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翎往身後看了一眼,按捺住心中那種莫名的熟悉感覺,搖搖頭,道:「沒事。」
楊曄卻道:「你可不要這關頭出了什麽岔子。」
謝翎沒搭理他,隻是心中暗暗笑自己,阿九此時應該在蘇陽城的懸壺堂中,怎麽可能出現在這裏?
幾日不見阿九,頗有些想念。
謝翎跟著晏商枝幾個走過青竹長廊,心道,這書院真是無趣,下次還是不要來了,浪費時間不說,還見不到阿九。
沒意思。
興致缺缺的謝翎跟著一行人走遠了,青竹長廊之外,隔著一片茂盛的竹林,此時清風徐徐,竹影婆娑,陳明雪正在往外探頭探腦,被施嫿扯了進來,衝她比了一個噓的手勢:「噤聲。」
陳明雪連忙閉嘴,不多時,便有隱約的腳步聲傳來,幾個書生打扮的青年一邊走,一邊說話,其中一人道:「今日的講書先生是哪位?還是易先生麽?」
「齋長招唿過了,今日不講書,還得去洗心堂聽講學呢,你不知道?」
「你不說我都忘了,不去不行?」那人不情不願地道:「該講的都講完了,就那幾個毛頭小孩,還有一個才十一二歲,能講出什麽花來?」
「嘖,我說也是,平白浪費了時間,那小孩不會是要講三字經百家姓罷?」
幾人哄笑起來,有人笑道:「你們到底去不去?」
另有人道:「去,怎麽不去?叫齋長發現,到時候就麻煩了,再說,我倒真想聽聽那小孩兒要說點什麽,董先生的學生,總是有過人之處的麽。」
「劉兄說的是,我們不如前往洗心堂一聽。」
其餘幾人都連說有理有理,便簇擁著往前去了。
聽了這番話,施嫿基本能夠肯定,他們口中的小孩兒,必然是謝翎無疑了,隻是對方語氣中的輕視之態,令她不由輕輕皺眉,叫上陳明雪,兩人也悄悄跟在那群書生後頭,往洗心堂的方向去了。
等施嫿兩人循著那些書生找到洗心堂時,講學已經開始了,書院的書生們以及山長、講書、學長等人皆聚集於此,書院的人大多穿深色衣袍,而施嫿與陳明雪她們二人也著了青衣布袍,混進去竟然不是十分顯眼。
畢竟聽講學之人足有四五十人之多,將個洗心堂擠得滿滿當當,施嫿帶著陳明雪坐在最偏僻的角落,一時間也沒有人發現這魚目混珠的兩人。
堂上正中站著一個少年,身形清瘦,挺拔如青竹一般,聲音朗朗道:「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
那少年正是謝翎,他眼神清亮,說話時不疾不徐,態度謙遜,一旁的董夫子與書院山長等人聽得俱是頻頻點頭,似乎非常滿意。
施嫿坐在下麵看著,謝翎從容不迫的姿態,一舉一動,已隱約能窺見上輩子探花小謝郎的風姿,他完全不像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
施嫿此時的心情非常欣慰,同時又帶著幾分感慨,她不覺想到了初見謝翎的時候,那時的她隻聽過謝翎的名頭,而此前他們唯一的交集,不過是施嫿從太子口中聽到的寥寥幾句話。
卻不想今生,他們已有了如此深厚的牽絆。
正在施嫿頗覺奇妙之時,有一個聲音突兀地響起:「這位同案,敢問你方才這一段講的是什麽?」
這聲音一出,滿堂俱靜,施嫿抬頭看去,隻見有一個青年書生站起來,仔細一看,似乎正是之前她和陳明雪在那竹林之外遇見的那一撥書生之一。
謝翎停頓了一下,衝那書生拱了拱手,從容答道:「在下講的是漢紀之九。」
青年書生語帶挑釁道:「何不講六經?偏偏講這些雜覽?」
所謂六經則是讀書人必讀之書,分別是詩、書、禮、易、樂以及春秋,因為前兩日董夫子和晏商枝幾人都講過了,是以今日謝翎才沒有繼續講,而是講了漢紀,沒想到竟然有人起來質問了。
站在堂上的少年沒有立即迴答,仿佛是被問住了一般,堂下傳來竊竊私語,都隱約騷動起來,似乎想看謝翎如何作答。
那提問的書生則是露出幾分得意之色,講漢紀是沒問題,實際上,在洗心堂講學,想講什麽都可以,沒有限製,隻要講得好,講得精彩,都會令眾人心服。
但是讀書人寒窗苦讀十數載,不過是為了科舉一途,而四書六經則是科舉必考的科目,所以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講這些,偏偏這一位,講的是漢紀,並不在那四書六經之內,就令這些吹毛求疵的書生們有得說道了。
正經的經義不說,偏去講那些雜覽,可不是閑的麽?
施嫿看向堂上的謝翎,見他隻略略停頓,在議論聲響起之前,開口反問道:「以閣下之見,何謂六經?」
那青年書生沒想到他不答反問,下意識道:「六經之要在於禮儀,其本質在於仁義。」
謝翎又問:「什麽叫仁義?」
青年書生憋了一會,才答道:「心思中正而無邪,願物和樂而無怨,兼愛眾人而不偏,利萬民而無私,此乃仁義。」
他一答完,才想到,不對,怎麽反倒是他問起我來了?書生張口欲言,卻聽謝翎繼續發問:「所以閣下之見,心正無邪,兼愛無私,都是仁義?」
楊曄卻道:「你可不要這關頭出了什麽岔子。」
謝翎沒搭理他,隻是心中暗暗笑自己,阿九此時應該在蘇陽城的懸壺堂中,怎麽可能出現在這裏?
幾日不見阿九,頗有些想念。
謝翎跟著晏商枝幾個走過青竹長廊,心道,這書院真是無趣,下次還是不要來了,浪費時間不說,還見不到阿九。
沒意思。
興致缺缺的謝翎跟著一行人走遠了,青竹長廊之外,隔著一片茂盛的竹林,此時清風徐徐,竹影婆娑,陳明雪正在往外探頭探腦,被施嫿扯了進來,衝她比了一個噓的手勢:「噤聲。」
陳明雪連忙閉嘴,不多時,便有隱約的腳步聲傳來,幾個書生打扮的青年一邊走,一邊說話,其中一人道:「今日的講書先生是哪位?還是易先生麽?」
「齋長招唿過了,今日不講書,還得去洗心堂聽講學呢,你不知道?」
「你不說我都忘了,不去不行?」那人不情不願地道:「該講的都講完了,就那幾個毛頭小孩,還有一個才十一二歲,能講出什麽花來?」
「嘖,我說也是,平白浪費了時間,那小孩不會是要講三字經百家姓罷?」
幾人哄笑起來,有人笑道:「你們到底去不去?」
另有人道:「去,怎麽不去?叫齋長發現,到時候就麻煩了,再說,我倒真想聽聽那小孩兒要說點什麽,董先生的學生,總是有過人之處的麽。」
「劉兄說的是,我們不如前往洗心堂一聽。」
其餘幾人都連說有理有理,便簇擁著往前去了。
聽了這番話,施嫿基本能夠肯定,他們口中的小孩兒,必然是謝翎無疑了,隻是對方語氣中的輕視之態,令她不由輕輕皺眉,叫上陳明雪,兩人也悄悄跟在那群書生後頭,往洗心堂的方向去了。
等施嫿兩人循著那些書生找到洗心堂時,講學已經開始了,書院的書生們以及山長、講書、學長等人皆聚集於此,書院的人大多穿深色衣袍,而施嫿與陳明雪她們二人也著了青衣布袍,混進去竟然不是十分顯眼。
畢竟聽講學之人足有四五十人之多,將個洗心堂擠得滿滿當當,施嫿帶著陳明雪坐在最偏僻的角落,一時間也沒有人發現這魚目混珠的兩人。
堂上正中站著一個少年,身形清瘦,挺拔如青竹一般,聲音朗朗道:「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
那少年正是謝翎,他眼神清亮,說話時不疾不徐,態度謙遜,一旁的董夫子與書院山長等人聽得俱是頻頻點頭,似乎非常滿意。
施嫿坐在下麵看著,謝翎從容不迫的姿態,一舉一動,已隱約能窺見上輩子探花小謝郎的風姿,他完全不像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
施嫿此時的心情非常欣慰,同時又帶著幾分感慨,她不覺想到了初見謝翎的時候,那時的她隻聽過謝翎的名頭,而此前他們唯一的交集,不過是施嫿從太子口中聽到的寥寥幾句話。
卻不想今生,他們已有了如此深厚的牽絆。
正在施嫿頗覺奇妙之時,有一個聲音突兀地響起:「這位同案,敢問你方才這一段講的是什麽?」
這聲音一出,滿堂俱靜,施嫿抬頭看去,隻見有一個青年書生站起來,仔細一看,似乎正是之前她和陳明雪在那竹林之外遇見的那一撥書生之一。
謝翎停頓了一下,衝那書生拱了拱手,從容答道:「在下講的是漢紀之九。」
青年書生語帶挑釁道:「何不講六經?偏偏講這些雜覽?」
所謂六經則是讀書人必讀之書,分別是詩、書、禮、易、樂以及春秋,因為前兩日董夫子和晏商枝幾人都講過了,是以今日謝翎才沒有繼續講,而是講了漢紀,沒想到竟然有人起來質問了。
站在堂上的少年沒有立即迴答,仿佛是被問住了一般,堂下傳來竊竊私語,都隱約騷動起來,似乎想看謝翎如何作答。
那提問的書生則是露出幾分得意之色,講漢紀是沒問題,實際上,在洗心堂講學,想講什麽都可以,沒有限製,隻要講得好,講得精彩,都會令眾人心服。
但是讀書人寒窗苦讀十數載,不過是為了科舉一途,而四書六經則是科舉必考的科目,所以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講這些,偏偏這一位,講的是漢紀,並不在那四書六經之內,就令這些吹毛求疵的書生們有得說道了。
正經的經義不說,偏去講那些雜覽,可不是閑的麽?
施嫿看向堂上的謝翎,見他隻略略停頓,在議論聲響起之前,開口反問道:「以閣下之見,何謂六經?」
那青年書生沒想到他不答反問,下意識道:「六經之要在於禮儀,其本質在於仁義。」
謝翎又問:「什麽叫仁義?」
青年書生憋了一會,才答道:「心思中正而無邪,願物和樂而無怨,兼愛眾人而不偏,利萬民而無私,此乃仁義。」
他一答完,才想到,不對,怎麽反倒是他問起我來了?書生張口欲言,卻聽謝翎繼續發問:「所以閣下之見,心正無邪,兼愛無私,都是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