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元康帝自寵幸寧婕妤後,除了偶爾去看看皇後,剩下其他時間都隻去寧婕妤所在的蕙心殿。


    眾女納悶了,這寧婕妤到底用了什麽狐媚手段馴服了陛下?


    要知道,後宮美人雲集,這寧婕妤的長相隻能算中等,和傾國傾城的麗昭容,容貌無雙的婉修儀比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更別提風儀萬千的皇後娘娘和清冷似嫡仙的淑妃了。


    這些日子也沒聽說寧婕妤有什麽特長,好像不善琴畫,隻聽說她似乎愛廚藝,在自己的宮殿設了一個小廚房,經常親自下廚給陛下做飯。


    難道陛下是想享受普通老百姓的煙火氣?


    有個美人抱著僥幸的心理,嚐試著做了些點心送過去,結果不僅沒得到陛下的青眼,還被申飭了一番後打入了冷宮。


    看來陛下的暴怒症依然在,隻是暫時被寧婕妤壓製住了。


    眾女驚惶之餘再不敢動歪心思,再次老實下來。


    隻是不甘的同時難免有些眼紅,這寧婕妤也太厲害了,剛承寵不到兩月,又升了,這次直接到二品的昭儀了。


    聽說好幾次陛下發怒要杖責臣子時,都是被寧昭儀攔了下來。


    可見其對陛下的影響力有多大。


    趙小山聽了嘖嘖稱奇。


    一個女人能從最末等的宮女一躍變成皇帝最寵信的宮妃,要麽此女有其過人之處,要麽就是有貓膩。


    後宮那麽多女人,各個都不簡單,怎麽就顯著一個出身卑微的宮女了?


    要說沒貓膩,他敢打賭直播吃翔。


    不過,元康帝情緒穩定了對現在的他來說還是有好處的,至少皇帝不折騰幺蛾子,他就能過上點穩定的生活。


    然而,進入十一月份,就在所有人都等著過年的檔口,北邊突然爆發了戰事。


    胡人三個政權:大燕、大秦和大梁,竟放下內部矛盾,秘密糾集了二十萬大軍,突然進犯,打了大景一個措手不及。


    北部邊疆的南大營北大營聯合其他幾鎮第一時間組織抵抗,卻是異常艱難,首場戰役失利,讓胡人接連攻克了三個鎮,邊境內推了二十公裏,陣亡了將領軍士三萬餘人。


    邊境告急,大景滿朝文武震蕩。


    今年北地的洪災範圍廣,按說他們現在應十分虛弱,正應好好休養生息,怎能突然舉兵來犯。


    元康帝被寧昭儀剛治好的狂躁症再次發作,早朝上他大聲痛罵臣子無能,罵兵部的官員都是酒囊飯袋;罵在朝的武將弱如病雞,鎮壓叛賊不行,抵抗外辱也狗屁不是;罵戶部的大臣都是國家蛀蟲,一天隻知道哭窮要錢;罵胡人野蠻如獸豬狗不如斷子絕孫,bb……


    直罵的口幹舌燥頭暈目眩才停了下來。


    這才發現又有兩個倒黴蛋被他一聲令下砍了頭。


    下麵所有臣子正如鵪鶉般跪了一地,瑟瑟發抖。


    元康帝恨恨的盯著腳下這些匍匐在地的臣子們,心髒突突的跳動,像是要蹦出胸腔一般,雙眼通紅。


    那些造反的南蠻子,屍位素餐的官僚,野蠻未進化的胡人,蠅營狗苟的宗室子弟,他們通通都和他唱反調,所有人都想害他!


    他是天子啊,是父皇臨終前指定的繼承人,是受命於天的正統,是這天下至高無上的存在。


    這些人怎麽敢的。


    他們都該死!


    都該殺!


    元康帝越想越憤怒,理智像是斷了線,忽然眼前一黑,昏了過去。


    這天的早朝之混亂足以載入史冊。


    胡人大軍壓境,北邊邊境危機嚴重,皇帝除了罵人殺人,不僅沒能找到解決辦法,還昏了過去。


    皇帝被抬迴了宮,大臣們嚇軟了腿,全都被圈在大殿上不準離開,人心惶惶,消沉絕望。


    皇帝的寢宮裏,皇後和高位嬪妃去了,太醫院的太醫們也去了。


    一個時辰後,經過一番診治,元康帝終於悠悠轉醒,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然而,眾人的開心隻持續了一會,樂極生悲下發現,皇帝陛下竟半癱了。


    身體的右邊身子好好的,左邊從上到下都使不上勁,手腳不能動,連嘴角都歪了。


    這明顯是半身不遂,中風的症狀!


    此消息一出,一個膽小的嬪妃直接撅了過去,太醫們也全部傻眼了。


    元康帝還年輕啊,才剛三十出頭,大景上下正是需要他的時候,他怎麽可以癱瘓。


    眾人看著他左側嘴角不受控製的流下來,心下戚戚然。


    皇帝癱瘓,威嚴何在……


    此時的元康帝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狀態,他緊了緊左手,發現連最騎馬的握拳都做不到,害怕到了極點。


    他張嘴剛要說話,口水卻先一步流了下來,再看到屋內嬪妃太醫們一臉震驚的表情,心中的怒意再次升起,兩眼一翻,又昏了過去。


    ……


    元康帝病了,後宮由皇後坐鎮。


    她將寧昭儀叫過來伺疾,其餘人都被她打發了。


    那個膽小的宮妃被皇後處決了,其餘的妃子也被勒令閉嘴,否則下場如上所述。


    太醫們被封了口,沒人敢說他半癱了,隻說陛下情緒激動之下氣昏了過去,現在十分虛弱,需要臥床靜養。


    可北邊的戰事依舊膠灼,形勢十分危急,哪能等的起?


    幾部重臣們拿著北地的加急信焦急的等在宮門處,他們再無往日爭權奪利的心,此刻各個神情灰敗頹然,宮門巨大的陰影將幾人籠罩在黑暗中,像是任何光都透不進去。


    皇後本姓黃,是原鴻臚寺卿家的嫡女,受過正統世家女教育,嫁入皇室多年,育有一兒一女,嫡長子即太子現在才八歲,仍是稚子,不懂政事。


    皇帝病重,皇後迅速做出決斷,太子監國,承恩公及六部尚書等重臣輔國。


    承恩公,姓黃名望,原鴻臚寺卿,是皇後娘娘的親爹。


    此詔一出,滿朝嘩然。


    看樣子,陛下的情況不容樂觀。


    太子才八歲,即便監國又有何用,最後拍板做決定的還不是承恩公和皇後娘娘。


    若陛下挺不過來,繼主年幼,這大景朝的天下還是周家的天下麽……


    不少朝臣心中對皇後娘娘重用自家父兄十分擔憂。


    於是乎,幾個官員在議事時明裏暗裏的表達了不滿,並提出解決辦法:應從宗室子弟中再抽兩人進入輔國隊伍中來。


    畢竟宗室都姓周!


    皇後娘娘想了想便應允了,她知道自己最近做的太明顯了,讓兩個宗室來參政,也能做個擋箭牌,讓她的名聲好些。


    可是大景朝的宗室本身就不多,在京城的更少。


    除了先帝那幾個沒成年的幼子(成年的都被打發到各地了),還有就是幾個沒有實權的。


    這幾個年長的宗室要不就是胸無大誌遊手好閑之輩,要不就是之前犯過錯被放在眼皮子地下監管的,要不就是身份有瑕完全沒希望奪嫡的。


    八個輔臣在一堆宗室裏挑來挑去,總算挑了一個正常的,元康帝的遠房皇叔——周琛。


    這人合適,這人在先帝時是唯一受到重用的皇室,還在北方榷場管理多年,對北邊形勢頗為了解,又為人機敏,最近還極得英國公府重視,當是有用。


    最主要的是,這人一直未婚,無子。


    一個無子的還有能力的宗室,真是天選輔臣。


    有了這麽個有能力的周姓宗室,定能對皇後娘娘及承恩公有所牽製。


    這個珠玉在前,另外一個宗室就隨便多了,純粹湊數之用。


    皇後娘娘和承恩公沒想到周氏皇族在京城還有這麽一位人物在,頓感大意,但八大輔臣已經決定了,他們也不好再拒絕,隻能點頭允其入朝。


    小叔公周琛自從北地調到京城後一直擔任個無關痛癢的小官,無甚作為,現在突然入了權力中樞,別人以為他會馬上鋒芒畢露,然而他表現的很低調,很少發表自己的見解。


    往往八大輔臣同意的他都會同意,輔臣內部有了爭執他也不會多話,倒是讓承恩公鬆了一口氣。


    好在現在是非常時期,不論是皇後娘娘還是承恩公亦或是六部大臣們都將北地戰事放在了第一位,迅速調集錢糧全力支援。


    錢好解決,可是兵怎麽辦,將怎麽辦。


    胡人二十萬大將軍壓境,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北地九鎮是第一道防線,兩個大營是第二道防線,若兩個大營不保,胡人驅兵南下,京城危矣。


    可九鎮已有三個失守,兩個大營若無支援,早晚被攻破。


    必須從別處迅速調兵前往支援。


    可這兵從哪裏調?


    靠南的地方想都不能想,那裏一動,閩南的邢大可絕對也跟著動。


    那隻能是西北了。


    那裏還有兩支軍隊可調動。


    於是乎西北守備孫長明收到了一封京城的八百裏加急詔令:西北駐軍除一部分正常駐守外,另領十萬大軍火速前往北地支援英國公和何將軍。


    孫長明早有準備,當即點兵點將準備出發,沒想出發當天又收到第二封詔令:令梁州府淳郡公周徹同去,是為監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放牛娃開始的古代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隻洪荒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隻洪荒獸並收藏從放牛娃開始的古代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