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普學堂進行實戰技能訓練,馬術訓練必不可少。


    農學研究部養殖場也喂養了十多匹西南馬,但都是些歪瓜裂棗,要想進行馬術訓練,這種質量的馬匹可達不到要求。


    馬的壽命一般約為20歲,一般3歲左右的戰馬,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適應了戰場複雜多變喧囂的作戰環境,就能上戰場了。


    有的戰馬早已超過壽命極限,仍和主人馳騁沙場,老驥伏櫪而誌在千裏。


    馬性耐寒而畏熱,繁衍生息均受氣候土壤的影響,因此中國自古良馬均產於西北高寒草原地區。


    大明的戰馬主要來源於大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西域以及塞北草原,西南地區的雲貴、滇藏高原地區也養戰馬。北方馬明顯優於西南馬。


    成吉思汗進軍歐洲時,隻有13萬軍隊,卻讓列強為之膽寒。除了蒙古人的狼性和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外,與優良的蒙古戰馬密不可分。


    蒙古馬是一個古老的品種,原產內蒙古草原。


    蒙古馬長期處於散養、半野生的生存狀態,它們不但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常年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高溫,冬季能耐得住零下幾十度的嚴寒。正因如此,蒙古馬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爆發力和耐力都出類拔萃。


    經過調馴的蒙古馬,擁有更加強悍的耐力和爆發力,可連續10餘天日行50至100公裏,短距離衝刺可達到每分鍾1公裏。在戰場上組織紀律性強,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曆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成吉思汗時對蒙古馬進行了閹割、割耳、割鼻三輪外科手術改良。


    馬被閹割之後,失去交配功能,體力就不會透支,永遠保持旺盛精力。而且閹割馬性格溫順,比較好馴服,不會亂蹦亂跳,戰場表現極為淡定。


    割耳是將馬的兩側耳朵上部用刀子割出一個正v形缺口。割耳馬在急速奔跑的情況之下,就不會因為快速煽動耳朵而聽不清士兵的命令,更加密切的配合士兵的行動。


    割鼻是把戰馬鼻孔中間的息肉或者軟骨直接挖掉,割鼻馬在快速奔跑的時候,吸入的空氣更多,肺活量更大,唿吸更通暢,就不會影響奔跑速度。


    三輪外科手術保障了蒙古戰馬的耐力、聽力和奔跑速度,為騎兵打勝仗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成吉思汗出征時大量母馬同行。馬奶解決士兵吃飯問題,母馬不斷生育,替補戰死、病死的馬匹,生生不息。


    蒙古人對蒙古戰馬的合理利用,助力蒙古人建立起龐大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被稱為“馬之帝國”。


    寶馬配英雄,蒙古馬成了英雄人物的坐下標配。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時,唱主角的“胡馬”就是蒙古馬。


    數百年來,蒙古馬多經張家口輸入內地,遍布中國北方。


    現代世界公認最優良的馬為阿拉伯馬和阿哈爾捷金馬。


    阿拉伯馬原產於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騎乘品種,是與蒙古馬齊名的兩大馬種之一,許多名馬均含這兩種馬的血統。也是最漂亮的馬品種之一,繁殖能力強。


    阿拉伯馬吃苦耐勞、跑速快、持久力強、性能優良,遺傳穩定,改良其他馬種效果突出,與其他馬種相比,更容易訓練,也更容易飼養管理。


    因此,阿拉伯馬遍布世界各地,並參與了眾多馬種的育成過程,許多名馬均含阿拉伯馬的血統。


    中國於20世紀30年代從原產地引入阿拉伯馬,現擁有300匹左右。


    阿哈爾捷金馬產於土庫曼斯坦境內的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是經過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因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又稱“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威武彪悍,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在土庫曼斯坦被奉為國寶。國際市場上一匹身價高達上千萬美元,歐美的名馬大都有汗血寶馬的血統。


    曆史上,亞曆山大·馬其頓、成吉思汗等許多帝王都曾以這種馬為坐騎。


    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張騫出使西域時,帶迴大宛寶馬。敦煌囚徒暴利長將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大喜,將其稱為天馬。


    為了獲得汗血寶馬助漢軍作戰,漢武帝派遣使團,帶著一具金馬前去位於中亞費爾幹納盆地的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迴汗血寶馬。不料,大宛國王愛馬心切,漢朝使團空手而歸,金馬歸國途中又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


    漢武帝大怒,派李廣兩次遠征大宛國,將近千匹汗血寶馬帶迴中國,並每年收取2匹汗血寶馬作為貢品。引進汗血寶馬的漢朝騎兵,戰鬥力大增。


    汗血寶馬從漢朝進入中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禦封汗血寶馬為千裏馬,到了唐朝末年汗血寶馬仍然存在。


    中國的伯樂們擅長相馬,但是隻管相馬,不管養馬,因為養馬是下等人的事兒。養馬人不管係譜、不管飼養環境和技術,加上中國內地的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蒙古馬、汗血寶馬等馬種最終都是引種、雜交、改良、迴交、消失。


    育種學中優良的馬種都是從每一代的馬裏麵選出最優秀的,然後集中起來定向繁殖。甚至母本跟子本、父本跟女本亂倫交配,這樣才能把優良血緣集中起來。


    經過長期多代選育,就能篩選出優良的馬種。而其他沒被選中的馬,閹割使用,剝奪生殖權。


    古代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隊伍就是騎兵。


    培養一支精銳的騎兵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單就戰馬的養成就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稱霸世界的蒙古騎兵,最鼎盛時期也不過25萬。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戰馬的裝備也很重要,比如馬鞍、籠頭、馬嚼子、韁繩等裝配也有嚴格的要求。


    凡是馬匹充足的時代,比如漢唐,中國的武力最強。一旦戰馬不足,戰鬥力就急劇下降,比如宋和明末。


    明朝立國後,朝廷將馬政事務作為一項重要國策,建立起最為完善的馬政管理體製,這一國策在明朝前期效果明顯。


    永樂時期,大明馬匹數量達到100萬匹。戰時可組建50萬騎兵。朱棣6次北征蒙古,打得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人抱頭鼠竄。


    明代中後期,馬政管理體係逐漸衰敗,軍隊如宋代一般無馬可用。到明朝滅亡時,居然隻有區區萬騎。


    馬政製度衰敗主要是因為吏治腐敗,導致官方牧場成為利益集團的牟利場,大量牧場變耕地,少量劣馬成為套取補貼的工具。民間牧場成為壓榨百姓的修羅場,弄得百姓苦不堪言。


    進口馬匹因為影響到利益集團的利益,缺德官員不斷造謠,誤導朝廷製定錯誤的民族政策,阻塞了進口馬匹的渠道。


    為了利益,三大軍馬渠道被搞垮,導致大明無馬可用。


    在中國曆代王朝中,八旗的戰馬儲備從來不出前三。八旗馬匹眾多,是北宋最鼎盛時期的近三倍,是五代政權的近20倍,和大多數封建王朝軍隊比起來,八旗的戰馬儲備都堪稱開掛。


    但八旗最後競爭的對手是西方列強。由於閉關鎖國,八旗的馬匹數量和質量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八旗的軍馬沒有進行品種優化,戰馬比不過西方軍馬,挽馬質量更是差得遠。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的馬匹儲備超過了3000萬匹,可以把其中的數百萬匹變成軍馬投入戰場,可動員的軍馬十倍於八旗。


    西方優質挽馬的馱載力量超過八旗蒙古馬一倍以上,波蘭重挽馬、比利時挽馬、沙俄奧爾洛夫馬、法國佩爾什馬、英國夏爾馬都可以拉著西方重炮前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