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恪跟隨周通來到一座小院。進門後,卻見一個老人家正指揮著幾個童子從屋內往院子裏搬書,曬書。跟著周通小心翼翼的繞過書海,行至老人身前。周通恭謹的向老人介紹道:"爺爺,這位就是二叔收的弟子,張恪張敬之。"
張恪躬身行禮道:"小子張恪拜見周太師。"因為不知道如何稱唿合適,便隻好先稱唿他的榮銜,以示尊敬。
老人笑著擺了擺手,道:"我已是致仕多年,垂垂老矣,就不要再稱太師了,你就和通兒一般稱唿就好了。"
"是,周爺爺。"
"嗯。嗬嗬,其實敬之的情況我還是知道一些的。你寫的幾首詩詞我也都看過。不過,最讓老朽欣賞的,還是你在黑龍城做下的事情。這些年來,狼族屢次犯境,覬覦我朝之心,愈加猖獗,一味對其退讓,實不可取。你能麵對麵直斥狼王,這一點,我是認可的。"
張恪躬身謙遜道:"當日也是小子年少輕狂了。隻是那狼王,囂張跋扈,對欲滅我人族之意,毫無掩飾,令人憤慨。我人朝雖是禮儀之邦,但終究不可在敵人麵前,失去最起碼的血性,否則隻會令狼族更加猖狂無忌。正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也。"
周太公讚道:"好一句‘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哈哈哈,子興收了個好學生啊。通兒,去裏屋搬把椅子來,我要與敬之好好聊聊。"
周通連忙進屋,搬了把椅子出來,扶著周太公坐下。至於他們倆,在爺爺麵前,哪有他們坐的份兒。
周太公坐下後,看著張恪笑道:"敬之的老師,無論為官之道,還是為師之道,都隻算中人之資。卻沒想到,敬之不僅文采出眾,而且有勇有謀,智計百出,見解深刻。看來,劣竹還是可以出好筍的嘛!"
張恪和周通互望一眼,不敢吭聲:您老人家,可以這麽說,但我們可不敢接這茬。倆人也隻能幹笑不語。
好在,周太公也不再聊這事,轉而道:"狼族千年以來,一直便是我人朝大敵。為了防禦北方威脅,我朝每年都要花費巨量的銀錢和軍力。可是,有千日做賊的,哪有千日防賊的。曆朝曆代都有人想盡辦法想要徹底改變這個局麵,然而周而複始,這個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敬之對此,可有良策?"
張恪聞言,愣了一下。本來以為周太公見自己,不過聊聊天氣,嘮嘮家常而已。哪想到,老人家問了這麽大的一個題目。您老人家也說,這個問題千年以來,都沒有得到解決,我能有什麽辦法。但老人家既然問了,又不可不答。想了想後,張恪道:"小子倒不敢說有什麽良策。但依我看來:國之政,從大的方麵講,可分為內憂和外患。若我族內部始終能勵精圖治,團結一心,不斷進步,即便有外敵環伺,我們又有何懼。至於外患,周爺爺所慮者,狼族也。之前小子在北方遊曆過。倒是發現了一些事兒,例如:狼族在北境,實實是不得民心的,不僅和虎族等大族不和,其他小族也對其多有不滿,這就是可供利用之處;狼族四處侵略他族,大肆興兵,用兵不重道,不重民,不走正道,就失去了正義性,失道則寡助也;這些因素若能善加利用,將其轉化,成為狼族內憂,彼消則我漲。至於具體到戰場上,小子上過戰場,我以為我人族與狼族相比,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我們擅長製作器械上。我們應當在不斷改良,升級對敵兵器上不斷下功夫。我人族民間藏龍臥虎,當以政策調動,以利驅動,讓能工巧匠發揮才智和奇思妙想,不斷製作出更為精良有效的對敵利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便不增加兵力的情況下,也能借助精良的器械,增強普通兵士的戰鬥力。總結而言:強大自身,固守而立不敗之地;上兵代謀,其次伐交,在北境造勢,團結其他的族群,孤立狼族,削弱其勢,勢弱則可攻;伐兵攻之,善用我方優點,製造最好的兵器,則必勝之。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打仗說到底,還是看誰準備的更多更充分,與其擔心對方的威脅,不若自己做好準備,無恃敵之不來不攻,而恃己之無所待也。"
張恪所言,雖是泛泛而談,然而周太公卻聽得不住點頭。其實,人朝在應對北方威脅時,總體策略上還是以防禦為主,是被動的,每年為此花費的資金人力頗為巨大。而張恪所言,乃是在立足防守下,也尋求進攻。可進攻不是硬攻,如張恪所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要盡量造勢,削弱對方,力求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好的結果。這是比之前以防守為主的戰略思想更進一步的指導思路。然而,這是戰略思想的改變,哪怕隻是微小的改變,都是不容易做到的。畢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而,雖然認同張恪所言,然而周太公並不對此說什麽,不說他如今隻是賦閑在家,就算他還是朝堂部首,想要改變持續了多年的固有國策,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之所以問這個問題,主要還是為了考校一下周勃的這個學生。如今看來,張恪雖然年紀尚輕,但對邊境之事,必然是有過深度思考,而且並非閉門造車,想當然之言,而是結合了他在邊境所見所聞,思之所得的,這就很了不起了。
周太公歎了口氣,道:"敬之與明達年齡相仿,然而所思所想,比這個臭小子可是強太多了。也不怪,子興對你如此看重。"
張恪聞言,心忖道:這老人家,又說了句讓人接不了的話。隻是您就這麽當麵貶低自家兒孫,來誇讚我,讓我很為難啊。但也隻好又是幹笑不語。至於周通,想必已經習慣了爺爺的說話行事,倒是沒有什麽表情,想來應該是習慣了。
在了解到,皇帝已經授予張恪"尚書郎"之職後,周太公便也稍稍指點了他幾句,勉勵了一番。俄則,又想起一事,道:"敬之剛才說,我朝要努力提升製械之術。正好,過幾日,我欲往唐家拜訪,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同去啊?"
"周爺爺,說的是那個唐家?"
"嗯,正是那個唐家。"
"對唐家,小子自是心慕已久,若有機會,自然要去拜訪一下的。"
"嗬嗬,那好,到時,我讓明達去接你。"
張恪點頭致謝。人朝製械大家,唐家,確實值得去拜訪一下。不知這個能綿延千年的家族,又是怎樣的一番麵貌了!
張恪躬身行禮道:"小子張恪拜見周太師。"因為不知道如何稱唿合適,便隻好先稱唿他的榮銜,以示尊敬。
老人笑著擺了擺手,道:"我已是致仕多年,垂垂老矣,就不要再稱太師了,你就和通兒一般稱唿就好了。"
"是,周爺爺。"
"嗯。嗬嗬,其實敬之的情況我還是知道一些的。你寫的幾首詩詞我也都看過。不過,最讓老朽欣賞的,還是你在黑龍城做下的事情。這些年來,狼族屢次犯境,覬覦我朝之心,愈加猖獗,一味對其退讓,實不可取。你能麵對麵直斥狼王,這一點,我是認可的。"
張恪躬身謙遜道:"當日也是小子年少輕狂了。隻是那狼王,囂張跋扈,對欲滅我人族之意,毫無掩飾,令人憤慨。我人朝雖是禮儀之邦,但終究不可在敵人麵前,失去最起碼的血性,否則隻會令狼族更加猖狂無忌。正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也。"
周太公讚道:"好一句‘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哈哈哈,子興收了個好學生啊。通兒,去裏屋搬把椅子來,我要與敬之好好聊聊。"
周通連忙進屋,搬了把椅子出來,扶著周太公坐下。至於他們倆,在爺爺麵前,哪有他們坐的份兒。
周太公坐下後,看著張恪笑道:"敬之的老師,無論為官之道,還是為師之道,都隻算中人之資。卻沒想到,敬之不僅文采出眾,而且有勇有謀,智計百出,見解深刻。看來,劣竹還是可以出好筍的嘛!"
張恪和周通互望一眼,不敢吭聲:您老人家,可以這麽說,但我們可不敢接這茬。倆人也隻能幹笑不語。
好在,周太公也不再聊這事,轉而道:"狼族千年以來,一直便是我人朝大敵。為了防禦北方威脅,我朝每年都要花費巨量的銀錢和軍力。可是,有千日做賊的,哪有千日防賊的。曆朝曆代都有人想盡辦法想要徹底改變這個局麵,然而周而複始,這個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敬之對此,可有良策?"
張恪聞言,愣了一下。本來以為周太公見自己,不過聊聊天氣,嘮嘮家常而已。哪想到,老人家問了這麽大的一個題目。您老人家也說,這個問題千年以來,都沒有得到解決,我能有什麽辦法。但老人家既然問了,又不可不答。想了想後,張恪道:"小子倒不敢說有什麽良策。但依我看來:國之政,從大的方麵講,可分為內憂和外患。若我族內部始終能勵精圖治,團結一心,不斷進步,即便有外敵環伺,我們又有何懼。至於外患,周爺爺所慮者,狼族也。之前小子在北方遊曆過。倒是發現了一些事兒,例如:狼族在北境,實實是不得民心的,不僅和虎族等大族不和,其他小族也對其多有不滿,這就是可供利用之處;狼族四處侵略他族,大肆興兵,用兵不重道,不重民,不走正道,就失去了正義性,失道則寡助也;這些因素若能善加利用,將其轉化,成為狼族內憂,彼消則我漲。至於具體到戰場上,小子上過戰場,我以為我人族與狼族相比,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我們擅長製作器械上。我們應當在不斷改良,升級對敵兵器上不斷下功夫。我人族民間藏龍臥虎,當以政策調動,以利驅動,讓能工巧匠發揮才智和奇思妙想,不斷製作出更為精良有效的對敵利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便不增加兵力的情況下,也能借助精良的器械,增強普通兵士的戰鬥力。總結而言:強大自身,固守而立不敗之地;上兵代謀,其次伐交,在北境造勢,團結其他的族群,孤立狼族,削弱其勢,勢弱則可攻;伐兵攻之,善用我方優點,製造最好的兵器,則必勝之。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打仗說到底,還是看誰準備的更多更充分,與其擔心對方的威脅,不若自己做好準備,無恃敵之不來不攻,而恃己之無所待也。"
張恪所言,雖是泛泛而談,然而周太公卻聽得不住點頭。其實,人朝在應對北方威脅時,總體策略上還是以防禦為主,是被動的,每年為此花費的資金人力頗為巨大。而張恪所言,乃是在立足防守下,也尋求進攻。可進攻不是硬攻,如張恪所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要盡量造勢,削弱對方,力求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好的結果。這是比之前以防守為主的戰略思想更進一步的指導思路。然而,這是戰略思想的改變,哪怕隻是微小的改變,都是不容易做到的。畢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而,雖然認同張恪所言,然而周太公並不對此說什麽,不說他如今隻是賦閑在家,就算他還是朝堂部首,想要改變持續了多年的固有國策,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之所以問這個問題,主要還是為了考校一下周勃的這個學生。如今看來,張恪雖然年紀尚輕,但對邊境之事,必然是有過深度思考,而且並非閉門造車,想當然之言,而是結合了他在邊境所見所聞,思之所得的,這就很了不起了。
周太公歎了口氣,道:"敬之與明達年齡相仿,然而所思所想,比這個臭小子可是強太多了。也不怪,子興對你如此看重。"
張恪聞言,心忖道:這老人家,又說了句讓人接不了的話。隻是您就這麽當麵貶低自家兒孫,來誇讚我,讓我很為難啊。但也隻好又是幹笑不語。至於周通,想必已經習慣了爺爺的說話行事,倒是沒有什麽表情,想來應該是習慣了。
在了解到,皇帝已經授予張恪"尚書郎"之職後,周太公便也稍稍指點了他幾句,勉勵了一番。俄則,又想起一事,道:"敬之剛才說,我朝要努力提升製械之術。正好,過幾日,我欲往唐家拜訪,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同去啊?"
"周爺爺,說的是那個唐家?"
"嗯,正是那個唐家。"
"對唐家,小子自是心慕已久,若有機會,自然要去拜訪一下的。"
"嗬嗬,那好,到時,我讓明達去接你。"
張恪點頭致謝。人朝製械大家,唐家,確實值得去拜訪一下。不知這個能綿延千年的家族,又是怎樣的一番麵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