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兄弟之爭3
直播:開局盤點最強帝王 作者:倚欄聽風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子舍人徐師謨建議道:“殿下去則死矣,不若再次起兵,占據長安,可圖大事也。”
顯然,他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而另一派主和的太子詹事主簿趙弘智則道:“不然,今太子舉事未成,陛下所震怒者,乃是有人誣告殿下聯合劉文幹將要反也。”
“殿下可前去向陛下說明,此事乃秦王一手構陷,依照陛下多疑的性格, 他定然會暗中使人詳查。如此,秦王此前誣陷殿下謀反一事,則不攻自破矣!”
果然,李建成聽從後者的建議,立即起身去仁智宮複命。
李淵見到李建成後,果然問他為何要謀反。
李建成便將秦王構陷自己謀反一事,通通添油加醋一通,說給了高祖李淵聽。
與此同時的其他位麵。
眾人看到天幕上李建成的這番操作。
立即明白了李建成的意圖是什麽。
大漢初年。
劉邦見狀說道:“李建成好一番禍水東引,將自己之所以造反的鍋,全都甩到了李世民身上。”
“本來李世民之前,就曾有過誣陷太子謀反的嫌疑,如此一來,更是清洗不掉。太子的性命不管怎麽說,總算是保住了。”
果不其然,李淵在聽完李建成的控訴之後想,心中雖然對這個兒子的話驚疑不定。
但是卻沒有對李建成下手,而是將他控製起來,並派人去找人楊文幹前來問話。
隻是才沒過多久,楊文幹就死了。
這下子等於死無對證。
即便有人控訴太子想要謀反 ,但太子李建成在聽到被人說明謀反的第一時間就來請罪,認罪的態度也足夠誠懇。
他怎麽可能會謀反?
李淵又一次動搖了自己內心想要廢黜大郎的想法。
並且,他很快就去查有關於太子謀反事件的前因後果。
然後,他就得到了一個震驚的答案。
太子之所以會走到想要起兵謀反的地步, 竟是秦王和秦王府的人聯手所逼的。
再想到李世民之前在自己麵前恭順的態度。
自己還想著等二郎平定楊文幹迴來, 就改立他為太子,李淵就覺得自己內心一陣發寒。
他差點因為相信二郎對大郎的構陷。
害了大郎。
於是神奇的一幕緊接著出現了。
當李世民帶領著平叛大軍迴來時,他又一次食言了。
選擇無視對李世民的承諾。
秦明:“自古以來,關於李建成為何要在名正言順的優勢下起兵造反一事,自古以來,史家都眾紛紜不斷。”
“而最為令人難以理解的,更是李淵在李世民平定楊文幹之亂後的態度,他又一次選擇了袒護李建成,食言了對李世民的領承諾。”
“所以也因此導致後世許多人認為,李世民之所以後來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楊文幹事件李淵沒能兌現承諾就是導火索。”
“對此,我隻能說,這是原因之一,但卻不是全部的原因。楊文幹事件之所以迷霧重重,以及李淵為何要偏袒李建成的背後,其實從始至終,都是一個陰謀。”
“而這個陰謀最初則是由秦王李世民所一手炮製的,隻是後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成功了以後,成為皇帝的他,隱去了其中他和秦王府眾人所炮製的這個陰謀。”
“所留下來的記錄,則隻有太子暗中送兵甲使楊文幹謀反,高祖李淵答應平定楊文幹之亂後,立其為太子,最後卻食言的記載。”
“而同樣是楊文幹之亂事件,也埋下了後來李建成為什麽要下毒準備毒死李世民的原因。就是因為在這次楊文幹之亂中,太子李建成被秦王李世民給擺了一道。”
“從秦王誣告他要謀反開始,到後來他不得不起兵謀反自保,最後事情泄露,謀反不成,好在他機警及時向老爹說明情況,這才保住了最後的性命和太子之位。”
此外,從李淵對楊文幹之亂後,對太子秦王雙方幕僚的處置來看,也可以判斷出,他這是一個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
互給了兄弟倆一個警告。
意思就是,二郎誣告大郎謀反,這是不應該的行為。
同樣的,大郎也不應該被二郎誣陷,從而就想著真的要起兵造反。
至於最後好在太子謀反的事情沒有真的發生,楊文幹也受到了應有的處置。
這件事也算是就此成功翻篇過去。
而至於李淵給李世民畫的大餅,他當然不會兌現。
因為那是李世民在使計逼迫太子謀反的情況下,他不得已許下的承諾。
當事情的真相查出以後,所謂的許諾,也就真的隻是一個畫餅而已。
……
貞觀三年。
二鳳怎麽也沒想到,他當初連同秦王府的人,對大郎施展的這個毒計,到頭來居然會被秦明給識破。
的確,如秦明所說,當時太子李建成的勢力急劇擴張。
令他這個天策上將感到了危機。
所以才會有後來,他花重金買通太子府的官員, 舉報太子與幽州羅藝聯合想要謀反一事。
隻是此毒計雖好,卻被父皇李淵給識破了。
無奈之下的他,又隻能出第二策。
那就是再花重金買通李建成派去送兵甲給楊文幹的兩位心腹,讓他們將太子李建成想要聯合楊文幹一起造反的事情,告知給天下人知曉。
隻因楊文幹本就是太子心腹。
這樣一來,楊文幹謀反和太子謀反就沒什麽兩樣了。
可能有人會問,他這麽多錢哪來?
別忘了,李淵賜他天策上將封號時,可是還賜了鑄錢爐的。
因此他有無限的鑄錢的權力。花錢收購心腹這種事,對他來說簡直易如反掌。
隻是,此刻的二鳳確是不怎麽高興。
他看向身邊的妻子道:“觀音婢,你說,我們當年做的那些事,如今都被仙人給扒了出來,這可怎麽辦才好?”
長孫皇後也很無奈。
隻因當年與太子的儲君之爭,是來自你死我活之間的鬥爭。
不是秦王府滅,就是太子府亡。
他們隻不過稍稍幸運了一點,賭贏了玄武門之變而已。
“臣妾還是那句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管天幕上如何顯示,陛下隻需安心靜看即可。”長孫皇後道。
顯然,他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而另一派主和的太子詹事主簿趙弘智則道:“不然,今太子舉事未成,陛下所震怒者,乃是有人誣告殿下聯合劉文幹將要反也。”
“殿下可前去向陛下說明,此事乃秦王一手構陷,依照陛下多疑的性格, 他定然會暗中使人詳查。如此,秦王此前誣陷殿下謀反一事,則不攻自破矣!”
果然,李建成聽從後者的建議,立即起身去仁智宮複命。
李淵見到李建成後,果然問他為何要謀反。
李建成便將秦王構陷自己謀反一事,通通添油加醋一通,說給了高祖李淵聽。
與此同時的其他位麵。
眾人看到天幕上李建成的這番操作。
立即明白了李建成的意圖是什麽。
大漢初年。
劉邦見狀說道:“李建成好一番禍水東引,將自己之所以造反的鍋,全都甩到了李世民身上。”
“本來李世民之前,就曾有過誣陷太子謀反的嫌疑,如此一來,更是清洗不掉。太子的性命不管怎麽說,總算是保住了。”
果不其然,李淵在聽完李建成的控訴之後想,心中雖然對這個兒子的話驚疑不定。
但是卻沒有對李建成下手,而是將他控製起來,並派人去找人楊文幹前來問話。
隻是才沒過多久,楊文幹就死了。
這下子等於死無對證。
即便有人控訴太子想要謀反 ,但太子李建成在聽到被人說明謀反的第一時間就來請罪,認罪的態度也足夠誠懇。
他怎麽可能會謀反?
李淵又一次動搖了自己內心想要廢黜大郎的想法。
並且,他很快就去查有關於太子謀反事件的前因後果。
然後,他就得到了一個震驚的答案。
太子之所以會走到想要起兵謀反的地步, 竟是秦王和秦王府的人聯手所逼的。
再想到李世民之前在自己麵前恭順的態度。
自己還想著等二郎平定楊文幹迴來, 就改立他為太子,李淵就覺得自己內心一陣發寒。
他差點因為相信二郎對大郎的構陷。
害了大郎。
於是神奇的一幕緊接著出現了。
當李世民帶領著平叛大軍迴來時,他又一次食言了。
選擇無視對李世民的承諾。
秦明:“自古以來,關於李建成為何要在名正言順的優勢下起兵造反一事,自古以來,史家都眾紛紜不斷。”
“而最為令人難以理解的,更是李淵在李世民平定楊文幹之亂後的態度,他又一次選擇了袒護李建成,食言了對李世民的領承諾。”
“所以也因此導致後世許多人認為,李世民之所以後來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楊文幹事件李淵沒能兌現承諾就是導火索。”
“對此,我隻能說,這是原因之一,但卻不是全部的原因。楊文幹事件之所以迷霧重重,以及李淵為何要偏袒李建成的背後,其實從始至終,都是一個陰謀。”
“而這個陰謀最初則是由秦王李世民所一手炮製的,隻是後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成功了以後,成為皇帝的他,隱去了其中他和秦王府眾人所炮製的這個陰謀。”
“所留下來的記錄,則隻有太子暗中送兵甲使楊文幹謀反,高祖李淵答應平定楊文幹之亂後,立其為太子,最後卻食言的記載。”
“而同樣是楊文幹之亂事件,也埋下了後來李建成為什麽要下毒準備毒死李世民的原因。就是因為在這次楊文幹之亂中,太子李建成被秦王李世民給擺了一道。”
“從秦王誣告他要謀反開始,到後來他不得不起兵謀反自保,最後事情泄露,謀反不成,好在他機警及時向老爹說明情況,這才保住了最後的性命和太子之位。”
此外,從李淵對楊文幹之亂後,對太子秦王雙方幕僚的處置來看,也可以判斷出,他這是一個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
互給了兄弟倆一個警告。
意思就是,二郎誣告大郎謀反,這是不應該的行為。
同樣的,大郎也不應該被二郎誣陷,從而就想著真的要起兵造反。
至於最後好在太子謀反的事情沒有真的發生,楊文幹也受到了應有的處置。
這件事也算是就此成功翻篇過去。
而至於李淵給李世民畫的大餅,他當然不會兌現。
因為那是李世民在使計逼迫太子謀反的情況下,他不得已許下的承諾。
當事情的真相查出以後,所謂的許諾,也就真的隻是一個畫餅而已。
……
貞觀三年。
二鳳怎麽也沒想到,他當初連同秦王府的人,對大郎施展的這個毒計,到頭來居然會被秦明給識破。
的確,如秦明所說,當時太子李建成的勢力急劇擴張。
令他這個天策上將感到了危機。
所以才會有後來,他花重金買通太子府的官員, 舉報太子與幽州羅藝聯合想要謀反一事。
隻是此毒計雖好,卻被父皇李淵給識破了。
無奈之下的他,又隻能出第二策。
那就是再花重金買通李建成派去送兵甲給楊文幹的兩位心腹,讓他們將太子李建成想要聯合楊文幹一起造反的事情,告知給天下人知曉。
隻因楊文幹本就是太子心腹。
這樣一來,楊文幹謀反和太子謀反就沒什麽兩樣了。
可能有人會問,他這麽多錢哪來?
別忘了,李淵賜他天策上將封號時,可是還賜了鑄錢爐的。
因此他有無限的鑄錢的權力。花錢收購心腹這種事,對他來說簡直易如反掌。
隻是,此刻的二鳳確是不怎麽高興。
他看向身邊的妻子道:“觀音婢,你說,我們當年做的那些事,如今都被仙人給扒了出來,這可怎麽辦才好?”
長孫皇後也很無奈。
隻因當年與太子的儲君之爭,是來自你死我活之間的鬥爭。
不是秦王府滅,就是太子府亡。
他們隻不過稍稍幸運了一點,賭贏了玄武門之變而已。
“臣妾還是那句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管天幕上如何顯示,陛下隻需安心靜看即可。”長孫皇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