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淳博士聽到淩風的理論,立時瞪大了眼睛,驚道:“外星生物移民?為適應環境而進化與融合。有意思,有意思,繼續說,他們該怎麽進化和融合?”淩風的話像是為顧淳打開了一扇窗,為他之前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東西,開辟了一些新思路。
淩風見顧淳這般激動,也不再保留,於是詳細解釋道:“藍星最早期的樣子目前無從考證,但就水是外星隕石送來的這一說法就可以推論,最早的藍星一定是沒有生命的,起碼沒有碳基生命,因為沒有水去滋潤嘛!但水的到來,改變了外來物種可以在藍星安家的生存條件。就目前獲得科學界共識的是:有水之後,藍星就先有了植物。所以植物有了水,再伴著光合作用,使藍星成生了氧氣。當氧氣達到了一定水平後,形成了可以讓更多生命存活的空氣環境。由此藍星植物得以大量繁殖,並通過進化形成了植物多樣性的環境。當然這一過程也出現了像隕石送水來藍星一樣,送來了新植物物種,甚至是早期的動物物種。但這些外星的動植物到達藍星後,環境變了,它們能否繼續生存,甚至繁衍,那就要看自身能否適應藍星的自然環境了。於是,第一次為了生存的進化與融合開始了。每個物種都要為生存去改變自己,尋找可以適應藍星的自然環境的生存技能。而這一過程又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有些外來生物無法改變自身,或選錯了進化方式,最終沒能成功適應藍星環境,從而在移民到藍星後,還沒站住腳就消亡了;第二種是有些生物通過改變自己,或找到了生存技巧,成功在藍星站穩了腳跟,最終逐漸變成了藍星的本土生物;而第三種則是,有些生物無法通過自身的改變去適應藍星環境,而他們選擇了犧牲掉自己原來的一部分不能適應藍星環境的東西,與藍星本土生物去結合,將自己的部分基因嫁接在藍星本土生物身體上,最終這種結合體讓外來生物的大部分基因成功在藍星立足並延續……”。
“有趣,有趣,實際上我們很多植物,尤其是經濟類果蔬的發展是可以從你說的第三種進化方式上找到印證的。但動物跨物種結合繁衍始終沒找到成功的案例。”顧淳帶了點興奮地說道。
“那是因為我們的科技還沒到那個水平而已,當然也需要一些運氣。”淩風喝了一口茶,繼續說道“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也是需要一些運氣的,否則就不會出現選錯進化方式而出現種族性滅絕的可能性了。低級生物的自身進化或融合進化,大多出於本能選擇,科技則可以拓寬這一領域,但成不成功都得靠運氣。就像狼與狗會主動交配,其後代可以持續繁衍。馬和驢也會主動交配,但隻能繁衍一代,後麵就無法繼續繁衍了。鴨和鵝不會主動交配,須靠人工雜交來生出暾……但當人類的科技到了一百年前,我們已經可以把有些臨近物種通過基因改造,讓他們得以可持續繁衍了。雖不是都能成功,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到現階段已經讓很多跨物種的動植物可以結合繁衍新物種,而且可以繼續繁殖了。那如果當初到藍星的外星移民有一部分是高級文明生物,他們的科技遠高於現在的我們呢?被隕石送來的一定是被動移民,所以肯定是低級動物。但主動來的呢?那得多高級的科技文明能做到?等完成宇宙探索的科技水平,搞基因改造應該也不是什麽難事吧?”淩風解釋道。
顧淳聽了淩風的陳述,突然瞳孔閃爍,激動地道:“難道你是說人類?”他臉上已露出不可思議的神色。這種理論其實很久之前也曾有人提出過,但都被主流學派給壓下去了,導致很多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再也不敢往這個方向去探索。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人類目前的科技再提升一到兩個級別,達到1.0甚至2.0的水平。有一天藍星發生災難,而藍星人類不得不離開藍星尋找新家園。但所及之處隻有類行星,沒有與藍星一模一樣的星球。那我們為了在新的家園站住腳,是改變這個行星,還是主動去適應這個行星呢?”淩風打比喻道。
“從成本到能力上,一定是適應,而不是改變,若能那麽容易就改變一個行星,我們也就不必逃離藍星,直接改造藍星不是更好!”顧淳若有所思地迴複道。
“但如果我們的身體器官根本無法適應那個星球的氣溫,星球引力和氧氣含量等問題,而卻見到很多其他碳基動物在那個行星上麵活得很好,那我們會怎樣?”淩風提出條件問題。
“如果是我,從生物學家方麵來思考,我會希望破解那個行星上動物的生理特征,然後按那個指數去改變我們人類的身體狀態,借此讓人類可以適應那個星球的環境,這樣人類就可以大規模移民去那個星球了。”顧淳想了想迴答道。
“但那一過程非常漫長,而且失敗率很高。但有另一種相對簡單的方式可以解決,那你會如何選擇?”淩風說道。
“通過人工幹預去將人類與那星球的本土動物去雜交?這太不可思議了,這可是違背人類的人倫道德啊!”顧淳一臉彷徨地說道。
“人倫道德這個理由曾經阻撓過多少科技的發展?尤其在生物基因界!科學的誕生本已經擊碎了傳統宗教的存在感,但卻又在關鍵時刻因為宗教傳統意識而去妥協,阻止科技的發展,這不可笑又可悲嗎?如果當人類延續與人倫道德發生衝突時,我們是應該為了扞衛人倫道德而讓人類滅絕呢?還是為了人類可持續生存而拋棄人倫道德呢?”淩風問道。
“這……”顧淳沉默了好一會兒,終於堅定地說道:“那一定是保留人類火種更重要啦!”。
淩風見顧淳這般激動,也不再保留,於是詳細解釋道:“藍星最早期的樣子目前無從考證,但就水是外星隕石送來的這一說法就可以推論,最早的藍星一定是沒有生命的,起碼沒有碳基生命,因為沒有水去滋潤嘛!但水的到來,改變了外來物種可以在藍星安家的生存條件。就目前獲得科學界共識的是:有水之後,藍星就先有了植物。所以植物有了水,再伴著光合作用,使藍星成生了氧氣。當氧氣達到了一定水平後,形成了可以讓更多生命存活的空氣環境。由此藍星植物得以大量繁殖,並通過進化形成了植物多樣性的環境。當然這一過程也出現了像隕石送水來藍星一樣,送來了新植物物種,甚至是早期的動物物種。但這些外星的動植物到達藍星後,環境變了,它們能否繼續生存,甚至繁衍,那就要看自身能否適應藍星的自然環境了。於是,第一次為了生存的進化與融合開始了。每個物種都要為生存去改變自己,尋找可以適應藍星的自然環境的生存技能。而這一過程又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有些外來生物無法改變自身,或選錯了進化方式,最終沒能成功適應藍星環境,從而在移民到藍星後,還沒站住腳就消亡了;第二種是有些生物通過改變自己,或找到了生存技巧,成功在藍星站穩了腳跟,最終逐漸變成了藍星的本土生物;而第三種則是,有些生物無法通過自身的改變去適應藍星環境,而他們選擇了犧牲掉自己原來的一部分不能適應藍星環境的東西,與藍星本土生物去結合,將自己的部分基因嫁接在藍星本土生物身體上,最終這種結合體讓外來生物的大部分基因成功在藍星立足並延續……”。
“有趣,有趣,實際上我們很多植物,尤其是經濟類果蔬的發展是可以從你說的第三種進化方式上找到印證的。但動物跨物種結合繁衍始終沒找到成功的案例。”顧淳帶了點興奮地說道。
“那是因為我們的科技還沒到那個水平而已,當然也需要一些運氣。”淩風喝了一口茶,繼續說道“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也是需要一些運氣的,否則就不會出現選錯進化方式而出現種族性滅絕的可能性了。低級生物的自身進化或融合進化,大多出於本能選擇,科技則可以拓寬這一領域,但成不成功都得靠運氣。就像狼與狗會主動交配,其後代可以持續繁衍。馬和驢也會主動交配,但隻能繁衍一代,後麵就無法繼續繁衍了。鴨和鵝不會主動交配,須靠人工雜交來生出暾……但當人類的科技到了一百年前,我們已經可以把有些臨近物種通過基因改造,讓他們得以可持續繁衍了。雖不是都能成功,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到現階段已經讓很多跨物種的動植物可以結合繁衍新物種,而且可以繼續繁殖了。那如果當初到藍星的外星移民有一部分是高級文明生物,他們的科技遠高於現在的我們呢?被隕石送來的一定是被動移民,所以肯定是低級動物。但主動來的呢?那得多高級的科技文明能做到?等完成宇宙探索的科技水平,搞基因改造應該也不是什麽難事吧?”淩風解釋道。
顧淳聽了淩風的陳述,突然瞳孔閃爍,激動地道:“難道你是說人類?”他臉上已露出不可思議的神色。這種理論其實很久之前也曾有人提出過,但都被主流學派給壓下去了,導致很多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再也不敢往這個方向去探索。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人類目前的科技再提升一到兩個級別,達到1.0甚至2.0的水平。有一天藍星發生災難,而藍星人類不得不離開藍星尋找新家園。但所及之處隻有類行星,沒有與藍星一模一樣的星球。那我們為了在新的家園站住腳,是改變這個行星,還是主動去適應這個行星呢?”淩風打比喻道。
“從成本到能力上,一定是適應,而不是改變,若能那麽容易就改變一個行星,我們也就不必逃離藍星,直接改造藍星不是更好!”顧淳若有所思地迴複道。
“但如果我們的身體器官根本無法適應那個星球的氣溫,星球引力和氧氣含量等問題,而卻見到很多其他碳基動物在那個行星上麵活得很好,那我們會怎樣?”淩風提出條件問題。
“如果是我,從生物學家方麵來思考,我會希望破解那個行星上動物的生理特征,然後按那個指數去改變我們人類的身體狀態,借此讓人類可以適應那個星球的環境,這樣人類就可以大規模移民去那個星球了。”顧淳想了想迴答道。
“但那一過程非常漫長,而且失敗率很高。但有另一種相對簡單的方式可以解決,那你會如何選擇?”淩風說道。
“通過人工幹預去將人類與那星球的本土動物去雜交?這太不可思議了,這可是違背人類的人倫道德啊!”顧淳一臉彷徨地說道。
“人倫道德這個理由曾經阻撓過多少科技的發展?尤其在生物基因界!科學的誕生本已經擊碎了傳統宗教的存在感,但卻又在關鍵時刻因為宗教傳統意識而去妥協,阻止科技的發展,這不可笑又可悲嗎?如果當人類延續與人倫道德發生衝突時,我們是應該為了扞衛人倫道德而讓人類滅絕呢?還是為了人類可持續生存而拋棄人倫道德呢?”淩風問道。
“這……”顧淳沉默了好一會兒,終於堅定地說道:“那一定是保留人類火種更重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