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藏南線-趕牛節
神豪:身價萬億,旅遊簽到全世界 作者:久九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晨光下,乃村村民把自家的犛牛牽入草地,犛牛脖子上的銅鈴聲由遠而近,叮鐺叮鐺。
四周的青稞地在晨光中發出翠綠色的光芒。
穆野和寧萱兒坐在路邊,靜靜的欣賞這一幅美景,沒有喧囂,令人沉醉。
村民的院子裏,有老阿媽在用古老的織布機織布,用的是犛牛毛做成的毛線。
村子裏的孩子們見過不少遊客,一點不怕生人,跑了過來,在穆野和寧萱兒的身邊玩耍 ,髒兮兮的衣服和小臉不失可愛的童真,就算語言不通也不影響交流。
寧萱兒與他們玩了好一會,教他們說漢語:
“謝謝。”
“你好。”
“好好學習。”
聽到他們用稚嫩的童音重複說漢話,穆野覺得很有趣,給他們照了好多相。
寧萱兒把隨身帶著的巧克力分給孩子們,他們會用剛學會的漢語表達感謝。
早飯吃的是酥油茶和蕎麥餅,還有雞蛋和蔬菜。
藏民家吃得都比較簡單,住在誰家就在誰家吃飯,每人每餐25元,價格基本相同。
孫麗和鄧曹對女主人阿瓦家的牛圈比較感興趣。
“那頭牛的肚子好大啊,是不是懷孕了?”孫麗指著牛圈裏麵的牛對鄧曹說。
“懷了幾個月了吧。”鄧曹看過去迴了一句。
阿瓦走了過來,她高興的指著一頭牛,伸出了三個指頭。
孫麗一看就明白了,牛的肚子大大的,意思是懷了三隻。
她又指向了另外兩頭牛,都伸出了二個指頭 。
孫麗點點頭,還有兩頭牛分別懷了兩隻小牛。
三頭牛懷了七頭小牛。
阿瓦笑得很開心,她家即將迎來七頭小牛。
牧牛是乃村村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六畜興旺意味著全家的收入會大幅增長。
今天穆野他們正好趕上了村裏的節日,趕犛牛的日子。
家家戶戶都在院子裏點燃了鬆枝,整個村莊煙霧繚繞 。
一大早,女主人阿瓦換上了較新的衣服,炒菜,烙餅,裝了一筐好吃的,隨後端出了裝有麵粉的盤子和裝有酥油的碗放在一個大木盆裏。
穆野看著她出門前用手指將酥油抹在廚房的圓柱上一些,默默的祈禱,然後與和穆野四人一起走出了家門。
準備完畢,女主人阿瓦端著裝有麵粉的盤子帶著他們一起興衝衝的趕往牛圈,去參加趕犛牛節!
趕犛牛出發前,要在犛牛的頭上栓上紅纓,在脖子上戴個銅鈴。
“這是幹什麽用的呢?”孫麗好奇問。
“這是為了防止牛走丟而弄上去的。”阿瓦用生硬的漢語說。
“嗯,這主意不錯。”穆野點頭附和。
出發的時候,阿瓦站在大門口,將麵粉逐個撒在犛牛和人的身上,遊客也不例外,寓意吉祥平安的麵粉,沾在身上也沾了吉祥之氣。
走出村莊,站在山崗上一看,原來全村的牛都一起過來了, 家家戶戶都趕著犛牛,抗著竹條經幡,浩浩蕩蕩的隊伍像一條長龍一樣向山上走去。
有村民跟穆野說今天是村裏每年一次的犛牛轉場活動,是將全村的犛牛趕向夏季的牧場。
人們都穿得很幹淨,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小孩,臉上掛滿了笑容,人人心情愉快,精神昂揚。
隊伍行走在半山腰的一條羊場小道上,這是多少年來藏民踩出的通向夏季牧場的小路,隻有人和犛牛能行走。
穆野往下一看,山下就是萬丈峽穀,深不見底。
往下看了一眼就不敢再看了。
“好高啊!”寧萱兒也驚唿出聲。
孫麗和鄧曹也在看了一眼後倒吸一口涼氣,趕緊撤迴腦袋,不敢多看,不然腿會發抖。
抬頭一望,隻見對麵是幾座高聳入雲的雪山,山體陡峭如刀削斧鑿一般,山頂白雪皚皚,白雪覆蓋著整個山頭。山上積雪反射陽光,形成一道七彩光芒,耀眼異常。
而小路的另一邊。
盛開著的高山杜鵑花開滿了山穀,伴隨著這龐大隊伍前行,山穀中不時傳來陣陣清脆婉轉的鳥鳴聲,不知名的鳥兒跟隨浩浩蕩蕩的隊伍在歌唱,一派生機勃勃!
高山杜鵑原產中國西南地區,花期盛放之時漫山遍野燦爛無邊,如雲霞一般美得不可方物。據說是大約18世紀時高山杜鵑出現在歐洲,被改良後的品種優勢明顯,瞬間吸引無數人的眼球,曾一度引起歐洲貴族栽種熱潮,還被譽為花中貴族。
紅的,白的,紫的高山杜鵑開得正旺,將山穀映得一片通紅,給這座美麗而神秘的地方增添了無限生機。
有藏民經過路邊的一個小亭子時說“觀音菩薩“” ,然後雙手合一虔誠叩拜。
穆野看見地上有一個手印,知道這是藏民們崇拜的觀世音菩薩的手印。
隨後也拜了拜,祈願菩薩保佑平安順利。
寧萱兒,鄧曹夫婦經過的時候也都學著藏民的樣子拜了拜。
一位藏族婦女身後背著大籮筐,裏麵裝滿了東西,一看就不輕。
穆野饒有興趣的上去試了試重量,起碼三十斤,這重量把幾人都嚇了一跳,沒想到這女人這麽有力氣,居然扛得下這麽重的擔子!
鄧曹也湊上來想背一會,可是他花了好大的力氣才把筐搬起來,藏族婦女和孫麗都笑彎了腰。
看來生活在山穀裏的藏民真是不簡單啊!
將近徒步走了兩個小時,鄧曹、孫麗和寧萱兒都感覺體力消耗大,不時停下來休息喝水。
背東西的婦女和小孩都走到了他們的前麵,一會就不見了蹤影。
現在穆野,寧萱兒,鄧曹,孫麗四人已經跟不上隊伍了。
城裏人缺乏鍛煉,身體素質自然不比山裏人。
這點體力消耗對穆野現在的身體來說不算什麽,但為了照顧同伴的步伐也放慢了腳步。
又走了一會,他們覺得有些不對勁,前後都看不見人,腳下也沒有犛牛走過的痕跡。
“我們走錯路了,趕牛的人呢?”鄧曹驚覺道。
“趕緊倒迴去吧。”孫麗建議。
四人立即原路返迴,可是,山上除了這條小路沒有其他的路。
牧民們都趕著犛牛走遠了,而且山裏手機還沒有信號。
他們真有些著急了,如果找不到人帶路,牧場是去不了了,隻能前功盡棄返迴村子裏。
正在這時,就聽到遠處傳來了悅耳的銅鈴聲。
“叮鈴鈴鈴......”
“有牛!”寧萱兒驚喜道。
果然,等了一會,兩頭落後的犛牛慢悠悠的走了上來,它們邊走邊悠閑的吃草,然後從下麵兩棵樹的中間走了過去。
“咱們跟著它們走。”穆野指了指那兩頭牛。
幾人趕緊跟上,全都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看到犛牛第一次覺得有種親切的感覺。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跟著兩頭犛牛穿過這幾顆樹,穆野從裸露的石頭間看見了很多犛牛剛走過的蹄印,明顯是之前經過的犛牛群留下的。
沒有想到犛牛會這樣的聰明,它們竟然記得去年走過的路。
老馬識途,老牛也認路。
幾人出了樹林就看見了不遠處的炊煙。
到牧場了!
這時,穆野才知道了主人為牛帶上銅鈴不光是找牛的一個途徑,反過來牛也能指引迷路的人走迴正確的道路。
經過三個半小時的跋涉終於到了牧場,風景美不勝收。
從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匯成了一條清澈的河流,從山腳下流過,雪山又倒映在河水之中,河兩邊是一簇簇綠油油的草甸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
綠絨絨的草地像地毯一樣伸延到了遠處的山坡上。牧民們居住的石頭小屋散落在岸邊的綠地上,牧人正趕著犛牛悠閑地散步,給牧場即增添了美感也添加了許多人氣。
這裏就是牛羊放牧的好地方,夏季牧場。
穆野幾人到了不久,村裏的婦女就個個都背著特大的鋁鍋和銅罐來到了牧場,裏麵還裝了滿滿的食物,原來她們是運送後勤物資的主力。
這些乃村的婦女們背著大鍋,在崎嶇難行的山路上行走了3個多小時到達了牧場。
太不可思議了,這麽遠的山路,這麽重的大鍋,是靠什麽樣的毅力才能背的動!
穆野在她們身上,看到的是藏族婦女們的勤勞!
牧民們開始清理居住地,有的石頭房子倒塌了,大家一起幫助修複,忙的熱火朝天。
穆野仔細的打量了一下他們要居住一整個夏天的石屋,牆是用大塊的石頭疊起來的,鬆樹的樹幹當作屋頂支架,房頂就是一層簡易的塑料布遮蓋。
他低頭彎著腰走了進去,裏麵很低矮,牆壁四處透光也透風,多數空間還要留出來給老弱病殘的犛牛遮風擋雨。
沒有床,隻在地上鋪了一條他們背來的皮褥子。
這樣的居住條件對牧民來說太艱苦了。
孫麗忙著給孩子們拍照,並答應他們迴到北京把照片洗好就給他們寄過來。
孩子們都非常的高興。
穆野參觀完石屋從裏麵走出來,看見牧民們正邊幹活邊喝著青稞酒,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有位牧民拿著個小收音機在聽廣播,臉上的笑容無比燦爛,他告訴穆野這可是他在牧場最好夥伴!陪他度過漫長的夏季。
抬頭遠望,天空湛藍,雪山綠地,鮮花和犛牛,在他們簡樸的生活中,有牛奶,青稞酒,奶茶,有蕎麥餅,這一切讓他們很滿足,乃村的牧民幸福指數是非常高的。
四周的青稞地在晨光中發出翠綠色的光芒。
穆野和寧萱兒坐在路邊,靜靜的欣賞這一幅美景,沒有喧囂,令人沉醉。
村民的院子裏,有老阿媽在用古老的織布機織布,用的是犛牛毛做成的毛線。
村子裏的孩子們見過不少遊客,一點不怕生人,跑了過來,在穆野和寧萱兒的身邊玩耍 ,髒兮兮的衣服和小臉不失可愛的童真,就算語言不通也不影響交流。
寧萱兒與他們玩了好一會,教他們說漢語:
“謝謝。”
“你好。”
“好好學習。”
聽到他們用稚嫩的童音重複說漢話,穆野覺得很有趣,給他們照了好多相。
寧萱兒把隨身帶著的巧克力分給孩子們,他們會用剛學會的漢語表達感謝。
早飯吃的是酥油茶和蕎麥餅,還有雞蛋和蔬菜。
藏民家吃得都比較簡單,住在誰家就在誰家吃飯,每人每餐25元,價格基本相同。
孫麗和鄧曹對女主人阿瓦家的牛圈比較感興趣。
“那頭牛的肚子好大啊,是不是懷孕了?”孫麗指著牛圈裏麵的牛對鄧曹說。
“懷了幾個月了吧。”鄧曹看過去迴了一句。
阿瓦走了過來,她高興的指著一頭牛,伸出了三個指頭。
孫麗一看就明白了,牛的肚子大大的,意思是懷了三隻。
她又指向了另外兩頭牛,都伸出了二個指頭 。
孫麗點點頭,還有兩頭牛分別懷了兩隻小牛。
三頭牛懷了七頭小牛。
阿瓦笑得很開心,她家即將迎來七頭小牛。
牧牛是乃村村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六畜興旺意味著全家的收入會大幅增長。
今天穆野他們正好趕上了村裏的節日,趕犛牛的日子。
家家戶戶都在院子裏點燃了鬆枝,整個村莊煙霧繚繞 。
一大早,女主人阿瓦換上了較新的衣服,炒菜,烙餅,裝了一筐好吃的,隨後端出了裝有麵粉的盤子和裝有酥油的碗放在一個大木盆裏。
穆野看著她出門前用手指將酥油抹在廚房的圓柱上一些,默默的祈禱,然後與和穆野四人一起走出了家門。
準備完畢,女主人阿瓦端著裝有麵粉的盤子帶著他們一起興衝衝的趕往牛圈,去參加趕犛牛節!
趕犛牛出發前,要在犛牛的頭上栓上紅纓,在脖子上戴個銅鈴。
“這是幹什麽用的呢?”孫麗好奇問。
“這是為了防止牛走丟而弄上去的。”阿瓦用生硬的漢語說。
“嗯,這主意不錯。”穆野點頭附和。
出發的時候,阿瓦站在大門口,將麵粉逐個撒在犛牛和人的身上,遊客也不例外,寓意吉祥平安的麵粉,沾在身上也沾了吉祥之氣。
走出村莊,站在山崗上一看,原來全村的牛都一起過來了, 家家戶戶都趕著犛牛,抗著竹條經幡,浩浩蕩蕩的隊伍像一條長龍一樣向山上走去。
有村民跟穆野說今天是村裏每年一次的犛牛轉場活動,是將全村的犛牛趕向夏季的牧場。
人們都穿得很幹淨,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小孩,臉上掛滿了笑容,人人心情愉快,精神昂揚。
隊伍行走在半山腰的一條羊場小道上,這是多少年來藏民踩出的通向夏季牧場的小路,隻有人和犛牛能行走。
穆野往下一看,山下就是萬丈峽穀,深不見底。
往下看了一眼就不敢再看了。
“好高啊!”寧萱兒也驚唿出聲。
孫麗和鄧曹也在看了一眼後倒吸一口涼氣,趕緊撤迴腦袋,不敢多看,不然腿會發抖。
抬頭一望,隻見對麵是幾座高聳入雲的雪山,山體陡峭如刀削斧鑿一般,山頂白雪皚皚,白雪覆蓋著整個山頭。山上積雪反射陽光,形成一道七彩光芒,耀眼異常。
而小路的另一邊。
盛開著的高山杜鵑花開滿了山穀,伴隨著這龐大隊伍前行,山穀中不時傳來陣陣清脆婉轉的鳥鳴聲,不知名的鳥兒跟隨浩浩蕩蕩的隊伍在歌唱,一派生機勃勃!
高山杜鵑原產中國西南地區,花期盛放之時漫山遍野燦爛無邊,如雲霞一般美得不可方物。據說是大約18世紀時高山杜鵑出現在歐洲,被改良後的品種優勢明顯,瞬間吸引無數人的眼球,曾一度引起歐洲貴族栽種熱潮,還被譽為花中貴族。
紅的,白的,紫的高山杜鵑開得正旺,將山穀映得一片通紅,給這座美麗而神秘的地方增添了無限生機。
有藏民經過路邊的一個小亭子時說“觀音菩薩“” ,然後雙手合一虔誠叩拜。
穆野看見地上有一個手印,知道這是藏民們崇拜的觀世音菩薩的手印。
隨後也拜了拜,祈願菩薩保佑平安順利。
寧萱兒,鄧曹夫婦經過的時候也都學著藏民的樣子拜了拜。
一位藏族婦女身後背著大籮筐,裏麵裝滿了東西,一看就不輕。
穆野饒有興趣的上去試了試重量,起碼三十斤,這重量把幾人都嚇了一跳,沒想到這女人這麽有力氣,居然扛得下這麽重的擔子!
鄧曹也湊上來想背一會,可是他花了好大的力氣才把筐搬起來,藏族婦女和孫麗都笑彎了腰。
看來生活在山穀裏的藏民真是不簡單啊!
將近徒步走了兩個小時,鄧曹、孫麗和寧萱兒都感覺體力消耗大,不時停下來休息喝水。
背東西的婦女和小孩都走到了他們的前麵,一會就不見了蹤影。
現在穆野,寧萱兒,鄧曹,孫麗四人已經跟不上隊伍了。
城裏人缺乏鍛煉,身體素質自然不比山裏人。
這點體力消耗對穆野現在的身體來說不算什麽,但為了照顧同伴的步伐也放慢了腳步。
又走了一會,他們覺得有些不對勁,前後都看不見人,腳下也沒有犛牛走過的痕跡。
“我們走錯路了,趕牛的人呢?”鄧曹驚覺道。
“趕緊倒迴去吧。”孫麗建議。
四人立即原路返迴,可是,山上除了這條小路沒有其他的路。
牧民們都趕著犛牛走遠了,而且山裏手機還沒有信號。
他們真有些著急了,如果找不到人帶路,牧場是去不了了,隻能前功盡棄返迴村子裏。
正在這時,就聽到遠處傳來了悅耳的銅鈴聲。
“叮鈴鈴鈴......”
“有牛!”寧萱兒驚喜道。
果然,等了一會,兩頭落後的犛牛慢悠悠的走了上來,它們邊走邊悠閑的吃草,然後從下麵兩棵樹的中間走了過去。
“咱們跟著它們走。”穆野指了指那兩頭牛。
幾人趕緊跟上,全都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看到犛牛第一次覺得有種親切的感覺。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跟著兩頭犛牛穿過這幾顆樹,穆野從裸露的石頭間看見了很多犛牛剛走過的蹄印,明顯是之前經過的犛牛群留下的。
沒有想到犛牛會這樣的聰明,它們竟然記得去年走過的路。
老馬識途,老牛也認路。
幾人出了樹林就看見了不遠處的炊煙。
到牧場了!
這時,穆野才知道了主人為牛帶上銅鈴不光是找牛的一個途徑,反過來牛也能指引迷路的人走迴正確的道路。
經過三個半小時的跋涉終於到了牧場,風景美不勝收。
從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匯成了一條清澈的河流,從山腳下流過,雪山又倒映在河水之中,河兩邊是一簇簇綠油油的草甸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
綠絨絨的草地像地毯一樣伸延到了遠處的山坡上。牧民們居住的石頭小屋散落在岸邊的綠地上,牧人正趕著犛牛悠閑地散步,給牧場即增添了美感也添加了許多人氣。
這裏就是牛羊放牧的好地方,夏季牧場。
穆野幾人到了不久,村裏的婦女就個個都背著特大的鋁鍋和銅罐來到了牧場,裏麵還裝了滿滿的食物,原來她們是運送後勤物資的主力。
這些乃村的婦女們背著大鍋,在崎嶇難行的山路上行走了3個多小時到達了牧場。
太不可思議了,這麽遠的山路,這麽重的大鍋,是靠什麽樣的毅力才能背的動!
穆野在她們身上,看到的是藏族婦女們的勤勞!
牧民們開始清理居住地,有的石頭房子倒塌了,大家一起幫助修複,忙的熱火朝天。
穆野仔細的打量了一下他們要居住一整個夏天的石屋,牆是用大塊的石頭疊起來的,鬆樹的樹幹當作屋頂支架,房頂就是一層簡易的塑料布遮蓋。
他低頭彎著腰走了進去,裏麵很低矮,牆壁四處透光也透風,多數空間還要留出來給老弱病殘的犛牛遮風擋雨。
沒有床,隻在地上鋪了一條他們背來的皮褥子。
這樣的居住條件對牧民來說太艱苦了。
孫麗忙著給孩子們拍照,並答應他們迴到北京把照片洗好就給他們寄過來。
孩子們都非常的高興。
穆野參觀完石屋從裏麵走出來,看見牧民們正邊幹活邊喝著青稞酒,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有位牧民拿著個小收音機在聽廣播,臉上的笑容無比燦爛,他告訴穆野這可是他在牧場最好夥伴!陪他度過漫長的夏季。
抬頭遠望,天空湛藍,雪山綠地,鮮花和犛牛,在他們簡樸的生活中,有牛奶,青稞酒,奶茶,有蕎麥餅,這一切讓他們很滿足,乃村的牧民幸福指數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