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老國王主動說要送他一些玉米,張恪便暫且放下玉米的事兒來,免得表現得太急切了,讓對方起疑心。淡定的坐下來,與對方一起吃東西。雖然桌子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名貴海鮮,不過,最近以來,這玩意兒吃得太多了,張恪還真有點兒膩味了。於是,他便拿起一根玉米,直接捧著啃起來,還別說,又香又甜的,是記憶中的那個味道。倒是老國王見他這麽自然地吃起玉米,看著竟然不像是第一次吃的樣子,不由得有些奇怪:莫非這個年輕的人朝官員以前吃過金豆子?可是據他從汪大淵等人處了解到的信息,人朝並沒有這種農作物的,當年他們一開始時,連怎麽吃它,都是他親自教的了。
當紅鴉將老國王的疑惑,向張恪詢問時,張恪為免對方起疑,便道:“許多年前,家裏曾經從一個海商那裏買過一些,因為這東西顏色金燦燦的,透著稀罕勁兒,所以我印象很深。”
眾人聞言,倒是不疑有它。這東西在海外之地倒是不乏有人種植,若是有海商曾經將其帶迴人朝,倒是說的過去的。雖然,比起其它的東西,這玩意兒的貿易價值不高,很少有人出一次海,會帶這個迴去的。但畢竟算得上是個稀罕物,它金燦燦的樣子也算奪人眼球,因此張恪的說辭倒是不無可能的。不過,這左右不過是件小事情,眾人便隨即略過這事兒不提。在場的人中,除了張恪,其實沒有人會太在意玉米的事情。因為人們很容易就會忽略掉身邊那些普通而又常見的事物。但張恪是知道,一種高產作物的存在,對於國家和百姓的意義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無論到了什麽時代,那都是真香定律。在另一個時空,當玉米被引進中國後,盡管它並不能改變水稻和小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但作為一種易種,易儲的粗糧,他卻在一些荒年裏,成為了救命糧。而在清朝人口爆增的過程中,玉米及蕃薯等高產作物的引進及廣泛種植也起了非常大的助推作用。可以說,玉米的出現,深刻的影響了國家和社會的麵貌,說它改變了曆史,也不為過。
吃過飯,就已經入夜了。今日倒是不適合再舉行談判了,經雙方商定,決定明日再開始正式商談。國王吩咐紅石紅鴉好好招待張恪等人後,便自行離開了。此後,張恪決定晚上重新迴到自己的船上去住。畢竟是在別人的地盤上,該有的小心謹慎還是不能放鬆下來的,因而當紅石邀請張恪晚間住在島上時,張恪最終還是禮貌的拒絕了。紅石自然也明白對方的顧慮,因而倒也不多勸。不過,目前雙方的關係雖然還談不上親密,但也算是氣氛友好的,所以,紅民人對於張恪及他們那艘船上的人並沒有提出什麽行動上的限製。但為了表示尊重,張恪他們並沒有四處亂逛,隻是偶爾下船在碼頭周邊走一走,避免產生誤會。
臨上船前,張恪看著汪波,想了想後,笑道:“汪先生,有沒有時間,大家聊一聊呢?”
汪波聞言,倒是正中下懷的,隻是……。紅石見狀,卻是主動道:“在下還有些事,就先告辭了,咱們明日見。”說完和紅鴉一起施了個禮,便轉身離開了。
張恪和汪波相視一笑,張恪吩咐其他人先迴船上去,他自己則和汪波慢慢的走在海邊的沙灘上,邊走邊交談。之所以,沒有迴船上去,也是做給紅民人看的,免得讓人覺得他們在幹什麽見不得人的勾當。
“汪先生,故鄉還有什麽親人嗎?”
“先父有一些堂兄弟,具體現在如何,就不太清楚了。先母那一邊,也應該有些人,不過她過逝的早,之後聯係不多,具體的情況,我也不太知道。”
“嗯。對於朝廷的招降,你或者你們這些來自於大陸的人是怎兒看的?”
“不瞞張大人,二十多年了,當初出發時的三千多人變成了現今不到一千人,剩下來的這些人當中大部分還都與紅民國聯姻並有了孩子。當初他們還都是年輕人,如今卻都已經年近半百,這其中也包括了我。對於是否迴到大陸去,不說其他人,就說我自己,也是感覺很困擾的。”
“可以理解,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啊。在這裏,我先跟你表個態,也請你代為向他們轉達一下:對於你們是否迴到大陸上,朝廷是采取開放的態度的,也就是說你們完全可以自由選擇。若願意迴去,朝廷會想辦法妥善安排;若是想要繼續留在這裏生活,我們也會予以尊重。”
“如此,自然最好。”
“隻是,畢竟紅民國劫掠和扣押了我朝百姓的船和人,冒犯了朝廷的威嚴,這件事情還是要有一個解決的方式的,否則朝廷隻怕是下不來台。另外,他們如今要在這裏定居,也必須理順一下雙方的關係,這樣也好確定一下往後彼此相處的方式,總不可能就這樣一直敵友不分的相處下去的,您說是不是?”
“張大人所言極是。對於朝廷的主張,依我看,紅民國國王應該是傾向於接受的。在我看來,他也不想與人朝或者那些海民起衝突的。大人不知道,那場火山爆發,讓他現如今變得極為的惜命。隻不過,他們之中也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怎麽願意接受這個安排的。”
“哦?汪先生可知,他們反對的理由是什麽嗎?”
“大概能猜到一些。例如:怕投誠後,會受到朝廷的掣肘,他們畢竟自由自在慣了;另外,對於要去京城向皇帝請罪,他們對此是有點抗拒和害怕的,包括國王;再者,對於朝廷要求歸還全部海船的事情,他們是不怎麽願意的;最後,當然也有一些人,仗著他們能夠馭使海獸的特殊能力,不怎麽把人朝放在眼裏。我還聽說,他們為此還偷偷的去過人朝沿岸偵查過。”
聽到這兒,張恪便想起了當初在“望海樓”所看到的那個站在鯨魚背上的人,想來那便是去人朝偵查的紅民人呢。思索了一會兒後,張恪嚴肅道:“朝廷是無意與紅民人起衝突,但這不能被當作朝廷的軟弱可欺。歸還海船,入京認錯,投誠成為人朝百姓,並遵守人朝律法,這些是朝廷的底線。至於其他的,都是可以商談的。關於這一點,我希望汪先生可以幫我清楚的轉達給他們。”
“汪某明白,也願意盡力的去促成此事。請大人放心。”
張恪聞言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讚賞。隨後,張恪將一直疑惑不解的一個問題拋出:“對了,當初令尊是如何秘密建造出這麽多艘海船的。這麽大的一支船隊,官方竟然沒有任何記錄,實在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
汪波聞言笑道:“這些船,並不是在大陸上建造的,而是在一座海島上建造的。朝廷對於海外之事不甚關心,自然也就沒有什麽記錄留下來了。”
原來,當初做著木料生意的汪大淵,知道海外有一座島上有大量優質的木料,便去清江船廠訂購了一艘海船,打算將那些木料運迴大陸售賣,沒想到卻由於那木料過於堅硬不便加工,價格也不便宜,最終滯銷了。為了解決那些木料,汪大淵幹脆自己四處去找了些造船工匠,在一個海島上自己造起船了。還別說,那些木料造的船還真的是好,許多海商聞訊紛紛過來求購。汪大淵無心插柳,反倒成了造船廠的船東。隻是人朝始終抱著與外海隔絕的政策不放,這些船造好後,卻總要有個去處的。於是,在汪大淵的主導下,海商們聯合起來,走向外海,尋求貿易。沒想到,每一次的出海都是滿載而歸,所賺取的財富極為驚人,這個時候,海商們的心態也開始變了。他們一方麵繼續瞞著朝廷出海貿易,一方麵又繼續擴大船隊,大膽的向大海的更深處而去,直到遇上了紅民國,這支船隊的遠洋行動才戛然而止。
當紅鴉將老國王的疑惑,向張恪詢問時,張恪為免對方起疑,便道:“許多年前,家裏曾經從一個海商那裏買過一些,因為這東西顏色金燦燦的,透著稀罕勁兒,所以我印象很深。”
眾人聞言,倒是不疑有它。這東西在海外之地倒是不乏有人種植,若是有海商曾經將其帶迴人朝,倒是說的過去的。雖然,比起其它的東西,這玩意兒的貿易價值不高,很少有人出一次海,會帶這個迴去的。但畢竟算得上是個稀罕物,它金燦燦的樣子也算奪人眼球,因此張恪的說辭倒是不無可能的。不過,這左右不過是件小事情,眾人便隨即略過這事兒不提。在場的人中,除了張恪,其實沒有人會太在意玉米的事情。因為人們很容易就會忽略掉身邊那些普通而又常見的事物。但張恪是知道,一種高產作物的存在,對於國家和百姓的意義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無論到了什麽時代,那都是真香定律。在另一個時空,當玉米被引進中國後,盡管它並不能改變水稻和小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但作為一種易種,易儲的粗糧,他卻在一些荒年裏,成為了救命糧。而在清朝人口爆增的過程中,玉米及蕃薯等高產作物的引進及廣泛種植也起了非常大的助推作用。可以說,玉米的出現,深刻的影響了國家和社會的麵貌,說它改變了曆史,也不為過。
吃過飯,就已經入夜了。今日倒是不適合再舉行談判了,經雙方商定,決定明日再開始正式商談。國王吩咐紅石紅鴉好好招待張恪等人後,便自行離開了。此後,張恪決定晚上重新迴到自己的船上去住。畢竟是在別人的地盤上,該有的小心謹慎還是不能放鬆下來的,因而當紅石邀請張恪晚間住在島上時,張恪最終還是禮貌的拒絕了。紅石自然也明白對方的顧慮,因而倒也不多勸。不過,目前雙方的關係雖然還談不上親密,但也算是氣氛友好的,所以,紅民人對於張恪及他們那艘船上的人並沒有提出什麽行動上的限製。但為了表示尊重,張恪他們並沒有四處亂逛,隻是偶爾下船在碼頭周邊走一走,避免產生誤會。
臨上船前,張恪看著汪波,想了想後,笑道:“汪先生,有沒有時間,大家聊一聊呢?”
汪波聞言,倒是正中下懷的,隻是……。紅石見狀,卻是主動道:“在下還有些事,就先告辭了,咱們明日見。”說完和紅鴉一起施了個禮,便轉身離開了。
張恪和汪波相視一笑,張恪吩咐其他人先迴船上去,他自己則和汪波慢慢的走在海邊的沙灘上,邊走邊交談。之所以,沒有迴船上去,也是做給紅民人看的,免得讓人覺得他們在幹什麽見不得人的勾當。
“汪先生,故鄉還有什麽親人嗎?”
“先父有一些堂兄弟,具體現在如何,就不太清楚了。先母那一邊,也應該有些人,不過她過逝的早,之後聯係不多,具體的情況,我也不太知道。”
“嗯。對於朝廷的招降,你或者你們這些來自於大陸的人是怎兒看的?”
“不瞞張大人,二十多年了,當初出發時的三千多人變成了現今不到一千人,剩下來的這些人當中大部分還都與紅民國聯姻並有了孩子。當初他們還都是年輕人,如今卻都已經年近半百,這其中也包括了我。對於是否迴到大陸去,不說其他人,就說我自己,也是感覺很困擾的。”
“可以理解,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啊。在這裏,我先跟你表個態,也請你代為向他們轉達一下:對於你們是否迴到大陸上,朝廷是采取開放的態度的,也就是說你們完全可以自由選擇。若願意迴去,朝廷會想辦法妥善安排;若是想要繼續留在這裏生活,我們也會予以尊重。”
“如此,自然最好。”
“隻是,畢竟紅民國劫掠和扣押了我朝百姓的船和人,冒犯了朝廷的威嚴,這件事情還是要有一個解決的方式的,否則朝廷隻怕是下不來台。另外,他們如今要在這裏定居,也必須理順一下雙方的關係,這樣也好確定一下往後彼此相處的方式,總不可能就這樣一直敵友不分的相處下去的,您說是不是?”
“張大人所言極是。對於朝廷的主張,依我看,紅民國國王應該是傾向於接受的。在我看來,他也不想與人朝或者那些海民起衝突的。大人不知道,那場火山爆發,讓他現如今變得極為的惜命。隻不過,他們之中也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怎麽願意接受這個安排的。”
“哦?汪先生可知,他們反對的理由是什麽嗎?”
“大概能猜到一些。例如:怕投誠後,會受到朝廷的掣肘,他們畢竟自由自在慣了;另外,對於要去京城向皇帝請罪,他們對此是有點抗拒和害怕的,包括國王;再者,對於朝廷要求歸還全部海船的事情,他們是不怎麽願意的;最後,當然也有一些人,仗著他們能夠馭使海獸的特殊能力,不怎麽把人朝放在眼裏。我還聽說,他們為此還偷偷的去過人朝沿岸偵查過。”
聽到這兒,張恪便想起了當初在“望海樓”所看到的那個站在鯨魚背上的人,想來那便是去人朝偵查的紅民人呢。思索了一會兒後,張恪嚴肅道:“朝廷是無意與紅民人起衝突,但這不能被當作朝廷的軟弱可欺。歸還海船,入京認錯,投誠成為人朝百姓,並遵守人朝律法,這些是朝廷的底線。至於其他的,都是可以商談的。關於這一點,我希望汪先生可以幫我清楚的轉達給他們。”
“汪某明白,也願意盡力的去促成此事。請大人放心。”
張恪聞言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讚賞。隨後,張恪將一直疑惑不解的一個問題拋出:“對了,當初令尊是如何秘密建造出這麽多艘海船的。這麽大的一支船隊,官方竟然沒有任何記錄,實在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
汪波聞言笑道:“這些船,並不是在大陸上建造的,而是在一座海島上建造的。朝廷對於海外之事不甚關心,自然也就沒有什麽記錄留下來了。”
原來,當初做著木料生意的汪大淵,知道海外有一座島上有大量優質的木料,便去清江船廠訂購了一艘海船,打算將那些木料運迴大陸售賣,沒想到卻由於那木料過於堅硬不便加工,價格也不便宜,最終滯銷了。為了解決那些木料,汪大淵幹脆自己四處去找了些造船工匠,在一個海島上自己造起船了。還別說,那些木料造的船還真的是好,許多海商聞訊紛紛過來求購。汪大淵無心插柳,反倒成了造船廠的船東。隻是人朝始終抱著與外海隔絕的政策不放,這些船造好後,卻總要有個去處的。於是,在汪大淵的主導下,海商們聯合起來,走向外海,尋求貿易。沒想到,每一次的出海都是滿載而歸,所賺取的財富極為驚人,這個時候,海商們的心態也開始變了。他們一方麵繼續瞞著朝廷出海貿易,一方麵又繼續擴大船隊,大膽的向大海的更深處而去,直到遇上了紅民國,這支船隊的遠洋行動才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