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眾官員大吃一驚,就連端著架子,從來不發言的鄭若曾和周述學,也都詫異地看向汪修齊。
鄭若曾、周述學、徐渭三人是一起被擄來的,當時徐渭被要走,而另兩人卻是被汪直留在了鬆浦津。
一開始,兩人都是想要以死明誌,但在徐渭的多次勸解下,才平和下來,開始了解宋國。
漸漸地,他們發現宋國並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強盜窩,這裏的漢族百姓勞役和賦稅比大明輕得多,雖然過得不算多體麵,但也能靠著辛勞吃飽穿暖。
而汪直對他們也是極好,不僅不限製自由,還給了官職,每月有俸祿可拿。
對二人來說,自然是想仗義死節報君恩的,可妻兒老小不行啊,他們要吃要喝要活下去,於是鄭若曾、周述學也就慢慢接受了現實。
雖然如此,兩人都想效仿三國的徐庶,身在曹營不獻一謀。
鄭若曾隨著宋國商隊,在倭國四處遊曆,借此機會完善《籌海圖編》,繪製日本全輿圖的同時,開始深入研究倭國的曆史和軍事,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迴大明,為抗倭出力。
而周述學則是沉迷於酒色,流連於煙花之地,整日渾渾噩噩,不理政事。
汪直對兩位大才也很包容,自己用不了,就留給兒子,對他們的非暴力不合作采取了包容的態度。
瀧捷派侍衛去通知徐渭的時候,三人正在萬花樓飲酒,聽聞是日本天皇使者來了,徐渭就拉著兩人一同來到了王府。
“也候著吧。”汪修齊揮退了侍衛,轉而看向眾官員,開玩笑道:
“今天是什麽日子?剛來個天皇使者,又來了個幕府將軍的使者,難道是要為那些被俘的忍者求情?”
剛喝完酒的徐渭臉頰泛紅,捋須淡笑道:
“非也非也,這天皇使者和幕府將軍的使者來訪目的並不相同,而且定不是為了忍者而來。”
“哦,文長說說看。”見徐渭一副高人模樣,臉上寫著‘快問我’三個字,汪修齊很配合地問道。
“今日,徐某與伯魯、繼誌敘舊,深受啟發。所以,對兩方使者的到來,有些看法。”說著,徐渭看了鄭若曾、周述學兩人一眼,繼續說道:
“先說這天皇使者吧,他的求見,目的有二。
其一,探查神跡真偽。
其二,如果神跡為真,恐怕就要尋求庇護。”
如今,汪修齊執掌朝堂一個多月,在宋國老臣之中也建立了無上威望,徐渭作為世子第一謀臣,身份自然也水漲船高。
在場的宋國老臣沒有反駁,而是凝思起來,禮部尚書素博濤朝徐渭拱手抱拳:
“久聞徐文長有才子之名,還請賜教。”
“世子麵前,文長何敢稱才子二字。”徐渭擺了擺手,轉身看向周述學,淡笑道:
“繼誌,要不你來分析一二?”
不知道是來之前酒喝痛快了,還是徐渭的勸說起了效果,身穿儒衫綸巾,長須美髯的周述學並未推脫,而是望向眾人問道:
“這倭國天皇自詡為天照大神的後裔,是天照大神在人間的代言人,神道教的最高領袖。
可數日前的兩輪大日,卻在黑夜之中,降臨與宋國上空。
由此想來,這天皇使者來訪目的也就不難揣測了。”
哦,原來如此……眾官員露出恍然之色。
見所有的目光聚集在自己的身上,半年來的鬱悶被一掃而空,周述學眉毛一揚,繼續說道:
“倭國的皇權旁落已有八百餘載,可為何皇庭一直未滅?
究其根本,就是其‘神性’的存在。為此,無論是曾經掌權的幕府,還是現在的各地諸侯大名,都想把天皇拽在手裏,以體現君權神授,號令天下。
可如果這神性削弱甚至是沒有了,那麽天皇和皇庭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一針見血,一針見血啊!”眾官員頻頻點頭,素博濤不吝讚賞之詞。
“所以,文長之言,周某深以為然。這天皇使者前來,如若發現神跡為真,必然會想方設法地親近大宋,甚至尋求大宋庇佑。”周述學繼續補充道。
有神隊友存在,就是省心啊……汪修齊眼睛一亮,恭敬請教道:
“先生,那這幕府將軍的使者前來,又是為何?”
“神學、占卜之事盡可問周某,而這政事分析,卻非我所長,還是讓鄭老作答吧。”周述學颯然一笑,朝著鄭若曾抬了抬手。
和周述學的瀟灑飄逸不同,鄭若曾年過五旬,表情肅穆,猶如一個嚴格的教書先生。
被周述學提及,鄭若曾並未答話,而是起身,朝著汪修齊深深一拜。
汪修齊連忙抬手:
“鄭先生,這是為何?”
“這一拜,是鄭某替飽受倭患之苦的大明百姓行的禮。”禮畢,鄭若曾起身解釋道:
“殿下身在海外,卻在五島、雞籠島剿倭,如今更是封鎖了倭國前往大明的航道,斷絕了倭寇襲擾之路,此乃無上之大功德,必然載進史冊,為萬世傳頌。”
此言一出,大宋的老臣們表情不一,有的不言,有的不以為然,有的冷眼嘲諷。
在他們看來,這是大宋的朝堂,你口口聲聲說大明是幾個意思。
汪修齊不以為意地擺了擺手,溫和說道:
“無論是大明還是大宋,都是漢族血脈,剿倭滅倭,本就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另外,剿倭容易,滅倭難,還請鄭先生不吝賜教。”
……
垂拱殿,待客房。
天皇的使臣菊亭晴季與幕府將軍的使臣京極高吉相隔而坐,一人垂目靜思,一人獨自飲茶。
二人自然是相識的,可此時,卻是連打招唿的興致都沒有。
菊亭晴季穿著圓領的紫色官袍,說是宮廷官袍,可已經洗得有些發白,不經意間露出的裙褲,上麵還打著補丁。
按理來說,他是天皇近臣,位列三公,理應是地位崇高,享盡榮華才對。
可此時的皇室卻是窮困潦倒,拮據不堪,別說官袍換新,就算是薪俸,都好久未曾領到了。
再看看一旁將軍府的家臣京極高吉,雖然官職隻是從五位上,可卻穿著伊賀染的小袖和服,腰間係著玉帶,塗粉畫眉,一副愛搭不理的模樣。
但此時,他已無力去計較這些,滿腦子都是臨行前親王的囑托:
“晴季,務必查明大日神跡的真偽,如若是真,想盡辦法拉攏宋王,否則,皇室近千年的神性光輝必然暗淡,本王與皇位也將無緣。”
鄭若曾、周述學、徐渭三人是一起被擄來的,當時徐渭被要走,而另兩人卻是被汪直留在了鬆浦津。
一開始,兩人都是想要以死明誌,但在徐渭的多次勸解下,才平和下來,開始了解宋國。
漸漸地,他們發現宋國並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強盜窩,這裏的漢族百姓勞役和賦稅比大明輕得多,雖然過得不算多體麵,但也能靠著辛勞吃飽穿暖。
而汪直對他們也是極好,不僅不限製自由,還給了官職,每月有俸祿可拿。
對二人來說,自然是想仗義死節報君恩的,可妻兒老小不行啊,他們要吃要喝要活下去,於是鄭若曾、周述學也就慢慢接受了現實。
雖然如此,兩人都想效仿三國的徐庶,身在曹營不獻一謀。
鄭若曾隨著宋國商隊,在倭國四處遊曆,借此機會完善《籌海圖編》,繪製日本全輿圖的同時,開始深入研究倭國的曆史和軍事,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迴大明,為抗倭出力。
而周述學則是沉迷於酒色,流連於煙花之地,整日渾渾噩噩,不理政事。
汪直對兩位大才也很包容,自己用不了,就留給兒子,對他們的非暴力不合作采取了包容的態度。
瀧捷派侍衛去通知徐渭的時候,三人正在萬花樓飲酒,聽聞是日本天皇使者來了,徐渭就拉著兩人一同來到了王府。
“也候著吧。”汪修齊揮退了侍衛,轉而看向眾官員,開玩笑道:
“今天是什麽日子?剛來個天皇使者,又來了個幕府將軍的使者,難道是要為那些被俘的忍者求情?”
剛喝完酒的徐渭臉頰泛紅,捋須淡笑道:
“非也非也,這天皇使者和幕府將軍的使者來訪目的並不相同,而且定不是為了忍者而來。”
“哦,文長說說看。”見徐渭一副高人模樣,臉上寫著‘快問我’三個字,汪修齊很配合地問道。
“今日,徐某與伯魯、繼誌敘舊,深受啟發。所以,對兩方使者的到來,有些看法。”說著,徐渭看了鄭若曾、周述學兩人一眼,繼續說道:
“先說這天皇使者吧,他的求見,目的有二。
其一,探查神跡真偽。
其二,如果神跡為真,恐怕就要尋求庇護。”
如今,汪修齊執掌朝堂一個多月,在宋國老臣之中也建立了無上威望,徐渭作為世子第一謀臣,身份自然也水漲船高。
在場的宋國老臣沒有反駁,而是凝思起來,禮部尚書素博濤朝徐渭拱手抱拳:
“久聞徐文長有才子之名,還請賜教。”
“世子麵前,文長何敢稱才子二字。”徐渭擺了擺手,轉身看向周述學,淡笑道:
“繼誌,要不你來分析一二?”
不知道是來之前酒喝痛快了,還是徐渭的勸說起了效果,身穿儒衫綸巾,長須美髯的周述學並未推脫,而是望向眾人問道:
“這倭國天皇自詡為天照大神的後裔,是天照大神在人間的代言人,神道教的最高領袖。
可數日前的兩輪大日,卻在黑夜之中,降臨與宋國上空。
由此想來,這天皇使者來訪目的也就不難揣測了。”
哦,原來如此……眾官員露出恍然之色。
見所有的目光聚集在自己的身上,半年來的鬱悶被一掃而空,周述學眉毛一揚,繼續說道:
“倭國的皇權旁落已有八百餘載,可為何皇庭一直未滅?
究其根本,就是其‘神性’的存在。為此,無論是曾經掌權的幕府,還是現在的各地諸侯大名,都想把天皇拽在手裏,以體現君權神授,號令天下。
可如果這神性削弱甚至是沒有了,那麽天皇和皇庭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一針見血,一針見血啊!”眾官員頻頻點頭,素博濤不吝讚賞之詞。
“所以,文長之言,周某深以為然。這天皇使者前來,如若發現神跡為真,必然會想方設法地親近大宋,甚至尋求大宋庇佑。”周述學繼續補充道。
有神隊友存在,就是省心啊……汪修齊眼睛一亮,恭敬請教道:
“先生,那這幕府將軍的使者前來,又是為何?”
“神學、占卜之事盡可問周某,而這政事分析,卻非我所長,還是讓鄭老作答吧。”周述學颯然一笑,朝著鄭若曾抬了抬手。
和周述學的瀟灑飄逸不同,鄭若曾年過五旬,表情肅穆,猶如一個嚴格的教書先生。
被周述學提及,鄭若曾並未答話,而是起身,朝著汪修齊深深一拜。
汪修齊連忙抬手:
“鄭先生,這是為何?”
“這一拜,是鄭某替飽受倭患之苦的大明百姓行的禮。”禮畢,鄭若曾起身解釋道:
“殿下身在海外,卻在五島、雞籠島剿倭,如今更是封鎖了倭國前往大明的航道,斷絕了倭寇襲擾之路,此乃無上之大功德,必然載進史冊,為萬世傳頌。”
此言一出,大宋的老臣們表情不一,有的不言,有的不以為然,有的冷眼嘲諷。
在他們看來,這是大宋的朝堂,你口口聲聲說大明是幾個意思。
汪修齊不以為意地擺了擺手,溫和說道:
“無論是大明還是大宋,都是漢族血脈,剿倭滅倭,本就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另外,剿倭容易,滅倭難,還請鄭先生不吝賜教。”
……
垂拱殿,待客房。
天皇的使臣菊亭晴季與幕府將軍的使臣京極高吉相隔而坐,一人垂目靜思,一人獨自飲茶。
二人自然是相識的,可此時,卻是連打招唿的興致都沒有。
菊亭晴季穿著圓領的紫色官袍,說是宮廷官袍,可已經洗得有些發白,不經意間露出的裙褲,上麵還打著補丁。
按理來說,他是天皇近臣,位列三公,理應是地位崇高,享盡榮華才對。
可此時的皇室卻是窮困潦倒,拮據不堪,別說官袍換新,就算是薪俸,都好久未曾領到了。
再看看一旁將軍府的家臣京極高吉,雖然官職隻是從五位上,可卻穿著伊賀染的小袖和服,腰間係著玉帶,塗粉畫眉,一副愛搭不理的模樣。
但此時,他已無力去計較這些,滿腦子都是臨行前親王的囑托:
“晴季,務必查明大日神跡的真偽,如若是真,想盡辦法拉攏宋王,否則,皇室近千年的神性光輝必然暗淡,本王與皇位也將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