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朱由檢大力清除閹黨。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檢抓準時機鏟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7]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複全遼的重任。[8]
亡國之象
大旱不斷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9]赤地千裏,寸草不生,《漢南續郡誌》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驛站兵士李自成失業。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饑,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隻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10]崇禎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闖王”李自成。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瘟疫爆發
崇禎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饑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11]保定巡撫徐標被召入京時說:“臣自江推來數千裏,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亦僅餘四壁城隍,物力已盡,蹂躪無餘,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12]
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13]十室九空。
崇禎十六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14]
崇禎十七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6]
內憂外患
主詞條:明末農民戰爭、皇太極
為剿流寇,朱由檢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用人存疑,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8]
此時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嘩變。朱由檢求治心切,《春明夢餘錄》記述:“崇禎二年十一月,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住提督九門及皇城門,以司禮監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15]中後金反間計,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16]
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朱由檢的濫殺也日趨嚴重,[17]總督中被誅者七人,[18]巡撫被戮者十一人。[19]朱由檢亦知不能兩麵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鑒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朱由檢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隻知戰鬥而已!”,朱由檢隻能辯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明朝末年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20]
崇禎十五年(1642年),鬆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朱由檢又想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泄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麵臨滅頂之災,朱由檢召見閣臣時悲歎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21-22]
逝世
煤山殉國
主詞條:甲申國難、清軍入關
崇禎帝自縊之處
崇禎帝自縊之處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朱由檢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杜勳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麵臨滅頂之災。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23]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
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隻是哀聲長歎,徘徊無語。李自成軍攻入北京。太監王廉急告皇帝,朱由檢在宮中飲酒長歎:“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朱由檢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迴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後、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著對周皇後說:“你是國母,理應殉國。”周皇後也哭著說:“妾跟從你18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現在陛下命妾死,妾怎麽敢不死?”說完解帶自縊而亡。朱由檢轉身對袁貴妃說:“你也隨皇後去!”袁貴妃哭著拜別,也自縊。朱由檢又召來15歲的長平公主,流著淚說:“你為什麽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臉,右手拔出刀來砍中了她的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她昏死了過去。[24-25]
朱由檢又砍死了妃嬪數人,並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張皇後自盡。懿安張皇後隔簾對朱由檢拜了幾拜,自縊身亡。十九日淩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然後朱由檢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朱由檢在前殿鳴鍾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8][26-27]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28]
三月二十一日屍體被發現,大順軍將朱由檢與周皇後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梓宮暫厝在紫禁城北麵的河邊。當地平民又將他合葬在田貴妃墓中。清軍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諡為懷宗,後改諡莊烈帝。南明政權諡他為思宗烈皇帝,後又改諡為毅宗,史又稱崇禎皇帝。[29-30]
明思宗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範景文、左都禦史李邦華、左副都禦史施邦曜、大理寺卿淩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征、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31]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32]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與皇後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諡曰莊烈湣皇帝,陵曰思陵”。
明朝在中國北方的統治處於崩潰邊緣。之後,南方明朝勢力於南京擁立福王朱由鬆建立南明政權。[33]
廟號諡號
順治十六年十一月,以“興朝諡前代之君,禮不稱,數不稱宗”為由,去懷宗廟號,改諡莊烈湣皇帝,清代史書多簡稱為“莊烈帝”。
思陵神主題為: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當為清代所加諡號的全諡。[34]
另有書作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或果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35]改廟號欽宗[36]等,又有作廟號烈宗[37]或敬宗[38],諡號正皇帝[37]。
南明安宗之大臣張慎言初議崇禎帝之廟諡號為烈宗敏皇帝,顧錫疇議廟號幹宗或乾宗[39]。但不被采用。最終在崇禎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諡號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廟號毅宗[40]。唐王諡為威宗。
如果崇禎南渡,帶來的結果肯定會大不一樣,以崇禎的正統身份可以避免後來南明麵對的幾股勢力博弈而相互拆台的局麵,各方力量相對會比較集中,而以崇禎的幹練和經驗,應該能夠很快發現和調動江南的雄厚經濟實力,隨之南下的軍隊得到南方物資和經濟的援助後會重新煥發出戰鬥力,但是局麵的發展還有決於崇禎對大局的判斷,對明朝來說,南渡後最好的策略是聯合大順或大西,而北麵則積極抵抗後金,而此時吳三桂的關寧軍很可能保持中立,靜觀成敗,但絕不會立即倒向後金;崇禎如策略得當,將後金趕出關外,再收拾農民軍,最終全部翻盤也是有可能的。
另一種可能,崇禎若采取聯金滅順的策略,估計後金也會買賬,但必然會付出巨大代價,後金會在剿滅大順和大西政權的過程中漁翁得利,而南明將失去北上的機會,最後的結果或許真的會劃江而治,即使如此後金想一口氣滅亡南明也很難做到,南明繼續抵抗數十年也是可能的,再若後金倘若發動“剃發令”等不得民心的政策引起北方的反抗,南明也會乘機北伐,未來也是未知數;
隻是曆史不容假設,後來南明發生的一切卻恰恰是一切可能中最壞的一種!
3月17日,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包圍了北京城,崇禎意識到局麵已經無可挽迴,自己也恐怕逃不過被殺的命運,但愛子心切的崇禎帝朱由檢仍想著也許他的兒子能趁亂逃出城去,給大明多保留一些血脈。所以這一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兒子都叫到跟前,讓他們都換上平民百姓的衣服,由太監護送出外逃生。試圖讓其子趕緊趁亂逃出城去,到南方重建王師,再卷土重來。於是在天黑以後三個少年悄悄的溜出了紫禁城。第二天一大早,崇禎得到消息說守城的太監叛主投降,李自成的軍隊已經進城了,他知道這下自己是徹底無路可逃了,就把皇後公主都叫來,揮劍砍倒了幾個,自己帶著一個老太監到紫禁城後麵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臨死之前,他還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遺書,要求各地的官員協力輔佐外逃的太子,重新振興大明朝。他自己雖然死了,但是太子逃出去總還有一絲複國的希望存在,這是他死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事。崇禎帝真是良苦用心啊,隻是大明江山氣數已盡,他有點太異想天開了。
然而出逃的太子和他的兩個弟弟又到哪裏去了呢?對於這個問題,時人以及後人先後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說太子三兄弟並沒有逃出被李自成重重包圍的北京城,外麵到處都是戰火,三個人沒有辦法,商量了一下,決定先到周皇後的父親、也就是他們的外公周奎家裏去躲一躲,等外麵平靜一些的時候再設法逃到南方去。但是由於外邊的情況實在是太混亂。太子來不及去成國公府,便隱匿於民間,定王和永王一齊去了周皇後的父親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城,命令搜尋太子與定王、永王。不料,周奎見局勢不妙,膽小怕事,生怕引火上身,就於二十日清晨,將定王、永王交給了李自成。後來皇太子也被李自成的軍隊搜獲。由此還出現了太子與闖王李自成之間的一段對話。太子問李自成說:“為什麽不殺我?”李自成說:“你沒有罪,我豈能妄殺!”太子說:“既然這樣,你聽我一句話:第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第二,速速埋葬我的父皇母後;第三,不可殺我百姓。”據說李自成接受了他的建議,不但沒有殺他們,還封了皇太子為宋王,另外兩個皇子也封了爵,一並交給大將劉宗敏看管。後來,李自成得到吳三桂叛清的消息,四月十三日,親自帶兵去討伐吳三桂也把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都帶在身邊,想用他們勸說吳三桂投降。不料這一去,李自成的軍隊大敗而逃,崇禎的三個兒子都在亂軍中不見了。此後,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都不清楚,或說曾被吳三桂奪去,或說定王曾在城南遇害。
[轉自鐵血社區bbs.]
第二種說法是太子逃出宮後,無處可去,被一個貧苦的老太太收養。但是老太太家裏太窮,隻好把他送到國丈周奎的家裏。當時在周奎府中的長平公主見後,兩人抱頭痛哭。長平公主與太子都是周皇後所生,乃是一母同胞的姐弟。由此來看,這個皇太子也許是真的。周奎舉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禮,並問太子:“你一直藏在哪裏?”太子迴答說:“城陷之日,我單獨藏匿在東廠門外。一日夜出,潛至東華門,被一個貧苦的老太太收養。後來又將我送到崇文門外的尼姑庵中,在那裏假裝貧困無依的孤兒住了半個月。但是,由於周奎膽小怕事,不敢長時間的收留太子,皇太子無奈在次流落街頭,後來被巡邏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給刑部審理,皇太子向審理的官員說自己是前明皇太子,但是刑部主事官員認為皇太子絕對不會這麽名目仗膽的說自己是皇太子,就斷其為假冒太子。後來,由於他一再宣稱,刑部主事錢鳳覽就找來原司禮監太監王德化等人前來辨認,結果都說就是皇太子。於是錢鳳覽上書朝廷,最後,攝政王多爾袞認為皇太子如果活在世上,就是明朝遺老遺少德一麵旗幟,於是決定將皇太子押於監獄,後來被處決在獄中。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皇太子成功地逃出了北京,一路上不知吃了多少苦頭,終於順利的逃到南方。後來皇太子被南明的小朝廷接到南京。行前還曾問來接他的李繼周說:“迎我進京,是讓我做皇帝嗎?”李繼周說:“此事奴婢不知。”其實這隻不過是他天真的想法罷了。南明福王朱由崧是他的叔叔,這時候已經當了監國。就等著稱帝了。他聽說崇禎皇帝的太子前來投奔,這還得了,如果證明這個少年真是太子,他就得歸政於太子,那他就無法當皇帝了。所以皇太子到南京後,他沒有直接的接見他,也沒讓他入宮,而是被安排在興善寺暫住,並派兩名太監去見太子,辯認真偽。兩人見了之後,說果真是皇太子,福王得知之後,大怒,接著便處死了兩名太監,並殺掉了去接皇太子的李繼周。後來又讓原總督京營太監盧九德去辨認,盧九德鑒於前車之鑒,不敢表態,隻說有些相像,卻認不真。皇太子在南京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引發了弘光朝的政治危機。為此朝臣們分成兩派,處於長江中遊的左良玉等人以擁護皇太子的為名率軍入京,江北的黃得功、劉良佐等總兵也上疏要求善視太子。
福王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就想方設法除掉這位真假未明的皇太子。他逼迫曾經充任太子講官的王鐸,一口咬定太子是假。並將太子下獄審訊,並結案為,說假太子真名叫王之明。後來,清軍大舉南下,南京不保,福王等人也逃到了太平府。南京百姓衝入監獄,救出了皇太子登上皇位。隻可惜幾天之後,再次落入清軍的手中,被多鐸處死。
第四種說法認為太子一開始確實是被李自成所獲,但是在李自成軍隊敗退北京的路上,劉宗敏受了重傷,放鬆了對他的看管,他就找了個機會從闖王的軍中逃了出來,跟隨他的還有他以前的老師李士淳。李士淳是明朝翰林院編修,曾任太子講官,明亡後被迫接受李自成封的官職。因為李士淳原籍在廣東嘉應州,他們就一路逃迴了李士淳的老家,在嘉應州陰那山出家當了和尚。他們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裏建了一座寺廟叫做“聖壽寺”,大殿就取名叫“紫極殿”,處處都顯示了寺中和尚的神秘出身。據說在太子死後,廟裏就開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薩”的神位。這尊神位始終保留著,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清王朝覆滅了,人們才知道原來供奉的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李士淳的後人也聲稱他們的先祖確實在亂軍之中救了太子,並把太子帶迴自己的家鄉,兩人一同出家做了和尚,就此度過了餘生。
早期經曆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封德昌郡王,天啟六年(1626年)封世子。崇禎十六年(1643年),洛陽被李自成農民軍攻占,朱常洵因體胖,行動不便,為起義軍俘獲,不久被殺。世子由崧在大臣的護衛下越城逃亡。不久襲封福王。
時來運轉
1644年3月19日,崇禎帝自盡於煤山。這對大江南北的明朝諸臣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事已至此,原來形同陪襯的南京留都的政治作用就凸現出來。[1]很顯然,擺在留守諸臣麵前的首要任務是擁立新君,組織政權。說到血統親近,福王,桂王,惠王成為不二人選。而由於福王在三藩中年齡最大,又加上沒頭蒼蠅一樣亂跑亂撞,流串到南京附近(淮安)。比起其他兩個遠在廣西的藩王來,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江南士紳中部分東林黨人從狹隘的一己私利出發,以福王昏庸為名,堅決反對。但內中隱情卻要追溯到天啟朝時,為反對老福王繼統和老福王之母鄭貴妃幹政,東林黨人已和福藩結下不解之仇。為防止朱由崧登位之後趁機報複。以東林領袖錢謙益為首,以立賢為名,大張旗鼓地推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繼承人——潞王。
潞王血統偏遠,自然缺乏繼立的理由。但他的所謂賢名,卻贏得了許多人的同情和支持。直至今天許多不明內情的人還以為憾事。其實,拋開潞王是否真賢不說,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自有其現實考量。當時政治以內閣負責,即使皇帝昏庸,負責的臣下仍可以維持政治機構的正常運轉。以局勢而論,留都諸臣需要的隻是一個形式上的精神領袖。而並不一定非要雄才大略的賢君不可。曆史上司馬睿能偏安東晉,他也隻不過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君主而已。關鍵在於臣下齊心協力,方能維持危局。現以立賢為名拋開福王。明王朝散居各地,小有賢名及野心才具的龍子龍孫,大有人在。既然潞王可立,何人不可立?他們自然不可能要求進行全國範圍內的普選,卻總有大批的野心家趁機上下其手,借擁立爭功。南明的局勢勢必將土崩瓦解,一發不可收拾了。
南京的擁立大會正開得熱鬧不堪之時,遠在淮安的朱由崧卻慌了神。作為三大熱門侯選人之一,卻沒有人來請他發表競選演說,施政綱領。前來表忠心,搞投機的也寥寥無幾。這一切都使朱由嵩感到情況不妙。而實際上,史可法、馬士英等南明重臣一開始就是把他們所挑選和準備擁立的皇帝看作土偶木像的。不論是誰為君,重要的是不會妨礙他們掌握手中的權力。從心底深處,曾經天威凜然的皇帝對這些重臣不過是一個象征,一個擺設。在史可法指出福王不可立的七大理由中,其一就是“幹預有司”。是的,重臣忌諱的正是一個“幹預有司”的皇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大家看來腦滿腸肥,糊塗昏庸的朱由崧竟走出一著妙棋,一舉擊潰了南京城內自以為得計的袞袞諸公。據《南渡錄》記載:“時王(朱由崧)聞,懼不得立,書召南竄總兵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協謀擁戴。劉澤清素狡,先附立潞議,至是以兵不敵,改計從傑等。”朱由崧竟懂得槍杆子裏出政權的真理,直接向雄踞江北的三鎮總兵求助。高傑,黃得功本人本來就是野心勃勃的流串軍閥,見有“定策擁立”的大買賣可做,真是無本而有萬利的好機會。於是一拍即合,甩開他們的頂頭上司——正與史可法密商的鳳陽總督馬士英。做起了定策元勳。消息傳到南京,所有人無不大驚失色。馬士英老於官場,見自己部將窩裏反,想來爭也沒用。連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跡,成為從龍文臣第一人。史可法一開始還蒙在鼓裏,指手畫腳的不服,又在寫給馬士英的信中痛罵朱由崧昏聵糊塗。沒想到卻成為落在別人手中的把柄。隨即馬士英便帶領大軍殺氣騰騰的護送朱由崧來到南京浦口。大勢已定,滿心悔恨的史可法和東林黨人也隻好接受這個現實了。
朱由崧求助於三鎮軍閥擁立,對以後的局勢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最直接的作用即是使他自己得償心願,順利地登上了至尊的寶座。而間接影響,則是江北諸鎮以“天子恩人”,“從龍元勳”自居,南京從皇帝到重臣再沒有人可以控製這支飛揚跋扈的軍隊。從此開了南明軍閥勳鎮勢力尾大不掉的濫觴。其實,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等都是出自行伍的悍勇匹夫,其部下各懷心事,卻不乏良將猛士。倘若朱由崧稍有他祖上太祖,成祖的權謀閱曆,隻要駕馭得當,完全可以在仰仗三鎮擁立之時,施加手段影響,使三鎮為己所用。可惜,朱由崧繼承了乃父的心寬體胖,卻沒有繼承乃祖的雄才武略。求助於三鎮而得帝位,已算得上是他的超常發揮,想做皇帝心切,一開始就高開了價錢,自貶了身價。三鎮也看清了這位“承天啟運”之人乃是阿鬥。從此對他的權威再也不屑一顧。
登基
五月一日,王入京,以內守備府為行宮。各官朝見。於是以初三日監國。十五日即位,改明年乙酉為弘光元年,是為南明弘光帝。用可法、曰廣及南儲高弘圖為閣臣。升呂大器吏部左侍郎,李沾太常少卿,郭維經應天府丞,進韓讚周司禮監秉筆,餘各加恩有差。起徐石麟都察院左都禦史,張國維兵部尚書協理戎政,周堪賡戶部尚書,顧錫疇禮部尚書,黃道周、何楷、張有譽、王心一、何應瑞、高倬、解學龍、賀世壽各部侍郎,劉士禎、侯峒曾、鄭镟、許譽卿各寺卿。而一時人望建言科道章正宸、熊開元、薑采、莊鼇獻、裘愷、馬兆羲、楊時化、詹爾選、李模、張镟、鄭友玄、喬可聘、李日輔、**等原官起用。徐?、曹勳、吳偉業俱以少詹兼侍讀。升左懋第僉都禦史,巡撫應安;田仰僉都禦史,巡撫淮揚。調總兵官鄭鴻逵、黃蜚駐守鎮江,鄭彩分管水師,吳誌葵駐防吳淞,黃斌卿駐防上江。敕禦史祁彪佳等分行安撫江浙。從史可法等議,分江北淮、揚、徐、泗、鳳、壽、滁、和為四鎮,以總兵劉澤清轄淮、海,駐淮北,海、邳、贛十一州縣隸之,經理山東一帶。高傑轄徐、泗,駐泅水,徐、泗、宿、亳、豐、碭十四州縣隸之,經理開、歸一帶。劉良佐轄鳳、壽,駐臨淮,壽、潁等九州縣隸之,經理陳、杞一帶。靖南伯黃得功轄滁、和,駐廬州,廬、巢、無為十一州縣隸之,經理光、固一帶。每鎮額兵三萬人,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悉聽各屬自行征取。晉得功侯爵,封傑興平、澤清東平、良佐廣昌俱伯爵。得功素忠勇,建功河北,與寧南伯左良玉先得封。良玉恢複湖廣,並晉侯爵。[2]
去世
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餘黨針鋒相對。清順治二年正月十一日夜,興平伯高傑被暗降清軍的河南總兵許定國誘殺於河南睢州故兵部尚書袁可立府第,巡撫越其傑、參政袁樞和巡按陳潛夫隻身返金陵。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三
朱由崧稱帝後發行的錢幣
朱由崧稱帝後發行的錢幣
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失守,史可法殉難。消息傳到南京,弘光帝方寸大亂,顧不上通知其他人,就與馬士英和少數宦官倉皇出逃,一路輾轉來到蕪湖。蕪湖守將正是擁立有功的江北四鎮之一——黃得功,他尚對京城變故一無所知。當知道自己的“天子門生”是張惶失措,棄都而來時。內心不勝感慨,但仍然決定以死報國,對這位昏君效忠到底。
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五月二十八日,在尾隨而來的滿洲重兵壓迫下,黃得功部將田雄,馬得功策謀降清。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黃得功被暗箭射中,隨即自刎而死。弘光帝則被田雄活捉,獻給清軍邀功,解至北京,弘光政權覆滅。據鄭達《野史無文》記載:當時田雄背著朱由崧,馬得功在後麵緊緊抱著朱由崧的雙腳,生怕這個活寶貝飛掉,朱由崧痛哭流涕的哀求兩人,卻毫無效果,於是恨得咬住田雄的脖子,血流滿衣。當時朱由崧的痛悔憤恨之情,可見一斑。但亡國之君,總是難逃一死。次年五月,這位南明天子,就在北京被加以謀為不軌的罪名淩遲處死,年僅四十歲。[2]
2人物評價
編輯
作為皇帝,弘光帝是十分昏庸腐朽的,隻知吃喝玩樂,整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弘光元年(1644年)除夕,當清軍南下之際,他卻在群臣麵前感歎“**寥落,旦新春南都無新聲”,下令廣選美女。由於縱欲無度,還命人替他捉蛤蟆配製春藥,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南明政治十分**,內訌不斷發生,風雨飄搖的弘光小朝廷內,又鬧起了一些宮廷疑案,如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等,更加速了其滅亡。而弘光帝身邊全是些隻會阿諛奉承的奸臣和宦官,如馬士英、阮大铖等。他對清軍的進攻根本不過問,盡管有史可法這些忠臣,但明朝複興之勢難見。1645年,清軍攻打重鎮揚州,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禦清軍,清軍圍困百日,損失慘重。史可法急忙向朝廷求援,弘光帝卻沒理他,最終因寡不敵眾,揚州淪陷,清軍對揚州進行10天血腥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接著清軍直逼南京,明軍守軍彈盡糧絕,眼看南京就要淪陷,正在與愛妃飲酒作樂的朱由崧急忙進宮召集大臣商議,那些平時隻會阿諛奉承的奸臣一句話也沒說,眾叛親離的弘光帝隻好和愛妃逃到蕪湖,清軍追來,弘光帝隻好與清軍作戰。明軍支架不住,於是叛將田維乘出賣了弘光帝和他的愛妃。最後弘光帝被押送至北京斬首。死後諡號“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廟號安宗。
朱由崧向來以“失德”著稱,後人稱其乃腐朽王朝的最昏庸的帝王,唯知享樂,不問政事,沉湎酒色,荒淫透頂。然而細檢史籍,可知竟傳聞難據,推其緣由,多由東林黨人對福藩一係的成見所致。而其本來的經曆顯現的卻是並非昏庸且頗有個性的政治家形象。如曾任弘光朝給事中李清《三垣筆記》、《南渡錄》及《甲申日記》對荒淫縱欲之事,且加辯誣。[3]
3家族成員
編輯
兄弟姐妹
兄弟
潁衝王朱由矩,原封潁上郡王
德懷王朱由樺
後妃
皇後皇妃
黃皇後:即“孝哲簡皇後”:朱由嵩為德昌王時納的正妃,父都指揮僉事黃奇瑞。黃氏早逝,1644年朱由崧即位之後,追封嫡妻孝哲聖皇後。永曆帝改稱“孝哲懿莊溫正仁靖儀天昭聖簡皇後”。
李皇後(?--1641年),即“孝義聖皇後”:洛陽人,朱由崧為福王世子時納的繼妃。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陽,李氏自縊。1644年朱由嵩在南京即位,追封“孝義端仁肅明貞潔熙天詒聖皇後”
金貴妃
子女
子:朱連璧
後裔去向
1617年,十歲的朱由崧被封為德昌郡王,後來又立為福王世子。本以為可以像他的父親一樣,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終其一生。沒想到天不遂人願,明末李自成農民軍攻陷洛陽,老福王朱常洵遇害。福王妃鄒氏及世子由崧在大臣的護衛下,逃出洛陽,從孟津過黃河,避難於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市)。1644年,李自成攻占懷慶時,與潞王等一起逃到淮安。崇禎十六年秋七月(1643年),朱由崧襲封福王。1644年5月,在南京被擁立為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權。
朱由崧逃離洛陽時,子朱連璧在家園張景明保護下,先藏於洛陽老城孟坑一帶,後逃至新安縣倉頭鄉陳灣村定居。至今已繁衍13代人,大部分隨小浪底移民遷居孟州市城關鎮陳灣村。
南明是明王朝的繼續。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後來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抵抗滿清的政權。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曆18年。1661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帝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此後鄭氏政權繼續奉永曆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鄭克塽降清,清軍占領台灣,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標誌著南明最後一個政權的覆滅。
南明所有政權為流亡政權實有重新思考的空間。所謂南明的南是史學家加上去的,就像南宋的南也是史學家加上去的一樣。這些政權是建立在原來明朝的領土上,其實並不符合流亡政權的定義,隻能說原來大明的北方領土被納入了大清的範圍,而被迫遷都、重建政權。就像宋朝失去北方領土、被迫遷都,仍是自稱宋,史稱南宋,並未因遷都而稱唿南宋政權為流亡政府。所以稱唿所有的南明政權是流亡政權,嚴格來說並不正確。至於南明皇帝被迫逃亡緬甸後,則符合流亡政權之定義。
重建大明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向北京進兵,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盡,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大體據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張獻忠於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權則據四川一帶,清朝政權則據有山海關外的現今東北地區,且控製蒙古諸部落,而明朝的殘餘勢力則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1-2]
此時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後揮師北上;但具體擁立何人則發生爭議。按照兄終弟及的順序,第一人選為福王朱由崧;而史可法主張擁立桂王朱常瀛,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由於之前的“國本之爭”事件,心存芥蒂,以立賢為名擁潞王朱常淓[3-4]。但最終福王朱由崧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南京政權主要武裝力量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和劉澤清,以及中都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監國於南京,1644年6月19日(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改次年為弘光,是為明安宗。南明時代自此開始。弘光帝的基本國策以“聯虜平寇”為主,謀求與清軍連合,一起消滅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軍。[1][5-6]
江河日下
明朝南渡前後,大順已被清朝擊潰,李自成先後丟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16
揚州十日中城破殉國的史可法
揚州十日中城破殉國的史可法[7]
45年(弘光元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征。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暴發太子案,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麵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麵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6]
四月二十五,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在揚州率老百姓抗擊清兵。後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揚州百姓死難八十萬,史稱“揚州十日”,是明末第一慘案。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京口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投降清兵;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擄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帝在位僅一年,即覆滅。[8-9]
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監國政權先後建立,不過是曇花,數天就告結束。[10]
1645年,明朝已無像樣軍隊,而反戈內向的倒也不少,清軍入關多為老百姓自發抵抗。其中尤以嘉定(今屬上海)、江陰為最。南明降臣錢謙益,趙之龍等向多鐸獻策曰:“吳下民風柔弱,飛檄可定,無須用兵。”,然而“剃發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11]。嘉定人民的誓死抵抗遭到了清軍報複性的“嘉定三屠”。“江陰死戰八十一日,史載江陰舉城戰亡,“竟無一人降者”,江南一帶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一個個血流成河,明末資本主義萌芽摧殘殆盡。
公元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並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認,隆武帝是南明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勵精圖治,關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國策改以“禦虜”為主,但被擁立其繼位的鄭氏集團架空,處處受製於鄭芝龍。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軍開始征伐福建與浙江。八月,隆武帝與清朝追兵搏鬥時被亂箭射殺於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說被俘殺)。[12-13]
由於消息隔絕,在朱聿鍵監國之後約40天魯王朱以海監國於淪陷區紹興,1646年(隆武
1647到1648各地反清活動
1647到1648各地反清活動[14]
二年)六月,魯王兵敗,在張煌言保護下逃亡海上。這時清朝再次宣布薙發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發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隆武帝與魯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個擊滅。[15]
隆武帝被害後,桂王朱由榔依據隆武帝遺詔於當年十月初十監國於肇慶,11月18日稱帝,是為昭宗,以次年為永曆元年。由於十月二十日,朱由榔逃往梧州。這種行為無異於放棄廣東,導致永曆朝廷在廣東人心盡失。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援引“兄終弟及”自立於廣州,改元紹武,雙方為掙正統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幹戈,互相攻伐,紹武帝僅41天即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後來被淮王朱常清私諡為文宗。十一月十五,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諫,北上福州降清。揭陽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稱監國與永曆帝爭立。鄭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為監國,後廢。永曆帝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16]
農民軍加入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於1645年戰死於九宮山後,他的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7]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永曆帝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複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薑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後反正迴歸明朝,[18-19]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製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20]
但永曆政權內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殺,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複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21]不久,李過之子李來亨等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22]
1645-1651年間,南明軍與清軍作戰中,敗多勝少,大批南明的軍隊先後降清。先後丟失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兩廣、兩湖等等領地,地盤盡失。直到以孫可望為主的大西軍加入,再次改變了整個局勢。
張獻忠於1646年戰死後,以其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為主的大西軍殘
南明後期和鄭成功抗清的張煌言
南明後期和鄭成功抗清的張煌言[23]
部自1647年進占雲南、貴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曆政權接受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建議聯合抗清建議,定都安龍所。不久,以大西軍餘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麵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複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複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複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24]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製的區域恢複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的**。[25]
之後,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役中被吳三桂僥幸取勝。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自己統兵卻在寶慶戰役中失利。[26]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漳州戰役中失利。[27]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麵。之後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於1653年、1654年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鄭會師廣州,一舉收複廣東,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導致肇慶戰役和新會戰役沒能成功。[28]但鄭成功部隊並沒有閑著,1656年,鄭軍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護國嶺大捷。同年王興率部取得文村大捷。
走向滅亡
1656年(永曆十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
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的鄭成功
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的鄭成功[29]
內訌,李定國擁永曆帝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30]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永曆十二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永曆帝西奔,磨盤山血戰。[31]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接連取得定海關大捷、瓜州大捷、鎮江大捷的勝利,一度兵臨南京城下,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迴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廈門大捷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32]
1661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真臘得知永曆帝死訊,亦憂憤而死。[33]
永曆帝被害後,全國較大規模抗清活動就隻有夔東十三家與鄭成功在台澎金廈。1662年清軍開始對其進行絞殺,1664年,夔東十三家軍抗清失敗,首領李來亨全家**,大明王朝在大陸地區的抵抗運動結束。[34]永曆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病逝後,[35]鄭經從廈門來到台灣接手經營,繼續沿用永曆年號,表麵上仍舊奉明監國寧靖王朱術桂為正朔,並於次年從福建迎接朱術桂入台。1663年滿清與荷蘭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陷,明鄭勢力撤退台灣,在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36]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接受
清軍對夔東十三家圍剿圖
清軍對夔東十三家圍剿圖[37]
靖南王耿精忠請援,率軍西征福建。鄭經收迴廈門後,並收漳州、泉州與潮州三府,進而攻下廣東惠州。後來,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雲南平西王吳三桂亦敗亡,鄭經勢力敗退僅能守住廈門,1680年清將萬正色遣人遊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原為耿精忠部將)率艦300艘,將士2萬餘人降清,鄭經放棄廈門並班師迴台,之後沉迷於酒色。[38]1681年鄭經病歿,遺命鄭克臧嗣位,馮錫範毒害鄭克臧,擁立其婿鄭克塽,獨攬大權。清康熙帝趁明鄭政權內部爆發內訌,以叛將施琅為水師提督著手征討台灣。1683年,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極大軍事壓力,結果鄭克塽剃發降清,[39]監國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36]全國最後一支明朝殘餘抗清勢力覆滅。
2疆域
編輯
南明的控製範圍始終隨著同農民軍和清軍的作戰而時刻變化。
疆域範圍地圖
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此時大順軍勢力已東至魯豫,南跨荊楚,西迄秦隴,北抵燕晉,整個北方幾乎皆為其所有。南明隻控製了江淮、江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區。[40]而在西邊的四川,此時張獻忠領導的另一支農民軍正屯兵萬縣,準備向成都進發。[41]
1644年四月時期的南明疆域
1644年四月時期的南明疆域
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大順軍被吳三桂和秦軍擊敗。清軍占領北京後即出兵追擊,十月初三,清軍占領山西首府太原。[42]
得知李自成被清軍擊敗,山東河南等地明朝官紳蜂擁而起,大順軍在這裏的政權紛紛瓦解。而清軍乘虛南下,到1644年十一月清廷已派遣使者兵卒招撫了畿南﹑山東和河南北部三鎮。而在西南,張獻忠已攻下成都,收取了四川大部,並於11月稱帝,建立了大西政權。[43]而此時的南明控製範圍進一步縮小。
1644年11月的南明疆域
1644年11月的南明疆域[41]
李自成由山西退入陝西後,清軍向陝西進發。1645年清軍占領大順軍都城西安。[44]在擊敗大順軍,占領陝西後,清軍即分兵三路南下江南:多鐸部出潼關,經歸德向南直趨泗州﹑揚州,進攻南京;阿濟格部尾隨李自成已至江西九江,派遣降清的金聲桓部收取南昌,然後順江東下,與多鐸部會師蕪湖;原駐山東的固山額真準塔南下徐州,水陸並進,收取淮安﹑南通等江北之地。[44]
清朝大軍已進入江淮地區,南明的江北諸鎮麵對清朝大軍望風而潰,不降即逃。揚州、南京紛紛陷落。弘光帝也被俘。[44]1645年六月十四日,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即占領杭州,湖州﹑嘉興﹑紹興﹑寧波等地。1645年,明朝諸臣在福州又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開始與清朝對抗。[44]
1645年6月的南明疆域
1645年6月的南明疆域[45]
1646年二月,清朝再派大軍南征,[46]一舉擊破明軍防線,攻陷紹興﹑金華﹑定海等浙東之地。但福建的鄭芝龍卻是不戰而降,八月二十八日,清軍追至汀州,隆武帝被俘殺。九月十九日,清軍進入福州,鄭成功遂與鄭鴻逵引兵避於中衛所(今廈門)鼓浪嶼。十月,在江西的金聲桓部清軍攻下贛州,江西全境也落入清朝之手。[47]
在西邊的四川,張獻忠於八月焚毀成都,棄城而走。而在西南邊陲,1645年十二月蒙自土司沙定洲掀起叛亂,奪取雲南首府昆明,世守雲南的黔國公沐天波被迫逃往楚雄。至來年二月,除楚雄以西的整個雲南都歸附了沙定洲。[47]
1646年十月初十,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繼位監國,這時傳來贛南重鎮陷落的消息,朱由榔逃往廣西梧州,此時清軍李成棟﹑佟養甲部正迅速由福建向廣東推進,清軍均以布帕包頭,偽稱明軍,偷襲廣州。[47]
1646年10月的南明疆域
1646年10月的南明疆域[46]
1647年一月,李成棟部清軍西進占領肇慶,在攻陷梧州後在桂林受挫後退迴廣東。此時清軍已北上占領韶州,渡海占領瓊州。四月時,廣東十府均淪陷於清軍之手。[48]
清朝派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由北京南下,徑取湖南,於1647年二月占領長沙。此後,孔有德又派耿仲明部北上攻常德,尚可喜部西進取攸縣。到年底之時,除湘西部分土司外,湖南全境皆為清朝所得。[49]
在西南,1647年正月,張獻忠被清軍射死,清軍迅速入川。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的率領下急速南撤,渡過長江天險,進入貴州,占領貴陽。豪格統率的清軍追至遵義,因地方殘破荒蕪,糧草不濟,隻得由四川撤迴北京,隻在川北據有保寧一隅之地。[49]
1647年九月,大西軍與沐天波達成協議,決定“共扶明後,恢複江山。”至此除沙定洲仍據守蒙自﹑阿迷州,東川土司祿氏仍存觀望外,整個雲南都為大西軍平定。[49]
而在東南沿海,魯監國已被據守東南沿海的鄭彩等人由舟山迎至廈門,1647年七月,趁清軍主力北返,魯監國率部親征福建,一時義軍飆發,遠近響應。至1648年6月,南明義軍已一度攻陷福建三府一州二十七縣之地。[49]
1647年12月的南明疆域
1647年12月的南明疆域[48]
1647年十二月,清軍攻占全州,打開廣西門戶,1648年正月,江西總兵金聲桓在南昌宣布反清複明,除廣信﹑贛州二城外,江西全省皆反清歸明。清軍已調大軍南下鎮壓。[50]
三月,甘肅**將領米喇印﹑丁國棟也發起反清起義,連克西北各州[51]又引兵東進,攻破蘭州,聲勢大振,清朝在甘肅統治趨於瓦解。清廷於四五月間,奪迴洮州﹑蘭州等地,米喇印戰死。八月,甘州也被清軍包圍。[50]
四月十五日,清兩廣提督李成棟也在廣東宣布反清歸明。即領兵北攻贛州,後又中計,在贛州城下立足未穩,便遭突擊,被打得大敗。[50]
在湖南戰場,清軍得知江西反叛退保嶽陽,明軍趁機反攻:先後收複常德、辰州、靖州、黎平﹑武岡﹑寶慶等地;督師閣部何騰蛟則收複了全州,進攻永州。十一月,攻下永州,重占寶慶,清軍不敵,棄衡州而走。長沙府屬十二州縣已被忠貞營攻陷九座,長沙已成孤注。至此,明軍已收複湖南大部,清兵保據長沙﹑嶽陽而已。[50]
這年十二月,大同總兵薑瓖也在山西反清,到蒞年四﹑五月,山西除省會太原及平陽外都被複明義軍占據,反清起義擴展到北方。東南沿海的鄭成功於1648年四月攻福建同安。[50]
1648年11月的南明疆域
1648年11月的南明疆域[50]
1649年正月,形式逐步惡化,清軍突襲湘潭,湖南寶慶﹑衡陽﹑靖州等地重新淪陷,廣西門戶全州也失守,堵胤錫及忠貞營部則由湖南郴州撤入廣西南寧。而在江西,清軍已圍困南昌半年,正月十九日城破。[52]
在西北,清軍於正月攻占甘州,不久又破肅州,丁國棟等人被擒殺。[53]
二月,李成棟再次北上進攻贛州,三月初,明軍在信豐被清軍擊敗,兵潰慌亂之中,李成棟也墜馬溺亡。[53]
二月十五日,繼薑瓖在山西反清後,王永強也在陝西榆林起事,南下占領延安,恢複陝北十九個州縣,秦﹑晉兩省反清勢力已聯成一片。直到1650年十一月,清軍才平定陝北。[53]
1649年十一月,清朝調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三王舊部再次南下,孔有德由湖南攻廣西,耿仲明﹑尚可喜經江西取廣東。[53]
1649年6月的南明疆域
1649年6月的南明疆域[52]
1650年除夕之夜,尚可喜與耿繼茂部由江西偷襲廣東南雄,又攻陷韶州,三月,清軍圍攻廣州。尚可喜見城堅難破,先發兵招降惠﹑潮二州明軍。六月,鄭成功垂涎潮州產量之地,竟趁亂引兵攻打駐守此城的郝尚久,此時潮州以西的惠州已歸附清朝,潮州已於南明隔絕,[54]而又受到“友軍”鄭成功的攻擊,於是郝尚久一怒之下再次投降清朝。十一月初二,清軍調集援兵大炮,攻破廣州城池,杜永和由水路逃往海上瓊州。[55]
1650年九月,孔有德部進入廣西,另一路由全州南進,南北夾擊桂林,明軍戰敗。李成棟之子李元胤不忍廣東全省重新淪陷清軍之手,遂往高州﹑雷州收拾殘部,準備再戰。[55]此時,孫可望已率軍由雲南進至貴州銅仁,收編了黔省各地割據軍閥,準備與清軍交戰。這一年,鄭成功奪取其占據的廈門﹑金門。[55]
1650年11月的南明疆域
1650年11月的南明疆域[54]
1651年,清朝平﹑靖二藩攻陷廣東雷州﹑廉州。[56]1651年十二月,由柳州南下的清軍攻占南寧。[57]
1651年三月,清軍趁鄭成功進攻廣東之際,發兵襲取其在廈門的根據地;七月,清軍兵分三路攻取魯監國占據的舟山:一路由杭州至紹興,一路由衢州經台州——兩路軍同至定海,共取舟山,另一路由台州乘船北上,吳淞水師則由海上南下。八月,清軍在海戰中擊敗明軍,於九月登陸舟山破城,魯監國等人被迫南下,經溫州海域三盤至福州海壇山,1652年正月進駐廈門,與鄭成功會合。[57]
同年,在南寧屢受排擠﹑又不願投靠孫可望的忠貞營在高一功的率領下經慶遠﹑獨山北上夔東,與袁宗第﹑劉體仁﹑李來亨等部會合,後來這一帶擁明抗清的武裝一起被稱為夔東十三家。[57]
1651年12月的南明疆域
1651年12月的南明疆域[56]
1652年四月,李定國引軍入湖南,連克靖州﹑武岡,至八月,湖南大部州縣都被明軍收複,除辰州孤城明軍久攻未下外,隻有嶽州﹑常德二城尚為清軍據守。明軍在七月初四破桂林。[58]攻克桂林後,李定國乘勝追擊,收複梧州。[59]
順治皇帝得知湘桂失利後急派敬謹親王尼堪領八旗精銳往援湖南。孫可望得知清兵即將奔赴湖南,急調李定國由桂入湘,於是廣西大部重新淪於清軍之手。[59]十一月,尼堪大軍進至湖南湘潭,明軍退往寶慶。尼堪驕心自用冒進直奔衡陽,遭李定國重軍伏擊大敗,同一天,辰州孤城也被孫可望軍攻克。[59]
1652年二月,吳三桂與李國翰已由漢中入川,迅速占領成都﹑嘉定﹑重慶﹑敘州等地。八月,入川的劉文秀軍開始反擊,一舉攻克敘州﹑重慶。九月時,清軍已退至川北保寧。劉文秀光複四川大部後,率軍追至保寧,中吳三桂埋伏,明軍大潰,劉文秀敗迴貴州。1652年十月,鄭成功進攻福建漳州失利。[59]
亡國之象
大旱不斷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9]赤地千裏,寸草不生,《漢南續郡誌》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驛站兵士李自成失業。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饑,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隻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10]崇禎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闖王”李自成。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瘟疫爆發
崇禎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饑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11]保定巡撫徐標被召入京時說:“臣自江推來數千裏,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亦僅餘四壁城隍,物力已盡,蹂躪無餘,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12]
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13]十室九空。
崇禎十六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14]
崇禎十七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6]
內憂外患
主詞條:明末農民戰爭、皇太極
為剿流寇,朱由檢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用人存疑,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8]
此時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嘩變。朱由檢求治心切,《春明夢餘錄》記述:“崇禎二年十一月,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住提督九門及皇城門,以司禮監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15]中後金反間計,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16]
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朱由檢的濫殺也日趨嚴重,[17]總督中被誅者七人,[18]巡撫被戮者十一人。[19]朱由檢亦知不能兩麵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鑒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朱由檢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隻知戰鬥而已!”,朱由檢隻能辯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明朝末年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20]
崇禎十五年(1642年),鬆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朱由檢又想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泄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麵臨滅頂之災,朱由檢召見閣臣時悲歎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21-22]
逝世
煤山殉國
主詞條:甲申國難、清軍入關
崇禎帝自縊之處
崇禎帝自縊之處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朱由檢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杜勳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麵臨滅頂之災。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23]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
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隻是哀聲長歎,徘徊無語。李自成軍攻入北京。太監王廉急告皇帝,朱由檢在宮中飲酒長歎:“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朱由檢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迴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後、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著對周皇後說:“你是國母,理應殉國。”周皇後也哭著說:“妾跟從你18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現在陛下命妾死,妾怎麽敢不死?”說完解帶自縊而亡。朱由檢轉身對袁貴妃說:“你也隨皇後去!”袁貴妃哭著拜別,也自縊。朱由檢又召來15歲的長平公主,流著淚說:“你為什麽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臉,右手拔出刀來砍中了她的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她昏死了過去。[24-25]
朱由檢又砍死了妃嬪數人,並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張皇後自盡。懿安張皇後隔簾對朱由檢拜了幾拜,自縊身亡。十九日淩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然後朱由檢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朱由檢在前殿鳴鍾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8][26-27]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28]
三月二十一日屍體被發現,大順軍將朱由檢與周皇後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梓宮暫厝在紫禁城北麵的河邊。當地平民又將他合葬在田貴妃墓中。清軍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諡為懷宗,後改諡莊烈帝。南明政權諡他為思宗烈皇帝,後又改諡為毅宗,史又稱崇禎皇帝。[29-30]
明思宗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範景文、左都禦史李邦華、左副都禦史施邦曜、大理寺卿淩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征、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31]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32]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與皇後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諡曰莊烈湣皇帝,陵曰思陵”。
明朝在中國北方的統治處於崩潰邊緣。之後,南方明朝勢力於南京擁立福王朱由鬆建立南明政權。[33]
廟號諡號
順治十六年十一月,以“興朝諡前代之君,禮不稱,數不稱宗”為由,去懷宗廟號,改諡莊烈湣皇帝,清代史書多簡稱為“莊烈帝”。
思陵神主題為: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當為清代所加諡號的全諡。[34]
另有書作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或果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35]改廟號欽宗[36]等,又有作廟號烈宗[37]或敬宗[38],諡號正皇帝[37]。
南明安宗之大臣張慎言初議崇禎帝之廟諡號為烈宗敏皇帝,顧錫疇議廟號幹宗或乾宗[39]。但不被采用。最終在崇禎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諡號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廟號毅宗[40]。唐王諡為威宗。
如果崇禎南渡,帶來的結果肯定會大不一樣,以崇禎的正統身份可以避免後來南明麵對的幾股勢力博弈而相互拆台的局麵,各方力量相對會比較集中,而以崇禎的幹練和經驗,應該能夠很快發現和調動江南的雄厚經濟實力,隨之南下的軍隊得到南方物資和經濟的援助後會重新煥發出戰鬥力,但是局麵的發展還有決於崇禎對大局的判斷,對明朝來說,南渡後最好的策略是聯合大順或大西,而北麵則積極抵抗後金,而此時吳三桂的關寧軍很可能保持中立,靜觀成敗,但絕不會立即倒向後金;崇禎如策略得當,將後金趕出關外,再收拾農民軍,最終全部翻盤也是有可能的。
另一種可能,崇禎若采取聯金滅順的策略,估計後金也會買賬,但必然會付出巨大代價,後金會在剿滅大順和大西政權的過程中漁翁得利,而南明將失去北上的機會,最後的結果或許真的會劃江而治,即使如此後金想一口氣滅亡南明也很難做到,南明繼續抵抗數十年也是可能的,再若後金倘若發動“剃發令”等不得民心的政策引起北方的反抗,南明也會乘機北伐,未來也是未知數;
隻是曆史不容假設,後來南明發生的一切卻恰恰是一切可能中最壞的一種!
3月17日,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包圍了北京城,崇禎意識到局麵已經無可挽迴,自己也恐怕逃不過被殺的命運,但愛子心切的崇禎帝朱由檢仍想著也許他的兒子能趁亂逃出城去,給大明多保留一些血脈。所以這一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兒子都叫到跟前,讓他們都換上平民百姓的衣服,由太監護送出外逃生。試圖讓其子趕緊趁亂逃出城去,到南方重建王師,再卷土重來。於是在天黑以後三個少年悄悄的溜出了紫禁城。第二天一大早,崇禎得到消息說守城的太監叛主投降,李自成的軍隊已經進城了,他知道這下自己是徹底無路可逃了,就把皇後公主都叫來,揮劍砍倒了幾個,自己帶著一個老太監到紫禁城後麵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臨死之前,他還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遺書,要求各地的官員協力輔佐外逃的太子,重新振興大明朝。他自己雖然死了,但是太子逃出去總還有一絲複國的希望存在,這是他死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事。崇禎帝真是良苦用心啊,隻是大明江山氣數已盡,他有點太異想天開了。
然而出逃的太子和他的兩個弟弟又到哪裏去了呢?對於這個問題,時人以及後人先後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說太子三兄弟並沒有逃出被李自成重重包圍的北京城,外麵到處都是戰火,三個人沒有辦法,商量了一下,決定先到周皇後的父親、也就是他們的外公周奎家裏去躲一躲,等外麵平靜一些的時候再設法逃到南方去。但是由於外邊的情況實在是太混亂。太子來不及去成國公府,便隱匿於民間,定王和永王一齊去了周皇後的父親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城,命令搜尋太子與定王、永王。不料,周奎見局勢不妙,膽小怕事,生怕引火上身,就於二十日清晨,將定王、永王交給了李自成。後來皇太子也被李自成的軍隊搜獲。由此還出現了太子與闖王李自成之間的一段對話。太子問李自成說:“為什麽不殺我?”李自成說:“你沒有罪,我豈能妄殺!”太子說:“既然這樣,你聽我一句話:第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第二,速速埋葬我的父皇母後;第三,不可殺我百姓。”據說李自成接受了他的建議,不但沒有殺他們,還封了皇太子為宋王,另外兩個皇子也封了爵,一並交給大將劉宗敏看管。後來,李自成得到吳三桂叛清的消息,四月十三日,親自帶兵去討伐吳三桂也把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都帶在身邊,想用他們勸說吳三桂投降。不料這一去,李自成的軍隊大敗而逃,崇禎的三個兒子都在亂軍中不見了。此後,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都不清楚,或說曾被吳三桂奪去,或說定王曾在城南遇害。
[轉自鐵血社區bbs.]
第二種說法是太子逃出宮後,無處可去,被一個貧苦的老太太收養。但是老太太家裏太窮,隻好把他送到國丈周奎的家裏。當時在周奎府中的長平公主見後,兩人抱頭痛哭。長平公主與太子都是周皇後所生,乃是一母同胞的姐弟。由此來看,這個皇太子也許是真的。周奎舉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禮,並問太子:“你一直藏在哪裏?”太子迴答說:“城陷之日,我單獨藏匿在東廠門外。一日夜出,潛至東華門,被一個貧苦的老太太收養。後來又將我送到崇文門外的尼姑庵中,在那裏假裝貧困無依的孤兒住了半個月。但是,由於周奎膽小怕事,不敢長時間的收留太子,皇太子無奈在次流落街頭,後來被巡邏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給刑部審理,皇太子向審理的官員說自己是前明皇太子,但是刑部主事官員認為皇太子絕對不會這麽名目仗膽的說自己是皇太子,就斷其為假冒太子。後來,由於他一再宣稱,刑部主事錢鳳覽就找來原司禮監太監王德化等人前來辨認,結果都說就是皇太子。於是錢鳳覽上書朝廷,最後,攝政王多爾袞認為皇太子如果活在世上,就是明朝遺老遺少德一麵旗幟,於是決定將皇太子押於監獄,後來被處決在獄中。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皇太子成功地逃出了北京,一路上不知吃了多少苦頭,終於順利的逃到南方。後來皇太子被南明的小朝廷接到南京。行前還曾問來接他的李繼周說:“迎我進京,是讓我做皇帝嗎?”李繼周說:“此事奴婢不知。”其實這隻不過是他天真的想法罷了。南明福王朱由崧是他的叔叔,這時候已經當了監國。就等著稱帝了。他聽說崇禎皇帝的太子前來投奔,這還得了,如果證明這個少年真是太子,他就得歸政於太子,那他就無法當皇帝了。所以皇太子到南京後,他沒有直接的接見他,也沒讓他入宮,而是被安排在興善寺暫住,並派兩名太監去見太子,辯認真偽。兩人見了之後,說果真是皇太子,福王得知之後,大怒,接著便處死了兩名太監,並殺掉了去接皇太子的李繼周。後來又讓原總督京營太監盧九德去辨認,盧九德鑒於前車之鑒,不敢表態,隻說有些相像,卻認不真。皇太子在南京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引發了弘光朝的政治危機。為此朝臣們分成兩派,處於長江中遊的左良玉等人以擁護皇太子的為名率軍入京,江北的黃得功、劉良佐等總兵也上疏要求善視太子。
福王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就想方設法除掉這位真假未明的皇太子。他逼迫曾經充任太子講官的王鐸,一口咬定太子是假。並將太子下獄審訊,並結案為,說假太子真名叫王之明。後來,清軍大舉南下,南京不保,福王等人也逃到了太平府。南京百姓衝入監獄,救出了皇太子登上皇位。隻可惜幾天之後,再次落入清軍的手中,被多鐸處死。
第四種說法認為太子一開始確實是被李自成所獲,但是在李自成軍隊敗退北京的路上,劉宗敏受了重傷,放鬆了對他的看管,他就找了個機會從闖王的軍中逃了出來,跟隨他的還有他以前的老師李士淳。李士淳是明朝翰林院編修,曾任太子講官,明亡後被迫接受李自成封的官職。因為李士淳原籍在廣東嘉應州,他們就一路逃迴了李士淳的老家,在嘉應州陰那山出家當了和尚。他們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裏建了一座寺廟叫做“聖壽寺”,大殿就取名叫“紫極殿”,處處都顯示了寺中和尚的神秘出身。據說在太子死後,廟裏就開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薩”的神位。這尊神位始終保留著,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清王朝覆滅了,人們才知道原來供奉的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李士淳的後人也聲稱他們的先祖確實在亂軍之中救了太子,並把太子帶迴自己的家鄉,兩人一同出家做了和尚,就此度過了餘生。
早期經曆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封德昌郡王,天啟六年(1626年)封世子。崇禎十六年(1643年),洛陽被李自成農民軍攻占,朱常洵因體胖,行動不便,為起義軍俘獲,不久被殺。世子由崧在大臣的護衛下越城逃亡。不久襲封福王。
時來運轉
1644年3月19日,崇禎帝自盡於煤山。這對大江南北的明朝諸臣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事已至此,原來形同陪襯的南京留都的政治作用就凸現出來。[1]很顯然,擺在留守諸臣麵前的首要任務是擁立新君,組織政權。說到血統親近,福王,桂王,惠王成為不二人選。而由於福王在三藩中年齡最大,又加上沒頭蒼蠅一樣亂跑亂撞,流串到南京附近(淮安)。比起其他兩個遠在廣西的藩王來,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江南士紳中部分東林黨人從狹隘的一己私利出發,以福王昏庸為名,堅決反對。但內中隱情卻要追溯到天啟朝時,為反對老福王繼統和老福王之母鄭貴妃幹政,東林黨人已和福藩結下不解之仇。為防止朱由崧登位之後趁機報複。以東林領袖錢謙益為首,以立賢為名,大張旗鼓地推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繼承人——潞王。
潞王血統偏遠,自然缺乏繼立的理由。但他的所謂賢名,卻贏得了許多人的同情和支持。直至今天許多不明內情的人還以為憾事。其實,拋開潞王是否真賢不說,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自有其現實考量。當時政治以內閣負責,即使皇帝昏庸,負責的臣下仍可以維持政治機構的正常運轉。以局勢而論,留都諸臣需要的隻是一個形式上的精神領袖。而並不一定非要雄才大略的賢君不可。曆史上司馬睿能偏安東晉,他也隻不過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君主而已。關鍵在於臣下齊心協力,方能維持危局。現以立賢為名拋開福王。明王朝散居各地,小有賢名及野心才具的龍子龍孫,大有人在。既然潞王可立,何人不可立?他們自然不可能要求進行全國範圍內的普選,卻總有大批的野心家趁機上下其手,借擁立爭功。南明的局勢勢必將土崩瓦解,一發不可收拾了。
南京的擁立大會正開得熱鬧不堪之時,遠在淮安的朱由崧卻慌了神。作為三大熱門侯選人之一,卻沒有人來請他發表競選演說,施政綱領。前來表忠心,搞投機的也寥寥無幾。這一切都使朱由嵩感到情況不妙。而實際上,史可法、馬士英等南明重臣一開始就是把他們所挑選和準備擁立的皇帝看作土偶木像的。不論是誰為君,重要的是不會妨礙他們掌握手中的權力。從心底深處,曾經天威凜然的皇帝對這些重臣不過是一個象征,一個擺設。在史可法指出福王不可立的七大理由中,其一就是“幹預有司”。是的,重臣忌諱的正是一個“幹預有司”的皇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大家看來腦滿腸肥,糊塗昏庸的朱由崧竟走出一著妙棋,一舉擊潰了南京城內自以為得計的袞袞諸公。據《南渡錄》記載:“時王(朱由崧)聞,懼不得立,書召南竄總兵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協謀擁戴。劉澤清素狡,先附立潞議,至是以兵不敵,改計從傑等。”朱由崧竟懂得槍杆子裏出政權的真理,直接向雄踞江北的三鎮總兵求助。高傑,黃得功本人本來就是野心勃勃的流串軍閥,見有“定策擁立”的大買賣可做,真是無本而有萬利的好機會。於是一拍即合,甩開他們的頂頭上司——正與史可法密商的鳳陽總督馬士英。做起了定策元勳。消息傳到南京,所有人無不大驚失色。馬士英老於官場,見自己部將窩裏反,想來爭也沒用。連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跡,成為從龍文臣第一人。史可法一開始還蒙在鼓裏,指手畫腳的不服,又在寫給馬士英的信中痛罵朱由崧昏聵糊塗。沒想到卻成為落在別人手中的把柄。隨即馬士英便帶領大軍殺氣騰騰的護送朱由崧來到南京浦口。大勢已定,滿心悔恨的史可法和東林黨人也隻好接受這個現實了。
朱由崧求助於三鎮軍閥擁立,對以後的局勢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最直接的作用即是使他自己得償心願,順利地登上了至尊的寶座。而間接影響,則是江北諸鎮以“天子恩人”,“從龍元勳”自居,南京從皇帝到重臣再沒有人可以控製這支飛揚跋扈的軍隊。從此開了南明軍閥勳鎮勢力尾大不掉的濫觴。其實,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等都是出自行伍的悍勇匹夫,其部下各懷心事,卻不乏良將猛士。倘若朱由崧稍有他祖上太祖,成祖的權謀閱曆,隻要駕馭得當,完全可以在仰仗三鎮擁立之時,施加手段影響,使三鎮為己所用。可惜,朱由崧繼承了乃父的心寬體胖,卻沒有繼承乃祖的雄才武略。求助於三鎮而得帝位,已算得上是他的超常發揮,想做皇帝心切,一開始就高開了價錢,自貶了身價。三鎮也看清了這位“承天啟運”之人乃是阿鬥。從此對他的權威再也不屑一顧。
登基
五月一日,王入京,以內守備府為行宮。各官朝見。於是以初三日監國。十五日即位,改明年乙酉為弘光元年,是為南明弘光帝。用可法、曰廣及南儲高弘圖為閣臣。升呂大器吏部左侍郎,李沾太常少卿,郭維經應天府丞,進韓讚周司禮監秉筆,餘各加恩有差。起徐石麟都察院左都禦史,張國維兵部尚書協理戎政,周堪賡戶部尚書,顧錫疇禮部尚書,黃道周、何楷、張有譽、王心一、何應瑞、高倬、解學龍、賀世壽各部侍郎,劉士禎、侯峒曾、鄭镟、許譽卿各寺卿。而一時人望建言科道章正宸、熊開元、薑采、莊鼇獻、裘愷、馬兆羲、楊時化、詹爾選、李模、張镟、鄭友玄、喬可聘、李日輔、**等原官起用。徐?、曹勳、吳偉業俱以少詹兼侍讀。升左懋第僉都禦史,巡撫應安;田仰僉都禦史,巡撫淮揚。調總兵官鄭鴻逵、黃蜚駐守鎮江,鄭彩分管水師,吳誌葵駐防吳淞,黃斌卿駐防上江。敕禦史祁彪佳等分行安撫江浙。從史可法等議,分江北淮、揚、徐、泗、鳳、壽、滁、和為四鎮,以總兵劉澤清轄淮、海,駐淮北,海、邳、贛十一州縣隸之,經理山東一帶。高傑轄徐、泗,駐泅水,徐、泗、宿、亳、豐、碭十四州縣隸之,經理開、歸一帶。劉良佐轄鳳、壽,駐臨淮,壽、潁等九州縣隸之,經理陳、杞一帶。靖南伯黃得功轄滁、和,駐廬州,廬、巢、無為十一州縣隸之,經理光、固一帶。每鎮額兵三萬人,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悉聽各屬自行征取。晉得功侯爵,封傑興平、澤清東平、良佐廣昌俱伯爵。得功素忠勇,建功河北,與寧南伯左良玉先得封。良玉恢複湖廣,並晉侯爵。[2]
去世
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餘黨針鋒相對。清順治二年正月十一日夜,興平伯高傑被暗降清軍的河南總兵許定國誘殺於河南睢州故兵部尚書袁可立府第,巡撫越其傑、參政袁樞和巡按陳潛夫隻身返金陵。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三
朱由崧稱帝後發行的錢幣
朱由崧稱帝後發行的錢幣
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失守,史可法殉難。消息傳到南京,弘光帝方寸大亂,顧不上通知其他人,就與馬士英和少數宦官倉皇出逃,一路輾轉來到蕪湖。蕪湖守將正是擁立有功的江北四鎮之一——黃得功,他尚對京城變故一無所知。當知道自己的“天子門生”是張惶失措,棄都而來時。內心不勝感慨,但仍然決定以死報國,對這位昏君效忠到底。
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五月二十八日,在尾隨而來的滿洲重兵壓迫下,黃得功部將田雄,馬得功策謀降清。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黃得功被暗箭射中,隨即自刎而死。弘光帝則被田雄活捉,獻給清軍邀功,解至北京,弘光政權覆滅。據鄭達《野史無文》記載:當時田雄背著朱由崧,馬得功在後麵緊緊抱著朱由崧的雙腳,生怕這個活寶貝飛掉,朱由崧痛哭流涕的哀求兩人,卻毫無效果,於是恨得咬住田雄的脖子,血流滿衣。當時朱由崧的痛悔憤恨之情,可見一斑。但亡國之君,總是難逃一死。次年五月,這位南明天子,就在北京被加以謀為不軌的罪名淩遲處死,年僅四十歲。[2]
2人物評價
編輯
作為皇帝,弘光帝是十分昏庸腐朽的,隻知吃喝玩樂,整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弘光元年(1644年)除夕,當清軍南下之際,他卻在群臣麵前感歎“**寥落,旦新春南都無新聲”,下令廣選美女。由於縱欲無度,還命人替他捉蛤蟆配製春藥,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南明政治十分**,內訌不斷發生,風雨飄搖的弘光小朝廷內,又鬧起了一些宮廷疑案,如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等,更加速了其滅亡。而弘光帝身邊全是些隻會阿諛奉承的奸臣和宦官,如馬士英、阮大铖等。他對清軍的進攻根本不過問,盡管有史可法這些忠臣,但明朝複興之勢難見。1645年,清軍攻打重鎮揚州,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禦清軍,清軍圍困百日,損失慘重。史可法急忙向朝廷求援,弘光帝卻沒理他,最終因寡不敵眾,揚州淪陷,清軍對揚州進行10天血腥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接著清軍直逼南京,明軍守軍彈盡糧絕,眼看南京就要淪陷,正在與愛妃飲酒作樂的朱由崧急忙進宮召集大臣商議,那些平時隻會阿諛奉承的奸臣一句話也沒說,眾叛親離的弘光帝隻好和愛妃逃到蕪湖,清軍追來,弘光帝隻好與清軍作戰。明軍支架不住,於是叛將田維乘出賣了弘光帝和他的愛妃。最後弘光帝被押送至北京斬首。死後諡號“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廟號安宗。
朱由崧向來以“失德”著稱,後人稱其乃腐朽王朝的最昏庸的帝王,唯知享樂,不問政事,沉湎酒色,荒淫透頂。然而細檢史籍,可知竟傳聞難據,推其緣由,多由東林黨人對福藩一係的成見所致。而其本來的經曆顯現的卻是並非昏庸且頗有個性的政治家形象。如曾任弘光朝給事中李清《三垣筆記》、《南渡錄》及《甲申日記》對荒淫縱欲之事,且加辯誣。[3]
3家族成員
編輯
兄弟姐妹
兄弟
潁衝王朱由矩,原封潁上郡王
德懷王朱由樺
後妃
皇後皇妃
黃皇後:即“孝哲簡皇後”:朱由嵩為德昌王時納的正妃,父都指揮僉事黃奇瑞。黃氏早逝,1644年朱由崧即位之後,追封嫡妻孝哲聖皇後。永曆帝改稱“孝哲懿莊溫正仁靖儀天昭聖簡皇後”。
李皇後(?--1641年),即“孝義聖皇後”:洛陽人,朱由崧為福王世子時納的繼妃。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陽,李氏自縊。1644年朱由嵩在南京即位,追封“孝義端仁肅明貞潔熙天詒聖皇後”
金貴妃
子女
子:朱連璧
後裔去向
1617年,十歲的朱由崧被封為德昌郡王,後來又立為福王世子。本以為可以像他的父親一樣,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終其一生。沒想到天不遂人願,明末李自成農民軍攻陷洛陽,老福王朱常洵遇害。福王妃鄒氏及世子由崧在大臣的護衛下,逃出洛陽,從孟津過黃河,避難於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市)。1644年,李自成攻占懷慶時,與潞王等一起逃到淮安。崇禎十六年秋七月(1643年),朱由崧襲封福王。1644年5月,在南京被擁立為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權。
朱由崧逃離洛陽時,子朱連璧在家園張景明保護下,先藏於洛陽老城孟坑一帶,後逃至新安縣倉頭鄉陳灣村定居。至今已繁衍13代人,大部分隨小浪底移民遷居孟州市城關鎮陳灣村。
南明是明王朝的繼續。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後來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抵抗滿清的政權。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曆18年。1661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帝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此後鄭氏政權繼續奉永曆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鄭克塽降清,清軍占領台灣,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標誌著南明最後一個政權的覆滅。
南明所有政權為流亡政權實有重新思考的空間。所謂南明的南是史學家加上去的,就像南宋的南也是史學家加上去的一樣。這些政權是建立在原來明朝的領土上,其實並不符合流亡政權的定義,隻能說原來大明的北方領土被納入了大清的範圍,而被迫遷都、重建政權。就像宋朝失去北方領土、被迫遷都,仍是自稱宋,史稱南宋,並未因遷都而稱唿南宋政權為流亡政府。所以稱唿所有的南明政權是流亡政權,嚴格來說並不正確。至於南明皇帝被迫逃亡緬甸後,則符合流亡政權之定義。
重建大明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向北京進兵,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盡,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大體據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張獻忠於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權則據四川一帶,清朝政權則據有山海關外的現今東北地區,且控製蒙古諸部落,而明朝的殘餘勢力則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1-2]
此時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後揮師北上;但具體擁立何人則發生爭議。按照兄終弟及的順序,第一人選為福王朱由崧;而史可法主張擁立桂王朱常瀛,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由於之前的“國本之爭”事件,心存芥蒂,以立賢為名擁潞王朱常淓[3-4]。但最終福王朱由崧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南京政權主要武裝力量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和劉澤清,以及中都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監國於南京,1644年6月19日(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改次年為弘光,是為明安宗。南明時代自此開始。弘光帝的基本國策以“聯虜平寇”為主,謀求與清軍連合,一起消滅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軍。[1][5-6]
江河日下
明朝南渡前後,大順已被清朝擊潰,李自成先後丟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16
揚州十日中城破殉國的史可法
揚州十日中城破殉國的史可法[7]
45年(弘光元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征。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暴發太子案,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麵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麵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6]
四月二十五,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在揚州率老百姓抗擊清兵。後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揚州百姓死難八十萬,史稱“揚州十日”,是明末第一慘案。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京口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投降清兵;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擄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帝在位僅一年,即覆滅。[8-9]
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監國政權先後建立,不過是曇花,數天就告結束。[10]
1645年,明朝已無像樣軍隊,而反戈內向的倒也不少,清軍入關多為老百姓自發抵抗。其中尤以嘉定(今屬上海)、江陰為最。南明降臣錢謙益,趙之龍等向多鐸獻策曰:“吳下民風柔弱,飛檄可定,無須用兵。”,然而“剃發令朝下,相顧為發悲。三吳同時沸,紛紛起義師。”[11]。嘉定人民的誓死抵抗遭到了清軍報複性的“嘉定三屠”。“江陰死戰八十一日,史載江陰舉城戰亡,“竟無一人降者”,江南一帶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一個個血流成河,明末資本主義萌芽摧殘殆盡。
公元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並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認,隆武帝是南明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勵精圖治,關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國策改以“禦虜”為主,但被擁立其繼位的鄭氏集團架空,處處受製於鄭芝龍。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軍開始征伐福建與浙江。八月,隆武帝與清朝追兵搏鬥時被亂箭射殺於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說被俘殺)。[12-13]
由於消息隔絕,在朱聿鍵監國之後約40天魯王朱以海監國於淪陷區紹興,1646年(隆武
1647到1648各地反清活動
1647到1648各地反清活動[14]
二年)六月,魯王兵敗,在張煌言保護下逃亡海上。這時清朝再次宣布薙發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發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隆武帝與魯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個擊滅。[15]
隆武帝被害後,桂王朱由榔依據隆武帝遺詔於當年十月初十監國於肇慶,11月18日稱帝,是為昭宗,以次年為永曆元年。由於十月二十日,朱由榔逃往梧州。這種行為無異於放棄廣東,導致永曆朝廷在廣東人心盡失。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援引“兄終弟及”自立於廣州,改元紹武,雙方為掙正統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幹戈,互相攻伐,紹武帝僅41天即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後來被淮王朱常清私諡為文宗。十一月十五,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諫,北上福州降清。揭陽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稱監國與永曆帝爭立。鄭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為監國,後廢。永曆帝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16]
農民軍加入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於1645年戰死於九宮山後,他的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7]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永曆帝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複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薑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後反正迴歸明朝,[18-19]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製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20]
但永曆政權內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殺,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複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21]不久,李過之子李來亨等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22]
1645-1651年間,南明軍與清軍作戰中,敗多勝少,大批南明的軍隊先後降清。先後丟失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兩廣、兩湖等等領地,地盤盡失。直到以孫可望為主的大西軍加入,再次改變了整個局勢。
張獻忠於1646年戰死後,以其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為主的大西軍殘
南明後期和鄭成功抗清的張煌言
南明後期和鄭成功抗清的張煌言[23]
部自1647年進占雲南、貴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曆政權接受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建議聯合抗清建議,定都安龍所。不久,以大西軍餘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麵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複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複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複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24]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製的區域恢複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的**。[25]
之後,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役中被吳三桂僥幸取勝。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自己統兵卻在寶慶戰役中失利。[26]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漳州戰役中失利。[27]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麵。之後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於1653年、1654年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鄭會師廣州,一舉收複廣東,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導致肇慶戰役和新會戰役沒能成功。[28]但鄭成功部隊並沒有閑著,1656年,鄭軍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護國嶺大捷。同年王興率部取得文村大捷。
走向滅亡
1656年(永曆十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
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的鄭成功
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的鄭成功[29]
內訌,李定國擁永曆帝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30]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永曆十二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永曆帝西奔,磨盤山血戰。[31]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接連取得定海關大捷、瓜州大捷、鎮江大捷的勝利,一度兵臨南京城下,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迴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廈門大捷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32]
1661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真臘得知永曆帝死訊,亦憂憤而死。[33]
永曆帝被害後,全國較大規模抗清活動就隻有夔東十三家與鄭成功在台澎金廈。1662年清軍開始對其進行絞殺,1664年,夔東十三家軍抗清失敗,首領李來亨全家**,大明王朝在大陸地區的抵抗運動結束。[34]永曆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病逝後,[35]鄭經從廈門來到台灣接手經營,繼續沿用永曆年號,表麵上仍舊奉明監國寧靖王朱術桂為正朔,並於次年從福建迎接朱術桂入台。1663年滿清與荷蘭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陷,明鄭勢力撤退台灣,在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36]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接受
清軍對夔東十三家圍剿圖
清軍對夔東十三家圍剿圖[37]
靖南王耿精忠請援,率軍西征福建。鄭經收迴廈門後,並收漳州、泉州與潮州三府,進而攻下廣東惠州。後來,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雲南平西王吳三桂亦敗亡,鄭經勢力敗退僅能守住廈門,1680年清將萬正色遣人遊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原為耿精忠部將)率艦300艘,將士2萬餘人降清,鄭經放棄廈門並班師迴台,之後沉迷於酒色。[38]1681年鄭經病歿,遺命鄭克臧嗣位,馮錫範毒害鄭克臧,擁立其婿鄭克塽,獨攬大權。清康熙帝趁明鄭政權內部爆發內訌,以叛將施琅為水師提督著手征討台灣。1683年,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極大軍事壓力,結果鄭克塽剃發降清,[39]監國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36]全國最後一支明朝殘餘抗清勢力覆滅。
2疆域
編輯
南明的控製範圍始終隨著同農民軍和清軍的作戰而時刻變化。
疆域範圍地圖
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此時大順軍勢力已東至魯豫,南跨荊楚,西迄秦隴,北抵燕晉,整個北方幾乎皆為其所有。南明隻控製了江淮、江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區。[40]而在西邊的四川,此時張獻忠領導的另一支農民軍正屯兵萬縣,準備向成都進發。[41]
1644年四月時期的南明疆域
1644年四月時期的南明疆域
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大順軍被吳三桂和秦軍擊敗。清軍占領北京後即出兵追擊,十月初三,清軍占領山西首府太原。[42]
得知李自成被清軍擊敗,山東河南等地明朝官紳蜂擁而起,大順軍在這裏的政權紛紛瓦解。而清軍乘虛南下,到1644年十一月清廷已派遣使者兵卒招撫了畿南﹑山東和河南北部三鎮。而在西南,張獻忠已攻下成都,收取了四川大部,並於11月稱帝,建立了大西政權。[43]而此時的南明控製範圍進一步縮小。
1644年11月的南明疆域
1644年11月的南明疆域[41]
李自成由山西退入陝西後,清軍向陝西進發。1645年清軍占領大順軍都城西安。[44]在擊敗大順軍,占領陝西後,清軍即分兵三路南下江南:多鐸部出潼關,經歸德向南直趨泗州﹑揚州,進攻南京;阿濟格部尾隨李自成已至江西九江,派遣降清的金聲桓部收取南昌,然後順江東下,與多鐸部會師蕪湖;原駐山東的固山額真準塔南下徐州,水陸並進,收取淮安﹑南通等江北之地。[44]
清朝大軍已進入江淮地區,南明的江北諸鎮麵對清朝大軍望風而潰,不降即逃。揚州、南京紛紛陷落。弘光帝也被俘。[44]1645年六月十四日,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即占領杭州,湖州﹑嘉興﹑紹興﹑寧波等地。1645年,明朝諸臣在福州又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開始與清朝對抗。[44]
1645年6月的南明疆域
1645年6月的南明疆域[45]
1646年二月,清朝再派大軍南征,[46]一舉擊破明軍防線,攻陷紹興﹑金華﹑定海等浙東之地。但福建的鄭芝龍卻是不戰而降,八月二十八日,清軍追至汀州,隆武帝被俘殺。九月十九日,清軍進入福州,鄭成功遂與鄭鴻逵引兵避於中衛所(今廈門)鼓浪嶼。十月,在江西的金聲桓部清軍攻下贛州,江西全境也落入清朝之手。[47]
在西邊的四川,張獻忠於八月焚毀成都,棄城而走。而在西南邊陲,1645年十二月蒙自土司沙定洲掀起叛亂,奪取雲南首府昆明,世守雲南的黔國公沐天波被迫逃往楚雄。至來年二月,除楚雄以西的整個雲南都歸附了沙定洲。[47]
1646年十月初十,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繼位監國,這時傳來贛南重鎮陷落的消息,朱由榔逃往廣西梧州,此時清軍李成棟﹑佟養甲部正迅速由福建向廣東推進,清軍均以布帕包頭,偽稱明軍,偷襲廣州。[47]
1646年10月的南明疆域
1646年10月的南明疆域[46]
1647年一月,李成棟部清軍西進占領肇慶,在攻陷梧州後在桂林受挫後退迴廣東。此時清軍已北上占領韶州,渡海占領瓊州。四月時,廣東十府均淪陷於清軍之手。[48]
清朝派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由北京南下,徑取湖南,於1647年二月占領長沙。此後,孔有德又派耿仲明部北上攻常德,尚可喜部西進取攸縣。到年底之時,除湘西部分土司外,湖南全境皆為清朝所得。[49]
在西南,1647年正月,張獻忠被清軍射死,清軍迅速入川。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的率領下急速南撤,渡過長江天險,進入貴州,占領貴陽。豪格統率的清軍追至遵義,因地方殘破荒蕪,糧草不濟,隻得由四川撤迴北京,隻在川北據有保寧一隅之地。[49]
1647年九月,大西軍與沐天波達成協議,決定“共扶明後,恢複江山。”至此除沙定洲仍據守蒙自﹑阿迷州,東川土司祿氏仍存觀望外,整個雲南都為大西軍平定。[49]
而在東南沿海,魯監國已被據守東南沿海的鄭彩等人由舟山迎至廈門,1647年七月,趁清軍主力北返,魯監國率部親征福建,一時義軍飆發,遠近響應。至1648年6月,南明義軍已一度攻陷福建三府一州二十七縣之地。[49]
1647年12月的南明疆域
1647年12月的南明疆域[48]
1647年十二月,清軍攻占全州,打開廣西門戶,1648年正月,江西總兵金聲桓在南昌宣布反清複明,除廣信﹑贛州二城外,江西全省皆反清歸明。清軍已調大軍南下鎮壓。[50]
三月,甘肅**將領米喇印﹑丁國棟也發起反清起義,連克西北各州[51]又引兵東進,攻破蘭州,聲勢大振,清朝在甘肅統治趨於瓦解。清廷於四五月間,奪迴洮州﹑蘭州等地,米喇印戰死。八月,甘州也被清軍包圍。[50]
四月十五日,清兩廣提督李成棟也在廣東宣布反清歸明。即領兵北攻贛州,後又中計,在贛州城下立足未穩,便遭突擊,被打得大敗。[50]
在湖南戰場,清軍得知江西反叛退保嶽陽,明軍趁機反攻:先後收複常德、辰州、靖州、黎平﹑武岡﹑寶慶等地;督師閣部何騰蛟則收複了全州,進攻永州。十一月,攻下永州,重占寶慶,清軍不敵,棄衡州而走。長沙府屬十二州縣已被忠貞營攻陷九座,長沙已成孤注。至此,明軍已收複湖南大部,清兵保據長沙﹑嶽陽而已。[50]
這年十二月,大同總兵薑瓖也在山西反清,到蒞年四﹑五月,山西除省會太原及平陽外都被複明義軍占據,反清起義擴展到北方。東南沿海的鄭成功於1648年四月攻福建同安。[50]
1648年11月的南明疆域
1648年11月的南明疆域[50]
1649年正月,形式逐步惡化,清軍突襲湘潭,湖南寶慶﹑衡陽﹑靖州等地重新淪陷,廣西門戶全州也失守,堵胤錫及忠貞營部則由湖南郴州撤入廣西南寧。而在江西,清軍已圍困南昌半年,正月十九日城破。[52]
在西北,清軍於正月攻占甘州,不久又破肅州,丁國棟等人被擒殺。[53]
二月,李成棟再次北上進攻贛州,三月初,明軍在信豐被清軍擊敗,兵潰慌亂之中,李成棟也墜馬溺亡。[53]
二月十五日,繼薑瓖在山西反清後,王永強也在陝西榆林起事,南下占領延安,恢複陝北十九個州縣,秦﹑晉兩省反清勢力已聯成一片。直到1650年十一月,清軍才平定陝北。[53]
1649年十一月,清朝調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三王舊部再次南下,孔有德由湖南攻廣西,耿仲明﹑尚可喜經江西取廣東。[53]
1649年6月的南明疆域
1649年6月的南明疆域[52]
1650年除夕之夜,尚可喜與耿繼茂部由江西偷襲廣東南雄,又攻陷韶州,三月,清軍圍攻廣州。尚可喜見城堅難破,先發兵招降惠﹑潮二州明軍。六月,鄭成功垂涎潮州產量之地,竟趁亂引兵攻打駐守此城的郝尚久,此時潮州以西的惠州已歸附清朝,潮州已於南明隔絕,[54]而又受到“友軍”鄭成功的攻擊,於是郝尚久一怒之下再次投降清朝。十一月初二,清軍調集援兵大炮,攻破廣州城池,杜永和由水路逃往海上瓊州。[55]
1650年九月,孔有德部進入廣西,另一路由全州南進,南北夾擊桂林,明軍戰敗。李成棟之子李元胤不忍廣東全省重新淪陷清軍之手,遂往高州﹑雷州收拾殘部,準備再戰。[55]此時,孫可望已率軍由雲南進至貴州銅仁,收編了黔省各地割據軍閥,準備與清軍交戰。這一年,鄭成功奪取其占據的廈門﹑金門。[55]
1650年11月的南明疆域
1650年11月的南明疆域[54]
1651年,清朝平﹑靖二藩攻陷廣東雷州﹑廉州。[56]1651年十二月,由柳州南下的清軍攻占南寧。[57]
1651年三月,清軍趁鄭成功進攻廣東之際,發兵襲取其在廈門的根據地;七月,清軍兵分三路攻取魯監國占據的舟山:一路由杭州至紹興,一路由衢州經台州——兩路軍同至定海,共取舟山,另一路由台州乘船北上,吳淞水師則由海上南下。八月,清軍在海戰中擊敗明軍,於九月登陸舟山破城,魯監國等人被迫南下,經溫州海域三盤至福州海壇山,1652年正月進駐廈門,與鄭成功會合。[57]
同年,在南寧屢受排擠﹑又不願投靠孫可望的忠貞營在高一功的率領下經慶遠﹑獨山北上夔東,與袁宗第﹑劉體仁﹑李來亨等部會合,後來這一帶擁明抗清的武裝一起被稱為夔東十三家。[57]
1651年12月的南明疆域
1651年12月的南明疆域[56]
1652年四月,李定國引軍入湖南,連克靖州﹑武岡,至八月,湖南大部州縣都被明軍收複,除辰州孤城明軍久攻未下外,隻有嶽州﹑常德二城尚為清軍據守。明軍在七月初四破桂林。[58]攻克桂林後,李定國乘勝追擊,收複梧州。[59]
順治皇帝得知湘桂失利後急派敬謹親王尼堪領八旗精銳往援湖南。孫可望得知清兵即將奔赴湖南,急調李定國由桂入湘,於是廣西大部重新淪於清軍之手。[59]十一月,尼堪大軍進至湖南湘潭,明軍退往寶慶。尼堪驕心自用冒進直奔衡陽,遭李定國重軍伏擊大敗,同一天,辰州孤城也被孫可望軍攻克。[59]
1652年二月,吳三桂與李國翰已由漢中入川,迅速占領成都﹑嘉定﹑重慶﹑敘州等地。八月,入川的劉文秀軍開始反擊,一舉攻克敘州﹑重慶。九月時,清軍已退至川北保寧。劉文秀光複四川大部後,率軍追至保寧,中吳三桂埋伏,明軍大潰,劉文秀敗迴貴州。1652年十月,鄭成功進攻福建漳州失利。[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