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朝議 災荒
綜武:我身邊的高手太多 作者:天上的石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元殿。
“丞相大人,你將現在我朝三州七郡的情況,和大家說一下。”
大夏王朝的皇上李上元,並沒有第一時間召喚沈落白,而是淡淡的看了一眼滿朝文武。
“是,皇上。”
丞相景盛公先是躬身施了一禮,然後才看向各位大臣。
“我朝得上天和皇上庇佑,曆年都算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雖有小災,卻是並無大礙。”
“但是近些年,在幽州贛西、冀北,荊州衛城、建良幾郡,卻是連連遭遇天災,今年更是遭逢大旱,農田近乎顆粒無收。”
“周圍郡縣亦是餘糧不足,難以馳援。”
“導致兩郡百姓饑餓難忍,很多都以食草木為生,甚至很多地方都已經出現了餓死之人。”
“另外,在江州洛水郡,河口因連綿大雨決堤,雖連年修繕,卻依舊難以完全遏製。”
“就在前不久,其多處河口再次被雨勢衝開。”
“洛水郡前幾日已經向朝廷奏報,申請賑災災銀......”
丞相景盛公是文官之首,也是位極人臣。
說出的話自然份量極重。
而當其說完之後,朝堂之上都是一片安靜......
......
“我大夏雖然以武立國,但百姓卻是我大夏根基。”
“如今,如此多的大夏子民陷入困境,這是朕的失責,也是諸位的失責。”
“此次朝議,希望諸位愛卿能廣獻良策,救萬民於水火。”
李上元語氣肅穆的說道。
“皇上日理萬機,卻是仍不忘憂國憂民,實在是我大夏之幸。”
“三州七郡,多是遭遇天災,與吾皇無關。”
“此事都是我等督導不利,皇上萬萬不可自責。”
聽到李上元所說之後,朝堂中的各位大臣都是誠惶誠恐,紛紛低首說道......
......
“好了,朕要的是良策,不是馬屁。”
揮了揮手,李上元直接說道。
“嗯,光祿大夫元芳,你怎麽看?”
左右環顧,李上元直接點名了。
隨後,一個身形略胖、滿臉白淨的人,趕緊快步走了出來。
光祿大夫是皇帝近臣,並沒有固定職務,職能是為皇上出謀劃策、依皇帝詔命行事,又叫資政大夫,官至正三品。
“皇上,幽州、荊州兩州郡縣非常多,人口也頗為稠密,周圍州郡糧食又不足,想要從其它處運送糧食非常艱難。”
“或許......可以讓幽州、荊州兩州的百姓,暫時離開居住之地,向周圍州郡遷移逃荒。”
“這樣或許可以盡快幫助兩州百姓脫離饑餓......”
元芳不愧是資政大夫,隻是眼珠一轉,便提出了一個可行性建議。
隻不過,在聽到‘元芳的看法’之後,沈落白卻是嘴角一撇......
......
這個資政大夫說出的方法,聽似有些道理,但是實則根本行不通。
大夏地大物博。
足足有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二個郡城,以及數以千計的村縣。
每一個州的麵積都超過數萬平方公裏。
而這個世界,又沒有什麽像樣的交通工具。
兩州之地的百姓,如果想要離開居住之地到周圍州郡,就隻能依靠走路。
這種方法,就算是給他們半年都不可能脫離災荒之地。
到時候恐怕除了那些擁有車馬的上層人物,普通百姓早就餓死街頭了......
......
“詹事府詹事,你的意見呢?”
李上元對元芳的話不置可否,轉而再次問向了另一個人。
“迴皇上。”
“屬下認為...元芳大人的話有些道理,但是卻不需要如此。”
“幽州、荊州兩州郡縣雖然遭遇災害,但是屬下認為丞相大人講的‘以食草木為生’,是否有些誇張了?”
“畢竟誰家還沒有幾十兩銀子和牛馬牲畜?”
“沒有糧食吃,可以暫時以牛馬充饑麽。”
“兩州百姓完全有時間,等到我們調配糧食過去。”
詹事府詹事信誓旦旦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
臥槽。
這說的是人話麽?
誰家還沒有幾十兩銀子和牛馬牲畜?
這說話怎麽那麽像...專家......
聽聞此人的意見之後,沈落白腦海中不由迴憶起上一世,某位專家說過‘誰家還沒有幾十萬存款’的經典語錄。
迴想到自己爺爺沈太叔經常救濟百姓,再對比這些朝廷官員,沈落白不由有些無語。
繼詹事府詹事之後,禦史大夫、按察使、通政司通政使等人也都紛紛獻策。
不過卻都沒有說出什麽所以然來。
而至於嚴家、古家、南舒、北辰等各大家族之人,卻是從始至終都沒有表態......
......
“戶部尚書沈大人,你主管我大夏錢糧。”
“有關於幽州、荊州、江州受災之事,你有何看法?”
在朝廷內各大臣的聲音逐漸迴落之後,始終麵無表情的李上元,才終於目光一閃,看向了沈太叔......
......
“迴稟皇上,微臣以為諸位大人所說,都有些不妥。”
“如今我大夏雖然國力日盛,但是很多百姓卻仍處於貧困之中。”
“大災之年,就更是如此。”
“又何來牛馬充饑之說?”
“據微臣所知,現在幽州、荊州餓死的人,已經數以萬計,難民不計其數。”
“而江州堤壩決堤,也同樣危及數以萬計百姓的生命。”
“為今之計,隻有先命各地府衙開倉放糧,以解百姓於水火。”
“同時請皇上立刻下令,撥出賑災之款和糧食,以最快的速度修繕河堤,賑濟災民。”
沈太叔是從底層上來的,對民間疾苦多有了解。
在這一點上,與之前的光祿大夫、詹事府詹事等人完全不同......
......
“哼,沈尚書。”
“如今三洲之災,或許不容忽視。”
“但是也沒有你說的這麽嚴重吧?”
聽到沈太叔的話,光祿大夫元芳頓時臉色一沉,不悅的說道。
“不錯,尚書大人不要危言聳聽。”
“再說了,三洲百姓數以百萬計,想要救濟如此多的人,需要的銀兩和糧食都難以估量。”
“我朝現在國庫和糧食儲備也不充足,又要應對西涼九國、東胡、印南和北莽等敵國,哪有如此多的銀兩和糧食揮霍?”
被沈太叔反駁的詹事府詹事、禦史大夫幾人,也都是哼了一聲......
......
“丞相大人,你將現在我朝三州七郡的情況,和大家說一下。”
大夏王朝的皇上李上元,並沒有第一時間召喚沈落白,而是淡淡的看了一眼滿朝文武。
“是,皇上。”
丞相景盛公先是躬身施了一禮,然後才看向各位大臣。
“我朝得上天和皇上庇佑,曆年都算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雖有小災,卻是並無大礙。”
“但是近些年,在幽州贛西、冀北,荊州衛城、建良幾郡,卻是連連遭遇天災,今年更是遭逢大旱,農田近乎顆粒無收。”
“周圍郡縣亦是餘糧不足,難以馳援。”
“導致兩郡百姓饑餓難忍,很多都以食草木為生,甚至很多地方都已經出現了餓死之人。”
“另外,在江州洛水郡,河口因連綿大雨決堤,雖連年修繕,卻依舊難以完全遏製。”
“就在前不久,其多處河口再次被雨勢衝開。”
“洛水郡前幾日已經向朝廷奏報,申請賑災災銀......”
丞相景盛公是文官之首,也是位極人臣。
說出的話自然份量極重。
而當其說完之後,朝堂之上都是一片安靜......
......
“我大夏雖然以武立國,但百姓卻是我大夏根基。”
“如今,如此多的大夏子民陷入困境,這是朕的失責,也是諸位的失責。”
“此次朝議,希望諸位愛卿能廣獻良策,救萬民於水火。”
李上元語氣肅穆的說道。
“皇上日理萬機,卻是仍不忘憂國憂民,實在是我大夏之幸。”
“三州七郡,多是遭遇天災,與吾皇無關。”
“此事都是我等督導不利,皇上萬萬不可自責。”
聽到李上元所說之後,朝堂中的各位大臣都是誠惶誠恐,紛紛低首說道......
......
“好了,朕要的是良策,不是馬屁。”
揮了揮手,李上元直接說道。
“嗯,光祿大夫元芳,你怎麽看?”
左右環顧,李上元直接點名了。
隨後,一個身形略胖、滿臉白淨的人,趕緊快步走了出來。
光祿大夫是皇帝近臣,並沒有固定職務,職能是為皇上出謀劃策、依皇帝詔命行事,又叫資政大夫,官至正三品。
“皇上,幽州、荊州兩州郡縣非常多,人口也頗為稠密,周圍州郡糧食又不足,想要從其它處運送糧食非常艱難。”
“或許......可以讓幽州、荊州兩州的百姓,暫時離開居住之地,向周圍州郡遷移逃荒。”
“這樣或許可以盡快幫助兩州百姓脫離饑餓......”
元芳不愧是資政大夫,隻是眼珠一轉,便提出了一個可行性建議。
隻不過,在聽到‘元芳的看法’之後,沈落白卻是嘴角一撇......
......
這個資政大夫說出的方法,聽似有些道理,但是實則根本行不通。
大夏地大物博。
足足有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二個郡城,以及數以千計的村縣。
每一個州的麵積都超過數萬平方公裏。
而這個世界,又沒有什麽像樣的交通工具。
兩州之地的百姓,如果想要離開居住之地到周圍州郡,就隻能依靠走路。
這種方法,就算是給他們半年都不可能脫離災荒之地。
到時候恐怕除了那些擁有車馬的上層人物,普通百姓早就餓死街頭了......
......
“詹事府詹事,你的意見呢?”
李上元對元芳的話不置可否,轉而再次問向了另一個人。
“迴皇上。”
“屬下認為...元芳大人的話有些道理,但是卻不需要如此。”
“幽州、荊州兩州郡縣雖然遭遇災害,但是屬下認為丞相大人講的‘以食草木為生’,是否有些誇張了?”
“畢竟誰家還沒有幾十兩銀子和牛馬牲畜?”
“沒有糧食吃,可以暫時以牛馬充饑麽。”
“兩州百姓完全有時間,等到我們調配糧食過去。”
詹事府詹事信誓旦旦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
臥槽。
這說的是人話麽?
誰家還沒有幾十兩銀子和牛馬牲畜?
這說話怎麽那麽像...專家......
聽聞此人的意見之後,沈落白腦海中不由迴憶起上一世,某位專家說過‘誰家還沒有幾十萬存款’的經典語錄。
迴想到自己爺爺沈太叔經常救濟百姓,再對比這些朝廷官員,沈落白不由有些無語。
繼詹事府詹事之後,禦史大夫、按察使、通政司通政使等人也都紛紛獻策。
不過卻都沒有說出什麽所以然來。
而至於嚴家、古家、南舒、北辰等各大家族之人,卻是從始至終都沒有表態......
......
“戶部尚書沈大人,你主管我大夏錢糧。”
“有關於幽州、荊州、江州受災之事,你有何看法?”
在朝廷內各大臣的聲音逐漸迴落之後,始終麵無表情的李上元,才終於目光一閃,看向了沈太叔......
......
“迴稟皇上,微臣以為諸位大人所說,都有些不妥。”
“如今我大夏雖然國力日盛,但是很多百姓卻仍處於貧困之中。”
“大災之年,就更是如此。”
“又何來牛馬充饑之說?”
“據微臣所知,現在幽州、荊州餓死的人,已經數以萬計,難民不計其數。”
“而江州堤壩決堤,也同樣危及數以萬計百姓的生命。”
“為今之計,隻有先命各地府衙開倉放糧,以解百姓於水火。”
“同時請皇上立刻下令,撥出賑災之款和糧食,以最快的速度修繕河堤,賑濟災民。”
沈太叔是從底層上來的,對民間疾苦多有了解。
在這一點上,與之前的光祿大夫、詹事府詹事等人完全不同......
......
“哼,沈尚書。”
“如今三洲之災,或許不容忽視。”
“但是也沒有你說的這麽嚴重吧?”
聽到沈太叔的話,光祿大夫元芳頓時臉色一沉,不悅的說道。
“不錯,尚書大人不要危言聳聽。”
“再說了,三洲百姓數以百萬計,想要救濟如此多的人,需要的銀兩和糧食都難以估量。”
“我朝現在國庫和糧食儲備也不充足,又要應對西涼九國、東胡、印南和北莽等敵國,哪有如此多的銀兩和糧食揮霍?”
被沈太叔反駁的詹事府詹事、禦史大夫幾人,也都是哼了一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