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直播:開局盤點最強帝王 作者:倚欄聽風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棣一番話說的有理有據,朱元璋聽罷,便是心中再想迴懟,也不得不承認,自家老四說得還是有一定道理。
別的不說,征服安南國事小,但要是大明被番邦外族給看輕了,那就是真的丟麵了。
於是朱元璋再接著口頭上說了兩句朱棣後,便繼續仰頭看向了天幕。
秦明:“在收複交趾故地後不久,朱棣下一步的目標,便是征服北邊的蒙古諸部落。”
“永樂七年,朱棣先是派出使者,欲與北邊的蒙古殘部韃靼部交好。不料使者被殺。雙方和談破裂。於是朱棣派遣淇國公丘福,率領十萬明軍北伐韃靼,途中遭遇慘敗。丘福戰死,所率明軍亦全軍覆沒。”
“消息傳到京師,朱棣震怒,遂決定禦駕親征。明永樂八年二月,明太宗朱棣第一次親征蒙古。一路上,明軍所過之處,韃靼部落無不望風而逃。”
“五月明軍行至臚朐河時,探得韃靼可汗本雅失裏率軍向西逃往瓦剌部,丞相阿魯台則向東逃。”
“明太宗朱棣親率將士向西追擊本雅失裏,五月十三日,明軍在斡難河畔大敗本雅失裏五萬大軍,並將其生擒。此後又向東攻擊阿魯台,阿魯台不敵,隻得請降。”
“朱棣隨即冊封蒙古諸部落首領為王,由此確定了明朝對北邊蒙古部落的宗主國地位。之後,雖然明朝北邊蒙古諸部時不時降而複叛,但都攝於明朝的強大實力而不得不選擇繼續臣服……”
…………
大明,洪武十二年。
得知此消息的朱元璋很是欣慰,看著朱棣的眼神,也從原本的傲嬌變成了由衷的讚賞。
朱元璋望著朱棣,發自內心的高興。
“好!好啊!”
”老四,你幹的不錯!”
朱元璋厚重的手掌重重拍在少年燕王朱棣的肩膀上,原本嚴肅的臉上,此刻堆滿了笑容。
隻因多少年來,北邊蒙古部落一直是他的心頭之患。如今這個大患,終於解決了,這叫他怎能不高興?
不隻是老朱,朱棣的其他幾個兄弟見狀,也紛紛表示很興奮。
少年朱橚率先激動道:“四哥,你真厲害!沒想到你都五十了,還能禦駕親征,打得蒙古部落滿地找牙,臣弟佩服佩服!”
“就是啊,想不到咱家老四居然這麽厲害,光是禦駕親征這一點,二哥三哥也服你。”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對於朱棣的表現,也發自內心的感到欽佩。
秦明:“在開啟北征的同時,朱棣還做了另外一件大事。那便是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這是中華自秦以來,首次由官方派遣船隊,對世界進行探索的偉大壯舉。”
“七下西洋,不僅使大明船隊遠航到了非洲,更是使得南洋諸國,都見識到了明朝的威嚴。於是紛紛遣使上貢,以示臣服。”
“而大明永樂一朝,也真正做到並實現了天下共主,萬國來朝的景象,史稱永樂盛世。”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朱棣在位時期的大明王朝,毫無疑問是朱棣親口說得這句:‘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一句話,道盡了大明永樂年間對外的霸道。同樣,一句話,也打遍漢唐宋三朝皇帝的臉。
大漢初年,未央宮內。
劉邦從來沒有一刻像此時這般,感受到無比的屈辱。
他,竟然受到了來自後世皇帝的侮辱。
“什麽話,這叫什麽話!什麽叫無漢之和親?朱棣這是在說,我大漢不如他大明,所以隻會派出公主向匈奴和親嗎?”
“豈有此理,這朱棣也不想想,朕當初之所以派出公主與匈奴和親,還不是因為彼時匈奴強盛,而我大漢剛剛安定平定天下,民生凋敝。朕不忍與匈奴再起幹戈,所以不得已才出此和親的下策。”
“況且便是和親,又有何不對?以一女子出塞,換取我大漢數十年的和平。這筆買賣,難道還虧了不成?”
劉邦不解,在他看來,在經曆與匈奴白登山一戰後。大漢采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毫無疑問是最好的選擇。
作為大漢的開國皇帝,尤其是與匈奴交手過的他,清楚的明白。以此時的大漢國力,想要與強大的匈奴為敵,毫無疑問是自取其辱。
所以為了穩住匈奴,給大漢爭取休養生息的機會,他隻能采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
此舉屈辱嗎?當然屈辱!
但是他劉邦毫無選擇的餘地。也因此,在發泄過後,他劉邦很快便清醒了過來。
望著台下一個個默不作聲的群臣,劉邦聲音有些沙啞的說道:“諸卿,你們也都看到了,我大漢受到的來自後世王朝的嘲諷。起因,當然是因為和親之策。”
“說句實話,朕亦覺得屈辱無比。所以,想問問眾愛卿,對於如何改變這一局麵,諸位都有何見解?”
劉邦話音落下,群臣中,妹夫兼發小樊噲當即起身出言道:“陛下,臣雖不才,願請陛下授臣十萬之眾。臣願出塞,與匈奴冒頓單於決戰,不破敵軍,誓不還朝!”
對於樊噲的話,劉邦隻是點點頭,卻始終不置可否。而是將目光望向一向足智多謀的張良陳平蕭何三人身上,想聽聽他們的看法。
“子房公,蕭大人,陳侯,朕想聽聽你們三人的建議。”
“陛下。”
蕭何道:“臣以為,陛下可不必理會來自後世朝代的嘲諷,隻需做好當下之事即可。今我大漢與匈奴的局勢,敵強我弱,勢不可一日而改。”
“更何況,和親之舉剛剛實行不久,若我大漢此時發兵出塞,正好給了匈奴冒頓南下的借口。所以臣的意思是,當務之急,是安內為主,攘外為次。”
“好一個安內為主,攘外為次,愛卿言之有理。”
劉邦點點頭,自然明白蕭何話中的意思。明顯是在提醒他,當務之急,是先處理國內的異姓藩王為要緊。
至於其他的事,都可暫時擱置一邊。
劉邦又將目光又看向張良。
張良也不含糊,直接道:“陛下,臣的意思和丞相是一致的。都認為,此時不是發兵攻打匈奴的最佳時機。”
“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關注,那就是此時天幕中仙人盤點十大帝王的機會。恕臣直言,臣有預感,或許陛下能夠上這十大帝王榜也說不一定。”
“屆時,陛下要是榜上有名,那麽仙人自然而然的會賜下獎勵。如此一來,陛下便可憑借仙人降下的獎勵,發展國力。之後,再報仇雪恥,亦為時不晚也。”
別的不說,征服安南國事小,但要是大明被番邦外族給看輕了,那就是真的丟麵了。
於是朱元璋再接著口頭上說了兩句朱棣後,便繼續仰頭看向了天幕。
秦明:“在收複交趾故地後不久,朱棣下一步的目標,便是征服北邊的蒙古諸部落。”
“永樂七年,朱棣先是派出使者,欲與北邊的蒙古殘部韃靼部交好。不料使者被殺。雙方和談破裂。於是朱棣派遣淇國公丘福,率領十萬明軍北伐韃靼,途中遭遇慘敗。丘福戰死,所率明軍亦全軍覆沒。”
“消息傳到京師,朱棣震怒,遂決定禦駕親征。明永樂八年二月,明太宗朱棣第一次親征蒙古。一路上,明軍所過之處,韃靼部落無不望風而逃。”
“五月明軍行至臚朐河時,探得韃靼可汗本雅失裏率軍向西逃往瓦剌部,丞相阿魯台則向東逃。”
“明太宗朱棣親率將士向西追擊本雅失裏,五月十三日,明軍在斡難河畔大敗本雅失裏五萬大軍,並將其生擒。此後又向東攻擊阿魯台,阿魯台不敵,隻得請降。”
“朱棣隨即冊封蒙古諸部落首領為王,由此確定了明朝對北邊蒙古部落的宗主國地位。之後,雖然明朝北邊蒙古諸部時不時降而複叛,但都攝於明朝的強大實力而不得不選擇繼續臣服……”
…………
大明,洪武十二年。
得知此消息的朱元璋很是欣慰,看著朱棣的眼神,也從原本的傲嬌變成了由衷的讚賞。
朱元璋望著朱棣,發自內心的高興。
“好!好啊!”
”老四,你幹的不錯!”
朱元璋厚重的手掌重重拍在少年燕王朱棣的肩膀上,原本嚴肅的臉上,此刻堆滿了笑容。
隻因多少年來,北邊蒙古部落一直是他的心頭之患。如今這個大患,終於解決了,這叫他怎能不高興?
不隻是老朱,朱棣的其他幾個兄弟見狀,也紛紛表示很興奮。
少年朱橚率先激動道:“四哥,你真厲害!沒想到你都五十了,還能禦駕親征,打得蒙古部落滿地找牙,臣弟佩服佩服!”
“就是啊,想不到咱家老四居然這麽厲害,光是禦駕親征這一點,二哥三哥也服你。”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對於朱棣的表現,也發自內心的感到欽佩。
秦明:“在開啟北征的同時,朱棣還做了另外一件大事。那便是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這是中華自秦以來,首次由官方派遣船隊,對世界進行探索的偉大壯舉。”
“七下西洋,不僅使大明船隊遠航到了非洲,更是使得南洋諸國,都見識到了明朝的威嚴。於是紛紛遣使上貢,以示臣服。”
“而大明永樂一朝,也真正做到並實現了天下共主,萬國來朝的景象,史稱永樂盛世。”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朱棣在位時期的大明王朝,毫無疑問是朱棣親口說得這句:‘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一句話,道盡了大明永樂年間對外的霸道。同樣,一句話,也打遍漢唐宋三朝皇帝的臉。
大漢初年,未央宮內。
劉邦從來沒有一刻像此時這般,感受到無比的屈辱。
他,竟然受到了來自後世皇帝的侮辱。
“什麽話,這叫什麽話!什麽叫無漢之和親?朱棣這是在說,我大漢不如他大明,所以隻會派出公主向匈奴和親嗎?”
“豈有此理,這朱棣也不想想,朕當初之所以派出公主與匈奴和親,還不是因為彼時匈奴強盛,而我大漢剛剛安定平定天下,民生凋敝。朕不忍與匈奴再起幹戈,所以不得已才出此和親的下策。”
“況且便是和親,又有何不對?以一女子出塞,換取我大漢數十年的和平。這筆買賣,難道還虧了不成?”
劉邦不解,在他看來,在經曆與匈奴白登山一戰後。大漢采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毫無疑問是最好的選擇。
作為大漢的開國皇帝,尤其是與匈奴交手過的他,清楚的明白。以此時的大漢國力,想要與強大的匈奴為敵,毫無疑問是自取其辱。
所以為了穩住匈奴,給大漢爭取休養生息的機會,他隻能采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
此舉屈辱嗎?當然屈辱!
但是他劉邦毫無選擇的餘地。也因此,在發泄過後,他劉邦很快便清醒了過來。
望著台下一個個默不作聲的群臣,劉邦聲音有些沙啞的說道:“諸卿,你們也都看到了,我大漢受到的來自後世王朝的嘲諷。起因,當然是因為和親之策。”
“說句實話,朕亦覺得屈辱無比。所以,想問問眾愛卿,對於如何改變這一局麵,諸位都有何見解?”
劉邦話音落下,群臣中,妹夫兼發小樊噲當即起身出言道:“陛下,臣雖不才,願請陛下授臣十萬之眾。臣願出塞,與匈奴冒頓單於決戰,不破敵軍,誓不還朝!”
對於樊噲的話,劉邦隻是點點頭,卻始終不置可否。而是將目光望向一向足智多謀的張良陳平蕭何三人身上,想聽聽他們的看法。
“子房公,蕭大人,陳侯,朕想聽聽你們三人的建議。”
“陛下。”
蕭何道:“臣以為,陛下可不必理會來自後世朝代的嘲諷,隻需做好當下之事即可。今我大漢與匈奴的局勢,敵強我弱,勢不可一日而改。”
“更何況,和親之舉剛剛實行不久,若我大漢此時發兵出塞,正好給了匈奴冒頓南下的借口。所以臣的意思是,當務之急,是安內為主,攘外為次。”
“好一個安內為主,攘外為次,愛卿言之有理。”
劉邦點點頭,自然明白蕭何話中的意思。明顯是在提醒他,當務之急,是先處理國內的異姓藩王為要緊。
至於其他的事,都可暫時擱置一邊。
劉邦又將目光又看向張良。
張良也不含糊,直接道:“陛下,臣的意思和丞相是一致的。都認為,此時不是發兵攻打匈奴的最佳時機。”
“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關注,那就是此時天幕中仙人盤點十大帝王的機會。恕臣直言,臣有預感,或許陛下能夠上這十大帝王榜也說不一定。”
“屆時,陛下要是榜上有名,那麽仙人自然而然的會賜下獎勵。如此一來,陛下便可憑借仙人降下的獎勵,發展國力。之後,再報仇雪恥,亦為時不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