:“如此甚好,傳寡人令,明日鹹陽宮,宴請趙國使者鄭朱。”
他又囑咐身邊的內侍道:“記得,一定要禮遇有加,明白了嗎?”
內侍聞言,不敢怠慢,急匆匆的小跑出宮,去傳王命了。
同一時刻,信陵君的書房之中,狄仁傑易容的“楊逍”同樣侃侃而談,將秦趙之戰的諸多假設可能與對魏的深遠影響一一道來。
信陵君聽了楊逍的話,同樣覺得秦趙之戰,若是趙國敗北,魏國恐怕也難逃亡國的下場。
所以他聽的格外認真,問的格外仔細。
想了又想,猶豫了許久,最終信陵君下定決心,出兵野王,援助趙國。
隻要斷了秦國東線的補給,自然可以極大的緩解長平關的壓力,否則東路軍兵臨邯鄲,長平關的存在也就沒了意義。
翌日,信陵君上書魏安厘王,陳述救趙十利與棄趙十弊,而後建議魏國上將軍晉鄙領軍十萬救助趙國。
不料魏國大司空魏庸極力反對,甚至斥責信陵君乃是“魏之竊賊,趙之奴仆”。
但是紙上談兵的水平,遠勝於趙括。
畢竟五代十國時期能夠研究的經典戰役遠比戰國末期要多的多。
對於長平之戰,賽華佗自然非常清楚戰事的拐點在哪裏。
一方麵趙國因為國力空虛,再難支援前線所耗,不得不尋找決戰的時機。
一方麵趙括確實領軍冒進,急於渡河,最終趙括主力被圍困於西山嶺防線。
而白起則率軍奇襲位於長平關後方的糧草輜重。
此舉導致四十萬趙軍前進無路,後退無門,一應軍需更是被付之一炬。
哪怕是想拚死一搏,也沒有任何希望。
畢竟食物充足的時候,都無法突破秦軍的防線,更別說沒有後勤支援的情況下了。
除了投降求生外,隻能被活活餓死,再無第三條路可走。
如果趙括繼續堅守數日,等到李牧到來,說不定會有奇跡發生。
想到這裏,賽華佗打算再給趙括一劍,讓他清醒清醒。
趙括似乎看出了賽華佗的打算,趕忙晃動右手:“別刺了,再刺我就要流血過多而死了。”
這一打岔,也讓趙括恢複了冷靜,不論眼前的黑衣人說的是真是假,趙括都沒有賭的資本。
夜晚的時候,王齕接到軍報:“趙軍渡河於半,突然撤軍,如今更是堅守長平關,龜縮不出。”
王齕有些無奈:“武安君已經率軍繞道前往長平關後方,如果我沒法牽製住趙括的主力,武安君那邊恐怕會陷入被動。”
“到時候提前製定的戰術沒法完成,雖然事出有因,但我怕落不到什麽好!”
想到這裏,王齕對帳外道:“傳令三軍,醜時造反,寅時登船,趙括不來,那我們就去會會他!”
楊虛彥看著消失一天,晚上才迴來的賽華佗,有些好奇道:“怎麽?你還是忍不住去提醒了那位紙上談兵的家夥嗎?”
楊虛彥的出身要比賽華佗強的多,他乃是大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之孫,故太子楊勇之子。
也就是說,他乃是皇室中人,甚至見到唐太宗李世民,還要叫一聲“表哥”。
他對長平之戰的了解,甚至比賽華佗還要清楚,畢竟楊虛彥的師傅當初就給他從多個角度分析過長平之戰,趙國必敗的原因。
他的師傅,同樣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河東裴氏的裴矩。
隋煬帝時期,裴矩一手主導分裂了東西突厥,使得草原氣運,一分為二。
所以在楊虛彥看來,賽華佗所做的一切,都不過是徒勞罷了。
戰爭的勝負雖然在主帥,但除了西楚霸王項羽那種,一人可改變數千人戰場局勢的特殊存在外,更多的戰爭其實考驗的就是雙方的國力以及動員力。
秦軍的補給線長度是趙軍的兩倍,兵力同樣是趙軍的兩倍。
但是從公元前262年,秦軍進攻上黨郡拉開戰事到如今的公元前260年。
兩年的對峙中,率先支撐不住戰爭消耗的一方,卻是趙國。
賽華佗懶得理會楊虛彥,眼前的這個男人不論學識見聞,還是功法招式,都給賽華佗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
雖然在奇門術數這等山人之學上,賽華佗要勝過對方,但是比起手中的劍,再強的術士也算不出自己打不過的敵手,什麽時候向自己出劍。
此時的李牧早已率領八千武陵鐵騎穿過上郡,向著河西郡而去,他甚至還在路上給自己多年的老對手寫了一封信。
若是李牧可以順利躍過河西郡,則可沿洛水而下,最終攻下洛陰城。
落陰以西就是秦國的都城鹹陽,而它的東麵,就是赫赫有名的函穀關。
截斷此地,不但可以斷絕秦軍的後勤補給,更是絕妙的“圍魏救趙”之計。
隻是想要達到這一戰略目標,除了武陵鐵騎這等機動力出眾的百戰精兵外,還需要李牧這種膽大心細,又對武陵鐵騎如臂使指的統帥才可。
要不是他臨危受命,不得不去接手長平之戰的爛攤子,李牧才不會冒著這樣大的風險,孤軍深入。
如果他的老朋友收到信後不願配合,李牧此去,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可若他的老朋友願意配合,說不定趙國真的有希望渡過此次難關,
秦昭襄王看著自己引為臂助的大秦丞相範雎:“範卿,先前我們決定不考慮韓與魏的動向,隻關注齊與楚。”
“可若是魏國出兵襲擊野王城,斷我東路軍的補給,該當如何?”
範雎想了想道:“不如遣使魏國,索要好處。”
“正好近日,趙國求和的使者鄭朱也來了秦國。”
“我們不妨一方麵做出要與趙和談的假象,一方麵流露出棄趙攻魏的意思。”
“當初的鄢郢之戰,武安君屠殺趙魏聯軍15萬,魏國早已被武安君嚇破了膽。”
“雙方誰給的好處多,我秦國自然親近於誰。”
“王上以為如何?”
秦昭襄王想了想,頷首道:“如此甚好,傳寡人令,明日鹹陽宮,宴請趙國使者鄭朱。”
他又囑咐身邊的內侍道:“記得,一定要禮遇有加,明白了嗎?”
內侍聞言,不敢怠慢,急匆匆的小跑出宮,去傳王命了。
同一時刻,信陵君的書房之中,狄仁傑易容的“楊逍”同樣侃侃而談,將秦趙之戰的諸多假設可能與對魏的深遠影響一一道來。
信陵君聽了楊逍的話,同樣覺得秦趙之戰,若是趙國敗北,魏國恐怕也難逃亡國的下場。
所以他聽的格外認真,問的格外仔細。
想了又想,猶豫了許久,最終信陵君下定決心,出兵野王,援助趙國。
隻要斷了秦國東線的補給,自然可以極大的緩解長平關的壓力,否則東路軍兵臨邯鄲,長平關的存在也就沒了意義。
翌日,信陵君上書魏安厘王,陳述救趙十利與棄趙十弊,而後建議魏國上將軍晉鄙領軍十萬救助趙國。
不料魏國大司空魏庸極力反對,甚至斥責信陵君乃是“魏之竊賊,趙之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