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黃皇後的謀算落空了
從放牛娃開始的古代生活 作者:一隻洪荒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康五年的夏天,局部地區依舊高溫幹旱異常,大多數地區尚算風調雨順,大景邊境太平無戰事,朝堂卻發生了件不小的事。
主角便是被招安的邢大可了。
這人也是可憐,本是讀書人,卻屢試不中,閩南大旱全家餓死,他拚死反抗命運又成了反賊,掙紮一年多被招安,結果這人到了京城沒兩個月,好日子沒過上幾天,竟突然患了急病,一命嗚唿,死了。
不少人對他的死唏噓不已,感慨道:這人呐,真得認命才行,你天生的窮命就是過不得好日子,這就叫山豬吃不了細糠。
不過更多的人則心裏嘀咕:這死的也太過蹊蹺了吧。人家邢大可來京城的時候可是身體好好的,這是得了什麽病啊,這麽快就沒了。
要知道,邢大可不過三十出頭。
若說沒貓膩,那根本不可能。
一定是朝廷暗中下的毒手。
這朝廷也太狠了,明明之前承諾了不追究罪責,結果人家剛放下屠刀,你們就讓人家立地成佛了,這卸磨殺驢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哪怕過個三五年再殺呢……
邢大可的死訊一傳出來,黃皇後便立即召集八大輔臣入宮開會。
她本想和幾位重臣商量一下該如何應對邢大可的死訊,可迎接她的竟是好幾雙質疑和否認的眼睛,黃皇後頓時憋悶的很。
她能理解,但她不能接受!
邢大可真不是她殺的!
邢大可已經被招安了,現在雖然被封為侯爵,可那就是個虛閑,一點實權沒有,朝廷不過拿點錢養著他罷了。
他又沒有親族,手下早就解散了,早不是當初名震大景朝的閩南叛軍首領,還能有什麽威脅。
她犯的著對一個廢人下殺手?那不是給自己找事麽。
她沒有那麽愚蠢!
但很多人不這麽認為,這些男人隻會覺得她這個女人目光短淺急功近利。
這些臭男人狗屁本事沒有,隻不過比她多長了一個器官便對她各種不服各種刁難,哪怕她做的遠遠比那個癱瘓皇帝要好的多。
可一遇到壞事都懷疑是她做的,真是豈有此理。
現在又遇到了邢大可這件事,真真是百口莫辯。
她貴為垂簾皇後,又不能特意在朝堂上對著滿朝文武苦口婆心的解釋,憋屈至極。
這一定是有人給她下的套!
黃皇後想明白後迅速做出反應,在征得八大輔臣同意後發下懿意:寧安侯英年早逝,陛下和太子痛失肱骨,心中宛若空了一洞,甚為難過,想其生前種種,涕淚流下,特追封寧安侯為寧安公,其葬禮一應規格與超一品國公同製,責禮部認真操辦,舉國哀悼一日。
這詔令下的及時,普通吃瓜群眾嘴裏嗬嗬兩句也就算了,注意力迅速被大景報業中戶部尚書被自家惡婆娘抓破了臉這件事給吸引過去,再沒關注。
然而,當初跟隨邢大可一起進京的左膀右臂兩個伯爵卻是坐不住了。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他們從第一天跟隨老大造反就知道自己不會有好下場,可大景朝廷實在欺人太甚,翻臉速度比翻書還快。
哪怕他們入京三年五年再殺呢,卻不想大景朝竟是這點時間都不願等,還不到兩個月老大便死了。
二人一想到老大已死,下一個估計便是自己,決定不再坐以待斃,而是主動出擊——直接向北逃去,投奔了胡人政權大梁,叛逃了。
這下子可算捅了馬蜂窩了。
一時間從朝堂到民間議論紛紛,矛頭直指黃皇後,認為她不能容人沒有誠信,不僅毒死了邢大可,還逼走了兩個已經投降招安的閩南判將首領。
消息傳到閩南,好幾個邢大可原本的下屬直接從所屬軍隊營地失蹤,去向不明,閩南百姓義憤填膺,隱隱又有了動亂的征兆。
黃皇後聽聞此事氣的臉都變形了,這兩個人哪是逃走了,這是在啪啪打她臉啊,就差指著她鼻子罵她是殺人兇手了。
她急忙下令閩南駐軍將領強力鎮壓,又下令抓捕那些散播謠言企圖中傷她的人,之後又偷偷給大景報業下旨,命令報紙要連續一個月都刊登邢大可的屍檢報告,對那兩個叛逃大梁之人的譴責的文章等。
最後,京城又陸續爆出了幾個頂級貴族的驚天大瓜,什麽永寧伯府縱容家仆蓄意傷人強搶民女逼良為娼;什麽長興侯府和自家兒媳扒灰被親兒子發現了,還是堵在了床上,府裏現在都鬧翻了;什麽靖南王爺竟喜歡男人,還是他的幕僚,他還是下麵那個,據說連王妃生的世子爺都是那個幕僚的,這是真愛了。
這幾個瓜一個比一個勁爆,京城的老百姓吃的應接不暇不亦樂乎,沒幾天的功夫便將邢大可的事忘在了腦後。
沒幾天,北邊邊境又傳來消息:大梁的皇帝在接受了那兩個叛賊後,公開指責大景黃皇後乃一代妖後,心狠手辣無所不用其極,元康帝便是她下毒致癱的,目的是改大景的周姓為黃姓,妄圖取而代之。
現在元康帝不能理事,太子年幼,黃皇後牝雞司晨,在朝堂玩弄權術欺騙了所有臣僚,還望大景皇室速速醒悟,識清其真麵目,誅妖後清君側,以重新樹立國本正乾坤朝綱。
這話一傳到京城,宮裏的黃皇後氣的直接暈了過去。
醒來後她銀牙暗咬緊握拳頭,知道這是著了某些小人的道了。
思慮再三,黃皇後重新振作起來,命鴻臚寺官員起草給大梁的國書:兩國剛剛議和,若大梁不想再次開戰,還望大梁皇帝謹言慎行勿對大景內部事務指手畫腳,管好自己的家事即可。大景皇帝身體康健,大景皇後母儀天下,這些都不是一個戰敗國可以質疑的。那兩個叛逃的反賊竊取了大景重要的軍事秘密,還望大梁皇帝深明大義,將兩個叛賊迅速交迴大景。
之後,她又對外稱病,連續幾天沒再上朝。
這一招以退為進用的十分妙,因為朝臣們早朝議事時隻有九歲的小太子端坐龍椅旁的小凳子上,一問三不知,好多軍國大事沒人拿主意了。
大家這才發現大梁說的也沒毛病,大景朝這段時間確實都是一個女人說的算的。
有那忠心的大臣散朝後顛顛的去元康帝的寢宮欲要拜訪請其重掌朝綱主持朝政,卻被元康帝老遠的給罵走了。
國不可一日無主,黃皇後病了幾天,積壓了好多政務,朝臣們都十分心焦,對前些日子私下蛐蛐她感到些微的愧疚,隻希望她能快點好起來處理朝政。
黃皇後聽著屬下的匯報十分滿意,感覺現在火候差不多了,打算再過兩天就病愈。
誰知道第二天早朝上琛郡公卻奏道:陛下養病期間當平心靜氣,不宜常拿國事滋擾,實不利於其病情恢複。
之前恰逢南北戰事,太子年幼,不得已由皇後娘娘垂簾聽政,實乃特殊時期不得已為之,現在戰事結束若後宮繼續幹政,於理不合,也有違祖製。
現在皇後娘娘被國事所累病重,更該同陛下一樣,於宮中好好養病,萬不可再如之前那般操勞。
但太子畢竟年幼,尚不能獨立處理政務,琛認為,該從周氏宗親中挑選一位有德有才有功績之人入朝,為輔國公,協助太子理政,待陛下痊愈再卸任歸封地。
他這話一出,整個朝堂先是安靜了一瞬,馬上便開始鬧哄起來。
承恩公第一個不幹了,他是黃皇後的親爹,豈能任由小叔公周琛如此汙蔑自家女兒。
於是跳出來反駁道:琛郡公此番言論其心可誅!皇後娘娘垂簾這段時間所作所為大家有目共睹,對外抵禦外辱對內平定叛亂穩固民生,知人善任關注民生,又從不專權,無論何事決斷都是征得陛下和太子同意才行,所為可圈可點無從指責,琛郡公竟眼盲心瞎將這些全然抹殺,難道是想自己上位?真是打的好算盤。
再說了,他現在就是輔國公,何須再來一個宗室任輔國公,一個朝廷豈能有兩個輔國公,豈不亂套。
承恩公說完,他的擁躉們便開始附和,對周琛連連問責喝罵,認為其居心不良,什麽從宗室裏挑一個,現在宗室凋零,有德有才有功績的宗室還有誰,還不是他自己。
現在所有宗室裏隻有他在京城任官,還有實權,還有功績。
什麽於理不合有違祖製,不過是想為自己攬權找個借口罷了,就是想欺騙陛下架空太子,亂臣賊子其心可誅。
那邊說完,主角琛郡公沒說話,他的小跟班替他迴應道:周氏宗室出任輔國公室亂臣賊子,那承恩公一個外戚當就不是了?這天下本就是周家的天下,什麽時候輪到你們黃家人說的算了。
現在陛下病重不能理事,太子又年幼,難道還能讓皇後娘娘一直垂簾?這置周姓於何地?難道周姓宗室裏就挑不出來一個能為國分憂之輩?由得你們黃家人在朝堂上說一不二?
外戚專權,國姓不顯,連大梁皇帝都看咱們大景的笑話,簡直把大景的臉麵都丟幹淨了。
承恩公氣的指著那嘴替官員“你你你”了半天,氣的臉色漲紅,呈豬肝色,愣是一句完整的話都沒接出來。
他的跟班嘴替見狀連忙跳出來解圍道:太子年幼,由親生母親教養最為合適,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皇後娘娘在輔佐太子時定會全心全意。
此外,皇後娘娘在大景為難之際處理朝政輔佐太子,一介女流之輩卻能理清內外,其執政能力有目共睹,何以現在予以否定,還不是某些陰謀家想要趁機摘取勝利果實,險惡用心其心可昭,人人得而誅之。
這次,周琛沒用嘴替說話,而是自己站出來道:既然皇後娘娘愛太子,便不會讓太子處於尷尬之地,更應顧好大景的臉麵名聲。若不想讓大梁皇帝和大景的老百姓指責太子不過是黃家的傀儡,皇後娘娘更應該適時放手,莫要繼續插手國政。
承恩公被他的話氣的跳腳,直言周琛就是想自己攬權排除異己。
八大輔臣此時沒一個人站出來發表意見,他們已經看明白了,今天早上這場爭論說白了就是周姓和黃姓——宗室和外戚之間的較量。
這和他們沒什麽太大的關係。
畢竟不論權力到了誰手裏都和他們沒什麽關係,他們還是打工人,隻不過老板換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共事,他們已然十分認可黃皇後的政治手腕和格局,但潛意識裏,他們還是更傾向於周琛。
說到底,你黃皇後再厲害再能幹,畢竟是一個女人。你承恩公再如何忠心,還是個外戚。
自古女人難養外戚亂政,該防還是要防。
若是周姓宗室能掌權,哪怕皇權旁落也是落到了周家自家人手裏,肥水不流外人田是也。
但周琛趁著皇後稱病突然發難,顯然是蓄謀已久。
想到這半年多時間裏周琛的崛起速度,八大輔臣又覺得此人能力雖強,野心未免太大。
尤其是今天這番話,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說他要當輔國公了。
若他真當上了輔國公,座上的太子還能有活路麽。
不管如何,黃皇後還是太子的母親,就是奪權,也不會傷害太子的性命。
此時八大輔臣心裏很是矛盾,他們互看了一眼,都認為現在情況未明,決定還是先保持沉默。
和承恩公惱羞成怒暴跳如雷不同,此時的周琛安靜的站在前排,表情十分淡定,看表情就知道他在給承恩公時間,讓他說話。
等承恩公車軲轆話說完,周琛開始慢慢悠悠的迴道:我知道眾位都以為是我想為自己謀權,你們真的冤枉琛了。
我是大景開國皇帝第十一世孫,又豈會為了滿足一人私欲做出那般爭權奪利之事以致朝綱不穩,我周琛還不至於如此,承恩公勿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周家的天下該由周家人說的算,而不是所有權柄都落在黃家人手裏。
我承諾絕不會出任輔國公,我推薦的人是西北梁州的護國郡王。
護國郡王的功績琛便不多說了,若不是他,北地戰事不會那麽快那麽順利的結束,這一點,連皇後娘娘都是認可的。
護國郡王周徹不論從威望功績甚至能力來說,都是輔國公的不二人選,由他出任也是眾望所歸,至少所有周姓宗室都認可。
此話一落地,眾人驚呆。
萬萬沒想到,周琛竟不是自己要做這輔國公,而是推薦了護國郡王。
若是護國郡王的話……
八大輔臣互相對視幾眼,意思不言而喻。
於是乎,在黃皇後還在考慮是明天病愈還是後天病愈時,朝堂上八大輔臣竟一致決定以後不用她來了,他們決定迎西北的護國郡王為輔國公,同承恩公一起共同輔佐太子殿下,直至陛下病愈還朝。
主角便是被招安的邢大可了。
這人也是可憐,本是讀書人,卻屢試不中,閩南大旱全家餓死,他拚死反抗命運又成了反賊,掙紮一年多被招安,結果這人到了京城沒兩個月,好日子沒過上幾天,竟突然患了急病,一命嗚唿,死了。
不少人對他的死唏噓不已,感慨道:這人呐,真得認命才行,你天生的窮命就是過不得好日子,這就叫山豬吃不了細糠。
不過更多的人則心裏嘀咕:這死的也太過蹊蹺了吧。人家邢大可來京城的時候可是身體好好的,這是得了什麽病啊,這麽快就沒了。
要知道,邢大可不過三十出頭。
若說沒貓膩,那根本不可能。
一定是朝廷暗中下的毒手。
這朝廷也太狠了,明明之前承諾了不追究罪責,結果人家剛放下屠刀,你們就讓人家立地成佛了,這卸磨殺驢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哪怕過個三五年再殺呢……
邢大可的死訊一傳出來,黃皇後便立即召集八大輔臣入宮開會。
她本想和幾位重臣商量一下該如何應對邢大可的死訊,可迎接她的竟是好幾雙質疑和否認的眼睛,黃皇後頓時憋悶的很。
她能理解,但她不能接受!
邢大可真不是她殺的!
邢大可已經被招安了,現在雖然被封為侯爵,可那就是個虛閑,一點實權沒有,朝廷不過拿點錢養著他罷了。
他又沒有親族,手下早就解散了,早不是當初名震大景朝的閩南叛軍首領,還能有什麽威脅。
她犯的著對一個廢人下殺手?那不是給自己找事麽。
她沒有那麽愚蠢!
但很多人不這麽認為,這些男人隻會覺得她這個女人目光短淺急功近利。
這些臭男人狗屁本事沒有,隻不過比她多長了一個器官便對她各種不服各種刁難,哪怕她做的遠遠比那個癱瘓皇帝要好的多。
可一遇到壞事都懷疑是她做的,真是豈有此理。
現在又遇到了邢大可這件事,真真是百口莫辯。
她貴為垂簾皇後,又不能特意在朝堂上對著滿朝文武苦口婆心的解釋,憋屈至極。
這一定是有人給她下的套!
黃皇後想明白後迅速做出反應,在征得八大輔臣同意後發下懿意:寧安侯英年早逝,陛下和太子痛失肱骨,心中宛若空了一洞,甚為難過,想其生前種種,涕淚流下,特追封寧安侯為寧安公,其葬禮一應規格與超一品國公同製,責禮部認真操辦,舉國哀悼一日。
這詔令下的及時,普通吃瓜群眾嘴裏嗬嗬兩句也就算了,注意力迅速被大景報業中戶部尚書被自家惡婆娘抓破了臉這件事給吸引過去,再沒關注。
然而,當初跟隨邢大可一起進京的左膀右臂兩個伯爵卻是坐不住了。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他們從第一天跟隨老大造反就知道自己不會有好下場,可大景朝廷實在欺人太甚,翻臉速度比翻書還快。
哪怕他們入京三年五年再殺呢,卻不想大景朝竟是這點時間都不願等,還不到兩個月老大便死了。
二人一想到老大已死,下一個估計便是自己,決定不再坐以待斃,而是主動出擊——直接向北逃去,投奔了胡人政權大梁,叛逃了。
這下子可算捅了馬蜂窩了。
一時間從朝堂到民間議論紛紛,矛頭直指黃皇後,認為她不能容人沒有誠信,不僅毒死了邢大可,還逼走了兩個已經投降招安的閩南判將首領。
消息傳到閩南,好幾個邢大可原本的下屬直接從所屬軍隊營地失蹤,去向不明,閩南百姓義憤填膺,隱隱又有了動亂的征兆。
黃皇後聽聞此事氣的臉都變形了,這兩個人哪是逃走了,這是在啪啪打她臉啊,就差指著她鼻子罵她是殺人兇手了。
她急忙下令閩南駐軍將領強力鎮壓,又下令抓捕那些散播謠言企圖中傷她的人,之後又偷偷給大景報業下旨,命令報紙要連續一個月都刊登邢大可的屍檢報告,對那兩個叛逃大梁之人的譴責的文章等。
最後,京城又陸續爆出了幾個頂級貴族的驚天大瓜,什麽永寧伯府縱容家仆蓄意傷人強搶民女逼良為娼;什麽長興侯府和自家兒媳扒灰被親兒子發現了,還是堵在了床上,府裏現在都鬧翻了;什麽靖南王爺竟喜歡男人,還是他的幕僚,他還是下麵那個,據說連王妃生的世子爺都是那個幕僚的,這是真愛了。
這幾個瓜一個比一個勁爆,京城的老百姓吃的應接不暇不亦樂乎,沒幾天的功夫便將邢大可的事忘在了腦後。
沒幾天,北邊邊境又傳來消息:大梁的皇帝在接受了那兩個叛賊後,公開指責大景黃皇後乃一代妖後,心狠手辣無所不用其極,元康帝便是她下毒致癱的,目的是改大景的周姓為黃姓,妄圖取而代之。
現在元康帝不能理事,太子年幼,黃皇後牝雞司晨,在朝堂玩弄權術欺騙了所有臣僚,還望大景皇室速速醒悟,識清其真麵目,誅妖後清君側,以重新樹立國本正乾坤朝綱。
這話一傳到京城,宮裏的黃皇後氣的直接暈了過去。
醒來後她銀牙暗咬緊握拳頭,知道這是著了某些小人的道了。
思慮再三,黃皇後重新振作起來,命鴻臚寺官員起草給大梁的國書:兩國剛剛議和,若大梁不想再次開戰,還望大梁皇帝謹言慎行勿對大景內部事務指手畫腳,管好自己的家事即可。大景皇帝身體康健,大景皇後母儀天下,這些都不是一個戰敗國可以質疑的。那兩個叛逃的反賊竊取了大景重要的軍事秘密,還望大梁皇帝深明大義,將兩個叛賊迅速交迴大景。
之後,她又對外稱病,連續幾天沒再上朝。
這一招以退為進用的十分妙,因為朝臣們早朝議事時隻有九歲的小太子端坐龍椅旁的小凳子上,一問三不知,好多軍國大事沒人拿主意了。
大家這才發現大梁說的也沒毛病,大景朝這段時間確實都是一個女人說的算的。
有那忠心的大臣散朝後顛顛的去元康帝的寢宮欲要拜訪請其重掌朝綱主持朝政,卻被元康帝老遠的給罵走了。
國不可一日無主,黃皇後病了幾天,積壓了好多政務,朝臣們都十分心焦,對前些日子私下蛐蛐她感到些微的愧疚,隻希望她能快點好起來處理朝政。
黃皇後聽著屬下的匯報十分滿意,感覺現在火候差不多了,打算再過兩天就病愈。
誰知道第二天早朝上琛郡公卻奏道:陛下養病期間當平心靜氣,不宜常拿國事滋擾,實不利於其病情恢複。
之前恰逢南北戰事,太子年幼,不得已由皇後娘娘垂簾聽政,實乃特殊時期不得已為之,現在戰事結束若後宮繼續幹政,於理不合,也有違祖製。
現在皇後娘娘被國事所累病重,更該同陛下一樣,於宮中好好養病,萬不可再如之前那般操勞。
但太子畢竟年幼,尚不能獨立處理政務,琛認為,該從周氏宗親中挑選一位有德有才有功績之人入朝,為輔國公,協助太子理政,待陛下痊愈再卸任歸封地。
他這話一出,整個朝堂先是安靜了一瞬,馬上便開始鬧哄起來。
承恩公第一個不幹了,他是黃皇後的親爹,豈能任由小叔公周琛如此汙蔑自家女兒。
於是跳出來反駁道:琛郡公此番言論其心可誅!皇後娘娘垂簾這段時間所作所為大家有目共睹,對外抵禦外辱對內平定叛亂穩固民生,知人善任關注民生,又從不專權,無論何事決斷都是征得陛下和太子同意才行,所為可圈可點無從指責,琛郡公竟眼盲心瞎將這些全然抹殺,難道是想自己上位?真是打的好算盤。
再說了,他現在就是輔國公,何須再來一個宗室任輔國公,一個朝廷豈能有兩個輔國公,豈不亂套。
承恩公說完,他的擁躉們便開始附和,對周琛連連問責喝罵,認為其居心不良,什麽從宗室裏挑一個,現在宗室凋零,有德有才有功績的宗室還有誰,還不是他自己。
現在所有宗室裏隻有他在京城任官,還有實權,還有功績。
什麽於理不合有違祖製,不過是想為自己攬權找個借口罷了,就是想欺騙陛下架空太子,亂臣賊子其心可誅。
那邊說完,主角琛郡公沒說話,他的小跟班替他迴應道:周氏宗室出任輔國公室亂臣賊子,那承恩公一個外戚當就不是了?這天下本就是周家的天下,什麽時候輪到你們黃家人說的算了。
現在陛下病重不能理事,太子又年幼,難道還能讓皇後娘娘一直垂簾?這置周姓於何地?難道周姓宗室裏就挑不出來一個能為國分憂之輩?由得你們黃家人在朝堂上說一不二?
外戚專權,國姓不顯,連大梁皇帝都看咱們大景的笑話,簡直把大景的臉麵都丟幹淨了。
承恩公氣的指著那嘴替官員“你你你”了半天,氣的臉色漲紅,呈豬肝色,愣是一句完整的話都沒接出來。
他的跟班嘴替見狀連忙跳出來解圍道:太子年幼,由親生母親教養最為合適,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皇後娘娘在輔佐太子時定會全心全意。
此外,皇後娘娘在大景為難之際處理朝政輔佐太子,一介女流之輩卻能理清內外,其執政能力有目共睹,何以現在予以否定,還不是某些陰謀家想要趁機摘取勝利果實,險惡用心其心可昭,人人得而誅之。
這次,周琛沒用嘴替說話,而是自己站出來道:既然皇後娘娘愛太子,便不會讓太子處於尷尬之地,更應顧好大景的臉麵名聲。若不想讓大梁皇帝和大景的老百姓指責太子不過是黃家的傀儡,皇後娘娘更應該適時放手,莫要繼續插手國政。
承恩公被他的話氣的跳腳,直言周琛就是想自己攬權排除異己。
八大輔臣此時沒一個人站出來發表意見,他們已經看明白了,今天早上這場爭論說白了就是周姓和黃姓——宗室和外戚之間的較量。
這和他們沒什麽太大的關係。
畢竟不論權力到了誰手裏都和他們沒什麽關係,他們還是打工人,隻不過老板換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共事,他們已然十分認可黃皇後的政治手腕和格局,但潛意識裏,他們還是更傾向於周琛。
說到底,你黃皇後再厲害再能幹,畢竟是一個女人。你承恩公再如何忠心,還是個外戚。
自古女人難養外戚亂政,該防還是要防。
若是周姓宗室能掌權,哪怕皇權旁落也是落到了周家自家人手裏,肥水不流外人田是也。
但周琛趁著皇後稱病突然發難,顯然是蓄謀已久。
想到這半年多時間裏周琛的崛起速度,八大輔臣又覺得此人能力雖強,野心未免太大。
尤其是今天這番話,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說他要當輔國公了。
若他真當上了輔國公,座上的太子還能有活路麽。
不管如何,黃皇後還是太子的母親,就是奪權,也不會傷害太子的性命。
此時八大輔臣心裏很是矛盾,他們互看了一眼,都認為現在情況未明,決定還是先保持沉默。
和承恩公惱羞成怒暴跳如雷不同,此時的周琛安靜的站在前排,表情十分淡定,看表情就知道他在給承恩公時間,讓他說話。
等承恩公車軲轆話說完,周琛開始慢慢悠悠的迴道:我知道眾位都以為是我想為自己謀權,你們真的冤枉琛了。
我是大景開國皇帝第十一世孫,又豈會為了滿足一人私欲做出那般爭權奪利之事以致朝綱不穩,我周琛還不至於如此,承恩公勿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周家的天下該由周家人說的算,而不是所有權柄都落在黃家人手裏。
我承諾絕不會出任輔國公,我推薦的人是西北梁州的護國郡王。
護國郡王的功績琛便不多說了,若不是他,北地戰事不會那麽快那麽順利的結束,這一點,連皇後娘娘都是認可的。
護國郡王周徹不論從威望功績甚至能力來說,都是輔國公的不二人選,由他出任也是眾望所歸,至少所有周姓宗室都認可。
此話一落地,眾人驚呆。
萬萬沒想到,周琛竟不是自己要做這輔國公,而是推薦了護國郡王。
若是護國郡王的話……
八大輔臣互相對視幾眼,意思不言而喻。
於是乎,在黃皇後還在考慮是明天病愈還是後天病愈時,朝堂上八大輔臣竟一致決定以後不用她來了,他們決定迎西北的護國郡王為輔國公,同承恩公一起共同輔佐太子殿下,直至陛下病愈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