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唐明宗李嗣源
直播:開局盤點最強帝王 作者:倚欄聽風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話音落下的瞬間,群臣中,宰相房玄齡站出來說道:“陛下此言差矣,臣以為,那李存勖雖是異族,然祖上既得皇室看重,入了宗室族籍,便可視為唐之宗親。”
“既是宗親,滅梁複唐,又怎能不算興複我大唐社稷呢?”
“就是就是。”
魏征,蕭瑀,高士廉等人見狀,也紛紛表示,李存勖雖然身上沒有李家的血脈,但從法統上來說,也還算得上是半個李唐宗室。
簡單來說就是,百年之後,有人興複大唐就已經很不錯了。
陛下不要太過糾結於血脈。
李世民也知道,群臣所說的話不無道理 ,但他還是忍不住歎道:“話雖如此,但朕還是覺得,非我李氏後裔複興的大唐,多多少少,會令朕心頭感到有些不適。”
…………
秦明:“然而就在李存勖滅梁複唐之後不久,這個被世人認為是一代英主,光武在世的李亞子皇帝。卻一改昔日銳意進取的姿態,變成了一個隻顧信寵幸伶人,猜忌手下將領的多疑之主。”
“由此引得手下將領紛紛感到不安。最終在同光四年(926年),被手下將領李嗣源裹挾叛軍一同攻入洛陽,於平叛途中,為流矢射中。身死國滅,終年僅四十三歲。”
秦明說話間,天幕上,繼講述梁唐亂局之後,又緊跟著播放出叛軍攻入洛陽,李存勖被流矢射中,身死國滅的畫麵。
宋朝,太祖年間,開寶八年。
作為經曆過五代十國亂世的趙匡胤來說,對於這位昔日曾差點中興唐朝社稷的唐莊宗李存勖,他可謂是不要太熟悉。
從小就聽著父輩講述當年李存勖是何等英雄的趙匡胤,看到最後李存勖的結局。
不禁渭然歎惜道:“後唐莊宗李存勖,少年時繼承父王李克用晉王爵位。以晉陽一隅之地,與梁帝朱友貞爭鋒十年,伐燕滅梁,建立後唐,當時人皆謂之光武帝在世。”
“之後更是派兵攻破王蜀,降服西岐,武德之盛,天下諸侯,莫能擋之!”
“可惜的是,滅梁之後,李存勖便誌驕意滿。寵幸伶人,任由後宮劉氏專權擅政,又不恤民生。最後,被唐明宗李嗣源起兵推翻,一世英雄,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豈不令人惜哉?”
唐朝。
二鳳皇帝李世民剛剛還在感慨,可惜李存勖建立的後唐,不是他的大唐。不料隻片刻之後,就聽到天幕上仙人說起李存勖身死的消息。
“啊這……叫朕怎麽說呢?”
“李存勖,此人好像是繼陳友諒之後,仙人所說的第二個,被流矢射中而亡的皇帝。對此,朕也不好說什麽。隻是慶幸,幸好此人不是我大唐的嫡係血脈。”
“否則,朕要是有這麽一位隻在位短短四年,就身死國滅的子孫,豈不是要被後人笑掉大牙?”李世民無比慶幸的說道。
“是啊!”
這一刻,就連剛剛還對李存勖稱讚不已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也不得不承認,李存勖這失國的速度,簡直不要太離譜。
堪稱和那篡奪大唐江山的朱溫有的一拚。
…………
秦朝。
始皇嬴政也在感歎:“朕雖不知後世王朝的發展脈絡。但從仙人的講述來看,大體可以得知,那大唐覆滅之後,顯然我華夏大地上,又再一次陷入了新的亂世。”
“既是亂世,想來又有很多百姓又要受苦了。”
“後梁,後唐,這才短短不過二十年間,就已經換了兩個朝代,四位皇帝,簡直不要太離譜。”
“陛下說的是。”右丞相馮去疾也跟著說道:要不仙人怎麽會說,五代十國,綱常淪喪,君臣失位呢?”
“臣子既然敢弑君篡位,那後來人肯定也會有樣學樣,行謀逆之事。那朱溫朱友珪父子,以及李存勖被手下將領所弑,如此種種,便是例子。”
嬴政點點頭,道:“君既無德,弑君而立,上行下效。五代十國,隻怕比我等想象中的,還要亂。”
藍星,係統直播間內。
秦明一連說得嘴有些幹了,喝了口水,接著敘述道:“唐莊宗李存勖之後,繼位的皇帝,便是後唐明宗李嗣源。唐明宗,從這人的廟號就能看出,他雖出身亂世,卻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
“據史書記載,明宗李嗣源繼位之時,年已六十餘歲。故繼位之後,不興女樂,不享華服,不好女色。一心一意效法唐太宗李世民,立誌於中興唐朝社稷。”
“果不其然,明宗既有此誌。於朝,廢除前朝無用之官,大量選拔有才之士入朝,擔任各地州牧刺史。同時,下令減除賦稅,輕徭薄賦,不興宮室,不勞於民。”
“此外,明宗對外,北伐契丹,西服黨項,諸侯來朝。雖隻在位七年,卻使得天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史稱五代明宗之世,中原無事,邊疆無患,言於五代,粗為小康。”
說話間,秦明不忘在直播間內,放出一張唐明宗天成三年時期的版圖。
從版圖上可以得知,後唐疆域,北抵幽燕,與契丹接壤。南接巴蜀荊湖,南平節度使高季興,南楚楚王馬希聲遣使稱藩。西邊地區一如晚唐之世,河西隴右不在,鳳翔之地,成了大唐邊防的重鎮。
由是如此,眼看著中原之地一統,天下逐漸太平。
各朝有為的帝王將相還是忍不住對李嗣源發聲稱讚,尤其是五代之後的宋朝對李嗣源的稱讚最多。
北宋,太祖年間。
趙匡胤讚道:“唐明宗李嗣源,故一代有為之主也。六十繼位,七年之間,不使中原之地再起兵戈,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不愧於明宗之諡也。”
同是宋朝,宋仁宗至和年。
被仁宗任命編修《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的歐陽修在編書之餘,也跟著感歎道:自古治世少而亂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數百年,其可道者,數君而已,況於後世邪!”
“至於五代,我曾聽聞長者對我說過:五代明宗雖出自夷狄,但為人純質,寬仁愛人。於五代之君,可稱道也。”
又是宋朝,神宗元豐年間。
正在洛陽編撰《通鑒》一書的司馬光,在聽到秦明講述李嗣源功勞之際,尤其是那最後一句,言於五代,粗為小康。
他不禁驚訝道:“仙人說得最後一句,不正是我在編撰五代史時,對唐明宗李嗣源的評語嗎?”
“不過有一說一,明宗雖是夷狄,但受中國教化日久,卻也擔當得起這樣的評語。”
“既是宗親,滅梁複唐,又怎能不算興複我大唐社稷呢?”
“就是就是。”
魏征,蕭瑀,高士廉等人見狀,也紛紛表示,李存勖雖然身上沒有李家的血脈,但從法統上來說,也還算得上是半個李唐宗室。
簡單來說就是,百年之後,有人興複大唐就已經很不錯了。
陛下不要太過糾結於血脈。
李世民也知道,群臣所說的話不無道理 ,但他還是忍不住歎道:“話雖如此,但朕還是覺得,非我李氏後裔複興的大唐,多多少少,會令朕心頭感到有些不適。”
…………
秦明:“然而就在李存勖滅梁複唐之後不久,這個被世人認為是一代英主,光武在世的李亞子皇帝。卻一改昔日銳意進取的姿態,變成了一個隻顧信寵幸伶人,猜忌手下將領的多疑之主。”
“由此引得手下將領紛紛感到不安。最終在同光四年(926年),被手下將領李嗣源裹挾叛軍一同攻入洛陽,於平叛途中,為流矢射中。身死國滅,終年僅四十三歲。”
秦明說話間,天幕上,繼講述梁唐亂局之後,又緊跟著播放出叛軍攻入洛陽,李存勖被流矢射中,身死國滅的畫麵。
宋朝,太祖年間,開寶八年。
作為經曆過五代十國亂世的趙匡胤來說,對於這位昔日曾差點中興唐朝社稷的唐莊宗李存勖,他可謂是不要太熟悉。
從小就聽著父輩講述當年李存勖是何等英雄的趙匡胤,看到最後李存勖的結局。
不禁渭然歎惜道:“後唐莊宗李存勖,少年時繼承父王李克用晉王爵位。以晉陽一隅之地,與梁帝朱友貞爭鋒十年,伐燕滅梁,建立後唐,當時人皆謂之光武帝在世。”
“之後更是派兵攻破王蜀,降服西岐,武德之盛,天下諸侯,莫能擋之!”
“可惜的是,滅梁之後,李存勖便誌驕意滿。寵幸伶人,任由後宮劉氏專權擅政,又不恤民生。最後,被唐明宗李嗣源起兵推翻,一世英雄,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豈不令人惜哉?”
唐朝。
二鳳皇帝李世民剛剛還在感慨,可惜李存勖建立的後唐,不是他的大唐。不料隻片刻之後,就聽到天幕上仙人說起李存勖身死的消息。
“啊這……叫朕怎麽說呢?”
“李存勖,此人好像是繼陳友諒之後,仙人所說的第二個,被流矢射中而亡的皇帝。對此,朕也不好說什麽。隻是慶幸,幸好此人不是我大唐的嫡係血脈。”
“否則,朕要是有這麽一位隻在位短短四年,就身死國滅的子孫,豈不是要被後人笑掉大牙?”李世民無比慶幸的說道。
“是啊!”
這一刻,就連剛剛還對李存勖稱讚不已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也不得不承認,李存勖這失國的速度,簡直不要太離譜。
堪稱和那篡奪大唐江山的朱溫有的一拚。
…………
秦朝。
始皇嬴政也在感歎:“朕雖不知後世王朝的發展脈絡。但從仙人的講述來看,大體可以得知,那大唐覆滅之後,顯然我華夏大地上,又再一次陷入了新的亂世。”
“既是亂世,想來又有很多百姓又要受苦了。”
“後梁,後唐,這才短短不過二十年間,就已經換了兩個朝代,四位皇帝,簡直不要太離譜。”
“陛下說的是。”右丞相馮去疾也跟著說道:要不仙人怎麽會說,五代十國,綱常淪喪,君臣失位呢?”
“臣子既然敢弑君篡位,那後來人肯定也會有樣學樣,行謀逆之事。那朱溫朱友珪父子,以及李存勖被手下將領所弑,如此種種,便是例子。”
嬴政點點頭,道:“君既無德,弑君而立,上行下效。五代十國,隻怕比我等想象中的,還要亂。”
藍星,係統直播間內。
秦明一連說得嘴有些幹了,喝了口水,接著敘述道:“唐莊宗李存勖之後,繼位的皇帝,便是後唐明宗李嗣源。唐明宗,從這人的廟號就能看出,他雖出身亂世,卻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
“據史書記載,明宗李嗣源繼位之時,年已六十餘歲。故繼位之後,不興女樂,不享華服,不好女色。一心一意效法唐太宗李世民,立誌於中興唐朝社稷。”
“果不其然,明宗既有此誌。於朝,廢除前朝無用之官,大量選拔有才之士入朝,擔任各地州牧刺史。同時,下令減除賦稅,輕徭薄賦,不興宮室,不勞於民。”
“此外,明宗對外,北伐契丹,西服黨項,諸侯來朝。雖隻在位七年,卻使得天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史稱五代明宗之世,中原無事,邊疆無患,言於五代,粗為小康。”
說話間,秦明不忘在直播間內,放出一張唐明宗天成三年時期的版圖。
從版圖上可以得知,後唐疆域,北抵幽燕,與契丹接壤。南接巴蜀荊湖,南平節度使高季興,南楚楚王馬希聲遣使稱藩。西邊地區一如晚唐之世,河西隴右不在,鳳翔之地,成了大唐邊防的重鎮。
由是如此,眼看著中原之地一統,天下逐漸太平。
各朝有為的帝王將相還是忍不住對李嗣源發聲稱讚,尤其是五代之後的宋朝對李嗣源的稱讚最多。
北宋,太祖年間。
趙匡胤讚道:“唐明宗李嗣源,故一代有為之主也。六十繼位,七年之間,不使中原之地再起兵戈,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不愧於明宗之諡也。”
同是宋朝,宋仁宗至和年。
被仁宗任命編修《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的歐陽修在編書之餘,也跟著感歎道:自古治世少而亂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數百年,其可道者,數君而已,況於後世邪!”
“至於五代,我曾聽聞長者對我說過:五代明宗雖出自夷狄,但為人純質,寬仁愛人。於五代之君,可稱道也。”
又是宋朝,神宗元豐年間。
正在洛陽編撰《通鑒》一書的司馬光,在聽到秦明講述李嗣源功勞之際,尤其是那最後一句,言於五代,粗為小康。
他不禁驚訝道:“仙人說得最後一句,不正是我在編撰五代史時,對唐明宗李嗣源的評語嗎?”
“不過有一說一,明宗雖是夷狄,但受中國教化日久,卻也擔當得起這樣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