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槐五和寇老大迴來了
從放牛娃開始的古代生活 作者:一隻洪荒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從寇老大和槐五跟了孟林,兩個人可謂如魚得水,在戰場上屢立戰功。
黃氏伏誅後,周徹大手一揮,連京城都沒讓他們迴,直接讓他們轉戰閩南。
經過一年多的作戰,閩南的騷亂得以全部平定。
孟林並沒有馬上班師迴朝,而是等到閩南所有的叛亂隱患都消解了,新任閩南郡大小官員徹底站穩腳跟,才和中央申請迴京。
自周徹登基以來,不論是朝中還是民間,對他非議頗多,很多反對派都認為他出身不正篡奪皇位。
不論是黃氏還是後來的閩南叛亂,都有各地藩王在背後操縱的影子。
甚至連北邊的大梁也打著助大景正朝綱的名義騷擾過邊疆。
好在周徹一直穩得住,軍事上他知人善任,隻要是軍事能力傑出的將領在他那裏依然能得到重用,像北地的何將軍和英國公,哪怕是前朝舊臣,他依然委以重任用人不疑。
而孟林,更是前朝元康帝時期的得力幹將,現在大景朝的精銳之師基本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這些人也沒辜負周徹的信任,用了幾年的時間先後平定了大景內亂,結束了自慶元帝晚年至今長達十餘年的動蕩混亂,社會秩序重新穩定。
經曆過戰亂的大景朝千瘡百孔,百姓隻想先填飽肚子,對繼續打仗十分抵觸,周徹按捺住整頓旗鼓收複山河的野心,注重民生,廢除了慶元帝和元康帝兩朝時增加的各項苛捐雜稅,對於戰亂地區甚至直接減免了三年賦稅。
同時周徹大力推廣種植玉米這類高產作物,並在水源豐富的江南地區廣泛宣傳龍骨水車。
在文教方麵,他擴大各級官辦學校的規模,並鼓勵民間辦學,將印刷術免費分散到地方各級學堂使用,使得教育成本大大降低,天下萬千學子直接受益,讓窮人家的孩子也能買得起書本。
出於愛惜民力考慮,周徹停止了皇宮皇陵和避暑山莊的建造,登基幾年除了朝臣家的女兒偶爾進宮,至今未舉辦一次選秀。
他帶頭厲行節約,不年不節的宮中甚少辦宴會,大規模的賞賜也很少,以至於周徹在朝中大臣嘴裏成了最摳門的皇帝。
他自己節約,也看不的下麵官員魚肉百姓,自他上任後,下麵的貪官汙吏死了一大批,那些魚肉鄉裏的世家大族畏於他的手段紛紛嚴格要求自家子弟,以免撞到槍口上。
這一係列操作下來,周徹算是徹底坐穩了屁股下的龍椅,隨著黃家的伏誅,朝中再也聽不到反對的聲音,所有人都拜伏在新皇帝威儀之下。
那些勤勞做事的官員們長唿一口氣,那些投機鑽營的油子們則徹底收手暗自蟄伏。
上行下效,幾年的功夫下來,整個大景吏治清明經濟複蘇,不說改天換日海清河宴吧,至少有了一絲中興的氣象。
現在閩南徹底平定,孟林帶著手下的強兵猛將們班師迴朝,這是一件大事,整個朝堂都為之忙碌起來。
首先便是論功行賞的問題。
孟林本就是禁衛軍首領,後一直帶兵征戰,為周徹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是周徹一朝除了小叔公淮安王之外的第二人。
這麽一個忠心耿耿戰功彪炳的功臣,到底該給個什麽樣的獎賞,成了早朝時眾大臣討論的焦點。
不過這事和趙小山沒啥關係,能參與討論的都是三品以上的官員,人家站的高度高,考慮事情的角度也全麵,確實是趙小山這樣從底層爬上來的不能比的。
沒幾天,在孟林他們迴京前夕,對孟林這些將士的封賞便擬定好了,隻等孟林一入京便可謝恩接旨了。
第二件要討論的大事便是孟林手裏的軍隊該何去何從。
這是一支精銳之師,上可殺胡人下可平叛亂,身經百戰,各個勇猛不凡,數量也多,有十八萬之數。
這樣悍勇的軍隊若繼續駐守京城,再快的刀也上鏽了,遲早會墮落到一擊即潰。
但若調往邊塞,就怕外重內輕,重蹈前朝覆轍。
而且這樣一支軍隊交給誰手裏既能物盡其用,又能保證對皇上的絕對忠誠,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這個人必須十分忠誠,而且軍事能力非凡才可,可這樣的人有幾個?
孟林是不行的,他功勞實在太大了,這幾年仗打下來在軍中的威望已經夠重了,很多士兵隻識他孟林而不是皇帝,也許這並不是他的本意,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孟林也十分清楚這一點,他怕自己被有心人利用,在請旨迴朝的奏折裏也明確了態度:自己這些年南北征戰,身上暗傷無數,現在大景叛亂已定,他想趁機歇一歇,實在無心在去外地駐守領兵了,希望陛下成全。
孟林這番良苦用心,周徹如何能不明白,於是在朝臣們商討如何封賞時,周徹直接大手一揮,封了孟林一個侯爵之位:定遠侯。
這是本朝除了淮安王之外的第二個爵位。
隻不過這爵位隻是個虛名,一旦卸下軍權,孟林就變成一個光棍侯爵了,為了表示看重,周徹將孟林的兒子命為征夷大將軍,正三品職位,他的長子嫡孫入宮為太子伴讀。
如此殊榮,朝野可見。
果然,孟林班師迴朝時聽到陛下對自己的安排,感動的一塌糊塗,長跪不起,雙眼含淚,哽咽出聲。
他很慶幸自己跟對了主子。
當年他們那麽多人一起入伍,有的戰死了有的站錯了隊被清算了,還有的早就解甲歸田,隻有他活了下來。
一將成名萬骨枯。
他的成功固然有身後萬千普通士兵的拚殺,還有就是皇上對他的信任。
先帝元康帝對他固然有知遇之恩,但現在的陛下卻對他十足的尊重和信任,讓他為其拚命也甘願。
士為知己者死,別說現在讓孟林放下兵權迴家榮養,就算現在要了他的命他也無怨。
按照周徹的旨意,孟林的軍隊被分割成三部分,一部分有十萬人,和現在京外的南北兩大營合並打散,負責駐守京師;第二部分四萬人去往西北劃歸孫英兒他爹管轄,負責西北邊防;剩下的這四萬人,由孟林的兒子孟魁即新任征夷大將軍,帶領去往北地並州,與李伯玉共守國門。
當然,為了避免邊疆大吏擁兵自重,周徹還做出調整:邊疆和京城的將士每四年換防一次,將領則不跟隨而動。
孟林雖然心疼他的軍隊被如此打散,但他不能有任何異議,隻能跪地謝旨。
這兩件大事宣布完,剩下的就是其他將領的獎勵安置了。
宣旨的太監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趙小山站在後排聽的雲山霧罩,這些人都是軍中將領,他都不認識,所以對於他們是升遷是封爵的實在沒有興趣。
隻有聽到槐五和寇老大這兩人時,他的耳朵才豎了起來。
寇老大,因在青州黃家一事上策反有功,被封為正四品忠武將軍。
槐五,因作戰勇猛被封為正五品宣威將軍。
兩人一個有勇一個有謀,且忠心可嘉,迴京後直接去京外的南大營報到,負責管理士兵操練,待四年後換防去往北地。
聽到這個消息時,趙小山差點蹦起來,太好了,兩個哥哥迴來了,他的靠山又多了一層。
楊桑花估計這時候也在家左等右等呢,自從聽說了消息,這段時間她寢食難安,每天都要去城門處打聽消息。
楊桑花墮胎的消息一直沒告訴槐五,從莊子上出來後她一直在米粉店幫忙,晚上就和店裏的夥計廚娘住在米粉店後身的院子裏。
隻不過最近店裏的生意實在太火爆了,後院不得不變成了大小包廂,趙小山便將她弄迴了趙家,讓她跟小劉氏一起。
現在她的兩位大哥迴來了,她也可以不用再擠在趙家,結束這寄人籬下的日子。
漫長又隆重的大朝會結束後,趙小山早早出了宮門,坐在馬車裏等著槐五和寇老大。
結果等了半天,人家出來是出來了,卻是和一群人一起。
原來陛下的聖旨一下,去往北地和西北的八萬士兵馬上就要撥冗前往,萬不能耽誤行軍進城。
那些跟著一起去的將領自然也不能在京城多逗留,便想著趁著現在抓緊時間聚一聚。
一幫武將出去吃喝,趙小山自然沒法往前湊,和寇老大他們打了一個招唿便迴了工部。
一進工部的大門,趙小山的眉頭便皺了起來,改變一句辭就是:此愁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他愁啊,他是真愁啊。
盧興這個瘋子,他是要生生將自己逼瘋啊。
點子如果是逼一逼就能想出來的,那現代高中班主任得有多少科研成果?!
實踐出真知,他被盧興天天拘在小屋子裏,沒有實地考察便沒有靈感來源,如何能夠想出點子。
他將自己的想法和盧興說了,卻被盧興一口迴絕了。
理由是:我前段時間倒是給你時間了,可你並沒有出門考察,而是在你家米粉店一通忙活,你讓我如何再給你出門的機會,你就老實的待著想吧。
趙小山抗爭無效,每天活在水深火熱中,苦不堪言。
黃氏伏誅後,周徹大手一揮,連京城都沒讓他們迴,直接讓他們轉戰閩南。
經過一年多的作戰,閩南的騷亂得以全部平定。
孟林並沒有馬上班師迴朝,而是等到閩南所有的叛亂隱患都消解了,新任閩南郡大小官員徹底站穩腳跟,才和中央申請迴京。
自周徹登基以來,不論是朝中還是民間,對他非議頗多,很多反對派都認為他出身不正篡奪皇位。
不論是黃氏還是後來的閩南叛亂,都有各地藩王在背後操縱的影子。
甚至連北邊的大梁也打著助大景正朝綱的名義騷擾過邊疆。
好在周徹一直穩得住,軍事上他知人善任,隻要是軍事能力傑出的將領在他那裏依然能得到重用,像北地的何將軍和英國公,哪怕是前朝舊臣,他依然委以重任用人不疑。
而孟林,更是前朝元康帝時期的得力幹將,現在大景朝的精銳之師基本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這些人也沒辜負周徹的信任,用了幾年的時間先後平定了大景內亂,結束了自慶元帝晚年至今長達十餘年的動蕩混亂,社會秩序重新穩定。
經曆過戰亂的大景朝千瘡百孔,百姓隻想先填飽肚子,對繼續打仗十分抵觸,周徹按捺住整頓旗鼓收複山河的野心,注重民生,廢除了慶元帝和元康帝兩朝時增加的各項苛捐雜稅,對於戰亂地區甚至直接減免了三年賦稅。
同時周徹大力推廣種植玉米這類高產作物,並在水源豐富的江南地區廣泛宣傳龍骨水車。
在文教方麵,他擴大各級官辦學校的規模,並鼓勵民間辦學,將印刷術免費分散到地方各級學堂使用,使得教育成本大大降低,天下萬千學子直接受益,讓窮人家的孩子也能買得起書本。
出於愛惜民力考慮,周徹停止了皇宮皇陵和避暑山莊的建造,登基幾年除了朝臣家的女兒偶爾進宮,至今未舉辦一次選秀。
他帶頭厲行節約,不年不節的宮中甚少辦宴會,大規模的賞賜也很少,以至於周徹在朝中大臣嘴裏成了最摳門的皇帝。
他自己節約,也看不的下麵官員魚肉百姓,自他上任後,下麵的貪官汙吏死了一大批,那些魚肉鄉裏的世家大族畏於他的手段紛紛嚴格要求自家子弟,以免撞到槍口上。
這一係列操作下來,周徹算是徹底坐穩了屁股下的龍椅,隨著黃家的伏誅,朝中再也聽不到反對的聲音,所有人都拜伏在新皇帝威儀之下。
那些勤勞做事的官員們長唿一口氣,那些投機鑽營的油子們則徹底收手暗自蟄伏。
上行下效,幾年的功夫下來,整個大景吏治清明經濟複蘇,不說改天換日海清河宴吧,至少有了一絲中興的氣象。
現在閩南徹底平定,孟林帶著手下的強兵猛將們班師迴朝,這是一件大事,整個朝堂都為之忙碌起來。
首先便是論功行賞的問題。
孟林本就是禁衛軍首領,後一直帶兵征戰,為周徹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是周徹一朝除了小叔公淮安王之外的第二人。
這麽一個忠心耿耿戰功彪炳的功臣,到底該給個什麽樣的獎賞,成了早朝時眾大臣討論的焦點。
不過這事和趙小山沒啥關係,能參與討論的都是三品以上的官員,人家站的高度高,考慮事情的角度也全麵,確實是趙小山這樣從底層爬上來的不能比的。
沒幾天,在孟林他們迴京前夕,對孟林這些將士的封賞便擬定好了,隻等孟林一入京便可謝恩接旨了。
第二件要討論的大事便是孟林手裏的軍隊該何去何從。
這是一支精銳之師,上可殺胡人下可平叛亂,身經百戰,各個勇猛不凡,數量也多,有十八萬之數。
這樣悍勇的軍隊若繼續駐守京城,再快的刀也上鏽了,遲早會墮落到一擊即潰。
但若調往邊塞,就怕外重內輕,重蹈前朝覆轍。
而且這樣一支軍隊交給誰手裏既能物盡其用,又能保證對皇上的絕對忠誠,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這個人必須十分忠誠,而且軍事能力非凡才可,可這樣的人有幾個?
孟林是不行的,他功勞實在太大了,這幾年仗打下來在軍中的威望已經夠重了,很多士兵隻識他孟林而不是皇帝,也許這並不是他的本意,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孟林也十分清楚這一點,他怕自己被有心人利用,在請旨迴朝的奏折裏也明確了態度:自己這些年南北征戰,身上暗傷無數,現在大景叛亂已定,他想趁機歇一歇,實在無心在去外地駐守領兵了,希望陛下成全。
孟林這番良苦用心,周徹如何能不明白,於是在朝臣們商討如何封賞時,周徹直接大手一揮,封了孟林一個侯爵之位:定遠侯。
這是本朝除了淮安王之外的第二個爵位。
隻不過這爵位隻是個虛名,一旦卸下軍權,孟林就變成一個光棍侯爵了,為了表示看重,周徹將孟林的兒子命為征夷大將軍,正三品職位,他的長子嫡孫入宮為太子伴讀。
如此殊榮,朝野可見。
果然,孟林班師迴朝時聽到陛下對自己的安排,感動的一塌糊塗,長跪不起,雙眼含淚,哽咽出聲。
他很慶幸自己跟對了主子。
當年他們那麽多人一起入伍,有的戰死了有的站錯了隊被清算了,還有的早就解甲歸田,隻有他活了下來。
一將成名萬骨枯。
他的成功固然有身後萬千普通士兵的拚殺,還有就是皇上對他的信任。
先帝元康帝對他固然有知遇之恩,但現在的陛下卻對他十足的尊重和信任,讓他為其拚命也甘願。
士為知己者死,別說現在讓孟林放下兵權迴家榮養,就算現在要了他的命他也無怨。
按照周徹的旨意,孟林的軍隊被分割成三部分,一部分有十萬人,和現在京外的南北兩大營合並打散,負責駐守京師;第二部分四萬人去往西北劃歸孫英兒他爹管轄,負責西北邊防;剩下的這四萬人,由孟林的兒子孟魁即新任征夷大將軍,帶領去往北地並州,與李伯玉共守國門。
當然,為了避免邊疆大吏擁兵自重,周徹還做出調整:邊疆和京城的將士每四年換防一次,將領則不跟隨而動。
孟林雖然心疼他的軍隊被如此打散,但他不能有任何異議,隻能跪地謝旨。
這兩件大事宣布完,剩下的就是其他將領的獎勵安置了。
宣旨的太監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趙小山站在後排聽的雲山霧罩,這些人都是軍中將領,他都不認識,所以對於他們是升遷是封爵的實在沒有興趣。
隻有聽到槐五和寇老大這兩人時,他的耳朵才豎了起來。
寇老大,因在青州黃家一事上策反有功,被封為正四品忠武將軍。
槐五,因作戰勇猛被封為正五品宣威將軍。
兩人一個有勇一個有謀,且忠心可嘉,迴京後直接去京外的南大營報到,負責管理士兵操練,待四年後換防去往北地。
聽到這個消息時,趙小山差點蹦起來,太好了,兩個哥哥迴來了,他的靠山又多了一層。
楊桑花估計這時候也在家左等右等呢,自從聽說了消息,這段時間她寢食難安,每天都要去城門處打聽消息。
楊桑花墮胎的消息一直沒告訴槐五,從莊子上出來後她一直在米粉店幫忙,晚上就和店裏的夥計廚娘住在米粉店後身的院子裏。
隻不過最近店裏的生意實在太火爆了,後院不得不變成了大小包廂,趙小山便將她弄迴了趙家,讓她跟小劉氏一起。
現在她的兩位大哥迴來了,她也可以不用再擠在趙家,結束這寄人籬下的日子。
漫長又隆重的大朝會結束後,趙小山早早出了宮門,坐在馬車裏等著槐五和寇老大。
結果等了半天,人家出來是出來了,卻是和一群人一起。
原來陛下的聖旨一下,去往北地和西北的八萬士兵馬上就要撥冗前往,萬不能耽誤行軍進城。
那些跟著一起去的將領自然也不能在京城多逗留,便想著趁著現在抓緊時間聚一聚。
一幫武將出去吃喝,趙小山自然沒法往前湊,和寇老大他們打了一個招唿便迴了工部。
一進工部的大門,趙小山的眉頭便皺了起來,改變一句辭就是:此愁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他愁啊,他是真愁啊。
盧興這個瘋子,他是要生生將自己逼瘋啊。
點子如果是逼一逼就能想出來的,那現代高中班主任得有多少科研成果?!
實踐出真知,他被盧興天天拘在小屋子裏,沒有實地考察便沒有靈感來源,如何能夠想出點子。
他將自己的想法和盧興說了,卻被盧興一口迴絕了。
理由是:我前段時間倒是給你時間了,可你並沒有出門考察,而是在你家米粉店一通忙活,你讓我如何再給你出門的機會,你就老實的待著想吧。
趙小山抗爭無效,每天活在水深火熱中,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