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結果那隻李延昭順手甩過來的布袋,卻猝不及防被內裏之物紮了一下手。宋慶乍然唿痛,而後卻忍不住好奇心,又俯身將掉落地上的那隻布袋拾起,而後將其打開,右手探入其中小心地摸索一番,而後終是從布袋之中取出一物,隨即借著夜間微弱的星光,湊到眼前端詳起來。
那是一個鐵製的器物,像是四根鐵製尖刺被融合打製在了一起,每個尖刺都有寸許長,各自向不同方向伸出。宋慶見得此物,自然不感到陌生。他一手將那鐵蒺藜拿在手中把玩,一邊露出了然之色,對百人將的這番廟算連連點頭讚許不已。
這些鐵蒺藜,是出征之前李延昭托請郡城中工匠所打製。他自己為此自掏腰包,耗費不少。倒也並非郡府不給報銷,實在是這些特殊裝備所需的審批製造手續繁瑣。廣武軍出征在即,李延昭無暇再走這一場頗為耗費心力的行政手續。反正之前不論是馬鐙,還是鉛筆,大賺一票的辛翳也不曾忘記他。還是給予了他頗為豐厚的分利。
如今李延昭平日吃住俱在軍中,除了巧兒那裏,還真不曾有什麽需要大把花錢的地方。辛太守給他的數箱銅錢,便被他放置在宅子中藏好。畢竟這世道不甚太平,雖然涼州要好得多,然而也不免常有雞鳴狗盜之徒。財貨之類放置在無人的宅邸中,畢竟還需藏匿妥當。
出征前幾日,李延昭便迴了一趟家,將藏匿的銅錢取出一部分,而後去找了郡城中工坊。工坊胡功曹聽了李延昭的要求,又見他拿出一袋沉甸甸的銅錢,自是滿口應承,接下了這樁私活。
而當日李延昭付出去的那些銅錢,便化作了此時他手中這一袋沉甸甸的鐵蒺藜。劉季武也喚過幾名麾下士卒,他們各自背後,都是背著一袋鐵蒺藜。這年代還沒有給戰馬釘鐵掌的習慣,因此這些鐵蒺藜,若運用得當,無疑會使追擊的匈奴騎兵吃大虧。
“稍後,待得趙軍外柵樹立完畢,便以劉季武部為前隊,宋慶、我及陶百人長部為後隊,衝至近前,向趙軍營內連發五波箭矢。放完箭後,即分散開來,金鼓齊鳴。倘若趙軍按兵不動,我等便繼續以金鼓之聲惑敵、疲敵。而若是趙軍騎兵出營迎戰,我等便收攏隊形,引得趙兵進穀。”
“而後,劉季武部殿後,持鐵蒺藜的士卒排在最後,邊隨大隊迴撤,邊不斷地將鐵蒺藜灑在穀中地麵上。劉季武待會叮囑一下手下士卒,萬勿打開袋口胡亂一倒了事,而是盡量使用拋灑。拋灑的地域一定要廣泛。穀口隻有這一百多步寬。趙軍窮追不舍,總有部分人要被紮馬蹄。”
劉季武、宋慶與陶恆三人聽得這番叮囑,都是抱拳領命,示意自己會約束部屬依令而行。得到了眾將的保證,李延昭也是放下心來,專心觀察起遠處那片營地來。
然而在三裏外的山頭上,仍是看得不甚清晰。李延昭便召集幾名百人長,各自帶領幾名親衛隨身,逐步向著前方的山頭悄然行去。
連著又翻過兩座小山頭,李延昭終是能將趙軍大營之內的情況一覽無餘。此地據他自己目測,與趙軍大營的距離已是不足兩裏。當在八百米左右的樣子。幾名將佐之間各自觀察著趙軍營地內的情況,各自估量著進行計劃應該采用何種方式,會遇到什麽阻礙。
李延昭也借著趙軍營地中經久不息的火光,細細地觀察著趙軍的一幹部署。目前情況下,趙軍的騎兵大部依然還是在篝火周圍集中,一邊進食,一邊說笑。而散布在營地外的,就是三五成群的漢人與氐人、羌人。正在少數匈奴騎兵的監視下伐木、搬運,並一點一點構築著營寨外柵。
李延昭與諸位百人長在那小山頂上足足趴了大半個時辰。將趙軍營地中的情形,裏裏外外都看了個透徹,而後,李延昭見趙軍步卒們立外柵的工作已接近尾聲,正要帶著諸將撤下小山,前往兩座山後大隊人馬聚集之處準備籌劃行動之時,卻突然見趙軍大營處,出現了幾騎匈奴騎兵,正是往自己大隊所處的北邊行去。
李延昭見得此景,心道不妙,連忙領著幾名百人長以及各自親衛,依山向北麵疾行。他心中至為緊張,生怕這幾騎匈奴騎兵破壞掉他謀劃已久的行動。
然而李延昭他們在北麵上山,各自的軍馬都留在北麵大隊人馬處。此時憑著兩條腿試圖趕在匈奴軍馬的四條腿之前到達大隊人馬聚集之處,又怎麽可能實現呢。然而在這個距離他們足有近兩百步的地方,也早已超出李延昭手中弓箭所能到達的射程。
眼見得那幾騎匈奴騎兵,離自己部署在北側兩山之外處的大隊騎卒越來越近,李延昭的心髒無疑都是提到了嗓子眼。他一邊在心中暗自擔憂,腳下卻更是虎虎生風,直恨不得瞬間趕迴,而後在不驚動匈奴大營的情況下,將這幾騎消滅。而後立時布置,即刻開始行動。
李延昭的擔心果然變成了現實。那幾騎匈奴騎兵,直直奔近北側,而後仿佛看到了什麽。一臉驚色地撥馬欲迴。然而從己方大隊人馬隱藏著的位置,卻倏忽射出一波箭矢。那幾騎匈奴騎兵,瞬間被密集的箭矢射成了刺蝟。
然而其中一名匈奴騎兵雖然墜馬,卻仍未氣絕,他將胸前掛著的竹哨奮力湊到嘴邊,而後用盡剩餘的全身力氣,化作口中的氣流,直吹得那隻竹哨淒厲地響了起來!
見那幾騎倒地,本來已是鬆了一口氣的李延昭,此時聽聞那淒厲的竹哨聲響起,渾身上下又是抽緊了起來。
他已顧不上許多,這聲竹哨,意味著己方此次的行動已失去了突然性。像自己率部進行的這種偷偷摸摸的襲擾,如果失去了突然性,那麽結果可能將會是無比嚴重的,更何況身為軍中主將,他因為親自前去偵察,還沒有呆在軍中。因此,他帶領的這些廣武軍騎卒的反應時間,勢必要弱於趙軍的那些匈奴騎兵。
想到這裏,李延昭開始拚命地奔跑起來,他不顧凜冽的夜風夾雜著山中的嗚嗚迴響刮過他的臉,山間的強風直吹得他睜不開眼。他也顧不得此時自己正是奔跑在山頭上,上坡費力,下坡艱難。他隻想盡快趕迴到軍中,而後根據當下的形勢,做出最為穩妥的指揮判斷。
下坡之時,李延昭連連摔倒了幾次,然而他根本沒工夫去顧慮其它,隻是爬起來便向著自己的終點拚命奔跑而去。
李延昭距終點處大隊人馬聚集地尚還有一個山頭的距離,然而山穀中藏匿著的廣武騎卒,已是有所動作。
之間本來略顯散亂的廣武騎卒,在當先一人的帶領下,已是從先前的慌亂和不知所措中恢複過來,士卒們在各自將佐的督促和嚴令下,開始排出戰鬥隊形,以便應付即將到來的戰事。
廣武軍在李延昭及屬下各百人長、隊率等官佐的嚴格操練下,不論戰技還是心理素質,都是已有長足進步。此刻,一旦軍心安定下來,在各個將吏的命令下,已迅速地行動起來。先前那短暫的慌亂和不知所措,早已不翼而飛。
廣武騎卒陣中,一將越陣而出,已不待身後士卒完全準備完畢,那將已縱馬快步行至方才中箭的那一些匈奴騎卒身旁,而後手中長槍,直直將方才吹哨那位,還未死透的匈奴騎卒釘死在地上。
那將領麵無表情地將自己的長槍拔出,而後迴身看後方騎卒已紛紛縱馬跟上,便雙腿一夾馬腹,在戰馬奔馳起來的同時,大聲地向後方下令道:“吹哨!”
話音方落,那將領已是取過胸前掛著的那一隻竹哨,而後放到嘴邊,用力吹響。隨著他的這一聲竹哨,身後的那兩百餘騎卒,紛紛拿出胸前掛著的竹哨,放在嘴邊用力吹響。
一時間,無數竹哨夾雜在一起的尖嘯聲,迅速地通過山間嗚咽著的勁風,傳遍了這一片區域。在這深沉的夜色中,這些竹哨聲聽起來如泣如訴,分外瘮人。
那是一個鐵製的器物,像是四根鐵製尖刺被融合打製在了一起,每個尖刺都有寸許長,各自向不同方向伸出。宋慶見得此物,自然不感到陌生。他一手將那鐵蒺藜拿在手中把玩,一邊露出了然之色,對百人將的這番廟算連連點頭讚許不已。
這些鐵蒺藜,是出征之前李延昭托請郡城中工匠所打製。他自己為此自掏腰包,耗費不少。倒也並非郡府不給報銷,實在是這些特殊裝備所需的審批製造手續繁瑣。廣武軍出征在即,李延昭無暇再走這一場頗為耗費心力的行政手續。反正之前不論是馬鐙,還是鉛筆,大賺一票的辛翳也不曾忘記他。還是給予了他頗為豐厚的分利。
如今李延昭平日吃住俱在軍中,除了巧兒那裏,還真不曾有什麽需要大把花錢的地方。辛太守給他的數箱銅錢,便被他放置在宅子中藏好。畢竟這世道不甚太平,雖然涼州要好得多,然而也不免常有雞鳴狗盜之徒。財貨之類放置在無人的宅邸中,畢竟還需藏匿妥當。
出征前幾日,李延昭便迴了一趟家,將藏匿的銅錢取出一部分,而後去找了郡城中工坊。工坊胡功曹聽了李延昭的要求,又見他拿出一袋沉甸甸的銅錢,自是滿口應承,接下了這樁私活。
而當日李延昭付出去的那些銅錢,便化作了此時他手中這一袋沉甸甸的鐵蒺藜。劉季武也喚過幾名麾下士卒,他們各自背後,都是背著一袋鐵蒺藜。這年代還沒有給戰馬釘鐵掌的習慣,因此這些鐵蒺藜,若運用得當,無疑會使追擊的匈奴騎兵吃大虧。
“稍後,待得趙軍外柵樹立完畢,便以劉季武部為前隊,宋慶、我及陶百人長部為後隊,衝至近前,向趙軍營內連發五波箭矢。放完箭後,即分散開來,金鼓齊鳴。倘若趙軍按兵不動,我等便繼續以金鼓之聲惑敵、疲敵。而若是趙軍騎兵出營迎戰,我等便收攏隊形,引得趙兵進穀。”
“而後,劉季武部殿後,持鐵蒺藜的士卒排在最後,邊隨大隊迴撤,邊不斷地將鐵蒺藜灑在穀中地麵上。劉季武待會叮囑一下手下士卒,萬勿打開袋口胡亂一倒了事,而是盡量使用拋灑。拋灑的地域一定要廣泛。穀口隻有這一百多步寬。趙軍窮追不舍,總有部分人要被紮馬蹄。”
劉季武、宋慶與陶恆三人聽得這番叮囑,都是抱拳領命,示意自己會約束部屬依令而行。得到了眾將的保證,李延昭也是放下心來,專心觀察起遠處那片營地來。
然而在三裏外的山頭上,仍是看得不甚清晰。李延昭便召集幾名百人長,各自帶領幾名親衛隨身,逐步向著前方的山頭悄然行去。
連著又翻過兩座小山頭,李延昭終是能將趙軍大營之內的情況一覽無餘。此地據他自己目測,與趙軍大營的距離已是不足兩裏。當在八百米左右的樣子。幾名將佐之間各自觀察著趙軍營地內的情況,各自估量著進行計劃應該采用何種方式,會遇到什麽阻礙。
李延昭也借著趙軍營地中經久不息的火光,細細地觀察著趙軍的一幹部署。目前情況下,趙軍的騎兵大部依然還是在篝火周圍集中,一邊進食,一邊說笑。而散布在營地外的,就是三五成群的漢人與氐人、羌人。正在少數匈奴騎兵的監視下伐木、搬運,並一點一點構築著營寨外柵。
李延昭與諸位百人長在那小山頂上足足趴了大半個時辰。將趙軍營地中的情形,裏裏外外都看了個透徹,而後,李延昭見趙軍步卒們立外柵的工作已接近尾聲,正要帶著諸將撤下小山,前往兩座山後大隊人馬聚集之處準備籌劃行動之時,卻突然見趙軍大營處,出現了幾騎匈奴騎兵,正是往自己大隊所處的北邊行去。
李延昭見得此景,心道不妙,連忙領著幾名百人長以及各自親衛,依山向北麵疾行。他心中至為緊張,生怕這幾騎匈奴騎兵破壞掉他謀劃已久的行動。
然而李延昭他們在北麵上山,各自的軍馬都留在北麵大隊人馬處。此時憑著兩條腿試圖趕在匈奴軍馬的四條腿之前到達大隊人馬聚集之處,又怎麽可能實現呢。然而在這個距離他們足有近兩百步的地方,也早已超出李延昭手中弓箭所能到達的射程。
眼見得那幾騎匈奴騎兵,離自己部署在北側兩山之外處的大隊騎卒越來越近,李延昭的心髒無疑都是提到了嗓子眼。他一邊在心中暗自擔憂,腳下卻更是虎虎生風,直恨不得瞬間趕迴,而後在不驚動匈奴大營的情況下,將這幾騎消滅。而後立時布置,即刻開始行動。
李延昭的擔心果然變成了現實。那幾騎匈奴騎兵,直直奔近北側,而後仿佛看到了什麽。一臉驚色地撥馬欲迴。然而從己方大隊人馬隱藏著的位置,卻倏忽射出一波箭矢。那幾騎匈奴騎兵,瞬間被密集的箭矢射成了刺蝟。
然而其中一名匈奴騎兵雖然墜馬,卻仍未氣絕,他將胸前掛著的竹哨奮力湊到嘴邊,而後用盡剩餘的全身力氣,化作口中的氣流,直吹得那隻竹哨淒厲地響了起來!
見那幾騎倒地,本來已是鬆了一口氣的李延昭,此時聽聞那淒厲的竹哨聲響起,渾身上下又是抽緊了起來。
他已顧不上許多,這聲竹哨,意味著己方此次的行動已失去了突然性。像自己率部進行的這種偷偷摸摸的襲擾,如果失去了突然性,那麽結果可能將會是無比嚴重的,更何況身為軍中主將,他因為親自前去偵察,還沒有呆在軍中。因此,他帶領的這些廣武軍騎卒的反應時間,勢必要弱於趙軍的那些匈奴騎兵。
想到這裏,李延昭開始拚命地奔跑起來,他不顧凜冽的夜風夾雜著山中的嗚嗚迴響刮過他的臉,山間的強風直吹得他睜不開眼。他也顧不得此時自己正是奔跑在山頭上,上坡費力,下坡艱難。他隻想盡快趕迴到軍中,而後根據當下的形勢,做出最為穩妥的指揮判斷。
下坡之時,李延昭連連摔倒了幾次,然而他根本沒工夫去顧慮其它,隻是爬起來便向著自己的終點拚命奔跑而去。
李延昭距終點處大隊人馬聚集地尚還有一個山頭的距離,然而山穀中藏匿著的廣武騎卒,已是有所動作。
之間本來略顯散亂的廣武騎卒,在當先一人的帶領下,已是從先前的慌亂和不知所措中恢複過來,士卒們在各自將佐的督促和嚴令下,開始排出戰鬥隊形,以便應付即將到來的戰事。
廣武軍在李延昭及屬下各百人長、隊率等官佐的嚴格操練下,不論戰技還是心理素質,都是已有長足進步。此刻,一旦軍心安定下來,在各個將吏的命令下,已迅速地行動起來。先前那短暫的慌亂和不知所措,早已不翼而飛。
廣武騎卒陣中,一將越陣而出,已不待身後士卒完全準備完畢,那將已縱馬快步行至方才中箭的那一些匈奴騎卒身旁,而後手中長槍,直直將方才吹哨那位,還未死透的匈奴騎卒釘死在地上。
那將領麵無表情地將自己的長槍拔出,而後迴身看後方騎卒已紛紛縱馬跟上,便雙腿一夾馬腹,在戰馬奔馳起來的同時,大聲地向後方下令道:“吹哨!”
話音方落,那將領已是取過胸前掛著的那一隻竹哨,而後放到嘴邊,用力吹響。隨著他的這一聲竹哨,身後的那兩百餘騎卒,紛紛拿出胸前掛著的竹哨,放在嘴邊用力吹響。
一時間,無數竹哨夾雜在一起的尖嘯聲,迅速地通過山間嗚咽著的勁風,傳遍了這一片區域。在這深沉的夜色中,這些竹哨聲聽起來如泣如訴,分外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