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五年,荷蘭人向北進軍,攻占雞籠、淡水,趕走西班牙人,台灣淪為荷蘭人的殖民地,荷蘭人開始對台灣進行殘酷掠奪、鎮壓。


    1662年,鄭成功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曆史上第一個漢人地方政權。


    熱蘭遮城更名為“安平城”,現代台南的“安平古堡”由此得來。鄭氏王朝三代統治者均駐居安平城,故又叫“王城”。


    荷蘭人殖民台灣38年,掠奪的財富難以計算。


    ……


    攻台必先攻澎。


    澎湖列島居台灣海峽的咽喉,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鄭成功收複台灣時,以澎湖列島作為跳板,進而完成台灣光複大業。施琅出征台灣,也將澎湖作為中轉支點。


    占領了澎湖,可以以澎湖作為進攻台灣的中繼跳板。守台者也可以以澎湖切斷大陸與台灣的航線。


    澎湖列島主要由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等64個島嶼組成。澎湖本島又名大山嶼,為列島中最大的島嶼。


    因為小島眾多,圍成了一個個天然良港,一般台風經過澎湖列島時,港外會風暴洶湧,港內卻靜謐如常,可以說是很好的軍艦駐地。


    澎湖列島也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


    馬公港位於澎湖島西部,馬公灣北岸,為台灣著名港灣之一。宋、元以來,已是中國海防要區和台灣海峽漁業基地。


    馬公港南側有風櫃尾半島環抱,港口向西北,與澎湖灣通連,港內有測天島。港口水深6至10米,水域約6萬平方米,可供3000噸級船隻進出。


    馬公港距離高雄約150公裏,距離廈門約190公裏。曆史上與台南安平港的關係最密切,現安平港地位已為高雄港所取代。


    雖然澎湖列島吃水深度不高,但東北方向上仍有不少能承載大型船舶的錨地。


    島上的製高點有拱北山52米,太武山46米,紗帽山45米,奎壁山34米。海岸線全長約114公裏,海岸曲折,近海多礁石,沿岸多陡崖。


    這樣的地勢對於登陸作戰的拒止效果明顯,對於進攻方登島作戰將造成很大挑戰。但也有兩處利於登陸的海灘。


    位於島南部的龍門村,海岸線長約11公裏,為細沙或沙、礫混合灘,低潮灘寬150至300米。


    位於島最南端的豬母水海岸線長約1.2公裏,為沙質灘,低潮時灘寬在100米以內。


    澎湖的開發曆史,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


    宋代時期,澎湖正式收入中國版圖。當時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在文化的傳播上,澎湖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在風櫃尾半島北部最外側有個風櫃洞,直徑約達4米左右。


    每當巨浪湧入洞中,就會聽到從巨洞深處傳來如同驚雷般的海濤迴響聲,人們稱其為“風櫃聽濤”。


    澎湖天後宮又名媽祖宮,是台灣地區最古老的廟宇,建於萬曆20年。


    天後宮為四進式建築,供奉媽祖神像,殿宇巍峨,左右護龍的馬背與正門、多重式屋頂,搭配的極為和諧。


    廟前屋簷下的梁柱雕刻、石鼓的雕刻、石刻窗欖、牆上的浮雕及殿內門窗等處的刻工,都呈現古樸而精細的風貌。


    蔣介石退守台灣後,一直視澎湖列島為台灣本島第一道防禦屏障,在澎湖本島設有一線陣地和二線陣地。


    明初時澎湖列島設置有澎湖巡檢司,但在1387年被裁撤。


    1563年,俞大猷率明軍在台灣擊敗海賊,留下輔助軍隊駐於澎湖,朝廷複設澎湖巡檢司。


    萬曆初年,福建海賊從澎湖逃亡台灣魍港,明軍追擊入台,這是繼俞大猷之後明軍第二次入台作戰。


    1601年,沈有容率明軍水師在台灣殲滅了入侵的倭寇,這是明軍第三次入台作戰。


    隨沈有容入台作戰的儒生陳第,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和實地采訪記錄寫成《東番記》。


    記錄了當時台灣的地形、港口、貿易與風俗,是台灣早期曆史特別是高山族文化習俗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東番記》特別提到明朝地方將吏曾有過在台灣設立府縣等行政機構的計劃。


    此前兩次作戰對象都是海賊,而這次入台剿滅的是外國入侵者,此戰具有特殊的意義。


    盡管明軍尚未能在台灣島上長期固定駐防,但當時台灣已正式列入明朝軍事防衛的範圍內,成為中國海防的戰略要地。


    台灣的名稱在曆朝曆代屢有變更。


    明朝洪武年間稱小琉球。


    明朝中期以後官方稱為東番,民間稱北港、大員等。滿清時設置福建省台灣府,台灣正式定名。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


    高山族是台灣的先住民。


    高山族是台灣南島語係各族群的一個統稱,與華南壯侗語人群同源。


    高山族的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大陸東南沿海古越人的一支。


    自漢族移居台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


    另一部分仍定居於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


    現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明代以前並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大陸對台灣民族的總稱。


    高山族長期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


    至明末前,台灣與大陸的聯係日益增多。


    高山族的農業、畜牧業和狩獵,雖較以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且有部分特產與大陸沿海居民進行貿易,但各部落之間依然“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仍過著原始的生活。


    三國孫吳政權和隋朝時期曾先後派萬餘人移民台灣。17世紀以後,大量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居民移墾台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由於大量漢族人民遷居台灣,以及鄭成功政權采取有利於發展高山族經濟文化的措施,因此加速了高山族社會經濟發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