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朗氣清,吳鉤換上新衣裳和李清欄同赴書院。
書院在長安城外,一來一去時間花費較多,李清欄跟李映生要兩塊令牌,方便閉城之後,兩人能夠進城。
書院外,是一處林子,林子中間有一條蜿蜒石徑,石徑兩側有枯死的花草,這些花草再過些日子就開了。
這條路被稱為曲徑,曲徑通幽處,通的是書院大門。
書院大門談不上氣派,青磚黛瓦的一個牌樓上麵就寫著兩個兩個字,書院。
這兩個字扭扭歪歪,連三歲小童寫的字都不如。
吳鉤和李清欄走過曲徑,站在了牌樓前,吳鉤看著書院兩個大字,總覺得很別扭,他說道:“這是誰寫的字?三歲孩童都不如,似雞扒又似蚯蚓鑽泥。”
“啊哈,你敢說夫子寫的字雞扒蚯蚓!”
素十二從牌樓後走出來,一臉壞笑的看著吳鉤,他繼續道:“書院七十四位先生,你是頭一位敢說夫子的不是的人。”
“七十二師兄。”
吳鉤和李清欄行禮,素十二點頭笑道:“你們跟我走吧。”
“吳鉤啊,你是你說夫子的不是,這句話我得怎麽和夫子說?弟子說夫子的不是,這可是大忌。”
便走素十二邊想著如何拿住吳鉤的把柄。
吳鉤不清楚夫子的品性如何,或許品性高尚,但畢竟自己是弟子,道老師的不是,是弟子的無禮。
“那就請,七十二師兄懲罰。”
“懲罰嘛,就不用了。你們兩個家在長安,又剛入院,所以呢,你們每日都可往返長安和書院,你每旬給我帶一份杏花樓的飯菜如何?錢我給。”
素十二念念不忘的是杏花樓的飯菜,研院的飯菜稱不上是飯菜,對他的那些師兄師姐來說,飽肚即可,不求口舌之欲。
甚至於有時可廢寢忘食,連續幾天幾夜不吃飯,隻喝水。
“好。”
吳鉤還沒有答應下來,李清欄便替他答應了。
李清欄暗自拍了吳鉤一掌,吳鉤剛才奇怪的看著李清欄,雖然他剛才也要答應。
素十二看是李清欄答應的自己,取笑道:“七十四師妹還是厲害啊,能夠給七十三師弟拿主意。”
三人一路行來,路過書院外院,三人可聽見堂上傳來的朗朗讀書聲。外院大大小小庭院樓閣共有百餘座,學生千人,教習百人。
所授課程除了禮樂射禦書數外,還有水利、農耕、律例、刑驗等功課,學生除了六藝外,可任意選擇。
走到書院外院最深處,有一棟高樓,這棟高樓又似城牆,足有九層,高樓上掛有牌匾,上書天一。
吳鉤一看便知,這是取易經天一生水之理,這應該就是藏書樓。
素十二帶著吳鉤走進天一樓,在一樓六十四師兄正在那裏抄書。
“六十四師兄。”
六十四師兄專注於抄書,並未搭理,素十二則是帶吳鉤和李清欄走上二樓。
素十二便走便說道:“今日你們來抄書,是書院每一個先生必要的課程。我在這裏一抄就是抄了三年的書。這裏的書囊括四海萬道,有的書久遠,紙張難以保存,又或羊皮與竹簡將將腐爛,字形黯淡,所以每年都需要將這些書籍重新抄錄,一字不差且字形清楚規正的重新抄錄。”
吳鉤放眼玩去,這一層樓之高就有一丈半,長則憑眼看去亦有幾十丈,寬則不知幾何,地板與天板由書架連接,書架上盡數書籍無一空格。
“這裏的書籍有的凝聚天地元氣,你們修為不到,抄錄不到那種境界。這兩個位置是給你們安排的。”
素十二帶著吳鉤和李清欄走到了二樓最後麵,最後麵左右兩側分別有兩張座椅,上麵擺有書錄。
“那本書錄上的書就是你們要重新抄錄的書籍,你們抄好書籍之後擺在原位,六十四師兄會來查看,若有差別,將重抄。”
李清欄和吳鉤兩人一左一右,上有窗戶,讓他們看的清楚。
筆墨紙硯也已準備好,抄錄所用的空白書籍也擺在了他們桌椅前麵。
“光線若暗,上麵會有夜明珠照亮,天一樓不允許生火。”
素十二說完最後一句話,背著手就走了。
吳鉤放開書錄,書錄前麵有編號,說明書籍在哪一個書架,哪一攔。
“我要抄錄五百本。”
書錄上一頁有十本書,他一數書頁,有五十頁。
吳鉤按照書錄所記載的書架找到了他抄的第一本書,足有十二冊,這讓吳鉤看上去有些毛骨悚然,五百本書,第一本就有他手掌高,這得抄何年何月。
李清欄也是和吳鉤一樣的表情。
但他們兩個不敢不抄。
將書籍搬迴去,吳鉤起筆看書抄書。
他母親曾說他書法有所小成,這些年來也沒用忘記每日練習一個時辰的書法,在戰場上磨礪殺戮之後,他的書法如同鐵筆勾劃,豪邁大氣。
不過現在在抄書,不能抄錯一字,還得字形規正,他隻能用小楷來寫。
這樣一來抄錄的很慢,為了避免抄錯字,吳鉤先看一句,快速記下來,邊念邊寫。
素十二剛出天一樓,要迴到研院,卻感覺到陳撫之出現在書院之外。
“道門的人什麽時候敢來我書院門口了?”
素十二走到門口,看見背負著那柄敕劍的陳撫之盤坐在地上。
“我來是為了見七十三先生。”
陳撫之站起身來,對素十二行禮,素十二受禮笑道:“你們道門老祖宗和我們夫子是同一輩分,你不知道是多少弟子輩了,我是夫子弟子,你行禮的時候總得叫一聲師叔祖吧。”
陳撫之麵無表情,他知道素十二向來是喜歡與人辨理,有時候能夠將人給氣死。
“你們書院也曾記載,夫子問禮與我道門先祖,夫子便是我道門的弟子。”
素十二嗬嗬一笑,上前一步,說道:“莊子道:道術將為天下裂。我書院和你們道門之道來自於上古之商周,各得一脈,夫子問道門老祖宗,隻為的是以證己道,這怎稱的上師徒之別。你道門幾年前也曾問道於菩提寺,那你道門是菩提寺的徒子徒孫嘛?”
陳撫之眉頭一皺,不願和素十二辨理,素十二雄辯滔滔、詭辯亟亟,以勢逼迫,難有對手。
“我是來見七十三先生的,不是來和你辨理的。”
“你來見我七十三師弟為何啊?”
“與你沒有多言多語,你將七十三先生叫出來即可。”
素十二歎了口氣,說道:“陳撫之啊陳撫之,你怎麽這麽沒有禮貌,你這不是求人的態度。你求我啊。”
陳撫之知道素十二難纏,不想他多說話,直接又在書院門口盤坐了下來,口念道決。
素十二見狀,哼笑一聲,道:“你別學那些厲害的潑婦,無理鬧三分,鬧不過就坐在別人門口。幸好我們書院不是做買賣的。要是做些生意,你坐在這那是會耽誤買賣。”
說完,素十二就走進了書院。
陳撫之要坐就隨他坐了。
吳鉤在認真的抄書,原本打算迴家的他將時間推遲了,這些書不知道要抄到何年何月。
至於報仇的事,以前雖然被他壓在心裏,他現在成了書院先生,倒也不怕那些宗門自己無法對付,將自己記憶中的那夥人的麵貌畫了出來交給了陳大家。
秀樓和道門的人來求藥的時候,吳鉤就知道杏花樓絕對不是一個簡單風流之地。
現在隻要陳大家找出他們,將他們帶到母親墳前砍頭祭拜,然後滅其宗門。
隻不過,吳鉤向來不顯山不露水。
素十二又迴到了天一樓。
六十四師兄子康抄完最後一個字,這本書天地元氣源源不斷湧入,隨著子康將書合上,天地元氣方才隔絕開來。
“六十四師兄。”
“陳撫之來這幹嘛?”
子康將書籍放在一旁,站起身來,將目光投向書院外,他看見那陳撫之坐在書院門口,口念道決。
“他說他來見吳鉤。具體什麽事他沒說。”
子康唿出一口長氣,這口氣在他周天之中已經運行了一天。
他道:“沒說就讓他等著吧,等吳鉤抄完了今天的書,有事他自己與吳鉤說。”
素十二猶豫道:“這道門向來對天坑興趣頗濃,現在是不是又為了天坑的事來為難七十三師弟?”
素十二跟著子康上了六樓,他將剛抄完的書放入位置,將舊書拿到九樓去。
“天坑的事他們不死心,那就讓吳鉤和他們好好說說,其他的就不用管了。”
子康將書放好,囑托素十二一會將他說的話說給吳鉤聽,然後他消失在了天一樓,迴到了研院。
素十二迴到一樓,靜靜的等著吳鉤抄完今天的書。
抄書是很無聊,需要耐心的事,素十二可沒有這樣的耐心,所以他抄了三年才抄錄了不到百本,其他的書夫子讓他在他四十歲的時候交到子康那裏,不過又加了百本。
素十二可心想著還有十多年給自己抄書,現在不急,年輕人得好好過日子,抄書這樣年老的事情,就得自己年老的時候抄。
書院在長安城外,一來一去時間花費較多,李清欄跟李映生要兩塊令牌,方便閉城之後,兩人能夠進城。
書院外,是一處林子,林子中間有一條蜿蜒石徑,石徑兩側有枯死的花草,這些花草再過些日子就開了。
這條路被稱為曲徑,曲徑通幽處,通的是書院大門。
書院大門談不上氣派,青磚黛瓦的一個牌樓上麵就寫著兩個兩個字,書院。
這兩個字扭扭歪歪,連三歲小童寫的字都不如。
吳鉤和李清欄走過曲徑,站在了牌樓前,吳鉤看著書院兩個大字,總覺得很別扭,他說道:“這是誰寫的字?三歲孩童都不如,似雞扒又似蚯蚓鑽泥。”
“啊哈,你敢說夫子寫的字雞扒蚯蚓!”
素十二從牌樓後走出來,一臉壞笑的看著吳鉤,他繼續道:“書院七十四位先生,你是頭一位敢說夫子的不是的人。”
“七十二師兄。”
吳鉤和李清欄行禮,素十二點頭笑道:“你們跟我走吧。”
“吳鉤啊,你是你說夫子的不是,這句話我得怎麽和夫子說?弟子說夫子的不是,這可是大忌。”
便走素十二邊想著如何拿住吳鉤的把柄。
吳鉤不清楚夫子的品性如何,或許品性高尚,但畢竟自己是弟子,道老師的不是,是弟子的無禮。
“那就請,七十二師兄懲罰。”
“懲罰嘛,就不用了。你們兩個家在長安,又剛入院,所以呢,你們每日都可往返長安和書院,你每旬給我帶一份杏花樓的飯菜如何?錢我給。”
素十二念念不忘的是杏花樓的飯菜,研院的飯菜稱不上是飯菜,對他的那些師兄師姐來說,飽肚即可,不求口舌之欲。
甚至於有時可廢寢忘食,連續幾天幾夜不吃飯,隻喝水。
“好。”
吳鉤還沒有答應下來,李清欄便替他答應了。
李清欄暗自拍了吳鉤一掌,吳鉤剛才奇怪的看著李清欄,雖然他剛才也要答應。
素十二看是李清欄答應的自己,取笑道:“七十四師妹還是厲害啊,能夠給七十三師弟拿主意。”
三人一路行來,路過書院外院,三人可聽見堂上傳來的朗朗讀書聲。外院大大小小庭院樓閣共有百餘座,學生千人,教習百人。
所授課程除了禮樂射禦書數外,還有水利、農耕、律例、刑驗等功課,學生除了六藝外,可任意選擇。
走到書院外院最深處,有一棟高樓,這棟高樓又似城牆,足有九層,高樓上掛有牌匾,上書天一。
吳鉤一看便知,這是取易經天一生水之理,這應該就是藏書樓。
素十二帶著吳鉤走進天一樓,在一樓六十四師兄正在那裏抄書。
“六十四師兄。”
六十四師兄專注於抄書,並未搭理,素十二則是帶吳鉤和李清欄走上二樓。
素十二便走便說道:“今日你們來抄書,是書院每一個先生必要的課程。我在這裏一抄就是抄了三年的書。這裏的書囊括四海萬道,有的書久遠,紙張難以保存,又或羊皮與竹簡將將腐爛,字形黯淡,所以每年都需要將這些書籍重新抄錄,一字不差且字形清楚規正的重新抄錄。”
吳鉤放眼玩去,這一層樓之高就有一丈半,長則憑眼看去亦有幾十丈,寬則不知幾何,地板與天板由書架連接,書架上盡數書籍無一空格。
“這裏的書籍有的凝聚天地元氣,你們修為不到,抄錄不到那種境界。這兩個位置是給你們安排的。”
素十二帶著吳鉤和李清欄走到了二樓最後麵,最後麵左右兩側分別有兩張座椅,上麵擺有書錄。
“那本書錄上的書就是你們要重新抄錄的書籍,你們抄好書籍之後擺在原位,六十四師兄會來查看,若有差別,將重抄。”
李清欄和吳鉤兩人一左一右,上有窗戶,讓他們看的清楚。
筆墨紙硯也已準備好,抄錄所用的空白書籍也擺在了他們桌椅前麵。
“光線若暗,上麵會有夜明珠照亮,天一樓不允許生火。”
素十二說完最後一句話,背著手就走了。
吳鉤放開書錄,書錄前麵有編號,說明書籍在哪一個書架,哪一攔。
“我要抄錄五百本。”
書錄上一頁有十本書,他一數書頁,有五十頁。
吳鉤按照書錄所記載的書架找到了他抄的第一本書,足有十二冊,這讓吳鉤看上去有些毛骨悚然,五百本書,第一本就有他手掌高,這得抄何年何月。
李清欄也是和吳鉤一樣的表情。
但他們兩個不敢不抄。
將書籍搬迴去,吳鉤起筆看書抄書。
他母親曾說他書法有所小成,這些年來也沒用忘記每日練習一個時辰的書法,在戰場上磨礪殺戮之後,他的書法如同鐵筆勾劃,豪邁大氣。
不過現在在抄書,不能抄錯一字,還得字形規正,他隻能用小楷來寫。
這樣一來抄錄的很慢,為了避免抄錯字,吳鉤先看一句,快速記下來,邊念邊寫。
素十二剛出天一樓,要迴到研院,卻感覺到陳撫之出現在書院之外。
“道門的人什麽時候敢來我書院門口了?”
素十二走到門口,看見背負著那柄敕劍的陳撫之盤坐在地上。
“我來是為了見七十三先生。”
陳撫之站起身來,對素十二行禮,素十二受禮笑道:“你們道門老祖宗和我們夫子是同一輩分,你不知道是多少弟子輩了,我是夫子弟子,你行禮的時候總得叫一聲師叔祖吧。”
陳撫之麵無表情,他知道素十二向來是喜歡與人辨理,有時候能夠將人給氣死。
“你們書院也曾記載,夫子問禮與我道門先祖,夫子便是我道門的弟子。”
素十二嗬嗬一笑,上前一步,說道:“莊子道:道術將為天下裂。我書院和你們道門之道來自於上古之商周,各得一脈,夫子問道門老祖宗,隻為的是以證己道,這怎稱的上師徒之別。你道門幾年前也曾問道於菩提寺,那你道門是菩提寺的徒子徒孫嘛?”
陳撫之眉頭一皺,不願和素十二辨理,素十二雄辯滔滔、詭辯亟亟,以勢逼迫,難有對手。
“我是來見七十三先生的,不是來和你辨理的。”
“你來見我七十三師弟為何啊?”
“與你沒有多言多語,你將七十三先生叫出來即可。”
素十二歎了口氣,說道:“陳撫之啊陳撫之,你怎麽這麽沒有禮貌,你這不是求人的態度。你求我啊。”
陳撫之知道素十二難纏,不想他多說話,直接又在書院門口盤坐了下來,口念道決。
素十二見狀,哼笑一聲,道:“你別學那些厲害的潑婦,無理鬧三分,鬧不過就坐在別人門口。幸好我們書院不是做買賣的。要是做些生意,你坐在這那是會耽誤買賣。”
說完,素十二就走進了書院。
陳撫之要坐就隨他坐了。
吳鉤在認真的抄書,原本打算迴家的他將時間推遲了,這些書不知道要抄到何年何月。
至於報仇的事,以前雖然被他壓在心裏,他現在成了書院先生,倒也不怕那些宗門自己無法對付,將自己記憶中的那夥人的麵貌畫了出來交給了陳大家。
秀樓和道門的人來求藥的時候,吳鉤就知道杏花樓絕對不是一個簡單風流之地。
現在隻要陳大家找出他們,將他們帶到母親墳前砍頭祭拜,然後滅其宗門。
隻不過,吳鉤向來不顯山不露水。
素十二又迴到了天一樓。
六十四師兄子康抄完最後一個字,這本書天地元氣源源不斷湧入,隨著子康將書合上,天地元氣方才隔絕開來。
“六十四師兄。”
“陳撫之來這幹嘛?”
子康將書籍放在一旁,站起身來,將目光投向書院外,他看見那陳撫之坐在書院門口,口念道決。
“他說他來見吳鉤。具體什麽事他沒說。”
子康唿出一口長氣,這口氣在他周天之中已經運行了一天。
他道:“沒說就讓他等著吧,等吳鉤抄完了今天的書,有事他自己與吳鉤說。”
素十二猶豫道:“這道門向來對天坑興趣頗濃,現在是不是又為了天坑的事來為難七十三師弟?”
素十二跟著子康上了六樓,他將剛抄完的書放入位置,將舊書拿到九樓去。
“天坑的事他們不死心,那就讓吳鉤和他們好好說說,其他的就不用管了。”
子康將書放好,囑托素十二一會將他說的話說給吳鉤聽,然後他消失在了天一樓,迴到了研院。
素十二迴到一樓,靜靜的等著吳鉤抄完今天的書。
抄書是很無聊,需要耐心的事,素十二可沒有這樣的耐心,所以他抄了三年才抄錄了不到百本,其他的書夫子讓他在他四十歲的時候交到子康那裏,不過又加了百本。
素十二可心想著還有十多年給自己抄書,現在不急,年輕人得好好過日子,抄書這樣年老的事情,就得自己年老的時候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