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久雨將晴
今日你我兄弟,明日為君上墳 作者:花紙箱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埼石城,朱府。
最近的天氣不是一般差,大雨接小雨,小雨接大雨,還有東西南北風交替著刮。
朱承允喚下人搬了張躺椅擺在屋簷下,整個人如一灘爛泥窩在其中,身旁還有兩名侍女,一人手托紅白嫩果,一人蹲著燒水熱茶。
這不,又是一陣大風刮來,雨斜淋了朱承允一身,氣得朱承允起身指著烏雲天怒罵。
侍女則是連忙拿來幹巾擦拭朱承允身上的雨水,可已經被布料吸入,怎能擦幹。
“少爺,快去屋裏換身衣服吧,別著涼了。”
朱承允搖了搖頭,自持尚武精神及每日都在鍛煉的體格,不虛這涼雨寒風。
“著涼?我怎麽會著涼,真把我和那些文弱書生當成一卦了!?”
“我朱承允乃天生武將!若是我早生兩百年,沙場名將必有我名!”
“我...”
眼看自家少爺又開始幻想,一名侍女把抱出的毛毯放在一旁,拉著另一侍女竊竊私語。
“少爺這一天天的,都三十好幾了,不成家不科考,也不去跑商,連老爺說都說不動。”
“感情受挫,也不至於這樣消磨時光吧...”
“哎,誰知道呢,不是去年少爺又認識了一個來自城外的女修士嗎,追求了兩日,結果一問年齡,一百又三,比老太爺都大。”
“便再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天天喊著要討老婆了。”
“但不討老婆,就開始幻想其他東西...”
朱承允站在簷下,低頭看著由雨水蓄成的一方小池,自己的倒影被一滴一滴打散又重構。
黑須太久沒剃已半指長,雖有皺紋,但臉色尚好,平日休息從沒虧待自己,隻是看著總有種不可言的頹廢在。
朱承允不由得迴顧起過去,曾以凡人身份的平安為傲,居於埼石城眾生平等,城外還無人敢傷。
可這修真大世,哪有自己這一個武夫凡人大展身手之地,城中老世家中不少都開始涉足修真界謀求新發展。
又覺時光太快,自己到今日還一事無成,像是虛度一般。
認識的同輩之人都已為夫為婦,要麽在城中謀了好職位,要麽已自立大業,受人敬仰。
一直以來還瞧不起這些文人呢...怕是自己才是他們瞧不起的那一個。
“給我拿把傘來!”
接過侍女遞來的油紙傘,朱承允踏門而出,想走動幾步以放鬆心情。
一出府門,便聽見行人談論此次放榜榜首竟是外來客。
聽說還是一名修士,遷來埼石城打算長久定居。
嗬...真稀奇,連外麵的修士都要跑來埼石城考試。
與朱府相鄰的申府,依舊大門緊閉,快有個七八年了吧。
申家小姐作為城中少有好文的女子,沒想到竟落得重病昏迷的結局。
難道是天有不公,見不得她和朱承允這般違逆之人存於城中,設法不讓人好過。
見申府門前石獅有一男子駐足,也是少有之事,朱承允覺得眼熟,便多打量了幾眼。
“這位朋友,我們是不是見過?”朱承允打傘走近,也為陳歸擋雨。
男子身著青衫,頭戴奇怪的紅球配飾,臉生得十分好看,朱承允熟悉卻想不起來在哪見過此人。
男子應聲也看了眼朱承允,點了點頭,“嗯...十多年前上門拜訪過。”
“當時你還讓我給你介紹仙子來著。”
“噢...有點印象了...姓陳對吧?”
“陳...陳什麽來著。”
“陳歸。”
“哦哦哦,陳兄!久違!不愧是修行之人,還是那般年輕呢。”
“不知陳兄站在這申府前,是在等人嗎?不如來我府中一坐。”
陳歸指著鋪滿灰塵的申府大門,沒有迴答朱承允的邀請,“朱兄可知這申府之人去了何處?我看府內空無一人,像是很長一段時間沒人居住了。”
朱承允歎了口氣,將其原因道出。
“這申家小姐不是一直犯有癆病嗎,一直在惡化,怎麽請大夫也看不好,就連帶去外麵找大修士看也無濟於事,根本不是普通癆病。”
“八年前,申家小姐因病癱倒在床,就再也沒有醒過來了。”
“申家家主曾經也是城外修士,便散了家,離開埼石城去為女尋求解救的法子了...一去八年一直未歸。”
“就是這樣,陳兄,外麵雨大,我們進去再聊。”
“好。”陳歸頷首,隻是沒想到友人竟病重到了這個程度,見怕是見不到了。
二人進了朱府,朱承允以客宴待之,桌上均是上好新鮮出鍋的熱菜。
上完菜後,陳歸耳銳又聽到侍女的交談。
“少爺竟然還能有朋友!我還以為他瞧不起這瞧不起哪的是個孤僻人呢。”
“這個好像是城外來的修士,頗有仙風道骨!”
“嗬...你就是覺得人家長得好看。”
“嘻嘻。”
陳歸此前剛熱完小食吃過,看著滿桌飯菜倒下不了筷,被朱承允注意到便問道。
“是菜的味道不合陳兄的胃口?”
“非也。”
“我差點又忘了陳兄是修行中人,應該是已辟穀,沒口腹之欲了吧。”
“是也。”
“那就委屈陳兄看我吃了。”
侍女們也是覺得稀奇,朱承允出門前才吃半盤水果,此時才出門走了幾步,迴來吃起飯來像是餓了一般狼吞虎咽。
實則為朱承允不想拂了自己臉麵,硬著頭皮往嘴裏塞。
陳歸插話,“申家人往何處尋了,朱兄知否。”
“唔...那當然...唔...”
朱承允灌了口水將嘴裏咀嚼成沫的飯菜咽下,又說道,“但是最近一次聽聞已是三年前,在錦州尋求無果後,申家去了晴州煙連峰,八大宗門那是一家一家拜訪,都沒尋到解決辦法。”
“而後便又找晴州的丹宗藥宗,再無消息了。”
“哈...”
陳歸本還想著如果能找到,說不準用道力試試,就能化解這難治之疾。
現在聽來,怕是難見。
“陳兄呢,這些年在忙些什麽,是不是在修真界裏快意恩仇,秘境探索,殺人奪寶,越級挑戰,爭奪傳承,解救仙子?”
朱承允瞪大眼睛等著陳歸的迴答,期待地筷子都在抖。
雖不喜歡文人文風,但作為朱府獨子,朱承允字還是識得,最近又看了幾本修真小說,故對書中的爽文情節相當在意。
“嗯...差不多?”
“還請陳兄展開講講。”
朱承允有問必答,還承了其一頓好菜,陳歸便順其意挑了些經曆講出。
聽得朱承允驚唿一陣又一陣,竟比書裏寫的更為刺激,頓時對修真產生了濃厚向往。
“哎,陳兄你說,我是凡人就已經武力超群,入了修行後是不是也能像那匯武仙一樣舉世無雙。”
“也許吧。”
“哎!陳兄你看,我這一拳是不是頗有匯武仙風範。”
朱承允脫掉上衣當場打起拳來,早已將一個時辰前的反思置之腦後。
“...”
天色暗下,朱承允熱情送陳歸出了朱府。
本還想留陳歸在府內過夜,可奈何陳歸以出城修行拒絕,也不好再多說什麽。
“對了,陳兄你住書院何處,我若之後真想修行,便來書院找你敘舊。”
“墨湖旁的山林。”
“陳兄慢走!”
...
陳歸撐著朱承允送的紙傘,並未急著出城,而是打算在故地多轉幾圈。
路過貢院,剛放的榜單這時都還有人在圍觀,看來都對這結果相當好奇,不知榜上幾人之後又是城中的哪些官員。
路過橋頭夜市,和中京類似,都是些夜裏攤販,卻因雨天少了許多人氣,也沒有花燈,但又仿佛和記憶中的畫能對的上。
看到有人烤腸,聽說賣了有二十多年,烤的油滋滋冒泡,陳歸饞癮大起,買了一把裝入儲物戒中,隻留一根吹一下吃一口。
是好吃的,但也是燙嘴。
路過老酒館,原來的老頭已經不在,換成了一個年輕夥計在來迴端菜,與其妻兒共同經營,應該是子孫繼業。
路過白雲客棧舊址,為何喚其舊址,因如今又起高樓,更名雲上遊,女子們花枝招展都在窗邊探頭攬客。
路過易府。
應不能說是路過。
這是陳歸此行的最後一站。
駐足門前,易府的匾牌橫倒在地,其上沾滿泥塵,甚至還有貓狗的排遺,遠比想象中的更加破敗。
果然是和預期一樣,沒人在呢。
走至城關,和城關值守士兵談話一二便開了夜門。
一名光腳的老僧人與陳歸擦肩而過,二人互看一眼,陳歸見其手腳都是老繭,猜測是路經的苦行僧進城避雨後便挪開了視線。
老僧人卻一直盯著陳歸直至夜門關上。
...
陳歸隨意擇了一棵郊外的大樹歇息。
發現不遠處有兩塊顯眼的墓碑,黑石雕有人的生平,密密麻麻的刻字可見生前身份不凡。
定睛一看,竟是易家小墳,一塊碑為易禮所立,一塊碑為易義所立。
一塵不染,應是被雨擦拭得幹淨。
雨勢漸小,烏雲稀薄,看來是要放晴了。
...
最近的天氣不是一般差,大雨接小雨,小雨接大雨,還有東西南北風交替著刮。
朱承允喚下人搬了張躺椅擺在屋簷下,整個人如一灘爛泥窩在其中,身旁還有兩名侍女,一人手托紅白嫩果,一人蹲著燒水熱茶。
這不,又是一陣大風刮來,雨斜淋了朱承允一身,氣得朱承允起身指著烏雲天怒罵。
侍女則是連忙拿來幹巾擦拭朱承允身上的雨水,可已經被布料吸入,怎能擦幹。
“少爺,快去屋裏換身衣服吧,別著涼了。”
朱承允搖了搖頭,自持尚武精神及每日都在鍛煉的體格,不虛這涼雨寒風。
“著涼?我怎麽會著涼,真把我和那些文弱書生當成一卦了!?”
“我朱承允乃天生武將!若是我早生兩百年,沙場名將必有我名!”
“我...”
眼看自家少爺又開始幻想,一名侍女把抱出的毛毯放在一旁,拉著另一侍女竊竊私語。
“少爺這一天天的,都三十好幾了,不成家不科考,也不去跑商,連老爺說都說不動。”
“感情受挫,也不至於這樣消磨時光吧...”
“哎,誰知道呢,不是去年少爺又認識了一個來自城外的女修士嗎,追求了兩日,結果一問年齡,一百又三,比老太爺都大。”
“便再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天天喊著要討老婆了。”
“但不討老婆,就開始幻想其他東西...”
朱承允站在簷下,低頭看著由雨水蓄成的一方小池,自己的倒影被一滴一滴打散又重構。
黑須太久沒剃已半指長,雖有皺紋,但臉色尚好,平日休息從沒虧待自己,隻是看著總有種不可言的頹廢在。
朱承允不由得迴顧起過去,曾以凡人身份的平安為傲,居於埼石城眾生平等,城外還無人敢傷。
可這修真大世,哪有自己這一個武夫凡人大展身手之地,城中老世家中不少都開始涉足修真界謀求新發展。
又覺時光太快,自己到今日還一事無成,像是虛度一般。
認識的同輩之人都已為夫為婦,要麽在城中謀了好職位,要麽已自立大業,受人敬仰。
一直以來還瞧不起這些文人呢...怕是自己才是他們瞧不起的那一個。
“給我拿把傘來!”
接過侍女遞來的油紙傘,朱承允踏門而出,想走動幾步以放鬆心情。
一出府門,便聽見行人談論此次放榜榜首竟是外來客。
聽說還是一名修士,遷來埼石城打算長久定居。
嗬...真稀奇,連外麵的修士都要跑來埼石城考試。
與朱府相鄰的申府,依舊大門緊閉,快有個七八年了吧。
申家小姐作為城中少有好文的女子,沒想到竟落得重病昏迷的結局。
難道是天有不公,見不得她和朱承允這般違逆之人存於城中,設法不讓人好過。
見申府門前石獅有一男子駐足,也是少有之事,朱承允覺得眼熟,便多打量了幾眼。
“這位朋友,我們是不是見過?”朱承允打傘走近,也為陳歸擋雨。
男子身著青衫,頭戴奇怪的紅球配飾,臉生得十分好看,朱承允熟悉卻想不起來在哪見過此人。
男子應聲也看了眼朱承允,點了點頭,“嗯...十多年前上門拜訪過。”
“當時你還讓我給你介紹仙子來著。”
“噢...有點印象了...姓陳對吧?”
“陳...陳什麽來著。”
“陳歸。”
“哦哦哦,陳兄!久違!不愧是修行之人,還是那般年輕呢。”
“不知陳兄站在這申府前,是在等人嗎?不如來我府中一坐。”
陳歸指著鋪滿灰塵的申府大門,沒有迴答朱承允的邀請,“朱兄可知這申府之人去了何處?我看府內空無一人,像是很長一段時間沒人居住了。”
朱承允歎了口氣,將其原因道出。
“這申家小姐不是一直犯有癆病嗎,一直在惡化,怎麽請大夫也看不好,就連帶去外麵找大修士看也無濟於事,根本不是普通癆病。”
“八年前,申家小姐因病癱倒在床,就再也沒有醒過來了。”
“申家家主曾經也是城外修士,便散了家,離開埼石城去為女尋求解救的法子了...一去八年一直未歸。”
“就是這樣,陳兄,外麵雨大,我們進去再聊。”
“好。”陳歸頷首,隻是沒想到友人竟病重到了這個程度,見怕是見不到了。
二人進了朱府,朱承允以客宴待之,桌上均是上好新鮮出鍋的熱菜。
上完菜後,陳歸耳銳又聽到侍女的交談。
“少爺竟然還能有朋友!我還以為他瞧不起這瞧不起哪的是個孤僻人呢。”
“這個好像是城外來的修士,頗有仙風道骨!”
“嗬...你就是覺得人家長得好看。”
“嘻嘻。”
陳歸此前剛熱完小食吃過,看著滿桌飯菜倒下不了筷,被朱承允注意到便問道。
“是菜的味道不合陳兄的胃口?”
“非也。”
“我差點又忘了陳兄是修行中人,應該是已辟穀,沒口腹之欲了吧。”
“是也。”
“那就委屈陳兄看我吃了。”
侍女們也是覺得稀奇,朱承允出門前才吃半盤水果,此時才出門走了幾步,迴來吃起飯來像是餓了一般狼吞虎咽。
實則為朱承允不想拂了自己臉麵,硬著頭皮往嘴裏塞。
陳歸插話,“申家人往何處尋了,朱兄知否。”
“唔...那當然...唔...”
朱承允灌了口水將嘴裏咀嚼成沫的飯菜咽下,又說道,“但是最近一次聽聞已是三年前,在錦州尋求無果後,申家去了晴州煙連峰,八大宗門那是一家一家拜訪,都沒尋到解決辦法。”
“而後便又找晴州的丹宗藥宗,再無消息了。”
“哈...”
陳歸本還想著如果能找到,說不準用道力試試,就能化解這難治之疾。
現在聽來,怕是難見。
“陳兄呢,這些年在忙些什麽,是不是在修真界裏快意恩仇,秘境探索,殺人奪寶,越級挑戰,爭奪傳承,解救仙子?”
朱承允瞪大眼睛等著陳歸的迴答,期待地筷子都在抖。
雖不喜歡文人文風,但作為朱府獨子,朱承允字還是識得,最近又看了幾本修真小說,故對書中的爽文情節相當在意。
“嗯...差不多?”
“還請陳兄展開講講。”
朱承允有問必答,還承了其一頓好菜,陳歸便順其意挑了些經曆講出。
聽得朱承允驚唿一陣又一陣,竟比書裏寫的更為刺激,頓時對修真產生了濃厚向往。
“哎,陳兄你說,我是凡人就已經武力超群,入了修行後是不是也能像那匯武仙一樣舉世無雙。”
“也許吧。”
“哎!陳兄你看,我這一拳是不是頗有匯武仙風範。”
朱承允脫掉上衣當場打起拳來,早已將一個時辰前的反思置之腦後。
“...”
天色暗下,朱承允熱情送陳歸出了朱府。
本還想留陳歸在府內過夜,可奈何陳歸以出城修行拒絕,也不好再多說什麽。
“對了,陳兄你住書院何處,我若之後真想修行,便來書院找你敘舊。”
“墨湖旁的山林。”
“陳兄慢走!”
...
陳歸撐著朱承允送的紙傘,並未急著出城,而是打算在故地多轉幾圈。
路過貢院,剛放的榜單這時都還有人在圍觀,看來都對這結果相當好奇,不知榜上幾人之後又是城中的哪些官員。
路過橋頭夜市,和中京類似,都是些夜裏攤販,卻因雨天少了許多人氣,也沒有花燈,但又仿佛和記憶中的畫能對的上。
看到有人烤腸,聽說賣了有二十多年,烤的油滋滋冒泡,陳歸饞癮大起,買了一把裝入儲物戒中,隻留一根吹一下吃一口。
是好吃的,但也是燙嘴。
路過老酒館,原來的老頭已經不在,換成了一個年輕夥計在來迴端菜,與其妻兒共同經營,應該是子孫繼業。
路過白雲客棧舊址,為何喚其舊址,因如今又起高樓,更名雲上遊,女子們花枝招展都在窗邊探頭攬客。
路過易府。
應不能說是路過。
這是陳歸此行的最後一站。
駐足門前,易府的匾牌橫倒在地,其上沾滿泥塵,甚至還有貓狗的排遺,遠比想象中的更加破敗。
果然是和預期一樣,沒人在呢。
走至城關,和城關值守士兵談話一二便開了夜門。
一名光腳的老僧人與陳歸擦肩而過,二人互看一眼,陳歸見其手腳都是老繭,猜測是路經的苦行僧進城避雨後便挪開了視線。
老僧人卻一直盯著陳歸直至夜門關上。
...
陳歸隨意擇了一棵郊外的大樹歇息。
發現不遠處有兩塊顯眼的墓碑,黑石雕有人的生平,密密麻麻的刻字可見生前身份不凡。
定睛一看,竟是易家小墳,一塊碑為易禮所立,一塊碑為易義所立。
一塵不染,應是被雨擦拭得幹淨。
雨勢漸小,烏雲稀薄,看來是要放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