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周徹和皇後的較量(1)
從放牛娃開始的古代生活 作者:一隻洪荒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黃皇後拿到蓋著玉璽章印的聖旨後,敷衍的朝榻上的元康帝福了福身,隨口說了句:“皇上保重身體,臣妾過幾天再過來探望你。”便帶著宮人唿唿啦啦的走了。
走到門口又迴過頭對跪在地上的寧昭儀道:“寧昭儀,你日日守在陛下這獻媚,快有一年都不曾去本宮那請安了吧?嗬,雖說陛下病了,但禮不可廢,以後每天早晨卯初(早晨五點)本宮在坤寧宮等你,等請完安後再來這伺候陛下,聽明白了麽?”
寧昭儀跪在地上,不敢有一絲不滿,低聲答道:“臣妾遵旨。”
羞辱了寧昭儀一番後,黃皇後便真的走了,走時頭仰的高高的,像隻戰鬥勝利的母雞,趾高氣昂。
皇後拿到聖旨後並沒有馬上派人傳達,前段時間臥病她並不是什麽都沒做,而是派人去了西北,通過得到的消息她可以十分肯定——現在的西北絕對是護國郡王的地盤了。
不論是禦夷城的何家還是守備孫家現在都投靠了周徹,這兩個關鍵人物都是如此,更別提其他大小官員將領了。
周琛周徹這對爺孫真真好算計,之前隱藏的那麽深,竟都是在韜光養晦。
周琛在京城努力鑽營一點點擴大了自己的人脈,周徹也在西北步步為營慢慢鯨吞蠶食。
去年她剛接手朝政情急之下中了周琛的圈套,竟答應讓周徹前去支援北邊戰事,現在想想真是後悔莫及。
若沒有去北邊抗胡,周徹又怎麽會那麽快搭上了英國公和何正遒,甚至連他的妹婿李伯玉都在並州之戰中立了大功升了官。
隻怪她當初識人不清,沒有對這匹餓狼有所防備,才讓他們三人在短短時間裏漸成氣候。
不過,現在一切都還不晚。
有了陛下的聖旨,就不信弄不死周家人。
但這個聖旨她卻不能馬上發下去,現在的周徹還在西北,她要等他從西北到了京城後再拿出這個大殺器。
她要讓他在最誌得意滿時將其拉下馬,要讓他在最沒防備時給予他重擊,
她要讓他有命來無命迴!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黃皇後明麵上按兵不動,每天隻老老實實呆在宮裏修養身體,再沒去前朝上朝。
暗地裏則動作頻頻,命令禁衛軍首領隨時待命,隻等周徹進宮謝恩時便將其斬殺。
閑暇無聊時再順手收拾收拾寧昭儀。
自那天黃皇後要求她每日卯時來請安,寧昭儀的噩夢便開始了。
她要每天天不亮便早早起床梳洗打扮,在卯初前到達黃皇後處。
但這時別說黃皇後了,就連她身邊的宮女嬤嬤都沒起來,她便隻能站在院子裏等著。
等那些宮女嬤嬤們起來了,她也不能馬上進屋,還要等黃皇後梳洗打扮好後才能進去請安,等黃皇後吃早餐時她還要站在旁邊夾菜侍奉。
有時黃皇後洗臉她都要端著水盆拿著毛巾,和一般小戶人家主母磋磨妾室一樣,讓寧昭儀備感屈辱。
整個時間短則一個時辰,長則兩三個時辰。
從黃皇後那忙活完再趕到陛下的寢宮時她已經精疲力盡,可陛下雖然喜愛她,卻不會感同身受的體諒她,他隻想從她的身上獲得情緒價值。
女人,哪怕是他離不開的女人,是他的心頭好,也要為他服務,聽他的指揮。
等終於伺候好安撫好鬧情緒的元康帝後,寧昭儀一身的骨頭架子都快散了。
那些之前還語氣泛酸的嬪妃現在則幸災樂禍起來。
夾在帝後中間的寵妃,那是好當的麽。
現在的京城,表麵上風平浪靜,背地裏風起雲湧,像是一個正在等待點燃的炸藥桶,隻需要一個引子,就能馬上爆炸一般。
各方勢力似乎都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有膽子大的汲汲鑽營想要博一把,有膽子小的天天龜縮,試圖讓人注意不到。
大景啊,真是個命運多舛的王朝。
大景的百姓啊,真是一群可憐又可悲的螻蟻,無聲的出生無聲的死亡,終其一生忙忙碌碌都為他人做了嫁衣裳,成了肉食者們的盤中餐。
大景好了他們窮他們苦,大景不好了他們死他們殘。
享福的快樂的幸福的永遠不是他們。
肉食者需要他們的是時候他們是水,能覆舟能載舟,不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是芻狗。
人人都知道皇帝姓甚名誰,但皇帝知道他的百姓是誰麽?
他叫什麽名字,今年多大了,是誰的兒子,是誰的爹,有什麽興趣愛好,通通都不知道。
他不配擁有性命,他隻是一個數字。
是在他治下的一串數字中的一個,僅此而已。
所以,你指望皇帝對一個數字有感情?
簡直是世界第一大笑話。
好了,言歸正傳,在黃皇後煩躁的等待中,護國郡王周徹卻遲遲沒來到京城。
按理說那道傳令他來京城任輔國公的旨意早該到了,怎麽都過了快一個月了還沒動靜。
黃皇後心裏納悶,又不好意思去前朝問緣由,隻能在後宮等著。
好在她爹承恩公人脈廣,特意派人日夜兼程去了趟西北,打聽了一圈才知道,人家護國郡王壓根就沒出發。
據說護國郡王壓根就沒接那道旨意,人家的理由也很好:首先詔令不是聖旨,沒有皇令他不敢接如此重擔。其次他年紀小輩分矮,宗室裏有那麽多輩分高的都在封地,他小小一個郡王如何能去京城輔國。
總而言之一句話,他不能離開西北去京城。
為了表達謝意,他還派了一個幕僚帶著西北的土特產特意前往京城,替他傳達。
承恩公的探子迴京把消息帶迴京城時,據說那個幕僚還在路上沒到。
“真是豈有此理!他怎麽能不來!”黃皇後聽了這消息氣的砸了屋裏的白瓷玉杯。
周徹不來京城她排好的戲還怎麽演!
她的手沒那麽長,不可能在西北將其誅殺。
可現在雙方已經撕破了臉,她又不能放任不管,這件事遲早要解決。
這是他們兩人之間的較量。
於是黃皇後留下父兄和幾個親信商量一番,找到了對策:不論如何,必須讓周徹來到京城,那樣才能來一場甕中捉鱉。
他不是說詔令不是聖旨麽,那便讓元康帝下一個聖旨。
帶有玉璽章印的聖旨,上麵明明白白的寫著讓護國郡王周徹進京護駕輔國為輔國公,看他還以什麽借口理由搪塞不來。
於是,又過了半個多月,西北的郡王府裏,護國郡王周徹帶著府中眾人再次跪拜,這次迎接的是真的聖旨了。
周徹再無理由推脫,磕完頭不情不願的接過了聖旨。
整頓三天後,在傳旨太監的一頓督促下,周徹從西北梁州城出發了,前往京城。
沿途無事,一路平安。
若說有事便是那些心有七竅的官員聽聞周徹要途經自己轄地,知道他馬上要變成輔國公,接待時十分殷勤,好一番逢迎拍馬。
好馬騎著好房住著,走時還有好禮相送。
周徹麵對這些時全都來者不拒,走時嘴上還給人家畫了不少大餅:若徹真能成為輔國公,必不忘大人這番好意。
這話說的雖然模糊沒有任何承諾,但大家夥都是混官場的,對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於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分別。
聽聞未來的輔國公真的收禮,還給出了承諾,後半段路程周徹走的更慢了。
因為後麵的官員更熱情了。
等周徹一路收一路走到達京城時又是快一個月過去了,這一路他收獲了好多“知心好友”,也收獲了若幹個小金庫。
在黃皇後千唿萬喚後,周徹一行人終於進京了。
黃皇後坐在椅子上聽說周徹住進了周琛在京城的宅院後,終於狠狠舒了一口氣。
這兩個月,她都快化成望夫石了,每天想的男人不是元康帝也不是自家爹,而是周徹這個混蛋。
好在蒼天不負有心人,這個周扒皮終於到達京城了,經過這段時間周密的部署,周徹逍遙的日子馬上就結束了。
而他這一路搜刮來的財物將會是處死他的一個理由,而且馬上就要易主——全部納入她的私庫。
在京城休整兩天後,周徹終於去了第三天的早朝。
前一晚黃皇後激動的一宿沒睡,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勝利在望……
走到門口又迴過頭對跪在地上的寧昭儀道:“寧昭儀,你日日守在陛下這獻媚,快有一年都不曾去本宮那請安了吧?嗬,雖說陛下病了,但禮不可廢,以後每天早晨卯初(早晨五點)本宮在坤寧宮等你,等請完安後再來這伺候陛下,聽明白了麽?”
寧昭儀跪在地上,不敢有一絲不滿,低聲答道:“臣妾遵旨。”
羞辱了寧昭儀一番後,黃皇後便真的走了,走時頭仰的高高的,像隻戰鬥勝利的母雞,趾高氣昂。
皇後拿到聖旨後並沒有馬上派人傳達,前段時間臥病她並不是什麽都沒做,而是派人去了西北,通過得到的消息她可以十分肯定——現在的西北絕對是護國郡王的地盤了。
不論是禦夷城的何家還是守備孫家現在都投靠了周徹,這兩個關鍵人物都是如此,更別提其他大小官員將領了。
周琛周徹這對爺孫真真好算計,之前隱藏的那麽深,竟都是在韜光養晦。
周琛在京城努力鑽營一點點擴大了自己的人脈,周徹也在西北步步為營慢慢鯨吞蠶食。
去年她剛接手朝政情急之下中了周琛的圈套,竟答應讓周徹前去支援北邊戰事,現在想想真是後悔莫及。
若沒有去北邊抗胡,周徹又怎麽會那麽快搭上了英國公和何正遒,甚至連他的妹婿李伯玉都在並州之戰中立了大功升了官。
隻怪她當初識人不清,沒有對這匹餓狼有所防備,才讓他們三人在短短時間裏漸成氣候。
不過,現在一切都還不晚。
有了陛下的聖旨,就不信弄不死周家人。
但這個聖旨她卻不能馬上發下去,現在的周徹還在西北,她要等他從西北到了京城後再拿出這個大殺器。
她要讓他在最誌得意滿時將其拉下馬,要讓他在最沒防備時給予他重擊,
她要讓他有命來無命迴!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黃皇後明麵上按兵不動,每天隻老老實實呆在宮裏修養身體,再沒去前朝上朝。
暗地裏則動作頻頻,命令禁衛軍首領隨時待命,隻等周徹進宮謝恩時便將其斬殺。
閑暇無聊時再順手收拾收拾寧昭儀。
自那天黃皇後要求她每日卯時來請安,寧昭儀的噩夢便開始了。
她要每天天不亮便早早起床梳洗打扮,在卯初前到達黃皇後處。
但這時別說黃皇後了,就連她身邊的宮女嬤嬤都沒起來,她便隻能站在院子裏等著。
等那些宮女嬤嬤們起來了,她也不能馬上進屋,還要等黃皇後梳洗打扮好後才能進去請安,等黃皇後吃早餐時她還要站在旁邊夾菜侍奉。
有時黃皇後洗臉她都要端著水盆拿著毛巾,和一般小戶人家主母磋磨妾室一樣,讓寧昭儀備感屈辱。
整個時間短則一個時辰,長則兩三個時辰。
從黃皇後那忙活完再趕到陛下的寢宮時她已經精疲力盡,可陛下雖然喜愛她,卻不會感同身受的體諒她,他隻想從她的身上獲得情緒價值。
女人,哪怕是他離不開的女人,是他的心頭好,也要為他服務,聽他的指揮。
等終於伺候好安撫好鬧情緒的元康帝後,寧昭儀一身的骨頭架子都快散了。
那些之前還語氣泛酸的嬪妃現在則幸災樂禍起來。
夾在帝後中間的寵妃,那是好當的麽。
現在的京城,表麵上風平浪靜,背地裏風起雲湧,像是一個正在等待點燃的炸藥桶,隻需要一個引子,就能馬上爆炸一般。
各方勢力似乎都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有膽子大的汲汲鑽營想要博一把,有膽子小的天天龜縮,試圖讓人注意不到。
大景啊,真是個命運多舛的王朝。
大景的百姓啊,真是一群可憐又可悲的螻蟻,無聲的出生無聲的死亡,終其一生忙忙碌碌都為他人做了嫁衣裳,成了肉食者們的盤中餐。
大景好了他們窮他們苦,大景不好了他們死他們殘。
享福的快樂的幸福的永遠不是他們。
肉食者需要他們的是時候他們是水,能覆舟能載舟,不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是芻狗。
人人都知道皇帝姓甚名誰,但皇帝知道他的百姓是誰麽?
他叫什麽名字,今年多大了,是誰的兒子,是誰的爹,有什麽興趣愛好,通通都不知道。
他不配擁有性命,他隻是一個數字。
是在他治下的一串數字中的一個,僅此而已。
所以,你指望皇帝對一個數字有感情?
簡直是世界第一大笑話。
好了,言歸正傳,在黃皇後煩躁的等待中,護國郡王周徹卻遲遲沒來到京城。
按理說那道傳令他來京城任輔國公的旨意早該到了,怎麽都過了快一個月了還沒動靜。
黃皇後心裏納悶,又不好意思去前朝問緣由,隻能在後宮等著。
好在她爹承恩公人脈廣,特意派人日夜兼程去了趟西北,打聽了一圈才知道,人家護國郡王壓根就沒出發。
據說護國郡王壓根就沒接那道旨意,人家的理由也很好:首先詔令不是聖旨,沒有皇令他不敢接如此重擔。其次他年紀小輩分矮,宗室裏有那麽多輩分高的都在封地,他小小一個郡王如何能去京城輔國。
總而言之一句話,他不能離開西北去京城。
為了表達謝意,他還派了一個幕僚帶著西北的土特產特意前往京城,替他傳達。
承恩公的探子迴京把消息帶迴京城時,據說那個幕僚還在路上沒到。
“真是豈有此理!他怎麽能不來!”黃皇後聽了這消息氣的砸了屋裏的白瓷玉杯。
周徹不來京城她排好的戲還怎麽演!
她的手沒那麽長,不可能在西北將其誅殺。
可現在雙方已經撕破了臉,她又不能放任不管,這件事遲早要解決。
這是他們兩人之間的較量。
於是黃皇後留下父兄和幾個親信商量一番,找到了對策:不論如何,必須讓周徹來到京城,那樣才能來一場甕中捉鱉。
他不是說詔令不是聖旨麽,那便讓元康帝下一個聖旨。
帶有玉璽章印的聖旨,上麵明明白白的寫著讓護國郡王周徹進京護駕輔國為輔國公,看他還以什麽借口理由搪塞不來。
於是,又過了半個多月,西北的郡王府裏,護國郡王周徹帶著府中眾人再次跪拜,這次迎接的是真的聖旨了。
周徹再無理由推脫,磕完頭不情不願的接過了聖旨。
整頓三天後,在傳旨太監的一頓督促下,周徹從西北梁州城出發了,前往京城。
沿途無事,一路平安。
若說有事便是那些心有七竅的官員聽聞周徹要途經自己轄地,知道他馬上要變成輔國公,接待時十分殷勤,好一番逢迎拍馬。
好馬騎著好房住著,走時還有好禮相送。
周徹麵對這些時全都來者不拒,走時嘴上還給人家畫了不少大餅:若徹真能成為輔國公,必不忘大人這番好意。
這話說的雖然模糊沒有任何承諾,但大家夥都是混官場的,對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於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分別。
聽聞未來的輔國公真的收禮,還給出了承諾,後半段路程周徹走的更慢了。
因為後麵的官員更熱情了。
等周徹一路收一路走到達京城時又是快一個月過去了,這一路他收獲了好多“知心好友”,也收獲了若幹個小金庫。
在黃皇後千唿萬喚後,周徹一行人終於進京了。
黃皇後坐在椅子上聽說周徹住進了周琛在京城的宅院後,終於狠狠舒了一口氣。
這兩個月,她都快化成望夫石了,每天想的男人不是元康帝也不是自家爹,而是周徹這個混蛋。
好在蒼天不負有心人,這個周扒皮終於到達京城了,經過這段時間周密的部署,周徹逍遙的日子馬上就結束了。
而他這一路搜刮來的財物將會是處死他的一個理由,而且馬上就要易主——全部納入她的私庫。
在京城休整兩天後,周徹終於去了第三天的早朝。
前一晚黃皇後激動的一宿沒睡,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勝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