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獨站窗前望明月,


    兩度赴金夢有缺。


    頭懸利劍出門去,


    大戰將起何時歇。


    入夜,代善獨自站在窗前,望著天空的明月,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是他第二次來到金國,第一次是十幾年前,跟隨父汗努爾哈赤一起來的。


    那時的他們才隻有區區兩州之地,人丁十萬餘人。


    而大金人口近乎百萬,麵積是他們女真的數十倍。


    從那時起,女真有一個夢想,夢想有一天他們也會如金國一般強大。


    後來他們確實強大了,人口最多時將近四十萬,他們的野心開始膨脹。


    他們女真想要入主中原,甚至想要一統天下,成為這世間唯一的主宰。


    於是他們劍指明國,開始對外征戰,走上了擴張之路。


    可如今再次來到金國,金國的繁盛讓他感到了害怕。


    完顏洪烈即位前的十來年,除了當初的五國大戰,金國幾乎沒有對外大規模用兵。


    這也讓皇太極對金國起了心思。


    都以為金國跟宋國一樣,偏安一隅,是一隻紙老虎。


    可是所有人都忘了,幾代金帝雖然沒有出現明君,甚至內鬥不斷,皇位頻頻更迭,但卻沒有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


    在這個天下大亂的年代,不起兵戈,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本就是最好的國策。


    反觀中原大地,征戰不斷,很多百姓甚至逃難到了金國。


    這也是為何各國人口都在減少,而金國人口卻不斷增加的原因所在。


    而今,完顏洪烈父子終於亮出獠牙,開始要動刀子了。


    須臾,代善落寞轉身,坐到了桌前。


    他代善的女真夢醒了!


    可無數清國人依舊活在夢裏。


    顫顫巍巍地拿起毛筆,代善開始給皇太極寫信:


    老臣代善奉命使金,出京月餘,未見寸功,此老臣知罪也……


    一個多時辰,洋洋灑灑,千餘字。


    從到盛京以後的所見所聞,到金帝召見時的步步算計,最後到金國的條件。


    即便代善心裏清楚,自己的這封信也許並不能讓清國的高層就此醒悟,甚至會再度被人戳脊梁骨,但他還是想試一試。


    結果,如他所料,皇太極看到他的書信時,當場就砸掉了龍案上的茶杯。


    是氣的,各種氣!


    有氣代善無能,更氣金國君臣的無恥。


    畢竟他這次丟了地盤、賠了媳婦兒、又折了妹妹,甚至很有可能損失了不少百姓。


    因為金國的條件裏就有一條,不得阻撓百姓遷徙。


    這是啥意思?


    就是說不管是他國百姓途經清國,還是清國自己的百姓,有自願投奔金國的,清國不得半途劫掠、阻撓。


    劫掠百姓,這是草原民族最喜歡幹的事情,算是不成文的規定。


    可是金國卻把這事擺到了明麵上來,而且直接當作了一個條件。


    劫掠明國百姓金國會那麽好心的過問嗎?


    當然不會!


    那麽會有明國百姓途經清國逃往金國嗎?


    肯定有!


    會有清國百姓直接逃往金國嗎?


    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的。


    那金國的目的是什麽?


    難道僅僅隻是為了這麽一點百姓?


    要知道就算真敞開了讓大家跑,估計一年到頭也不可能超過五萬人吧?


    所以這個條件表麵上看起來根本沒什麽太大用處。


    但實際上呢?


    他卻是金國懸在清國頭頂的一把利劍。


    兩國開戰,要講一個師出有名!


    有名,那就是正義之戰!


    反正各國發動戰爭之前總會找這樣或那樣的理由。


    最不濟,也會說“你們殺了我的百姓”或者“我有士兵走丟了”。


    就連趙敏強占了朝錦二州,完顏洪烈不是也找了一個為姐妹報仇的蹩腳理由麽。


    可如今金國開出的這個條件就等於給了金國理由。


    一個隨時隨地就能對清國用兵的理由。


    一個沒有次數限製的絕佳說辭。


    明天他打你一頓,你劫掠百姓了。


    後天他可以繼續打你一頓,你阻撓百姓北遷了。


    關鍵是你還沒地方說理去!


    或許有人說,金國開的條件清國可以不同意啊!


    可是金國會說,我這不是在跟你商量,隻是跟你說一聲。


    因為這事人家占理,占著大義!


    而且你以為金國君臣為什麽給代善下了那麽多套,但是卻沒有真的怪罪他?


    別出幺蛾子,老老實實當個工具人,你好我好大家好!


    否則我不介意老賬新賬一起算。


    所以代善壓根兒就沒得選擇。


    皇太極更沒得選擇。


    他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去明國的大花園裏挖呀挖呀挖。


    挖更大的地盤。


    擁有更多的百姓。


    爭取早日遷都。


    才有可能讓清國立於不敗之地。


    至於代善信中的那些“肺腑之言”,皇太極本能地直接過濾了。


    什麽扯淡的糟心玩意兒!


    金國帶給他皇太極的恥辱,總有一天,他會如數奉還。


    不過稍微讓他有些寬慰的是五萬金兵願意為清兵壓陣的事,至少說明金兵不會在他們背後捅刀子了。


    憤怒過後,皇太極很是給代善迴了一封信。


    信中,皇太極嚴厲斥責了代善,反正鍋隻能是代善來背。


    著代善全權處理盟約之事,包括五萬大軍的行軍和糧草問題。


    至於是聰古倫還是完顏倫,皇太極連一個字都沒提。


    十天後,接到命令的五萬金赤軍浩浩蕩蕩地橫穿清國,還是直接從建州城下大搖大擺地走過去的。


    關鍵是皇太極還隻能命人到城外勞軍。


    由於擔心金國大軍突襲建州城,皇太極將城中百姓都趕上城樓秘密布防去了。


    結果金國大軍士兵卻在城外大吼。


    “嘿,建州城裏老少爺們兒,別害怕,我們這次隻是路過,不是來打你們的!”


    聽聽,人言否?


    氣得皇太極差點一口氣沒上來,從城樓上栽下去。


    與此同時,明清前線,以多爾袞為主帥的六萬清軍枕戈待旦。


    這是八旗軍的絕對主力,也是清國所能拿出最大數量的作戰兵力。


    再往上,那就得動各州守軍和鎮守皇宮的禦林軍了。


    六萬清軍,五萬金軍。


    這是明清前線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即便是努爾哈赤戰死前那一場所謂的空前之戰,清軍也不過四萬人,明軍六萬人。


    而今,清軍加金軍達到了十一萬人。


    足足十一萬騎兵!


    明國這邊自然不敢鬆懈,以大將軍洪承疇為主帥,點京師大營十萬兵馬馳援。


    加上前線的十萬大軍,明國的兵馬達到二十萬人。


    明清兩國的第一場大決戰!


    帷幕盛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綜武之我不是完顏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錦臨公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錦臨公子並收藏綜武之我不是完顏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