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押著銀子的車隊一路上都沒什麽事兒,可是經過湖北漢陽的時候,出事兒了。
以朱蘊鈐和朱蘊訇為首的楚藩宗室糾集數百人,在漢陽設下埋伏,將押運隊伍全部擒獲,搶走了全部貢銀。
這起被稱為\"劫杠案\"的事件,徹底點燃了楚藩內部積累已久的怒火。
大批不滿朱華奎的宗室群起而攻之,據說聚集了多達三千餘人。他們不僅闖入巡撫衙門,毆打重傷了兵備副使周應治和竇子偁,更是將湖廣巡撫趙可懷活活打死。
這迴好了,本來楚王府的這些宗室,礙著他們這層特殊身份,就算是搶劫官車,可隻要這案子劃歸到了湖北當地的衙門下邊,那麽就可以當做刑事案件來處理,頂多是坐牢罰錢。
但是現在他們竟然殺害了朝廷命官,還是巡撫這種級別的大員,刑事案件立刻就變成了謀逆大案。
消息傳到京城,舉朝震驚。
萬曆皇帝勃然大怒,立即將此事件定性為叛亂,命令湖廣官員發兵鎮壓。同時調動鄖陽、江西、河南三地巡撫和南京兵部的力量,準備大規模軍事行動。
事情的最終處理結果是,朱蘊鈐和朱蘊訇是首犯,處死。
攔路搶劫的以及後來跑到巡撫衙門裏鬧事的一幹人等,有的被勒令自殺,有的被革爵幽閉,還有的發配邊關,餘下的則按老規矩辦,關到鳳陽慢慢收拾。
最終朱華奎的兩萬兩白銀,順利送到了萬曆皇帝的手上。
說是朱華奎的運氣也好,說是朱華奎謀劃的也好,反正通過此事,楚藩內反對他的宗親基本被一網打盡。
但還是有極個別與這些人淵源較深的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此人就是朱盛浗。
朱盛浗雖然是楚王一脈的宗室,但祖上早已經沒落。
少年時窮困潦倒,經常受到朱蘊鈐、朱蘊訇的接濟照顧。朱盛浗發誓這輩子要好好報答朱蘊鈐、朱蘊訇的大恩。
朱盛浗將朱蘊鈐、朱蘊訇的死歸罪於朱華奎。
為了給朱蘊鈐、朱蘊訇報仇,朱盛浗憑借著精明的本事,加上奴顏媚骨、奉承諂媚,爬到了王府總管的位置,取代了王府長史的位置,深得朱華奎的信任。
張獻忠攻克武昌,既有曆史大勢的原因,又有朱華奎自身一毛不拔的原因,還有朱盛浗助紂為虐、煽風點火、出了不少餿主意的因素,最終朱華奎身死族滅。
朱盛浗也算是為朱蘊鈐、朱蘊訇報了仇。
明朝時期,朝廷在藩王府設置王府長史,左、右長史各一人,為正五品。在王府諸多的官員中,長史排第一。
王府長史的主要職能則是處理藩王內部事務、協助朝廷處理皇室宗族事務。說白了就是一個大管家,替親王處理王府的各項事務。
王府長史的另外任務就是監視藩王、匡正親王行為。
由於朝廷對宗藩勢力的控製日益嚴格,王府長史在大明官場不僅沒有地位、升遷難,而且一不小心還得成為藩王的替罪羊。
以至於靠科舉正途的人非常厭惡長史這個官位,久而久之,沒有進士出身的人願意當長史。
沒辦法,朝廷隻能用那些舉人出身或者將要退休的官員來充任王府長史,但這樣也加劇了王府官員的能力和責任心的下降。
久而久之,王府長史不僅限製不了藩王的惡行,甚至還和藩王一起同流合汙。
因為他們明白,自己隻不過是皇帝監視藩王的一條狗,皇帝追求的是藩王的穩定,隻要這些藩王不幹出造反的事情,他們那些事情皇帝一般不會去管的。
自己何必節外生枝,管束藩王那些“小事”呢!
“王爺!”朱盛浗望了望房間裏的其他人。
“你們都退下吧!”朱華奎秒懂。
待到所有人都退下後,朱盛浗到房門外望了望,關上了房門。
“王爺,今日之事,無有旁人,出我之口,入君之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朱盛浗謹慎的說道。
“但說無妨,就算有天大的事,本王擔著。”朱華奎氣定神閑的說道。
“王爺,屬下有上中下三策!”朱盛浗神秘的說道。
“下策,配合賦稅新政,將超出的田產投獻給新錦衣衛國土部。若不投獻,稅賦將入不敷出。其它的順其自然,靜觀其變。”
“中策,將王府全部田產投獻給新錦衣衛國土部,向皇上奏請除了保留楚王虛名外,取消楚藩一脈所有人的封號、俸祿,全麵投靠皇上,討好皇上,為子孫謀劃一個好前程。”
“就算皇上不為所動,但至少不會再趕盡殺絕。憑借王府的錢糧,裁減人員、開支,保證兩三代人的富貴不成問題。”
“上策......”朱盛浗停頓下來,看向朱華奎,朱華奎麵無表情,不置可否。
“上策,立即聯絡潞王、衡王、襄王、荊王、岷王等所有藩王,以及山東孔家、江西龍虎山張家、各省的名門望族、士紳顯貴,以為民請願、廢除苛捐雜稅的名義,打出清君側的口號,起兵進京,誅殺蠱惑皇上的奸佞、小人。”
朱盛浗此話一出,饒是心裏有所準備的朱華奎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可是誅九族的造反大罪啊。
朱華奎骨子裏隻想做一個為所欲為、子子孫孫榮華富貴的王爺,可從來沒有想過造反。這日子過得比皇帝都舒服,為什麽要造反?
“王爺,小皇帝此番的賦稅新政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已經傷及了大明的根基,天下必定大亂。”
“此時若是王爺出麵,領導群雄清君側,絕對一唿百應。等到打入京城,控製了小皇帝。到時候,找個理由名正言順的廢了小皇帝。”
“小皇帝的祖上得位不正,成祖朱棣就是這樣搶了侄兒的皇位。何況王爺還是小皇帝的爺爺輩,太祖親封的親王血脈。王爺承繼大統,必定眾望所歸。”
“王爺......”
經過朱盛浗一番蠱惑,朱華奎已然心動。
“先生,茲事體大,容本王再考慮考慮。”朱華奎也不是頭腦簡單的廢物,而是老謀深算。
以朱蘊鈐和朱蘊訇為首的楚藩宗室糾集數百人,在漢陽設下埋伏,將押運隊伍全部擒獲,搶走了全部貢銀。
這起被稱為\"劫杠案\"的事件,徹底點燃了楚藩內部積累已久的怒火。
大批不滿朱華奎的宗室群起而攻之,據說聚集了多達三千餘人。他們不僅闖入巡撫衙門,毆打重傷了兵備副使周應治和竇子偁,更是將湖廣巡撫趙可懷活活打死。
這迴好了,本來楚王府的這些宗室,礙著他們這層特殊身份,就算是搶劫官車,可隻要這案子劃歸到了湖北當地的衙門下邊,那麽就可以當做刑事案件來處理,頂多是坐牢罰錢。
但是現在他們竟然殺害了朝廷命官,還是巡撫這種級別的大員,刑事案件立刻就變成了謀逆大案。
消息傳到京城,舉朝震驚。
萬曆皇帝勃然大怒,立即將此事件定性為叛亂,命令湖廣官員發兵鎮壓。同時調動鄖陽、江西、河南三地巡撫和南京兵部的力量,準備大規模軍事行動。
事情的最終處理結果是,朱蘊鈐和朱蘊訇是首犯,處死。
攔路搶劫的以及後來跑到巡撫衙門裏鬧事的一幹人等,有的被勒令自殺,有的被革爵幽閉,還有的發配邊關,餘下的則按老規矩辦,關到鳳陽慢慢收拾。
最終朱華奎的兩萬兩白銀,順利送到了萬曆皇帝的手上。
說是朱華奎的運氣也好,說是朱華奎謀劃的也好,反正通過此事,楚藩內反對他的宗親基本被一網打盡。
但還是有極個別與這些人淵源較深的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此人就是朱盛浗。
朱盛浗雖然是楚王一脈的宗室,但祖上早已經沒落。
少年時窮困潦倒,經常受到朱蘊鈐、朱蘊訇的接濟照顧。朱盛浗發誓這輩子要好好報答朱蘊鈐、朱蘊訇的大恩。
朱盛浗將朱蘊鈐、朱蘊訇的死歸罪於朱華奎。
為了給朱蘊鈐、朱蘊訇報仇,朱盛浗憑借著精明的本事,加上奴顏媚骨、奉承諂媚,爬到了王府總管的位置,取代了王府長史的位置,深得朱華奎的信任。
張獻忠攻克武昌,既有曆史大勢的原因,又有朱華奎自身一毛不拔的原因,還有朱盛浗助紂為虐、煽風點火、出了不少餿主意的因素,最終朱華奎身死族滅。
朱盛浗也算是為朱蘊鈐、朱蘊訇報了仇。
明朝時期,朝廷在藩王府設置王府長史,左、右長史各一人,為正五品。在王府諸多的官員中,長史排第一。
王府長史的主要職能則是處理藩王內部事務、協助朝廷處理皇室宗族事務。說白了就是一個大管家,替親王處理王府的各項事務。
王府長史的另外任務就是監視藩王、匡正親王行為。
由於朝廷對宗藩勢力的控製日益嚴格,王府長史在大明官場不僅沒有地位、升遷難,而且一不小心還得成為藩王的替罪羊。
以至於靠科舉正途的人非常厭惡長史這個官位,久而久之,沒有進士出身的人願意當長史。
沒辦法,朝廷隻能用那些舉人出身或者將要退休的官員來充任王府長史,但這樣也加劇了王府官員的能力和責任心的下降。
久而久之,王府長史不僅限製不了藩王的惡行,甚至還和藩王一起同流合汙。
因為他們明白,自己隻不過是皇帝監視藩王的一條狗,皇帝追求的是藩王的穩定,隻要這些藩王不幹出造反的事情,他們那些事情皇帝一般不會去管的。
自己何必節外生枝,管束藩王那些“小事”呢!
“王爺!”朱盛浗望了望房間裏的其他人。
“你們都退下吧!”朱華奎秒懂。
待到所有人都退下後,朱盛浗到房門外望了望,關上了房門。
“王爺,今日之事,無有旁人,出我之口,入君之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朱盛浗謹慎的說道。
“但說無妨,就算有天大的事,本王擔著。”朱華奎氣定神閑的說道。
“王爺,屬下有上中下三策!”朱盛浗神秘的說道。
“下策,配合賦稅新政,將超出的田產投獻給新錦衣衛國土部。若不投獻,稅賦將入不敷出。其它的順其自然,靜觀其變。”
“中策,將王府全部田產投獻給新錦衣衛國土部,向皇上奏請除了保留楚王虛名外,取消楚藩一脈所有人的封號、俸祿,全麵投靠皇上,討好皇上,為子孫謀劃一個好前程。”
“就算皇上不為所動,但至少不會再趕盡殺絕。憑借王府的錢糧,裁減人員、開支,保證兩三代人的富貴不成問題。”
“上策......”朱盛浗停頓下來,看向朱華奎,朱華奎麵無表情,不置可否。
“上策,立即聯絡潞王、衡王、襄王、荊王、岷王等所有藩王,以及山東孔家、江西龍虎山張家、各省的名門望族、士紳顯貴,以為民請願、廢除苛捐雜稅的名義,打出清君側的口號,起兵進京,誅殺蠱惑皇上的奸佞、小人。”
朱盛浗此話一出,饒是心裏有所準備的朱華奎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可是誅九族的造反大罪啊。
朱華奎骨子裏隻想做一個為所欲為、子子孫孫榮華富貴的王爺,可從來沒有想過造反。這日子過得比皇帝都舒服,為什麽要造反?
“王爺,小皇帝此番的賦稅新政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已經傷及了大明的根基,天下必定大亂。”
“此時若是王爺出麵,領導群雄清君側,絕對一唿百應。等到打入京城,控製了小皇帝。到時候,找個理由名正言順的廢了小皇帝。”
“小皇帝的祖上得位不正,成祖朱棣就是這樣搶了侄兒的皇位。何況王爺還是小皇帝的爺爺輩,太祖親封的親王血脈。王爺承繼大統,必定眾望所歸。”
“王爺......”
經過朱盛浗一番蠱惑,朱華奎已然心動。
“先生,茲事體大,容本王再考慮考慮。”朱華奎也不是頭腦簡單的廢物,而是老謀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