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予之既已歸來,不斷有官員上書,請他登基稱帝,自立朝廷,以討不臣。
他借口稱隍紈未滅,皇帝尚在,時機未到,隻是堅持不肯。
歸弢等人也讚成他的想法,商議以他乾廷正朔身份,高舉討伐奸逆大旗,號召聯合天下義軍,清君側,促中興,待奪取朝政後,再逼迫皇帝禪位。
張予之理所當然被推為三鴻郡之尊,號為乾王。歸弢仍稱大首領。
他深知不得不做這個頭頭,但依舊要歸弢全權統管軍政諸事。
歸弢乃將重要公文都送他批閱,他草草瀏覽,都交還歸弢決斷。
兩人推心置腹、禮賢謙讓,全郡上下一時傳為美談。
待得一段時日,許多事務,歸弢仍堅持要向自己請示,人人都對自己畢恭畢敬,張予之更加局促不安。
好在還有幾位叔叔在此,便借口練習武功,把政務都推了,整日向六叔和九叔討教大擒拿手和鷹爪功,把當日在碎步山沒有學到的招式補全。
閑暇之時,就讓李伏威帶自己到處巡視軍營,操練士兵,虛心向他求教,熟悉了不少軍務之事。
又向他打聽自己生父生母的平生事跡,兩人雖為君臣,心底實則愈發親近,張予之也將他當作叔叔一般看待。
經過李伏威的講述,他對乾國朝堂的情況才有了清楚的認識。
沈循所在的盈燦沈氏,與隍紈所在的淮嘉隍氏,是乾國最為顯赫的兩大名門世家,家族興盛都有數百年之久。
當年乾廷南下之時,就極力聯絡交好沈、隍兩族。
兩家族人也分別帶頭,積極動員南方士人和商賈,出財出力出人,為朝廷順利過江,全麵統治南方之地建立了莫大功勳。
乾國為了進一步在南方紮穩腳跟,就必須和沈氏、隍氏修好,借助他們的力量,共同治理全國、抵禦外敵。
那時因兩家出了幾個名士賢才,也曾使乾國短暫迎來過一段時間的中興之局。
正因為如此,兩家越發顯赫,與皇室的姻親關係更是牢不可破。
乾朝南下後的幾代皇帝,娶得不是沈家的千金小姐,就是隍家的掌上明珠。
一代接一代,雙方門庭裏都是士人輩出,世代高官,皇親國戚比比皆是,門生故吏遍布朝廷上下,可謂盤根錯節,枝繁葉茂。
沈氏、隍氏協助皇帝共同執掌朝政,與乾廷皇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統治格局,彼此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但時日一長,兩家明爭暗鬥之風也愈演愈烈,各自都忙著拉幫結派,鞏固基礎,爭寵上位,黨爭之患日益凸顯。
其他勢力稍弱的士族門閥,都不得不讓自家子弟依附於兩派,甚至入仕以前就已經選擇要站哪家的隊。
朝中縱有少數忠直之士,也隻能困步於兩派夾縫之中,難以施展才幹。
當初,同德太子到了大婚的年紀,慣例當納隍氏之女。
可他的母親端康皇後乃是出自沈氏,其人雖無甚主見,但在沈氏族人的慫恿和協助下,不斷勸誡皇帝,堅持讓太子納沈氏之女為太子妃。
隍氏見此,當然不肯讓步。貴妃隍嬋又極受皇帝寵愛,天天在龍榻上吹枕邊風。雙方僵持不下,讓皇帝左右為難。
同德太子血氣方剛,一心為公,對此深為厭惡。為了日後有力推行改革,決意打破此種世代聯姻的局麵,斬掉沈、隍兩家直接伸向皇廷的觸手。
他上下斡旋,左右逢源,以頑強的魄力和手段打破僵局,親自挑選了一位剛正不阿的大臣之女,立為正室,後即生下了張予之。
可同德太子也因此得罪了沈、隍兩家之人,在政局上陷入孤立境地。端康皇後也在這場太子妃之爭中一病不起,駕鶴西去。
過了不久,皇帝也突然病重,在此緊要關頭,沈、隍兩家權力之爭愈演愈烈。
沈循之母與端康皇後是親姐妹,他同同德太子為姨表兄弟,本來關係匪淺。可由於太子拒絕和沈氏聯姻,兩人彼此也生了隔閡了。
最終隍紈利用親妹妹隍嬋獨受皇帝寵愛的契機,各個擊破。先將沈氏一門打壓下去,再設計害死太子,如願以償立外甥為儲君,得以獨攬大權。
沈家雖然從此失勢,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作為沈氏一族年富力強的當家人,沈循韜光養晦,多方疏通,終於順利請命,從洛安城迴到了沈氏大本營盈燦郡。
他廣募健兒,訓練士卒,借著抵抗琰國的緣由,多年來將軍隊規模擴大了數倍,不容小覷。
表麵上仍接受朝廷調遣,暗地裏則是與隍紈分庭抗禮,並且常年拖病不朝,在盈燦郡一待就是十幾載,隍紈也奈何他不得。
李伏威之前來打三鴻郡時,隍紈擔心沈循借機擴張勢力,先是由萬盡賢這個白身之人成功去了盈燦郡上任,替自己盯著沈循。
又屢下聖旨,借著防備琰國之名,要沈循按兵不動。
但對方置若罔聞,早已帶兵上路,就等著坐山觀虎鬥。無論李伏威勝敗與否,沈循都會以平叛為名,適時出擊,來三鴻郡分一杯羹。
進而向兵西南,將諸郡納入麾下,隍紈倒也無可奈何。
誰知因張予之竟會突然冒了出來,讓李伏威臨陣倒戈,合兵一處。沈循大為震驚,如意算盤被敲個粉碎,知道無機可乘,乃引軍撤退。
日複一日過去,張予之終是思量,自己在此,隻會讓歸弢多有掣肘。他是君王之器、命世之才,現下狀況實在委屈了他。
反正自己身份已然傳遍四方,天道盟少盟主張予之即是同德太子遺孤,真正是深得民心,眾望所歸。軍隊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簞食壺漿相迎。
西麵摩唿大王坐擁四郡和延陽郡半邊之地,也都甘願歸順。單憑名號,足以助三鴻郡爭雄天下。
隻是可恨琰國那群奸細都失去了下落,想必是逃迴江北去了。要找他們報仇,已遠沒有那麽簡單。
此時,全國聽聞李伏威歸順三鴻郡,其餘永豐、陽門、清晏、河曲、大況、盈燦、淮嘉等七郡大小義軍卷土重來,打著擁護張予之乾廷正朔的旗號,攻城撞府,占地稱雄。
朝廷軍隊忙著四處鎮壓起義,短時間內無暇再來攻打三鴻郡。但乾國大地戰火不斷,實讓張予之憂心忡忡。
他借口稱隍紈未滅,皇帝尚在,時機未到,隻是堅持不肯。
歸弢等人也讚成他的想法,商議以他乾廷正朔身份,高舉討伐奸逆大旗,號召聯合天下義軍,清君側,促中興,待奪取朝政後,再逼迫皇帝禪位。
張予之理所當然被推為三鴻郡之尊,號為乾王。歸弢仍稱大首領。
他深知不得不做這個頭頭,但依舊要歸弢全權統管軍政諸事。
歸弢乃將重要公文都送他批閱,他草草瀏覽,都交還歸弢決斷。
兩人推心置腹、禮賢謙讓,全郡上下一時傳為美談。
待得一段時日,許多事務,歸弢仍堅持要向自己請示,人人都對自己畢恭畢敬,張予之更加局促不安。
好在還有幾位叔叔在此,便借口練習武功,把政務都推了,整日向六叔和九叔討教大擒拿手和鷹爪功,把當日在碎步山沒有學到的招式補全。
閑暇之時,就讓李伏威帶自己到處巡視軍營,操練士兵,虛心向他求教,熟悉了不少軍務之事。
又向他打聽自己生父生母的平生事跡,兩人雖為君臣,心底實則愈發親近,張予之也將他當作叔叔一般看待。
經過李伏威的講述,他對乾國朝堂的情況才有了清楚的認識。
沈循所在的盈燦沈氏,與隍紈所在的淮嘉隍氏,是乾國最為顯赫的兩大名門世家,家族興盛都有數百年之久。
當年乾廷南下之時,就極力聯絡交好沈、隍兩族。
兩家族人也分別帶頭,積極動員南方士人和商賈,出財出力出人,為朝廷順利過江,全麵統治南方之地建立了莫大功勳。
乾國為了進一步在南方紮穩腳跟,就必須和沈氏、隍氏修好,借助他們的力量,共同治理全國、抵禦外敵。
那時因兩家出了幾個名士賢才,也曾使乾國短暫迎來過一段時間的中興之局。
正因為如此,兩家越發顯赫,與皇室的姻親關係更是牢不可破。
乾朝南下後的幾代皇帝,娶得不是沈家的千金小姐,就是隍家的掌上明珠。
一代接一代,雙方門庭裏都是士人輩出,世代高官,皇親國戚比比皆是,門生故吏遍布朝廷上下,可謂盤根錯節,枝繁葉茂。
沈氏、隍氏協助皇帝共同執掌朝政,與乾廷皇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統治格局,彼此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但時日一長,兩家明爭暗鬥之風也愈演愈烈,各自都忙著拉幫結派,鞏固基礎,爭寵上位,黨爭之患日益凸顯。
其他勢力稍弱的士族門閥,都不得不讓自家子弟依附於兩派,甚至入仕以前就已經選擇要站哪家的隊。
朝中縱有少數忠直之士,也隻能困步於兩派夾縫之中,難以施展才幹。
當初,同德太子到了大婚的年紀,慣例當納隍氏之女。
可他的母親端康皇後乃是出自沈氏,其人雖無甚主見,但在沈氏族人的慫恿和協助下,不斷勸誡皇帝,堅持讓太子納沈氏之女為太子妃。
隍氏見此,當然不肯讓步。貴妃隍嬋又極受皇帝寵愛,天天在龍榻上吹枕邊風。雙方僵持不下,讓皇帝左右為難。
同德太子血氣方剛,一心為公,對此深為厭惡。為了日後有力推行改革,決意打破此種世代聯姻的局麵,斬掉沈、隍兩家直接伸向皇廷的觸手。
他上下斡旋,左右逢源,以頑強的魄力和手段打破僵局,親自挑選了一位剛正不阿的大臣之女,立為正室,後即生下了張予之。
可同德太子也因此得罪了沈、隍兩家之人,在政局上陷入孤立境地。端康皇後也在這場太子妃之爭中一病不起,駕鶴西去。
過了不久,皇帝也突然病重,在此緊要關頭,沈、隍兩家權力之爭愈演愈烈。
沈循之母與端康皇後是親姐妹,他同同德太子為姨表兄弟,本來關係匪淺。可由於太子拒絕和沈氏聯姻,兩人彼此也生了隔閡了。
最終隍紈利用親妹妹隍嬋獨受皇帝寵愛的契機,各個擊破。先將沈氏一門打壓下去,再設計害死太子,如願以償立外甥為儲君,得以獨攬大權。
沈家雖然從此失勢,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作為沈氏一族年富力強的當家人,沈循韜光養晦,多方疏通,終於順利請命,從洛安城迴到了沈氏大本營盈燦郡。
他廣募健兒,訓練士卒,借著抵抗琰國的緣由,多年來將軍隊規模擴大了數倍,不容小覷。
表麵上仍接受朝廷調遣,暗地裏則是與隍紈分庭抗禮,並且常年拖病不朝,在盈燦郡一待就是十幾載,隍紈也奈何他不得。
李伏威之前來打三鴻郡時,隍紈擔心沈循借機擴張勢力,先是由萬盡賢這個白身之人成功去了盈燦郡上任,替自己盯著沈循。
又屢下聖旨,借著防備琰國之名,要沈循按兵不動。
但對方置若罔聞,早已帶兵上路,就等著坐山觀虎鬥。無論李伏威勝敗與否,沈循都會以平叛為名,適時出擊,來三鴻郡分一杯羹。
進而向兵西南,將諸郡納入麾下,隍紈倒也無可奈何。
誰知因張予之竟會突然冒了出來,讓李伏威臨陣倒戈,合兵一處。沈循大為震驚,如意算盤被敲個粉碎,知道無機可乘,乃引軍撤退。
日複一日過去,張予之終是思量,自己在此,隻會讓歸弢多有掣肘。他是君王之器、命世之才,現下狀況實在委屈了他。
反正自己身份已然傳遍四方,天道盟少盟主張予之即是同德太子遺孤,真正是深得民心,眾望所歸。軍隊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簞食壺漿相迎。
西麵摩唿大王坐擁四郡和延陽郡半邊之地,也都甘願歸順。單憑名號,足以助三鴻郡爭雄天下。
隻是可恨琰國那群奸細都失去了下落,想必是逃迴江北去了。要找他們報仇,已遠沒有那麽簡單。
此時,全國聽聞李伏威歸順三鴻郡,其餘永豐、陽門、清晏、河曲、大況、盈燦、淮嘉等七郡大小義軍卷土重來,打著擁護張予之乾廷正朔的旗號,攻城撞府,占地稱雄。
朝廷軍隊忙著四處鎮壓起義,短時間內無暇再來攻打三鴻郡。但乾國大地戰火不斷,實讓張予之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