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春蕭氏既然是天朝世族譜裏有名號的,那宗族族譜裏的各代子孫必定記載得十分詳細,講究的就是血緣之親。
所以不管男女,不論嫡係或旁支,亦不分是嫡子抑或是庶出子女,隻要是具血緣的蕭氏子弟,皆會清清楚楚被記進族譜內,同氣連枝,榮辱共享。
豈知蕭陌這莫名的一亂,竟亂到景春蕭氏的長輩們直接開宗祠,將他當場從族譜中除名。
再有,這蕭家也是過分,都把人剔出族譜,按理已不是他蕭氏子弟了,竟還賞了十四歲大的少年一頓鞭刑,說是不能要求少年「剔肉還母、削骨還父」,那就以五十厲鞭代替。
嘖嘖,又不是腦子浸水,都要從此變成陌路人了,誰還願乖乖挨打!
奇的是……真有這樣倔驢般的笨蛋,蕭大公子還真的毫無異議地趴在長條春凳上受了那一頓毒打。
據聞被逐出家門的當時,少年渾身浴血,後背幾是體無完膚,且還神識不清,全賴有忠心老仆照看才得以從鬼門關前撿迴一命。
之後人們漸漸淡忘此事,再也無誰提及那位曾是景春蕭氏大公子的少年。
當蕭陌這個名字再次被人談論、受到注目,已是三年過後。
沒人知曉他是何時入了行伍,還投軍投到蒙刹蠻子頻頻擾邊的北境前線。
俗話說富貴險中求,果然如此。
當時在軍中,蕭陌僅是一名小小總旗,管著底下三十名小兵,卻因一次以寡擊眾的戰役開啟了他一路連升的大勢。
關於那一場令蕭陌嶄露頭角的戰事其實不算大,是一支約莫百騎的蒙刹兵暗中從山部穀道潛入北境境內,敵人瞞過天朝長駐前線的大軍以及屯堡內的軍民,直接攻打位在後方的老百姓們的糧莊。
蕭陌對於那一條天然形成的山部穀道實已留意許久,也數度向頂頭將領稟報,請求設點為哨站,無奈上頭的人一再拖延,遲遲未能成事。
所幸他當日多有留神,且見事甚快,一發現借道潛入的百騎蠻子兵所留下的痕跡後,立時帶著底下三十名兵勇追擊而去,這才有辦法將戰事完全止在那座糧莊內,更是阻斷了敵人南下天朝、化整為零滲進各地的可能性。
因此那一役的場麵盡管不大,卻極其緊要。
蕭陌於是高升了,他底下的三十名兄弟也跟著風光,而有人受封賞自然就有人倒大楣。
那位行事拖延的中階將領當眾領了五十軍棍,降了軍級,連帶上頭的參軍、副將等人皆因督導不周,被當時身為行軍大都統的老將軍罵了個狗血淋頭,年歲已屆花甲的老將軍還得趕緊上書請罪,跪乞聖裁責罰。
剛登基不久的少年新帝隨即發了卷聖旨過來。
但,明明是六百裏加急直送北境前線的聖旨,以為皇上發大火想來個血流漂杵,結果當中斥責之詞不過兩句,通篇幾乎都繞著立下大功的蕭陌打轉。
老將軍於是察覺到了,蕭陌這小子,絕對是個簡在帝心的大將軍苗子。
所謂時勢造英雄,這話完全在蕭陌身上得到應證。
在行伍中想掙出頭就得有軍功,想有軍功就需打仗,天朝與蒙刹國長年對立,北境最不缺的就是戰事,差別僅在於規模大小罷了,此為天時與地利。
至於人和方麵——蕭氏小子完全是個當頭頭兒的料兒。
他將底下的兵丁視如手足,因此兵丁個個對他馬首是瞻,將他的話奉為圭臬。
加上他當總旗時所帶出的那三十名與他最為親近的軍中兄弟,即便是雞鳴狗盜之輩亦個個身懷絕技,對他來說真真如虎添翼。
如此天時地利加人和,再加上蕭陌自個兒爭氣,要身手有身手,有膽又有識,上馬能打仗,下馬能獻計,得起軍功來好比桌頂拈柑,六、七年下來已從沒品沒級的小小總旗幹到二品驃騎將軍,管著兩萬兵馬,成為老將軍麾下最為得力的一支精銳隊伍。
後來老將軍更老了,腰腿越發使不上勁兒,終於求獲聖恩得以卸甲榮歸。
這北境行軍大都統之位便空將出來,榮威帝也不羅唆,直接拔擢蕭陌上位。
隻是遠在北境各領兵馬的幾位將領們可沒那麽好說話。
皇上的聖旨歸聖旨,反正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想用一份聖旨令幾萬大軍認主,讓大小將領們心服口服,事情沒那麽好辦……但,事情一落到蕭陌手中,還當真就那麽好辦!
當時蒙刹蠻子探得老將軍榮歸故裏去了,以為天朝的北境軍一時間群龍無首,是趁機突擊的好機會,因此就在榮威帝令蕭陌為行軍大都統的聖旨送達北境的那一日,蒙刹大軍壓境,狼煙驟興。
危機迫在眉睫,恰給了蕭陌震懾各級將領、狂收幾萬軍心的絕妙機會。
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
非常之幹淨又無比之俐落。
一切的一切,端賴蕭陌的異軍突起和運籌帷幄。
短短二十日不到,北境軍便令壓境的大敵夾著尾巴狼狽退兵,還搶了人家好幾車糧草和幾百隻牛羊,贏得十分囂張。
如此一來北境告捷,加上榮威帝的聖旨加持,蕭陌由二品驃騎將軍晉升為一品鎮北大將軍,北境軍民真真心服口服,徹底聽其號令。
蕭陌此人——
十四歲被逐出世族大家之門。
所以不管男女,不論嫡係或旁支,亦不分是嫡子抑或是庶出子女,隻要是具血緣的蕭氏子弟,皆會清清楚楚被記進族譜內,同氣連枝,榮辱共享。
豈知蕭陌這莫名的一亂,竟亂到景春蕭氏的長輩們直接開宗祠,將他當場從族譜中除名。
再有,這蕭家也是過分,都把人剔出族譜,按理已不是他蕭氏子弟了,竟還賞了十四歲大的少年一頓鞭刑,說是不能要求少年「剔肉還母、削骨還父」,那就以五十厲鞭代替。
嘖嘖,又不是腦子浸水,都要從此變成陌路人了,誰還願乖乖挨打!
奇的是……真有這樣倔驢般的笨蛋,蕭大公子還真的毫無異議地趴在長條春凳上受了那一頓毒打。
據聞被逐出家門的當時,少年渾身浴血,後背幾是體無完膚,且還神識不清,全賴有忠心老仆照看才得以從鬼門關前撿迴一命。
之後人們漸漸淡忘此事,再也無誰提及那位曾是景春蕭氏大公子的少年。
當蕭陌這個名字再次被人談論、受到注目,已是三年過後。
沒人知曉他是何時入了行伍,還投軍投到蒙刹蠻子頻頻擾邊的北境前線。
俗話說富貴險中求,果然如此。
當時在軍中,蕭陌僅是一名小小總旗,管著底下三十名小兵,卻因一次以寡擊眾的戰役開啟了他一路連升的大勢。
關於那一場令蕭陌嶄露頭角的戰事其實不算大,是一支約莫百騎的蒙刹兵暗中從山部穀道潛入北境境內,敵人瞞過天朝長駐前線的大軍以及屯堡內的軍民,直接攻打位在後方的老百姓們的糧莊。
蕭陌對於那一條天然形成的山部穀道實已留意許久,也數度向頂頭將領稟報,請求設點為哨站,無奈上頭的人一再拖延,遲遲未能成事。
所幸他當日多有留神,且見事甚快,一發現借道潛入的百騎蠻子兵所留下的痕跡後,立時帶著底下三十名兵勇追擊而去,這才有辦法將戰事完全止在那座糧莊內,更是阻斷了敵人南下天朝、化整為零滲進各地的可能性。
因此那一役的場麵盡管不大,卻極其緊要。
蕭陌於是高升了,他底下的三十名兄弟也跟著風光,而有人受封賞自然就有人倒大楣。
那位行事拖延的中階將領當眾領了五十軍棍,降了軍級,連帶上頭的參軍、副將等人皆因督導不周,被當時身為行軍大都統的老將軍罵了個狗血淋頭,年歲已屆花甲的老將軍還得趕緊上書請罪,跪乞聖裁責罰。
剛登基不久的少年新帝隨即發了卷聖旨過來。
但,明明是六百裏加急直送北境前線的聖旨,以為皇上發大火想來個血流漂杵,結果當中斥責之詞不過兩句,通篇幾乎都繞著立下大功的蕭陌打轉。
老將軍於是察覺到了,蕭陌這小子,絕對是個簡在帝心的大將軍苗子。
所謂時勢造英雄,這話完全在蕭陌身上得到應證。
在行伍中想掙出頭就得有軍功,想有軍功就需打仗,天朝與蒙刹國長年對立,北境最不缺的就是戰事,差別僅在於規模大小罷了,此為天時與地利。
至於人和方麵——蕭氏小子完全是個當頭頭兒的料兒。
他將底下的兵丁視如手足,因此兵丁個個對他馬首是瞻,將他的話奉為圭臬。
加上他當總旗時所帶出的那三十名與他最為親近的軍中兄弟,即便是雞鳴狗盜之輩亦個個身懷絕技,對他來說真真如虎添翼。
如此天時地利加人和,再加上蕭陌自個兒爭氣,要身手有身手,有膽又有識,上馬能打仗,下馬能獻計,得起軍功來好比桌頂拈柑,六、七年下來已從沒品沒級的小小總旗幹到二品驃騎將軍,管著兩萬兵馬,成為老將軍麾下最為得力的一支精銳隊伍。
後來老將軍更老了,腰腿越發使不上勁兒,終於求獲聖恩得以卸甲榮歸。
這北境行軍大都統之位便空將出來,榮威帝也不羅唆,直接拔擢蕭陌上位。
隻是遠在北境各領兵馬的幾位將領們可沒那麽好說話。
皇上的聖旨歸聖旨,反正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想用一份聖旨令幾萬大軍認主,讓大小將領們心服口服,事情沒那麽好辦……但,事情一落到蕭陌手中,還當真就那麽好辦!
當時蒙刹蠻子探得老將軍榮歸故裏去了,以為天朝的北境軍一時間群龍無首,是趁機突擊的好機會,因此就在榮威帝令蕭陌為行軍大都統的聖旨送達北境的那一日,蒙刹大軍壓境,狼煙驟興。
危機迫在眉睫,恰給了蕭陌震懾各級將領、狂收幾萬軍心的絕妙機會。
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
非常之幹淨又無比之俐落。
一切的一切,端賴蕭陌的異軍突起和運籌帷幄。
短短二十日不到,北境軍便令壓境的大敵夾著尾巴狼狽退兵,還搶了人家好幾車糧草和幾百隻牛羊,贏得十分囂張。
如此一來北境告捷,加上榮威帝的聖旨加持,蕭陌由二品驃騎將軍晉升為一品鎮北大將軍,北境軍民真真心服口服,徹底聽其號令。
蕭陌此人——
十四歲被逐出世族大家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