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業被下人引入會客廳。
鄰近夏日,會客廳重新布置過。
門口是藤條編成的簾子,一條條打著絡子,末端墜著繩結,新鮮的藤條青翠欲滴,帶著濕意,擋住外麵過於熾熱的陽光。
初夏時光,見著這簾子,仿佛心中的火氣、燥熱之氣,都消減了幾分。
下人上前替王守業撩起簾子,躬身相請。
“客人請在此稍後片刻,我家老爺正在沐浴更衣。”
王守業點點頭,邁步進入。
“勞煩小哥了。”
“不敢,小人就在這門外候著,客人若有吩咐,盡可使喚小人。”
那下人迴道。
接著,就自覺地站在門外,守著這裏。
陽光照在他的身上,鄰近正午,溫度頗高,不久他的鼻前就微微見汗,滴滴汗珠滲出。
下人站在那邊,不動不搖,更不說話,隻是默默守著。
王守業隨意在下手處選了個坐席,跪坐在蒲團上。
蒲團也是新打的草,編織而成,坐上去就有些涼意,膝蓋上清清涼涼的,王守業舒服地眯著眼睛。
方才在外間,即便是馬車裏,也是有些熱的。
這時候,到了這陰涼的廳內,頓時涼爽了許多。
他這才有閑心打量下四周,廳內牆壁上,掛著裝飾用的字畫,落款都是周桂本人。
周圍的桌案都很古樸厚重,清一色的深紫色,木材都是選的上好的紅木,外麵刷的漆。
王守業家中就有漆園,可以瞧出這桌案上的漆都是能曆千年不褪色的。
地麵鋪的是大理石的磚麵,整潔光亮,也很清涼。
桌上還有幾壺涼茶,王守業不客氣地自行取用,端起巴掌大的紫砂壺,就往小杯子裏倒了滿滿一杯。
咕嘟咕嘟,他接連倒了三杯,將這十兩白銀一兩的茶葉,做這般牛飲,忒的暴殄天物。
茶水下肚,如同一碗冰水,從頭澆到腳,整個人就像被冰水過了一遍,裏裏外外都柔順下來了,去火去燥,完全平靜下來。
“好涼茶!”
王守業也是見識過不少好茶葉的,也嚐過不少,比這更好的也不是沒見過,可這麽舒爽的涼茶還是頭一次喝。
“果然還是夏天的涼茶最好喝,比什麽特貢的雨前龍井都要實在!”
一般客人來訪,主人家都會更衣以示鄭重,也是一種禮數。
最初,這種禮,起源於三千年前。
因為衣服穿久了,就難免有異味,所以才需要換衣服,這就叫做更衣。
那時人,每日平均更衣四到五次。
即使這樣,衣服還是會有異味,於是人們又發明了香囊一類,填入香料,掛在腰間,薰衣草就是常用的香料。
這種習俗,漸漸演變到後世,就成為了禮的一部分。
禮,就是秩序,就是此時的道德。
王守業這次突然來訪,事先未曾投下拜帖,已是有些失禮。
不過他帶來的禮物不輕,就算是看在這份禮物份上,周家也不好怠慢。
周桂本人自然不會輕易失禮,他當真沐浴更衣,換上了透氣的輕便常服,披散著濕潤的長發,就那麽踩著木屐就過來了。
“王家主,久等了。”
廳前的下人見了家主,行禮過後就悄然退下,留出空間給家主待客。
王守業起身作揖還禮。
“哪裏,是我來的倉促。”
兩人份賓主坐好。
寒暄了幾句,王守業就提出了來意。
“其實這次我是來賠罪的。”
“哦?”
周桂不動聲色,捧著小茶壺在手上,也不倒茶,就是靜候下文。
王守業自袖子裏取出一個係好的荷包,用錦緞繡著花鳥蟲魚,隨後打開,裏麵是整整一疊銀票。
隨後,清點了一下,擺在案上。
“這裏是五千兩銀票,會悅銀樓開具的,金陵老字號,信譽不錯,見票即兌,在縣城也有分部。”
周桂接過銀票,查看了下,每張五百兩,水印清晰、花紋美觀,保存得很好,銀票整體幹淨整潔,沒什麽錯漏之處。
“這份錢,全當是賠罪之用,聊表心意,請一定要收下。”
王守業是誠心要化解這段恩怨是非的。
五千兩,對於王家而言也不是個可以隨便拿出來的小數目。
的確,王家家底子厚實,折算下來,怎麽也有十幾萬兩。
但是,這要將分布在各地的商鋪、漆園、酒樓,豪華大宅、消暑別院、在海上的船隊占的份子,每年鹽業上的收入··········無論是不動產還是隱形資產,都給算上,那才這麽多。
然而,活錢並不多。
事實上,即使在光景好的時候,王家每年的活錢也不會超過兩萬兩。
再多,就要動用各處產業預留的本金,會直接影響到生意的運轉。
這次王守業能直接拿出五千兩現錢,已經是他竭盡全力、各種省儉了。
自打王明誌去世,王家的生意就開始萎縮,固然有人心浮動的緣故,也有他本人並不熟悉業務的原因。
周桂也是有產業的人,明白其中緣故,知道這的確是夠誠意了。
過猶不及,既然王守業已經服軟,那要是i再不肯罷休,就是要逼死王家了。
周桂沉吟了一會兒,展顏笑著。
“既然是誤會,那就讓它過去吧。這賠禮,我就厚顏收下了。”
收下這錢,就是大家都好。
王守業果然安下心來,心裏頭去了一塊大石。
兩人又聊了會兒字畫,可惜王守業對這個不太感興趣。
周桂瞧出他的心不在焉,又見著這個時辰,到了飯點,於是開口詢問:
“不知不覺都這個時辰······也該用午飯了,王賢侄不如留下吃頓便飯?”
王守業正是求之不得。
喚來下人,吩咐廚房準備飯菜,因為有客,所以要加菜。
“今日我家小子從外麵弄了幾尾鯉魚,正好下酒。”
有喚來下人,吩咐著:
“去書房喚迅兒過來見客。”
周桂迴過頭來,對王守業說:
“我家那小子,讀書讀至興處,總是忘了膳食。”
王守業知道這九歲的小兒今年就能過院試,進入書院讀書,三年後鄉試就是十二歲的解元。
鄰近夏日,會客廳重新布置過。
門口是藤條編成的簾子,一條條打著絡子,末端墜著繩結,新鮮的藤條青翠欲滴,帶著濕意,擋住外麵過於熾熱的陽光。
初夏時光,見著這簾子,仿佛心中的火氣、燥熱之氣,都消減了幾分。
下人上前替王守業撩起簾子,躬身相請。
“客人請在此稍後片刻,我家老爺正在沐浴更衣。”
王守業點點頭,邁步進入。
“勞煩小哥了。”
“不敢,小人就在這門外候著,客人若有吩咐,盡可使喚小人。”
那下人迴道。
接著,就自覺地站在門外,守著這裏。
陽光照在他的身上,鄰近正午,溫度頗高,不久他的鼻前就微微見汗,滴滴汗珠滲出。
下人站在那邊,不動不搖,更不說話,隻是默默守著。
王守業隨意在下手處選了個坐席,跪坐在蒲團上。
蒲團也是新打的草,編織而成,坐上去就有些涼意,膝蓋上清清涼涼的,王守業舒服地眯著眼睛。
方才在外間,即便是馬車裏,也是有些熱的。
這時候,到了這陰涼的廳內,頓時涼爽了許多。
他這才有閑心打量下四周,廳內牆壁上,掛著裝飾用的字畫,落款都是周桂本人。
周圍的桌案都很古樸厚重,清一色的深紫色,木材都是選的上好的紅木,外麵刷的漆。
王守業家中就有漆園,可以瞧出這桌案上的漆都是能曆千年不褪色的。
地麵鋪的是大理石的磚麵,整潔光亮,也很清涼。
桌上還有幾壺涼茶,王守業不客氣地自行取用,端起巴掌大的紫砂壺,就往小杯子裏倒了滿滿一杯。
咕嘟咕嘟,他接連倒了三杯,將這十兩白銀一兩的茶葉,做這般牛飲,忒的暴殄天物。
茶水下肚,如同一碗冰水,從頭澆到腳,整個人就像被冰水過了一遍,裏裏外外都柔順下來了,去火去燥,完全平靜下來。
“好涼茶!”
王守業也是見識過不少好茶葉的,也嚐過不少,比這更好的也不是沒見過,可這麽舒爽的涼茶還是頭一次喝。
“果然還是夏天的涼茶最好喝,比什麽特貢的雨前龍井都要實在!”
一般客人來訪,主人家都會更衣以示鄭重,也是一種禮數。
最初,這種禮,起源於三千年前。
因為衣服穿久了,就難免有異味,所以才需要換衣服,這就叫做更衣。
那時人,每日平均更衣四到五次。
即使這樣,衣服還是會有異味,於是人們又發明了香囊一類,填入香料,掛在腰間,薰衣草就是常用的香料。
這種習俗,漸漸演變到後世,就成為了禮的一部分。
禮,就是秩序,就是此時的道德。
王守業這次突然來訪,事先未曾投下拜帖,已是有些失禮。
不過他帶來的禮物不輕,就算是看在這份禮物份上,周家也不好怠慢。
周桂本人自然不會輕易失禮,他當真沐浴更衣,換上了透氣的輕便常服,披散著濕潤的長發,就那麽踩著木屐就過來了。
“王家主,久等了。”
廳前的下人見了家主,行禮過後就悄然退下,留出空間給家主待客。
王守業起身作揖還禮。
“哪裏,是我來的倉促。”
兩人份賓主坐好。
寒暄了幾句,王守業就提出了來意。
“其實這次我是來賠罪的。”
“哦?”
周桂不動聲色,捧著小茶壺在手上,也不倒茶,就是靜候下文。
王守業自袖子裏取出一個係好的荷包,用錦緞繡著花鳥蟲魚,隨後打開,裏麵是整整一疊銀票。
隨後,清點了一下,擺在案上。
“這裏是五千兩銀票,會悅銀樓開具的,金陵老字號,信譽不錯,見票即兌,在縣城也有分部。”
周桂接過銀票,查看了下,每張五百兩,水印清晰、花紋美觀,保存得很好,銀票整體幹淨整潔,沒什麽錯漏之處。
“這份錢,全當是賠罪之用,聊表心意,請一定要收下。”
王守業是誠心要化解這段恩怨是非的。
五千兩,對於王家而言也不是個可以隨便拿出來的小數目。
的確,王家家底子厚實,折算下來,怎麽也有十幾萬兩。
但是,這要將分布在各地的商鋪、漆園、酒樓,豪華大宅、消暑別院、在海上的船隊占的份子,每年鹽業上的收入··········無論是不動產還是隱形資產,都給算上,那才這麽多。
然而,活錢並不多。
事實上,即使在光景好的時候,王家每年的活錢也不會超過兩萬兩。
再多,就要動用各處產業預留的本金,會直接影響到生意的運轉。
這次王守業能直接拿出五千兩現錢,已經是他竭盡全力、各種省儉了。
自打王明誌去世,王家的生意就開始萎縮,固然有人心浮動的緣故,也有他本人並不熟悉業務的原因。
周桂也是有產業的人,明白其中緣故,知道這的確是夠誠意了。
過猶不及,既然王守業已經服軟,那要是i再不肯罷休,就是要逼死王家了。
周桂沉吟了一會兒,展顏笑著。
“既然是誤會,那就讓它過去吧。這賠禮,我就厚顏收下了。”
收下這錢,就是大家都好。
王守業果然安下心來,心裏頭去了一塊大石。
兩人又聊了會兒字畫,可惜王守業對這個不太感興趣。
周桂瞧出他的心不在焉,又見著這個時辰,到了飯點,於是開口詢問:
“不知不覺都這個時辰······也該用午飯了,王賢侄不如留下吃頓便飯?”
王守業正是求之不得。
喚來下人,吩咐廚房準備飯菜,因為有客,所以要加菜。
“今日我家小子從外麵弄了幾尾鯉魚,正好下酒。”
有喚來下人,吩咐著:
“去書房喚迅兒過來見客。”
周桂迴過頭來,對王守業說:
“我家那小子,讀書讀至興處,總是忘了膳食。”
王守業知道這九歲的小兒今年就能過院試,進入書院讀書,三年後鄉試就是十二歲的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