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唐蒙合謀戰宋遼,


    太子正妃披戰袍。


    榻上小議軍國事,


    明朝探花有飛刀。


    “對了,夫君。據說唐國秦王李世民正在跟忽必烈談判。”


    “唐國默認蒙古吞並遼國,作為迴報,蒙古派出騎兵幫助唐國拿下襄陽府以北的宋國地盤。”


    也不知道是趙敏故意岔開話題,還是小丫頭真心不懂。


    見談到了正事,楊頂天也就隻好把小心思暫時放下,留著以後再慢慢調教吧。


    “唐國想要拿下襄陽府以北?那豈不是打算讓唐國和明國直接交界?”


    楊頂天略加思索,繼續道。


    “如此看來,唐國的真正用意怕是要劍指明國。”


    “夫君的意思是李世民拿下襄陽府以北的宋土不過是順手為之,目的是為了跟明國接壤,伺機滅明?”


    “不然呢?”


    “需知如今可不是五國大戰之時,那時唐國初立,各國又處於相對微妙的平衡。”


    “可眼下,明國屢遭內亂,日漸衰微,大金、蒙古和宋國都恰逢新帝即位,對於唐國來說可是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


    “尤其是大金落在了我們父子二人手裏,君明臣賢,唯一缺的就是時間。”


    “三年之內唐國要是拿不下明國,三年以後這明國就算不被我大金所滅,起碼也得和清國一樣,成為我大金的附屬國。”


    “好一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秦王李世民果真好大的口氣!”


    “夫君,那我們該怎麽辦?”


    “靜觀其變!”


    “啊?任由他們折騰放手不管了?”


    “當然不是,我得看蒙古是誰出兵滅遼。”


    “夫君的意思是若是我父王出兵,那就跟光明城一樣,耗著便是。”


    “若是忽必烈的人領兵,那就聯遼抗蒙?”


    “聰明!”


    楊頂天說著捧起趙敏的小臉,在薄唇上輕輕嘬了一口。


    “可是夫君,那唐宋這邊怎麽辦?我們要出兵嗎?”


    “自然要出兵,你可別忘了,襄陽府以北不僅跟唐國接壤,也跟我大金接壤啊。更何況這麵積應是遼國兩倍都不止吧?”


    “總之,他們各自許諾的這兩塊地方都跟大金接壤,這一戰他們要想打得安心,就必須給足我們大金好處。”


    “那夫君的底線何在?”


    “遼國不滅,宋土各半。”


    “啊?依忽必烈和李世民的性子怕是不會答應。”


    “我也沒想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答應。”


    “你不是喜歡帶兵打仗麽?正好趁機去跟李世民過過招!”


    “夫君願意讓敏敏帶兵?”


    “你是大金國太子妃,帶兵有問題麽?”


    “謝謝夫君!敏敏一定不會讓夫君失望。”


    趙敏這一下是真開心,一直以來她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能夠馳騁沙場,做一名像父親汝陽王那般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


    “可是夫君,那秦王李世民帶兵多年,敏敏雖然這些年跟著父親征戰,畢竟還沒有獨立帶過兵。”


    軍國大事,到底不是兒戲。


    趙敏自己有信心是一迴事,可若是連累到了楊頂天她是絕對不願意的。


    思慮再三,還是將自己心中的顧慮說了出來。


    “放心吧,那李世民第一次帶兵的時候不也才十八歲麽,還沒你現在有經驗呢。”


    “我再讓天月樓和清雅居配合你,任你調動。”


    “除非李世民放棄這個想法,否則他就得給我讓出一半地盤。”


    “要不我就自己搶不說,再拉上明國和宋國一起搶他娘的唐國的。”


    “李世民是個聰明人,我想他就是心裏恨不得紮死我,態度上也會同意的。”


    “夫君,你不是一直在江湖上混麽?怎麽對軍國大事這麽擅長?”


    “屁的擅長,這不就是打架搶地盤麽?”


    “比誰更狠,比誰更不要臉就行。”


    “知道李世民為什麽百戰百勝麽?”


    “都說他本人愛兵如子,名聲在外,打仗又喜歡身先士卒,手下能人頗多。”


    “這隻是其一。”


    “那其二呢?”


    “其二就是這小子從不打無必勝之仗。”


    “所以我隻要擺出一副不死不休,玩命到底的樣子,他必然不敢跟我死磕!”


    “聰明!”


    “對了,夫君,明國朝廷那邊我讓大姐盯緊點。”


    “明皇自朱無視死後,大權在握,頗有勵精圖治的意思,前不久還開了恩科。”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倒也正常。”


    “可是明皇似是有意染指江湖!”


    聞言,楊頂天不禁蹙眉。


    天下各國,屬明國的江湖勢力跟朝廷的關係最為微妙。


    其他幾國朝廷是朝廷,江湖是江湖,有點井水不犯河水的味道。


    俠客不犯禁,朝廷不幹涉。


    朝廷興衰哪怕是改朝換代跟江湖也八竿子打不著。


    可是明國卻不一樣。


    明國太祖皇帝與老不死的張三豐關係匪淺。


    據說連武當山也是一百多年前明國太祖皇帝賞給張三豐的。


    而張三豐在明國江湖的地位那是擎天白玉柱般的存在。


    不說武功,就是年紀放出來也是沒人比得過的。


    多少江湖門派的開山祖師或者不知道哪一代的老祖宗都跟他一起擼串喝酒吹過牛皮。


    也就是朱明皇室內亂他們不會幹涉。


    可早些年但凡有外在勢力想對明國動手都少不了要跟明國江湖勢力對上,這也是明國底蘊深厚的一部分。


    隻是近十年來,張三豐不是閉關還是閉關。


    要不是前幾年傳出張三豐教授郭襄武功,贈倚天劍,指導峨眉開宗立派的事情,就是說張三豐已經死了怕是都有信。


    再加上諸如神水宮、移花宮等新興江湖勢力的崛起,這才導致明國朝廷與江湖之間漸行漸遠。


    想必是明皇已經察覺到了江湖勢力的威脅,開始要有所行動了。


    “都打聽到了哪些消息,仔細說說。”


    “根據大姐那邊得到的消息,明國此次恩科前三甲中,有一人乃是江湖中人。”


    “難不成明國此次的恩科還有武考?”


    “若是武考,哪怕是有人考上武狀元也沒那麽奇怪。“


    “偏偏這次恩科是文考,此人年紀輕輕卻被明皇欽點為第三名。”


    眾所周知,科舉殿試第一名稱之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探花、探花……”


    楊頂天腦海中瞬間閃過各種武俠人物,隨即目光一凜。


    “那人該不會叫李尋歡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綜武之我不是完顏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錦臨公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錦臨公子並收藏綜武之我不是完顏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