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初,孟加拉地區龐措林宗、庫奇比哈爾、謝爾布爾、吉紹爾甘傑、派羅布巴紮爾、庫米拉、諾阿卡利一線以東地區由阿薩姆王國控製,以西地區由印度莫臥兒帝國占據。
底馬撒王國占據那加丘陵部分地區,若開王朝占據吉大港、若開海岸等沿海地區。
達夫拉、坎騰那加等山地民族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巴特開山、那加丘陵、欽嶺等地區。
底馬撒王國以及達夫拉、坎騰那加等山地民族實力有限,可快速征服。阿薩姆王國與印度莫臥兒帝國進行著長期的混戰,實力不足為慮。
以西南軍區的實力,沿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向下,征服蒂斯塔河、恆河三角洲賈木納河以東地區,占領西裏古裏、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地區不是問題。
蒂斯塔河位於孟加拉國西北部,源於喜馬拉雅山幹城章嘉峰的澤母冰川,流經錫金、印度,進入孟加拉後於奇爾馬裏附近匯入賈木納河,長約400公裏。
西裏古裏是印度平原東北邊的古城,屬於西孟加拉邦,從西裏古裏可到尼泊爾、錫金、不丹。
西裏古裏處於印度錫金邦與孟加拉國之間的寬約僅20公裏的狹長地帶,被稱為西裏古裏走廊。
西裏古裏走廊是印度連接其東部的陸上通道,是印度的咽喉要地、交通要道,猶如中國的河西走廊或遼西走廊。
但若是滅了底馬撒王國、阿薩姆王國,大明與印度莫臥兒帝國接壤,一點戰略緩衝地帶都沒有。兩個龐然大物一旦發生衝突,問題就大了。
21世紀,中國和印度擁有2000公裏邊境線,但一直未正式劃界。傳統習慣線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鄰接阿薩姆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因為邊境爭議,經常發生衝突。
大明還需要戰略發展時間,不能被印度莫臥兒王朝拖累,必須慎重、慎重,再慎重。
西藏最南部的亞東縣距離日喀則約300公裏,距離拉薩約500公裏,距離達卡約600公裏,讓西藏成為沿海省份,這個誘惑又實在是太大了。
西藏地區在元明時期先後建立了薩迦、帕竹、阿裏王國、藏巴王朝、甘丹頗章等地方政權,管轄地域大小不等,但僅限於西藏地區。
明朝始終遵行政教分離原則,利用藏傳佛教在藏區的深遠影響,大力封授各派宗教首領和人士,推行僧綱製度。
通過宗教加強朝廷對藏區的影響,改變了元朝將西藏的宗教和政治權力集於一人、一家、一派的局麵,保證了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近300年的政治穩定和聯係暢通。
明朝對西藏僧俗首領采取定期、定員、定道、定製的進京朝貢模式。規定烏思藏貢使必須由拉薩、昌都、巴塘、理塘、雅州、邛州、成都的路線入貢。
西藏僧俗進京朝貢直到崇禎3年,曆時200餘年。元朝扶持的薩迦政權勢力逐漸衰微,噶舉派基本掌握西藏的政治大權。
嘉靖45年,辛廈巴建立藏巴王朝,定都日喀則。藏巴王朝是西藏曆史上最後一個世俗貴族的統治政權。辛廈巴與噶舉派聯合,執行仇視格魯派的政策。
萬曆46年,辛廈巴的第四任繼承者彭措南嘉打敗格魯派勢力組成的聯軍,攻占拉薩,統治全西藏,占領色拉寺和哲蚌寺。取締達賴和班禪的封號,格魯派僧侶被迫逃亡北方。
崇禎7年,格魯派三個首領攝政者索南群培、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卻吉堅讚、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受到藏巴王朝、西藏本教白利土司屯月多吉、青海卻圖汗等勢力的威脅,共同請求敬奉格魯派的固始汗出兵援救。
固始汗本名圖魯拜琥,生於萬曆10年。固始汗視之為擺脫困境的最佳時機,率軍攻占青海、康巴藏區,滅卻圖汗、白利土司等部落。
崇禎15年,攻占藏巴王朝首都日喀則,殺死最後一代國王噶瑪丹均,藏巴王朝滅亡。
格魯派在固始汗的支持下取得了巨大勝利,在宗教勢力上、經濟實力上占據絕對優勢。掌握西藏地方政權,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
固始汗對滿清保持名義上的臣服,青藏高原名義上納入滿清版圖。
固始汗將大部分區域的行政權力交給攝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部分區域交給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卻吉堅讚,使得攝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達賴確立了在藏區的領袖地位。
1645年,固始汗贈給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卻吉堅讚班禪博克多稱號,確立了班禪活佛轉世係統,成為西藏政治、宗教史上一件具有深遠影響的大事。
固始汗改變了西藏的諸教派地位關係,重建布達拉宮、擴建大昭寺,獨尊格魯派,對此後的青藏高原曆史影響深遠。
明末時期,藏傳佛教經過發展和傳承,主要分成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五大教派。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個派別,由於該教派僧人隻戴紅色僧帽,因而又被稱為紅教。
寧瑪派著名的寺廟有西藏的多吉紮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慶、白玉、協慶等寺。
噶當派是藏傳佛教中比較早的派別。由於教理係統化、修持規範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
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源於噶當派。
薩迦派因該派的主寺薩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
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
薩迦派重要的寺院除了薩迦主寺外還有貢欽寺、結古寺、示藏寺、那爛陀寺等。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舉藏語意為口授傳承,即其傳承金剛持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
因該派僧人按印度教的傳統穿白色僧衣,故稱為白教。噶舉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格魯派因教理源於噶當派,故稱新噶當派。
由於此派戴黃色僧帽,故又稱為黃教。格魯派興起後,原屬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噶當派從此在藏區隱滅。
格魯派經滿清統治者的大力扶持,發展迅猛,最終成為西藏信徒最多,影響最廣的佛教派係。代表寺院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
活佛轉世製度的采用是格魯派走向興盛的轉折點。滿清時期,格魯派形成達賴、班禪、內蒙古章嘉活佛、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四大活佛轉世係統。
藏傳佛教發展至現代,紅教寧瑪派、花教薩迦派和白教噶舉派已遠遠比不上黃教格魯派,但在西藏仍有信徒,保持一定的勢力和影響。
白利土司信奉的西藏本教,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西藏民族傳統文化和藏傳佛教的源泉,是青藏高原的人們獻給世界的瑰寶和值得藏族人民驕傲的寶貴精神財富。
佛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佛無南北,不分漢藏,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明的民族政策、邊疆政策、宗教政策變革,勢在必行。
底馬撒王國占據那加丘陵部分地區,若開王朝占據吉大港、若開海岸等沿海地區。
達夫拉、坎騰那加等山地民族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巴特開山、那加丘陵、欽嶺等地區。
底馬撒王國以及達夫拉、坎騰那加等山地民族實力有限,可快速征服。阿薩姆王國與印度莫臥兒帝國進行著長期的混戰,實力不足為慮。
以西南軍區的實力,沿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向下,征服蒂斯塔河、恆河三角洲賈木納河以東地區,占領西裏古裏、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地區不是問題。
蒂斯塔河位於孟加拉國西北部,源於喜馬拉雅山幹城章嘉峰的澤母冰川,流經錫金、印度,進入孟加拉後於奇爾馬裏附近匯入賈木納河,長約400公裏。
西裏古裏是印度平原東北邊的古城,屬於西孟加拉邦,從西裏古裏可到尼泊爾、錫金、不丹。
西裏古裏處於印度錫金邦與孟加拉國之間的寬約僅20公裏的狹長地帶,被稱為西裏古裏走廊。
西裏古裏走廊是印度連接其東部的陸上通道,是印度的咽喉要地、交通要道,猶如中國的河西走廊或遼西走廊。
但若是滅了底馬撒王國、阿薩姆王國,大明與印度莫臥兒帝國接壤,一點戰略緩衝地帶都沒有。兩個龐然大物一旦發生衝突,問題就大了。
21世紀,中國和印度擁有2000公裏邊境線,但一直未正式劃界。傳統習慣線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鄰接阿薩姆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因為邊境爭議,經常發生衝突。
大明還需要戰略發展時間,不能被印度莫臥兒王朝拖累,必須慎重、慎重,再慎重。
西藏最南部的亞東縣距離日喀則約300公裏,距離拉薩約500公裏,距離達卡約600公裏,讓西藏成為沿海省份,這個誘惑又實在是太大了。
西藏地區在元明時期先後建立了薩迦、帕竹、阿裏王國、藏巴王朝、甘丹頗章等地方政權,管轄地域大小不等,但僅限於西藏地區。
明朝始終遵行政教分離原則,利用藏傳佛教在藏區的深遠影響,大力封授各派宗教首領和人士,推行僧綱製度。
通過宗教加強朝廷對藏區的影響,改變了元朝將西藏的宗教和政治權力集於一人、一家、一派的局麵,保證了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近300年的政治穩定和聯係暢通。
明朝對西藏僧俗首領采取定期、定員、定道、定製的進京朝貢模式。規定烏思藏貢使必須由拉薩、昌都、巴塘、理塘、雅州、邛州、成都的路線入貢。
西藏僧俗進京朝貢直到崇禎3年,曆時200餘年。元朝扶持的薩迦政權勢力逐漸衰微,噶舉派基本掌握西藏的政治大權。
嘉靖45年,辛廈巴建立藏巴王朝,定都日喀則。藏巴王朝是西藏曆史上最後一個世俗貴族的統治政權。辛廈巴與噶舉派聯合,執行仇視格魯派的政策。
萬曆46年,辛廈巴的第四任繼承者彭措南嘉打敗格魯派勢力組成的聯軍,攻占拉薩,統治全西藏,占領色拉寺和哲蚌寺。取締達賴和班禪的封號,格魯派僧侶被迫逃亡北方。
崇禎7年,格魯派三個首領攝政者索南群培、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卻吉堅讚、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受到藏巴王朝、西藏本教白利土司屯月多吉、青海卻圖汗等勢力的威脅,共同請求敬奉格魯派的固始汗出兵援救。
固始汗本名圖魯拜琥,生於萬曆10年。固始汗視之為擺脫困境的最佳時機,率軍攻占青海、康巴藏區,滅卻圖汗、白利土司等部落。
崇禎15年,攻占藏巴王朝首都日喀則,殺死最後一代國王噶瑪丹均,藏巴王朝滅亡。
格魯派在固始汗的支持下取得了巨大勝利,在宗教勢力上、經濟實力上占據絕對優勢。掌握西藏地方政權,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
固始汗對滿清保持名義上的臣服,青藏高原名義上納入滿清版圖。
固始汗將大部分區域的行政權力交給攝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部分區域交給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卻吉堅讚,使得攝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達賴確立了在藏區的領袖地位。
1645年,固始汗贈給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卻吉堅讚班禪博克多稱號,確立了班禪活佛轉世係統,成為西藏政治、宗教史上一件具有深遠影響的大事。
固始汗改變了西藏的諸教派地位關係,重建布達拉宮、擴建大昭寺,獨尊格魯派,對此後的青藏高原曆史影響深遠。
明末時期,藏傳佛教經過發展和傳承,主要分成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五大教派。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個派別,由於該教派僧人隻戴紅色僧帽,因而又被稱為紅教。
寧瑪派著名的寺廟有西藏的多吉紮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慶、白玉、協慶等寺。
噶當派是藏傳佛教中比較早的派別。由於教理係統化、修持規範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
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源於噶當派。
薩迦派因該派的主寺薩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
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
薩迦派重要的寺院除了薩迦主寺外還有貢欽寺、結古寺、示藏寺、那爛陀寺等。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舉藏語意為口授傳承,即其傳承金剛持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
因該派僧人按印度教的傳統穿白色僧衣,故稱為白教。噶舉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格魯派因教理源於噶當派,故稱新噶當派。
由於此派戴黃色僧帽,故又稱為黃教。格魯派興起後,原屬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噶當派從此在藏區隱滅。
格魯派經滿清統治者的大力扶持,發展迅猛,最終成為西藏信徒最多,影響最廣的佛教派係。代表寺院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
活佛轉世製度的采用是格魯派走向興盛的轉折點。滿清時期,格魯派形成達賴、班禪、內蒙古章嘉活佛、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四大活佛轉世係統。
藏傳佛教發展至現代,紅教寧瑪派、花教薩迦派和白教噶舉派已遠遠比不上黃教格魯派,但在西藏仍有信徒,保持一定的勢力和影響。
白利土司信奉的西藏本教,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西藏民族傳統文化和藏傳佛教的源泉,是青藏高原的人們獻給世界的瑰寶和值得藏族人民驕傲的寶貴精神財富。
佛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佛無南北,不分漢藏,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明的民族政策、邊疆政策、宗教政策變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