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越高,越要臉麵。
我們把鄭府尹的醜事大白天下,讓他顏麵掃地,要能忍就是怪事了。
再說,平安道的主要戰力在東道,無論是人數還是戰力,肯定要比西道的府軍和囤兵強。
所以,鄭府尹從平安東道調兵南下是必然的事情,但這不是我擔心的地方。”說著,汪修齊邁步走進帥帳,走到輿圖邊,繼續分析道:
“我擔心的是從南邊來的朝軍,如果他們水陸並進,與南下朝軍隊協同,我等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不錯,”瀧捷點了點頭,憂心忡忡地說道:
“鄭府尹和領相尹元衡沾親帶故,這種影響國體的事情,尹元衡不可能不管。
另外,鎮撫營是劫糧的主謀,而鎮撫營的背後是朝鮮王室。
如果議政府(朝鮮國內閣)和朝鮮王室都想對付我等,恐怕就很麻煩了。”
似乎是想到了什麽,瀧捷有些詫異地看向汪修齊:
“這就是殿下忙著修碉堡,又把剛迴來的中軍派往海口巡視的原由吧?”
汪修齊點了點頭,沉吟片刻,又歎氣道:
“北方來兵我不怕,畢竟他們兵力有限,又有碉堡抵擋。
我擔心的是南邊,畢竟我們的補給線太長,從福江島過來,要十日之久。”
“補給?”瀧捷愣了一下,不解地問:
“此次隨船而來的糧草,加上平壤府將要運迴來的七萬擔糧草,足夠我軍支撐一年的,為何還會擔心補給?”
“我指的不是糧草,而是彈藥。
大同江寬度有限,降低了大型船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如果敵方用戰船堵住出海口,再派兵於江對岸襲擾,不用多久,戰船的彈藥就會耗盡,到那時我們就成了甕中之鱉。”汪修齊捏了捏眉心,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聽到這裏,瀧捷也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咽了咽喉嚨,幹澀地說道:
“三十六計走為上。要不,等接上人,我等就快速撤離。”
汪修齊執拗地搖了搖頭,很堅決地說道:
“這不可能,我說過會給死去的將士們報仇,給他們一個說法,未戰先退,這算怎麽迴事。”
“殿下,三思啊,我等來此的目的是救人,現在目的達成大半。
不僅如此,還燒毀了平安南道糧倉、破了平壤府城、又得到了不少鐵礦,煤礦,這已經是大勝了,萬萬不可再冒險啊。”瀧捷語氣有些急切。
汪修齊沉思良久,擺手說道:
“瀧叔,侄兒不是莽撞之人。
一來,朝鮮上下聯合,害死這麽多百姓和將士,現在的戰果還不足以平息我的憤懣。
二來,整個扶桑都缺鐵缺煤,如今大明禁海,最近能獲取煤鐵的隻有朝鮮國,要想快速發展,礦場必不可缺,這次機會,侄兒不能錯過。
三來,從遼東到南浦港的遷徙之路不能拋棄,我之所以支持青石穀,就是想以朝鮮國為中轉,重新建立與大明商賈的貿易,此時一走,前功盡棄。”
瀧捷急得跺腳:
“殿下,如果朝鮮王室和議政府一心要對付我等,要麵對的將是排山倒海般的攻擊,太冒險了。”
許家父子一聽,也禁不住擔憂起來,想要上前規勸。
就在這時,有護衛小跑著進了營帳,行禮說道:
“殿下,斥候來報,俞將軍已接到童子和家眷,此刻正在返迴路上。”
汪修齊以拳砸掌,臉上露出喜色:
“好,傳令,通告邊境,暫時不再接納流民,另外,讓俞將軍全軍迴撤,本世子另有安排。”
其實,汪修齊最大的顧忌還是那四百童子和兩位將軍的家眷,如果北方朝軍來襲,這些人還沒有進入南浦港,局麵就會非常被動。
……
京畿道。
朝鮮國王城,漢城。
領議政府邸。
穿青色長袍的領相尹元衡坐在上首,他兩鬢斑白,臉上呈現塊塊壽斑,胸膛起伏之間,就連長須都在顫抖。
堂中跪著兩人,一個是穿著紫色羅裙的美貌婦人,她雙目垂淚,一副楚楚可憐的表情。
另一位是身穿黑色飛魚服,披玄色披風的中年男人,他鼻梁高挺,雙眼銳利,此刻正在陳訴假冒劫匪,奪取宋國糧草的經過。
“好,好,好,殺人奪糧,販賣漢民。”聽完事情的原由,尹元衡一拍桌案,氣急地罵道:
“既然如此能耐,還來找本相做什麽?”
“老爺,您可不能不管啊。”美婦趴在地上,淒淒艾艾地哭道:
“家弟雖然魯莽,可也是想為老爺分憂,為朝廷分憂啊。”
“分憂?”尹元衡那深邃的眸子盯著美婦,冷聲問道:
“如今流言傳遍朝野,平安西道糧倉被燒、戰馬被劫,大同江被封,這叫為朝廷分憂,為本相分憂?”
此刻,一個留著山羊胡,書生打扮的清瘦老者朝尹元衡微微躬身:
“領相息怒,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還是要考慮善後。
鄭、俞二位大人書信也有些道理,汪直自立為王,與天朝關係不睦,此次未經大明朝廷允許,而私自遷徙流民之事,的確可以利用。”
尹元衡長歎一聲,揉了揉眉心:
“柳先生,談談你的高見。”
清瘦老者微微頷首,開口說道:
“據學生所知,汪直被大明朝廷稱為東南禍本,被定為倭寇的匪首。
去歲仲冬,浙直總督胡宗憲設計擒拿汪直,雖被其逃脫,但天朝對汪直的態度可見一斑。”
聽這麽一說,尹元衡抬起了頭,眼裏多了一絲光彩。
“所以,在學生看來,所謂宋國和對馬島沒什麽兩樣,都是倭寇,隻不過一個稱王,一個稱島主罷了。”見尹元衡點頭,清瘦老者臉上泛起笑容,繼續說道:
“所以,在名義上,和我等發生衝突的不是宋軍,而是倭寇。
而衝突的原由就是,倭寇擄掠天朝子民,我等正義之師剿倭救民。”
“此次流民有六七萬人之多,隻要天朝派使節調查,什麽不都真相大白了?”跪在地上的鎮撫使有些疑惑地問。
清瘦老者麵色如常,淡淡說道:
“據情報所言,已有大半流民被運去了宋國,隻要進入宋國,那就是倭寇幫兇,言語自不可信。
至於留在南浦港的一萬多流民,隻要他們出現意外,到時可以推脫給宋國,說是倭寇暴虐,將不能帶走的流民盡數屠戮。
到時,就算天朝派使臣來查,死無對證,又能查出什麽呢?”
我們把鄭府尹的醜事大白天下,讓他顏麵掃地,要能忍就是怪事了。
再說,平安道的主要戰力在東道,無論是人數還是戰力,肯定要比西道的府軍和囤兵強。
所以,鄭府尹從平安東道調兵南下是必然的事情,但這不是我擔心的地方。”說著,汪修齊邁步走進帥帳,走到輿圖邊,繼續分析道:
“我擔心的是從南邊來的朝軍,如果他們水陸並進,與南下朝軍隊協同,我等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不錯,”瀧捷點了點頭,憂心忡忡地說道:
“鄭府尹和領相尹元衡沾親帶故,這種影響國體的事情,尹元衡不可能不管。
另外,鎮撫營是劫糧的主謀,而鎮撫營的背後是朝鮮王室。
如果議政府(朝鮮國內閣)和朝鮮王室都想對付我等,恐怕就很麻煩了。”
似乎是想到了什麽,瀧捷有些詫異地看向汪修齊:
“這就是殿下忙著修碉堡,又把剛迴來的中軍派往海口巡視的原由吧?”
汪修齊點了點頭,沉吟片刻,又歎氣道:
“北方來兵我不怕,畢竟他們兵力有限,又有碉堡抵擋。
我擔心的是南邊,畢竟我們的補給線太長,從福江島過來,要十日之久。”
“補給?”瀧捷愣了一下,不解地問:
“此次隨船而來的糧草,加上平壤府將要運迴來的七萬擔糧草,足夠我軍支撐一年的,為何還會擔心補給?”
“我指的不是糧草,而是彈藥。
大同江寬度有限,降低了大型船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如果敵方用戰船堵住出海口,再派兵於江對岸襲擾,不用多久,戰船的彈藥就會耗盡,到那時我們就成了甕中之鱉。”汪修齊捏了捏眉心,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聽到這裏,瀧捷也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咽了咽喉嚨,幹澀地說道:
“三十六計走為上。要不,等接上人,我等就快速撤離。”
汪修齊執拗地搖了搖頭,很堅決地說道:
“這不可能,我說過會給死去的將士們報仇,給他們一個說法,未戰先退,這算怎麽迴事。”
“殿下,三思啊,我等來此的目的是救人,現在目的達成大半。
不僅如此,還燒毀了平安南道糧倉、破了平壤府城、又得到了不少鐵礦,煤礦,這已經是大勝了,萬萬不可再冒險啊。”瀧捷語氣有些急切。
汪修齊沉思良久,擺手說道:
“瀧叔,侄兒不是莽撞之人。
一來,朝鮮上下聯合,害死這麽多百姓和將士,現在的戰果還不足以平息我的憤懣。
二來,整個扶桑都缺鐵缺煤,如今大明禁海,最近能獲取煤鐵的隻有朝鮮國,要想快速發展,礦場必不可缺,這次機會,侄兒不能錯過。
三來,從遼東到南浦港的遷徙之路不能拋棄,我之所以支持青石穀,就是想以朝鮮國為中轉,重新建立與大明商賈的貿易,此時一走,前功盡棄。”
瀧捷急得跺腳:
“殿下,如果朝鮮王室和議政府一心要對付我等,要麵對的將是排山倒海般的攻擊,太冒險了。”
許家父子一聽,也禁不住擔憂起來,想要上前規勸。
就在這時,有護衛小跑著進了營帳,行禮說道:
“殿下,斥候來報,俞將軍已接到童子和家眷,此刻正在返迴路上。”
汪修齊以拳砸掌,臉上露出喜色:
“好,傳令,通告邊境,暫時不再接納流民,另外,讓俞將軍全軍迴撤,本世子另有安排。”
其實,汪修齊最大的顧忌還是那四百童子和兩位將軍的家眷,如果北方朝軍來襲,這些人還沒有進入南浦港,局麵就會非常被動。
……
京畿道。
朝鮮國王城,漢城。
領議政府邸。
穿青色長袍的領相尹元衡坐在上首,他兩鬢斑白,臉上呈現塊塊壽斑,胸膛起伏之間,就連長須都在顫抖。
堂中跪著兩人,一個是穿著紫色羅裙的美貌婦人,她雙目垂淚,一副楚楚可憐的表情。
另一位是身穿黑色飛魚服,披玄色披風的中年男人,他鼻梁高挺,雙眼銳利,此刻正在陳訴假冒劫匪,奪取宋國糧草的經過。
“好,好,好,殺人奪糧,販賣漢民。”聽完事情的原由,尹元衡一拍桌案,氣急地罵道:
“既然如此能耐,還來找本相做什麽?”
“老爺,您可不能不管啊。”美婦趴在地上,淒淒艾艾地哭道:
“家弟雖然魯莽,可也是想為老爺分憂,為朝廷分憂啊。”
“分憂?”尹元衡那深邃的眸子盯著美婦,冷聲問道:
“如今流言傳遍朝野,平安西道糧倉被燒、戰馬被劫,大同江被封,這叫為朝廷分憂,為本相分憂?”
此刻,一個留著山羊胡,書生打扮的清瘦老者朝尹元衡微微躬身:
“領相息怒,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還是要考慮善後。
鄭、俞二位大人書信也有些道理,汪直自立為王,與天朝關係不睦,此次未經大明朝廷允許,而私自遷徙流民之事,的確可以利用。”
尹元衡長歎一聲,揉了揉眉心:
“柳先生,談談你的高見。”
清瘦老者微微頷首,開口說道:
“據學生所知,汪直被大明朝廷稱為東南禍本,被定為倭寇的匪首。
去歲仲冬,浙直總督胡宗憲設計擒拿汪直,雖被其逃脫,但天朝對汪直的態度可見一斑。”
聽這麽一說,尹元衡抬起了頭,眼裏多了一絲光彩。
“所以,在學生看來,所謂宋國和對馬島沒什麽兩樣,都是倭寇,隻不過一個稱王,一個稱島主罷了。”見尹元衡點頭,清瘦老者臉上泛起笑容,繼續說道:
“所以,在名義上,和我等發生衝突的不是宋軍,而是倭寇。
而衝突的原由就是,倭寇擄掠天朝子民,我等正義之師剿倭救民。”
“此次流民有六七萬人之多,隻要天朝派使節調查,什麽不都真相大白了?”跪在地上的鎮撫使有些疑惑地問。
清瘦老者麵色如常,淡淡說道:
“據情報所言,已有大半流民被運去了宋國,隻要進入宋國,那就是倭寇幫兇,言語自不可信。
至於留在南浦港的一萬多流民,隻要他們出現意外,到時可以推脫給宋國,說是倭寇暴虐,將不能帶走的流民盡數屠戮。
到時,就算天朝派使臣來查,死無對證,又能查出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