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裏的氣氛有些沉悶,大舅陰著臉不說話,主持分家的話事人是大姥爺。
趙大海手裏拿著一疊紙,表情嚴肅。
大姥爺目光複雜的看著郭向北母子。半晌,才歎了口氣道:
“冬梅你今年三十八,從四五年到五九年,再從六七年到現在。你和我們在一個鍋裏吃了二十五年,咱們雖然不是嫡親卻也和真正的親人沒有什麽區別,我是從心裏把你當親生女兒一樣。小時候雖然窮卻也沒餓著你。這些年你們受了不少苦,我都知道。可我老了啊,有些事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趙冬梅聽到大姥爺這些話,點點滴滴迴憶浮起,一下子眼睛就酸了......眼淚珠子連著串的往下掉。
“向北......一晚上,你就長大了。早上我還以為你粘了不幹淨的東西,想著讓你大舅去請老瞎子給你驅驅邪。沒想到你是真的一眨眼就長大了!”
大姥爺渾濁的眼神看著他,又歎了口氣道:“老嘍,晚上都看不清你臉了。以後好好照顧你媽,以前姥爺說不準,可現在姥爺知道你是個有出息的,以後有機會幫襯你那兩個沒出息的哥哥一把。你也別記恨他們,他倆都是糊塗蛋子,這一輩子就隻能麵朝黃土背朝天,走不出這塊地。行了不說了,大海你算賬吧。”
說罷,拿起自己的旱煙鍋子吧唧吧唧抽了起來。
他說的很誠懇很真實,郭向北心中驚訝大姥爺的識人精準,不論對是趙滿倉兄弟還是對他的未來簡直是一針見血。
趙滿倉當了一輩子農民,趙滿屯雖然當了工人,可沒等到九十年代下崗便因為工廠破產重新迴到農村。
而他自己,如果不是重生必定還是和上一世一樣,雖然走出了這片土地卻一輩子過得憋屈苦悶,最終孤老病床。
太厲害了!大姥爺這個退休的村支書竟然有這等精準的判斷力。
趙大海翻開賬本,咳咳兩聲說道:
“冬梅你和向北是六七年八月到的趙家村,八月底落的戶,生產隊從九月給你算的工分。當時婦女同誌工分是8分,拋去因為天氣原因不上工外,工九月到十一月你都是滿工分,十二月有三天沒工分,其他滿工分。年底一共是708個工分,一工分一分。分粗糧80斤,錢一塊六毛三分。”
“六八年一月滿工分,二月滿工分,三月滿工分......全年...全勤?\"
念到這裏趙大海不由的瞪大眼睛,他那時還是普通社員對這不太了解,隻是震驚的看了眼趙冬梅,似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竟然有人能全年全勤。
大姥爺歎了口氣插話道:“是全勤。六九、七一年也都是全勤。冬梅和向北落戶占口糧很多人有意見,為了堵上一些人的嘴,冬梅那幾年拚了命的幹,要不是很多社員有意見,我早就給她報勞動模範了。那幾年她是真的苦......大海你繼續。”
“六八年全年2782工分,分粗糧500斤,油五斤,折錢3塊五毛。”
“六九年..........2704工分,分粗糧500斤,油五斤,折錢2塊七毛四分。”
“七零年..........2422工分,分粗糧450斤,油五斤,折錢五毛六。”
“七一年.........”
這裏的粗糧可不是玉米,穀子之類,而是混合著大量的土豆紅薯一起平均下來的。每年根據收成不同價格也不同,所有不能按照當時粗糧一斤一毛錢的價格來算。
郭向北看著低頭擦眼淚的母親,心疼的要命。那些年母親拚命幹活,晚上躺在炕上累的都起不來。早上一大早天沒亮又起床做飯,日複一日,除了下雨下雪幾乎沒有歇過一天。
他輕輕把腦袋靠在母親肩膀,耳朵聽著趙大海的報賬聲,這些賬和母親記得不差分毫。
“向北......261工分,分粗糧62斤。”
.......
郭向北從七一年開始算的工分,那是他十一歲。因為落戶時年齡寫大了三歲,所以是十四歲。別人家的孩子從十歲就可以跟著上工掙點工分,一分兩分的,而他卻一直被排斥,比別的小孩晚了三四年時間。
從賬上能明顯看出,他和母親的工分都換了糧食,幾乎沒有多錢。但他可以肯定這是劉春花的算計......
“七四年,冬梅共3662工分,分粗糧600斤,油五斤,折錢四塊七毛一分;向北,1287工分,分粗糧200斤,折錢三毛一。”
..............
從七四年開始,公社為了響應“男女平等”,婦女提升到10個工分,和男社員一樣水平。七六年再次提出勞動模範加工分,提到了12個工分。
“我算了一下,冬梅到去年為止一共個工分,不算口糧折錢十五塊三毛七分。向北8365個工分,不算口糧折錢...嗯,三塊四毛一分。老支書你看?”
郭向北很慚愧,母親的工分是他的四倍。
大姥爺直了直腰,放下煙鍋子道:“冬梅,向北,你們心裏大概也有個數。對這賬有意見沒?”
趙冬梅搖了搖頭,郭向北道:“賬沒差,我們沒有意見。”
大姥爺點點頭看向大舅:“口糧先不說,把折的錢給向北。”
大舅看了眼趙大海,趙大海算了一下道:“冬梅和向北一共折錢十八塊七毛八分。”
大舅從懷裏取出一疊錢數了數放在桌子上沒說話,郭向北能看出來他在壓抑著自己的情緒。
一天時間內兒子和老婆被外甥打了,放在誰身上都受不了,不要說他還是村支書,簡直丟臉丟到家。
“錢糧算完了,下麵說這兩孔窯洞。其實也沒啥說的,這兩孔窯洞四五年就賣給了老三,錢我當時收了,這窯洞自然就是你們的。”
“我有意見,其他的可以窯洞不行!四五年他雖然給了十二塊大洋,四九年他們在京城買房,你偷偷把那些大洋換了錢給他遞了過去別以為我不知道!”
大舅突然冷著臉插話,說出一句讓趙冬梅和郭向北大吃一驚的話來。
趙大海手裏拿著一疊紙,表情嚴肅。
大姥爺目光複雜的看著郭向北母子。半晌,才歎了口氣道:
“冬梅你今年三十八,從四五年到五九年,再從六七年到現在。你和我們在一個鍋裏吃了二十五年,咱們雖然不是嫡親卻也和真正的親人沒有什麽區別,我是從心裏把你當親生女兒一樣。小時候雖然窮卻也沒餓著你。這些年你們受了不少苦,我都知道。可我老了啊,有些事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趙冬梅聽到大姥爺這些話,點點滴滴迴憶浮起,一下子眼睛就酸了......眼淚珠子連著串的往下掉。
“向北......一晚上,你就長大了。早上我還以為你粘了不幹淨的東西,想著讓你大舅去請老瞎子給你驅驅邪。沒想到你是真的一眨眼就長大了!”
大姥爺渾濁的眼神看著他,又歎了口氣道:“老嘍,晚上都看不清你臉了。以後好好照顧你媽,以前姥爺說不準,可現在姥爺知道你是個有出息的,以後有機會幫襯你那兩個沒出息的哥哥一把。你也別記恨他們,他倆都是糊塗蛋子,這一輩子就隻能麵朝黃土背朝天,走不出這塊地。行了不說了,大海你算賬吧。”
說罷,拿起自己的旱煙鍋子吧唧吧唧抽了起來。
他說的很誠懇很真實,郭向北心中驚訝大姥爺的識人精準,不論對是趙滿倉兄弟還是對他的未來簡直是一針見血。
趙滿倉當了一輩子農民,趙滿屯雖然當了工人,可沒等到九十年代下崗便因為工廠破產重新迴到農村。
而他自己,如果不是重生必定還是和上一世一樣,雖然走出了這片土地卻一輩子過得憋屈苦悶,最終孤老病床。
太厲害了!大姥爺這個退休的村支書竟然有這等精準的判斷力。
趙大海翻開賬本,咳咳兩聲說道:
“冬梅你和向北是六七年八月到的趙家村,八月底落的戶,生產隊從九月給你算的工分。當時婦女同誌工分是8分,拋去因為天氣原因不上工外,工九月到十一月你都是滿工分,十二月有三天沒工分,其他滿工分。年底一共是708個工分,一工分一分。分粗糧80斤,錢一塊六毛三分。”
“六八年一月滿工分,二月滿工分,三月滿工分......全年...全勤?\"
念到這裏趙大海不由的瞪大眼睛,他那時還是普通社員對這不太了解,隻是震驚的看了眼趙冬梅,似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竟然有人能全年全勤。
大姥爺歎了口氣插話道:“是全勤。六九、七一年也都是全勤。冬梅和向北落戶占口糧很多人有意見,為了堵上一些人的嘴,冬梅那幾年拚了命的幹,要不是很多社員有意見,我早就給她報勞動模範了。那幾年她是真的苦......大海你繼續。”
“六八年全年2782工分,分粗糧500斤,油五斤,折錢3塊五毛。”
“六九年..........2704工分,分粗糧500斤,油五斤,折錢2塊七毛四分。”
“七零年..........2422工分,分粗糧450斤,油五斤,折錢五毛六。”
“七一年.........”
這裏的粗糧可不是玉米,穀子之類,而是混合著大量的土豆紅薯一起平均下來的。每年根據收成不同價格也不同,所有不能按照當時粗糧一斤一毛錢的價格來算。
郭向北看著低頭擦眼淚的母親,心疼的要命。那些年母親拚命幹活,晚上躺在炕上累的都起不來。早上一大早天沒亮又起床做飯,日複一日,除了下雨下雪幾乎沒有歇過一天。
他輕輕把腦袋靠在母親肩膀,耳朵聽著趙大海的報賬聲,這些賬和母親記得不差分毫。
“向北......261工分,分粗糧62斤。”
.......
郭向北從七一年開始算的工分,那是他十一歲。因為落戶時年齡寫大了三歲,所以是十四歲。別人家的孩子從十歲就可以跟著上工掙點工分,一分兩分的,而他卻一直被排斥,比別的小孩晚了三四年時間。
從賬上能明顯看出,他和母親的工分都換了糧食,幾乎沒有多錢。但他可以肯定這是劉春花的算計......
“七四年,冬梅共3662工分,分粗糧600斤,油五斤,折錢四塊七毛一分;向北,1287工分,分粗糧200斤,折錢三毛一。”
..............
從七四年開始,公社為了響應“男女平等”,婦女提升到10個工分,和男社員一樣水平。七六年再次提出勞動模範加工分,提到了12個工分。
“我算了一下,冬梅到去年為止一共個工分,不算口糧折錢十五塊三毛七分。向北8365個工分,不算口糧折錢...嗯,三塊四毛一分。老支書你看?”
郭向北很慚愧,母親的工分是他的四倍。
大姥爺直了直腰,放下煙鍋子道:“冬梅,向北,你們心裏大概也有個數。對這賬有意見沒?”
趙冬梅搖了搖頭,郭向北道:“賬沒差,我們沒有意見。”
大姥爺點點頭看向大舅:“口糧先不說,把折的錢給向北。”
大舅看了眼趙大海,趙大海算了一下道:“冬梅和向北一共折錢十八塊七毛八分。”
大舅從懷裏取出一疊錢數了數放在桌子上沒說話,郭向北能看出來他在壓抑著自己的情緒。
一天時間內兒子和老婆被外甥打了,放在誰身上都受不了,不要說他還是村支書,簡直丟臉丟到家。
“錢糧算完了,下麵說這兩孔窯洞。其實也沒啥說的,這兩孔窯洞四五年就賣給了老三,錢我當時收了,這窯洞自然就是你們的。”
“我有意見,其他的可以窯洞不行!四五年他雖然給了十二塊大洋,四九年他們在京城買房,你偷偷把那些大洋換了錢給他遞了過去別以為我不知道!”
大舅突然冷著臉插話,說出一句讓趙冬梅和郭向北大吃一驚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