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平陽王反了
國公夫人她,抄家流放養家忙 作者:繡球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許翠蓮惡狠狠撂下一句話,跺了跺腳轉身離開了沈家。
到手的鴨子就這麽眼睜睜的飛走了,本以為十拿九穩的事,不想那唐順身無長物的,還挑上了,真是給他臉了,她倒要看看他能找個什麽樣的。
還有這唐娘子,有話不直說,拐彎抹角的,害自己在外甥女麵前出醜,以前就知道她心眼兒多,不想同她過多交往,如今看來自己想的沒錯,這人的確無法深交。
許翠蓮越想越窩火,離了沈家也沒迴隔壁,而是徑自去了自家小姑子家,總得解釋一番,省得外甥女迴去添油加醋的,把自己的功勞抹的幹幹淨淨的,說不定還要挑撥離間一番,惹的她們姑嫂失和。
而目送兩人離開的唐悅也是一臉憋屈的,果然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好一對兒臥龍鳳雛,一時讓她哭笑不得的,好了,這下把人都得罪幹淨了,倒是不用糾結該怎麽拒絕了。
許翠蓮去了趙家,嘴皮子磨破,這才讓小姑子氣平了些,從趙家離開,心裏憤憤然的,詛咒著唐順娶個五大三粗的母夜叉,好一解她心頭之恨。
可是沒兩日就傳出唐順同吳庸家的獨女要定親的消息,讓許翠蓮嚇了一跳,怎麽說吳庸也是這雲來鎮驛站的頭兒,驛站代表朝廷,吳庸也算個小吏,身份可不比他們這些流放而來的犯人,人家是清白的官身,且吳庸的女兒她見過,生的十分討喜,是難得的俊俏,自家外甥女無論從哪方麵比,都會被別人全方位的碾壓,壓根是螢火同月輝,但凡長眼的都知道怎麽選。
這讓許翠蓮一時不是滋味的很。
“吳家姑娘瞎眼了吧,怎麽看上這麽個男人。”
許翠蓮心裏酸溜溜的,但事已至此,她再不服氣也沒辦法,意誌消沉了幾日後重振旗鼓,又開始四處替自家外甥女尋摸新的對象,反正日子過得清閑,男人兒子又不用自己操心,找點事做總比在家胡思亂想的強。
隻是對唐悅的態度同先前大相徑庭,又恢複到以前不冷不熱的時候,倒是讓唐悅深鬆一口氣,這樣就好,她太熱情自己反而有些吃不消。
解決了唐順的親事,唐悅是徹底放鬆了,整日不是吃吃睡睡,就是閑來無事買些話本子解悶,偶爾想想沈延宗,期盼一下他的來信。
隻是西北距離雲來鎮路途遙遠,這信件一來一迴得月餘,是以從月初唐悅就開始期盼,到了月底才能收到一封來信,就這樣她也十分滿足,總比先前兩眼一黑,壓根沒有一點消息強。
隻是堪堪過了一個月,到了月底本該收到信件的時候西北竟然沒有信件傳來,讓沈家人都提起心來,又過了十來日還是沒有任何動靜,唐悅不由有些擔心。
“許是冬日冰天雪地的,雪落的太厚,趕路艱難,送信的路上耽擱了,別擔心,如今天下太平的,能有什麽事。”
趙氏見兒媳婦兒愁眉不展的,忙寬慰她道。
她心裏何嚐不擔心,隻是如今兒媳婦兒身子不便,自己作為一家之主得先穩住才是。
唐悅點點頭,婆母說的也有道理,從雲來鎮落了第一場雪開始,地上的積雪幾乎沒有融化過,一是天氣太冷溫度太低,二是三五不時就會洋洋灑灑的落上厚厚一層,壓根沒有停歇的時候,哪怕出著太陽,天氣也是冷的驚人,這段時日她出門的機會屈指可數,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沈家小院兒活動,她的肚子越發大了,行動也十分不便。
趙氏見她把話聽了進去,露出欣慰的神色來。
隻是不等婆媳兩個鬆口氣,吳庸就送來消息,說朝中生了亂。
“平陽王反了。”
短短一句話石破天驚般,炸的沈家人目瞪口呆。
“反了?!太子殿下不是已經登基了嗎,他此時反豈不是名不正言不順?!”
沈延興一臉百思不得其解,且西北已經迴到了父兄手裏,太子既是正統出身,又有百官擁護,最重要的是手裏有兵,平陽王這是多想不開,才會一意孤行要造反。
“平陽王正是在太子殿下登基這日起兵造反,直言殿下幼年病弱早已亡故,如今這個是冒名頂替的,這一切都是皇後同長公主的陰謀。”
吳庸一臉沉重,一旦朝廷用兵,遭罪的都是無辜百姓。
此話一出,惹的唐悅瞠目結舌的,這算什麽理由,那宮中宮女太監那麽多人,太子是七八歲上突然生病的,七八歲的孩子,哪是那麽好替換的,又不是繈褓中的嬰孩兒。
“簡直是荒唐,這樣的話怎麽會有人相信。”
趙氏一臉氣憤。
“大家相信不相信已經不重要了,他就是想找個借口造反,哪怕這借口再荒謬,隻要師出有名就行。”
沈延興一臉凝重,怪不得久久收不到父兄的來信,隻怕此時西北同京中一樣局勢嚴峻,隻是雲來鎮地處偏僻,消息一時半會兒的傳不過來罷了。
他話音一落,眾人都沉默起來,趙氏擔心沈家父子之餘甚至有些慶幸沒有立刻迴京,如今天高皇帝遠的,那戰事一時半會兒也波及不到雲來鎮。
“那如今朝中局勢如何?!”
唐悅迫不及待的詢問道,按理說平陽王並沒什麽優勢,這一反多少帶些破釜沉舟的架勢,讓人有些不理解。
“多的咱們也不清楚,隻聽聞太子的登基大典被迫中斷,平陽王舉兵圍了皇城,又挾持了百官家眷,隻為逼迫太子讓位,最後還是長公主的一隊暗衛找到了突破口,救出了百官家眷,這才解了太子困頓,當日本想一舉擒下平陽王,不料卻被他逃脫了,帶著自己的私兵一路往東,對了,東大營的元帥雷大江是他的人,待兩人匯合就會卷土重來,這天下隻怕要亂了。”
吳庸一臉愁容的,雖然戰事暫時波及不到雲來鎮,他還是憂心忡忡的,傾巢之下豈有完卵,也不知何時才能天下太平。
到手的鴨子就這麽眼睜睜的飛走了,本以為十拿九穩的事,不想那唐順身無長物的,還挑上了,真是給他臉了,她倒要看看他能找個什麽樣的。
還有這唐娘子,有話不直說,拐彎抹角的,害自己在外甥女麵前出醜,以前就知道她心眼兒多,不想同她過多交往,如今看來自己想的沒錯,這人的確無法深交。
許翠蓮越想越窩火,離了沈家也沒迴隔壁,而是徑自去了自家小姑子家,總得解釋一番,省得外甥女迴去添油加醋的,把自己的功勞抹的幹幹淨淨的,說不定還要挑撥離間一番,惹的她們姑嫂失和。
而目送兩人離開的唐悅也是一臉憋屈的,果然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好一對兒臥龍鳳雛,一時讓她哭笑不得的,好了,這下把人都得罪幹淨了,倒是不用糾結該怎麽拒絕了。
許翠蓮去了趙家,嘴皮子磨破,這才讓小姑子氣平了些,從趙家離開,心裏憤憤然的,詛咒著唐順娶個五大三粗的母夜叉,好一解她心頭之恨。
可是沒兩日就傳出唐順同吳庸家的獨女要定親的消息,讓許翠蓮嚇了一跳,怎麽說吳庸也是這雲來鎮驛站的頭兒,驛站代表朝廷,吳庸也算個小吏,身份可不比他們這些流放而來的犯人,人家是清白的官身,且吳庸的女兒她見過,生的十分討喜,是難得的俊俏,自家外甥女無論從哪方麵比,都會被別人全方位的碾壓,壓根是螢火同月輝,但凡長眼的都知道怎麽選。
這讓許翠蓮一時不是滋味的很。
“吳家姑娘瞎眼了吧,怎麽看上這麽個男人。”
許翠蓮心裏酸溜溜的,但事已至此,她再不服氣也沒辦法,意誌消沉了幾日後重振旗鼓,又開始四處替自家外甥女尋摸新的對象,反正日子過得清閑,男人兒子又不用自己操心,找點事做總比在家胡思亂想的強。
隻是對唐悅的態度同先前大相徑庭,又恢複到以前不冷不熱的時候,倒是讓唐悅深鬆一口氣,這樣就好,她太熱情自己反而有些吃不消。
解決了唐順的親事,唐悅是徹底放鬆了,整日不是吃吃睡睡,就是閑來無事買些話本子解悶,偶爾想想沈延宗,期盼一下他的來信。
隻是西北距離雲來鎮路途遙遠,這信件一來一迴得月餘,是以從月初唐悅就開始期盼,到了月底才能收到一封來信,就這樣她也十分滿足,總比先前兩眼一黑,壓根沒有一點消息強。
隻是堪堪過了一個月,到了月底本該收到信件的時候西北竟然沒有信件傳來,讓沈家人都提起心來,又過了十來日還是沒有任何動靜,唐悅不由有些擔心。
“許是冬日冰天雪地的,雪落的太厚,趕路艱難,送信的路上耽擱了,別擔心,如今天下太平的,能有什麽事。”
趙氏見兒媳婦兒愁眉不展的,忙寬慰她道。
她心裏何嚐不擔心,隻是如今兒媳婦兒身子不便,自己作為一家之主得先穩住才是。
唐悅點點頭,婆母說的也有道理,從雲來鎮落了第一場雪開始,地上的積雪幾乎沒有融化過,一是天氣太冷溫度太低,二是三五不時就會洋洋灑灑的落上厚厚一層,壓根沒有停歇的時候,哪怕出著太陽,天氣也是冷的驚人,這段時日她出門的機會屈指可數,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沈家小院兒活動,她的肚子越發大了,行動也十分不便。
趙氏見她把話聽了進去,露出欣慰的神色來。
隻是不等婆媳兩個鬆口氣,吳庸就送來消息,說朝中生了亂。
“平陽王反了。”
短短一句話石破天驚般,炸的沈家人目瞪口呆。
“反了?!太子殿下不是已經登基了嗎,他此時反豈不是名不正言不順?!”
沈延興一臉百思不得其解,且西北已經迴到了父兄手裏,太子既是正統出身,又有百官擁護,最重要的是手裏有兵,平陽王這是多想不開,才會一意孤行要造反。
“平陽王正是在太子殿下登基這日起兵造反,直言殿下幼年病弱早已亡故,如今這個是冒名頂替的,這一切都是皇後同長公主的陰謀。”
吳庸一臉沉重,一旦朝廷用兵,遭罪的都是無辜百姓。
此話一出,惹的唐悅瞠目結舌的,這算什麽理由,那宮中宮女太監那麽多人,太子是七八歲上突然生病的,七八歲的孩子,哪是那麽好替換的,又不是繈褓中的嬰孩兒。
“簡直是荒唐,這樣的話怎麽會有人相信。”
趙氏一臉氣憤。
“大家相信不相信已經不重要了,他就是想找個借口造反,哪怕這借口再荒謬,隻要師出有名就行。”
沈延興一臉凝重,怪不得久久收不到父兄的來信,隻怕此時西北同京中一樣局勢嚴峻,隻是雲來鎮地處偏僻,消息一時半會兒的傳不過來罷了。
他話音一落,眾人都沉默起來,趙氏擔心沈家父子之餘甚至有些慶幸沒有立刻迴京,如今天高皇帝遠的,那戰事一時半會兒也波及不到雲來鎮。
“那如今朝中局勢如何?!”
唐悅迫不及待的詢問道,按理說平陽王並沒什麽優勢,這一反多少帶些破釜沉舟的架勢,讓人有些不理解。
“多的咱們也不清楚,隻聽聞太子的登基大典被迫中斷,平陽王舉兵圍了皇城,又挾持了百官家眷,隻為逼迫太子讓位,最後還是長公主的一隊暗衛找到了突破口,救出了百官家眷,這才解了太子困頓,當日本想一舉擒下平陽王,不料卻被他逃脫了,帶著自己的私兵一路往東,對了,東大營的元帥雷大江是他的人,待兩人匯合就會卷土重來,這天下隻怕要亂了。”
吳庸一臉愁容的,雖然戰事暫時波及不到雲來鎮,他還是憂心忡忡的,傾巢之下豈有完卵,也不知何時才能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