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棄守撫順關
祖上徐達,開局硬剛努爾哈赤 作者:顧興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刻的徐進心急如焚,在城牆上焦躁地來迴踱步。他眉頭緊鎖,目光中滿是憂慮和糾結。身旁的副將見狀也是急切地說道:“將軍,咱們得趕緊做決定啊,撫順關那邊可等不起!”
徐進依舊是沉默不語,內心卻陷入了激烈的掙紮。
他何嚐不想堅守撫順關,抵禦外敵的入侵。但現實是殘酷的,他手中沒有多少兵馬可供調配,而且撫順關年久失修,破壞嚴重。就憑眼前這一點兵力,想要守住撫順關,簡直是天方夜譚。
經過半刻鍾的猶豫,徐進最終無奈地長歎一口氣,咬了咬牙,語氣有些沉重地下令道:“棄守撫順關,讓他們撤迴城中。我們保存有生力量,要死守撫順城!”
“是。”
副將也鬆了一口氣,那千戶是他的人,管他是戰死還是投敵,對自己來說都是損失,如今可以挽迴這損失,他自然高興。
軍中也是講究根基的地方。
於是,他便立刻叫親衛馬不停蹄的,去撫順關傳信,生怕晚了一會兒,這1000人迴不來。
當命令迅速傳至撫順關,那千戶聽到徐進的決定後,心中懸著的石頭總算落了地,
先是長舒了一口氣,慶幸自己不用以這微薄的一千兵力去對抗努爾哈赤的強大軍團。
隨後,他不敢有絲毫耽擱,連忙帶著手下的士卒們匆匆撤離撫順關,朝著撫順城的方向狂奔而去。
“快,動作都輕一些,所有的火槍火炮全部帶走,糧食都掛在身上,放心,他們追不上來。
“能拿走的全部拿走,拿不走的就放在一塊燒了。”
“都聽清楚了,放在一塊兒,誰他.媽要是敢私自點火,殺無赦。”
為了能安然無恙的撤迴去,撫順關的百戶可沒少下力氣,這千戶也是有眼光的,這麽多女真人,很容易圍城,要是不把這裏的糧草帶迴去,到時候吃什麽都是問題。
明軍貪腐極為嚴重,像撫順城這樣的前線,存放的糧食也沒有多少,一旦後勤被切斷,能堅守個20日就不錯。
這也是為什麽不少遼東將領上任後都打算收縮防線的一個原因,明軍糧草不足,後勤供應極為困難,越向北後勤補給運輸線就拉得越長,損耗就越多。
這也是明軍的一大弱點,一個集團往往在新生的時候都是聚精會神、盡心盡力,艱難困苦中求得生存發展,這個時候貪汙腐敗極少,效率很高,像後金一樣。
而大明則是集團發展到末尾的表現,貪汙腐敗,貪圖享樂,坐享其成,冷眼旁觀,此消彼長下去不敗才怪。
撫順關的明軍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悄悄的撤出了關隘,沒有驚動後金軍,而努爾哈赤之所以沒有急於發起進攻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撫順城內有多少明軍,李永芳已經打探清楚了,不過五六千人,拿下是輕而易舉,但重要的是撫順城後麵的明軍主力,他們要是龜居於堅城之中,那才是大問題。
後金軍即便是補充了不少的漢人軍隊但也不善於攻城,畢竟現在的後金軍還沒有掌握火炮技術,沒有火器工匠。
他們更擅長野戰,不管是上馬騎射還是下馬步戰,他們都能完美契合,所以野戰他們的勝算更大損失更小。
而為了鞏固第一道防線的明軍,忽略了撫順城防嚴重被毀的事實,還在馬不停蹄的向這裏開進。
這倒不是熊廷弼的判斷失誤,而是遼東都司裏有人貪墨了修建撫順城防銀兩,致使這裏的工程一拖再拖,還是徐進上任後,工程才緩慢開始。
到現在還沒有萬曆四十六年前的一半,撫順城始建於明初,位於渾河北岸高爾山南麓,城牆以磚石修築,設有東、南、北三門內有甕城 。
其中,南門是大門,撫順城城牆高一丈五尺(約五米)寬一丈二尺(約四米),護城河寬二丈 。
除此之外,城牆牆頂每隔五尺設一垛口,可用於了望和射擊 。四角設有敵樓,城牆上有點綴的敵台,能增加防禦層次與火力點 。
南門嘉會門采用閣樓與敵台相結合的建築方式,設有甕城 。
但現在城牆上大量防禦器械均已被焚毀垛口角樓基本都已經沒了,女真人撤退的時候,顯然有再一次進攻的打算。
畢竟努爾哈赤蟄伏多年,敢於明朝宣戰,自然是做了萬足的準備,不然他依舊可以老老實實的繼續蟄伏,既然他稱帝了,自然是有準備的。
如今看來,事實也的確是如此。
“汗阿瑪,兒臣願領兵拿下撫順關。”皇太極的話音剛落,扈爾漢就急匆匆的趕了過來。
“大汗,剛剛斥候來報撫順關內異常平靜,一個牛錄額真帶人悄悄地摸了進去,發現裏麵的明俊早就跑光了,糧草器械也全都消失不見,顯然是早有預謀。”
“哦,是嗎?看來這撫順城用不著你老八了。”(皇太極在努爾哈赤的兒子中排行老八。)
“汗阿瑪說的對。”
然後皇太極又看向扈爾漢問道:“可讓人仔細探查清楚了,關內沒有埋伏,萬事還是小心一點好。”
“貝勒,放心,牛錄額真是個精明的探查的很仔細,明軍的確是跑了。”
“看來這幫漢人是被嚇破了膽,連雄關都能棄守,恐怕下一個就是丟的就是撫順、沈陽了。”
“對,我看也不用什麽休整了,大汗現在發兵,咱們直接衝進沈陽。”
這遼東三四月的天,還是有點冷的,誰也不想遭罪,所以底下人亢奮的很。
皇太極見狀,皺了皺眉頭,驕傲自大在戰場上不是什麽好事,但看努爾哈赤,心情不錯,他也沒有開口說什麽,對外作戰固然重要,但是努爾哈赤的歡心是更重要的。
皇太極不會在這種可有可無的小事上去打努爾哈赤的臉,不然那簡直是在找死,代善的太子之位,努爾哈赤一句話就能薅下來,可見在後金的整個統治體係裏,努爾哈赤就是真正的主,一句話可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徐進依舊是沉默不語,內心卻陷入了激烈的掙紮。
他何嚐不想堅守撫順關,抵禦外敵的入侵。但現實是殘酷的,他手中沒有多少兵馬可供調配,而且撫順關年久失修,破壞嚴重。就憑眼前這一點兵力,想要守住撫順關,簡直是天方夜譚。
經過半刻鍾的猶豫,徐進最終無奈地長歎一口氣,咬了咬牙,語氣有些沉重地下令道:“棄守撫順關,讓他們撤迴城中。我們保存有生力量,要死守撫順城!”
“是。”
副將也鬆了一口氣,那千戶是他的人,管他是戰死還是投敵,對自己來說都是損失,如今可以挽迴這損失,他自然高興。
軍中也是講究根基的地方。
於是,他便立刻叫親衛馬不停蹄的,去撫順關傳信,生怕晚了一會兒,這1000人迴不來。
當命令迅速傳至撫順關,那千戶聽到徐進的決定後,心中懸著的石頭總算落了地,
先是長舒了一口氣,慶幸自己不用以這微薄的一千兵力去對抗努爾哈赤的強大軍團。
隨後,他不敢有絲毫耽擱,連忙帶著手下的士卒們匆匆撤離撫順關,朝著撫順城的方向狂奔而去。
“快,動作都輕一些,所有的火槍火炮全部帶走,糧食都掛在身上,放心,他們追不上來。
“能拿走的全部拿走,拿不走的就放在一塊燒了。”
“都聽清楚了,放在一塊兒,誰他.媽要是敢私自點火,殺無赦。”
為了能安然無恙的撤迴去,撫順關的百戶可沒少下力氣,這千戶也是有眼光的,這麽多女真人,很容易圍城,要是不把這裏的糧草帶迴去,到時候吃什麽都是問題。
明軍貪腐極為嚴重,像撫順城這樣的前線,存放的糧食也沒有多少,一旦後勤被切斷,能堅守個20日就不錯。
這也是為什麽不少遼東將領上任後都打算收縮防線的一個原因,明軍糧草不足,後勤供應極為困難,越向北後勤補給運輸線就拉得越長,損耗就越多。
這也是明軍的一大弱點,一個集團往往在新生的時候都是聚精會神、盡心盡力,艱難困苦中求得生存發展,這個時候貪汙腐敗極少,效率很高,像後金一樣。
而大明則是集團發展到末尾的表現,貪汙腐敗,貪圖享樂,坐享其成,冷眼旁觀,此消彼長下去不敗才怪。
撫順關的明軍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悄悄的撤出了關隘,沒有驚動後金軍,而努爾哈赤之所以沒有急於發起進攻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撫順城內有多少明軍,李永芳已經打探清楚了,不過五六千人,拿下是輕而易舉,但重要的是撫順城後麵的明軍主力,他們要是龜居於堅城之中,那才是大問題。
後金軍即便是補充了不少的漢人軍隊但也不善於攻城,畢竟現在的後金軍還沒有掌握火炮技術,沒有火器工匠。
他們更擅長野戰,不管是上馬騎射還是下馬步戰,他們都能完美契合,所以野戰他們的勝算更大損失更小。
而為了鞏固第一道防線的明軍,忽略了撫順城防嚴重被毀的事實,還在馬不停蹄的向這裏開進。
這倒不是熊廷弼的判斷失誤,而是遼東都司裏有人貪墨了修建撫順城防銀兩,致使這裏的工程一拖再拖,還是徐進上任後,工程才緩慢開始。
到現在還沒有萬曆四十六年前的一半,撫順城始建於明初,位於渾河北岸高爾山南麓,城牆以磚石修築,設有東、南、北三門內有甕城 。
其中,南門是大門,撫順城城牆高一丈五尺(約五米)寬一丈二尺(約四米),護城河寬二丈 。
除此之外,城牆牆頂每隔五尺設一垛口,可用於了望和射擊 。四角設有敵樓,城牆上有點綴的敵台,能增加防禦層次與火力點 。
南門嘉會門采用閣樓與敵台相結合的建築方式,設有甕城 。
但現在城牆上大量防禦器械均已被焚毀垛口角樓基本都已經沒了,女真人撤退的時候,顯然有再一次進攻的打算。
畢竟努爾哈赤蟄伏多年,敢於明朝宣戰,自然是做了萬足的準備,不然他依舊可以老老實實的繼續蟄伏,既然他稱帝了,自然是有準備的。
如今看來,事實也的確是如此。
“汗阿瑪,兒臣願領兵拿下撫順關。”皇太極的話音剛落,扈爾漢就急匆匆的趕了過來。
“大汗,剛剛斥候來報撫順關內異常平靜,一個牛錄額真帶人悄悄地摸了進去,發現裏麵的明俊早就跑光了,糧草器械也全都消失不見,顯然是早有預謀。”
“哦,是嗎?看來這撫順城用不著你老八了。”(皇太極在努爾哈赤的兒子中排行老八。)
“汗阿瑪說的對。”
然後皇太極又看向扈爾漢問道:“可讓人仔細探查清楚了,關內沒有埋伏,萬事還是小心一點好。”
“貝勒,放心,牛錄額真是個精明的探查的很仔細,明軍的確是跑了。”
“看來這幫漢人是被嚇破了膽,連雄關都能棄守,恐怕下一個就是丟的就是撫順、沈陽了。”
“對,我看也不用什麽休整了,大汗現在發兵,咱們直接衝進沈陽。”
這遼東三四月的天,還是有點冷的,誰也不想遭罪,所以底下人亢奮的很。
皇太極見狀,皺了皺眉頭,驕傲自大在戰場上不是什麽好事,但看努爾哈赤,心情不錯,他也沒有開口說什麽,對外作戰固然重要,但是努爾哈赤的歡心是更重要的。
皇太極不會在這種可有可無的小事上去打努爾哈赤的臉,不然那簡直是在找死,代善的太子之位,努爾哈赤一句話就能薅下來,可見在後金的整個統治體係裏,努爾哈赤就是真正的主,一句話可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