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那邊點頭應允之後,李大成的借台唱戲也在順利進行之中,每天都有或三三兩兩而來,或組團而來的大清商家,不用去談什麽,隻要在捐資的時候,問一問商家們的來曆,李誠有這邊就會發掘出無數的商機。
商人、地主大戶們來了,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出資報效醫府,醫府的捐資助學,自然也更加的順利了,募集的資金一天多過一天,有了這麽一個驚喜,李大成覺得,自己在醫府建築上的投資,應該也就最初那三百多萬兩了。
但有一點與李大成想的不同,半月之後最大的一筆捐助,不是來自別的省份,也不是來自山東的大商家,而是來自兗州府的大地主們,七家合力,一家出資二十萬兩,共同謀劃了一座名為七善樓的別院,規模也在千畝上下,主要建築就是一座高七層的樓閣,這七善樓,也是完全按照天下幾大名樓為藍本來謀劃的,這樣才能加快醫府的進度,不然什麽都要邊設計邊建設,醫府主體結構完工,就遙遙無期了。
對於這些人,李大成這邊也留了心、留了名,特意囑咐李誠有,若在大成公的拓展之中,與這些捐資助學的人發生了衝突,隻要不是危及到大成公安危的衝突,大成公必須讓步,利益衝突實在太大,大成公也可以出讓一些地盤,總之就是一條,以後振威軍要維護一下這些捐資的地主大戶們。
這也是個見大見小的問題,每家捐資二十萬,雖說裏麵有私心雜念,但人做事就不可能沒有私心雜念。大公無私隻能做一時而已。
捐建醫府,就是為國家崛起出力,這些人隻要不是大奸大惡之徒,即便有利益上的衝突,李大成這邊也會忍讓一下。追求太過純粹的結果也是不可能的。
繼七善樓之後,濟南府那邊的幾家大地主又弄了一個五德樓的規劃,有了七善樓、五德樓拋磚引玉,十多處別院也都進入了商討之中,李大成估摸著,一年左右的時間。微山湖畔就要大變樣了。
臨時醫府那邊也建好了二十多處宿舍學堂,一部分學童中的佼佼者,已經開始在還沒有正式完工的學堂之中讀書認字了。
除了每天的遊泳操練之外,李大成也多了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早晚間。繞著大工地跑上一圈,看一看醫府工地的進度,同時也為自己打打氣。
李鴻章操持了三十年的洋務,康梁虎頭蛇尾的變法,雖說弊端不小,但益處也很大的,若從李鴻章、康梁等人的時代作為出發點,舊時代之中的人。能做出這樣的變革,已屬難能可貴了。
李鴻章務實,培養了很大一批精通西洋科技的人才;康梁開蒙。也為一國喚醒了不少思想開放的人才;但因為清廷、因為官場的緣故,許多學到了本事的人、思想開放的人,並不能如詹天佑一般,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一展抱負,許多洋務人才,大多被官場給死死的纏住了。
將變革與官場緊緊的聯係在一起。才是這些舊時代變革之人最大的錯誤,開放了思想、學了科技。結果又心甘情願的被官場所束縛,這樣的變革。怎麽可能成功呢?
這些時代驕子們的經驗教訓,李大成看的到,同樣,他們培育出來的人才,李大成也用的到。
義和團拳亂、八國侵華、津沽血戰,北洋的學堂全部打廢,京師大學堂停課,和約雖說已經簽署了,但大清上下的對外矛盾依舊尖銳,這個時候,涉及洋務的一些東西,也是官場的禁區、雷區,大多數官員都是不敢招攬這些洋務人才的,這就讓很大一批精通洋務的人員處於尷尬的境地了。
官場上的人怕這些,但李大成這邊不怕,醫府這邊也不怕,有詹天佑在山海關一帶活動,有楊鴻元在京師活動,有李誠有在山東招徠,數百或留洋或同文館畢業的學生、教習,也在紛紛向微山一帶聚集。
南邊的一些做過買辦的人,也在蔣輝雲的邀請下進入大成公這一序列,李大成謀劃的許多事兒,現在也有了眉目。
最先有了章程的,既不是燒鍋也不是磚瓦窯,而是繅絲局,機器繅絲在大清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曆史了,南方的繅絲廠也不在少數,商場競爭激烈,越是賺錢的買賣,競爭也就越是激烈,生絲這一行當就是如此。
有人為此發家致富,也有人為此傾家蕩產,蔣輝雲招徠的這些人,就是在南方的繅絲大戰之中的失敗者,對於這些人,李大成也不小看,失敗也是經驗,有了這些懂行的人,或許繅絲、絲織這一行業,會先於其他產業建成的,因為山東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生絲原產地。
收購桑蠶,販賣生絲,這不是李大成的路子,他要做的是半成品,從原材料的深加工之中獲益,有閑暇的時候,他就陪著大成公的一些人談天說地,不斷的啟發他們,開拓他們的思路,中國至少有兩千年的文明史,許多東西都是現成的,現在所要做的,也不是本質上的改變,東西還是那些東西,工藝還是那些工藝,隻不過要快速的提高一下效率而已。
這天李大成跟大成公的一些掌櫃,又跟醫府的一些西學教習談了一場,迴住處的時候,遇到了一群人,兩撥人錯身走過之後,一個四五十歲,掌櫃模樣的人,攔住了李大成一行的去路。
“可是大成公李二爺當麵?”
這位掌櫃攔住李大成的去路之後,抱拳施禮,目標很明確,就是李大成。
大成公除了在膠州府之外,在山東是名聲不顯的,這人的問話,讓李大成有些納悶,難道是膠州府的商家?
“正是。不知您是……”
“舊軍孟洛川!”
聽到舊軍孟洛川的名字,李大成笑了,這事兒還真是巧了,自己跟這位還真是有些淵源。
“嗨!李二有眼不識泰山,不知是孟四爺駕臨。作為半個地主,李二有失遠迎!”
這個時候的稱唿,也是令人頭疼的,有名有姓有字有號,李大成這邊除了個名字,別的啥也沒有。隻能用李二來自稱了。
“少年英雄呐!
孟某代京城瑞蚨祥的夥計們謝過二爺,代山東的難民謝過二爺,代山東的饑民謝過二爺。”
李大成自認之後,孟洛川恭恭敬敬的抱拳三禮,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就在這三拜之中了。有些東西,看來這位孟四爺知道的還不少。
“嗬嗬!京城之事,乃是同鄉之誼,李二就愧領了。
至於山東難民與饑民之事,李二卻不能受四爺的禮,受不起呐!”
孟洛川的見麵三禮,讓李大成聞出了疏遠的味道,也難怪。自己是義和團出身,孟四是亞聖後裔,走到一路不妥。
聞出了禮儀之外的味道。李大成也不強求,對於孟洛川這樣的儒商,李大成是敬佩的,但敬佩並不是讚同,商場如戰場,有些時候也是要刀刀見血的。
大時代不同。這個時代是惡狼吃香的年月,若是太平歲月。有那麽幾個儒商倒也值得稱道,變亂的大時代之中。即便心有佛陀也要做怒目金剛之相、行地獄修羅之事,孟洛川這樣的商家,適合在大清的商場角逐,但不適合在國外的沙場角逐。
這個時代的買賣幕後,大多都是血淚遍布的,你不狠別人就要對你狠,注定走不到一路的兩個人,強求,隻會平白樹敵而已。
“李二爺過謙了,山東許多百姓至今感念二爺的恩德,微山一帶尤其如此啊!”
聽了孟洛川的話,李大成的心中也在快速的翻篇,掃了一眼孟洛川身後的那群人,還真有個熟人,正是京師瑞蚨祥的那個掌櫃。
看到他,許多事兒李大成這邊也就明了了,京師大亂之時,自己讓瑞蚨祥低價售賣店鋪,瑞蚨祥的人不可能不去打探自己的根底,由直隸入山東濟南府,滄州府也是必經之路,沿途打聽之下,自己的一些事兒不難推測出來。
“四爺,舊事就不要再提了,近期大成公想在紡紗絲綢兩項上做些文章,不知四爺能否襄助一下呢?”
雖說從觀感上覺得兩人走不到一路,但李大成這邊也不放棄試探,山東的絲綢行業雖不如江南發達,但也是一大產地,曹州府甄城的魯錦也是清廷的貢品之一,山東做的哈達,在北地也是響當當的好貨色。
做生絲的深加工,少不了這些工藝技術,這些東西,靠大成公靠桂順也不一定能做得成,孟洛川一家在山東素有善名,若是有他出頭,許多事情也好辦的多。
“二爺,孟某心力有限,今年又是天命之年,精氣神大減,隻怕難以襄助二爺了。”
聽了孟洛川的婉拒之言,李大成暗歎一聲果然如此,也就不在強求了,孟洛川名下有瑞蚨祥、慶祥、瑞生祥三大產業,作為魯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基地還是在山東的。
未來的大成公將吃掉整個山東縣以下的布市,膠州府那邊囤積了至少五整船的坯布,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內,孟洛川的產業就要受到大成公的衝擊,到那個時候,或許兩人之間還能再談一次的。
“哦……讓四爺為難了,此事就當李二沒有說過,不知四爺此次前來,所謂何事啊?
若能出點綿薄之力,也算是李二的榮幸啊!”
在商業方麵,孟洛川嗅不出在膠州府發端的大成公對他有多大影響,這也是眼界使然,對於孟洛川的為人,李大成還是佩服的,前年山東大災,孟洛川是出了巨資的,現在他身上還掛著山東平糶局總辦的職司呢!魯北糧荒時,由魯中、魯西調到魯北的糧食,也有他的手筆在裏麵,這些李大成也聽王茂齋說過的。
“孟某乃亞聖後裔,山東要建醫府,自然不能讓二爺專美於前的。”
李大成揭過了合作的事兒,孟洛川這邊也是灑然一笑,自然而然的把話題轉到了醫府之上。
“此事我還真能幫得上忙,醫府這邊也有仰仗孔孟二府的事情,不知四爺是否想聽一聽呢?”
現在籌建醫府,還真不是李大成一個人的事兒了,當然以後醫府運營的費用,還得讓大成公來挑擔子的。
孟洛川提到了亞聖,李大成這邊也就把主意打到了孔孟二府的身上,要學中醫必須解文意通句讀,沒有相當的古文造詣,很難讀得懂醫書,如今的那幾萬學童,九成以上是不識字的,儒教開蒙還是不錯的,在這裏遇上孟洛川,也算是正巧。
“願聞其詳!”
對於麵前這位李二爺,孟洛川在心裏還是有些抵觸的,因為他是山東本鄉本土的人,自然知道義和團的根底兒,許多事兒不好說的,孟洛川也認可一些義和團之中豪傑,但大多數義和團居心還是不良的,李二爺出身義和團,其形象自然而然的要在孟洛川這邊打折扣的。
“那李二就獻醜了!
醫府未來的學生,一多半都是我在直隸一帶召集的直魯難民之後,這些孩子多半出身窮苦,識字的不多,想要學醫,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我的見解就是,讓四爺出頭,召集天下間的名士,共同籌建醫府蒙學。
在山東,既然分孔孟二府,咱們不如這樣,孟四爺您是孟府子弟,就召集人員在這邊建一座小孟府,過後我再召集孔聖後裔,建一座小孔府如何?”
李大成的主意在他看來不錯,但在孟洛川這邊就有些不妥了,孔孟雖說一脈相連,但孔孟終是兩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有些東西不可分的太清,醫府之外再建小孔府、小孟府,這不是要區分高低上下嗎?
“合則兩利分則損耗,二爺的主意,孟某是認可的,隻是一地兩座蒙學,不好吧?”
有些話孟洛川不好明說,但李大成也會察言觀色的,看到了孟洛川的表情之後,李大成明白了他不快的所在。
“孟四爺說的不差!
我的想法正是要這小孔府與小孟府別一別苗頭。”
李大成這話,若是換了一個人聽,隻怕要立馬翻臉的,孔孟別苗頭,這話大不敬了。(未完待續)
商人、地主大戶們來了,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出資報效醫府,醫府的捐資助學,自然也更加的順利了,募集的資金一天多過一天,有了這麽一個驚喜,李大成覺得,自己在醫府建築上的投資,應該也就最初那三百多萬兩了。
但有一點與李大成想的不同,半月之後最大的一筆捐助,不是來自別的省份,也不是來自山東的大商家,而是來自兗州府的大地主們,七家合力,一家出資二十萬兩,共同謀劃了一座名為七善樓的別院,規模也在千畝上下,主要建築就是一座高七層的樓閣,這七善樓,也是完全按照天下幾大名樓為藍本來謀劃的,這樣才能加快醫府的進度,不然什麽都要邊設計邊建設,醫府主體結構完工,就遙遙無期了。
對於這些人,李大成這邊也留了心、留了名,特意囑咐李誠有,若在大成公的拓展之中,與這些捐資助學的人發生了衝突,隻要不是危及到大成公安危的衝突,大成公必須讓步,利益衝突實在太大,大成公也可以出讓一些地盤,總之就是一條,以後振威軍要維護一下這些捐資的地主大戶們。
這也是個見大見小的問題,每家捐資二十萬,雖說裏麵有私心雜念,但人做事就不可能沒有私心雜念。大公無私隻能做一時而已。
捐建醫府,就是為國家崛起出力,這些人隻要不是大奸大惡之徒,即便有利益上的衝突,李大成這邊也會忍讓一下。追求太過純粹的結果也是不可能的。
繼七善樓之後,濟南府那邊的幾家大地主又弄了一個五德樓的規劃,有了七善樓、五德樓拋磚引玉,十多處別院也都進入了商討之中,李大成估摸著,一年左右的時間。微山湖畔就要大變樣了。
臨時醫府那邊也建好了二十多處宿舍學堂,一部分學童中的佼佼者,已經開始在還沒有正式完工的學堂之中讀書認字了。
除了每天的遊泳操練之外,李大成也多了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早晚間。繞著大工地跑上一圈,看一看醫府工地的進度,同時也為自己打打氣。
李鴻章操持了三十年的洋務,康梁虎頭蛇尾的變法,雖說弊端不小,但益處也很大的,若從李鴻章、康梁等人的時代作為出發點,舊時代之中的人。能做出這樣的變革,已屬難能可貴了。
李鴻章務實,培養了很大一批精通西洋科技的人才;康梁開蒙。也為一國喚醒了不少思想開放的人才;但因為清廷、因為官場的緣故,許多學到了本事的人、思想開放的人,並不能如詹天佑一般,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一展抱負,許多洋務人才,大多被官場給死死的纏住了。
將變革與官場緊緊的聯係在一起。才是這些舊時代變革之人最大的錯誤,開放了思想、學了科技。結果又心甘情願的被官場所束縛,這樣的變革。怎麽可能成功呢?
這些時代驕子們的經驗教訓,李大成看的到,同樣,他們培育出來的人才,李大成也用的到。
義和團拳亂、八國侵華、津沽血戰,北洋的學堂全部打廢,京師大學堂停課,和約雖說已經簽署了,但大清上下的對外矛盾依舊尖銳,這個時候,涉及洋務的一些東西,也是官場的禁區、雷區,大多數官員都是不敢招攬這些洋務人才的,這就讓很大一批精通洋務的人員處於尷尬的境地了。
官場上的人怕這些,但李大成這邊不怕,醫府這邊也不怕,有詹天佑在山海關一帶活動,有楊鴻元在京師活動,有李誠有在山東招徠,數百或留洋或同文館畢業的學生、教習,也在紛紛向微山一帶聚集。
南邊的一些做過買辦的人,也在蔣輝雲的邀請下進入大成公這一序列,李大成謀劃的許多事兒,現在也有了眉目。
最先有了章程的,既不是燒鍋也不是磚瓦窯,而是繅絲局,機器繅絲在大清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曆史了,南方的繅絲廠也不在少數,商場競爭激烈,越是賺錢的買賣,競爭也就越是激烈,生絲這一行當就是如此。
有人為此發家致富,也有人為此傾家蕩產,蔣輝雲招徠的這些人,就是在南方的繅絲大戰之中的失敗者,對於這些人,李大成也不小看,失敗也是經驗,有了這些懂行的人,或許繅絲、絲織這一行業,會先於其他產業建成的,因為山東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生絲原產地。
收購桑蠶,販賣生絲,這不是李大成的路子,他要做的是半成品,從原材料的深加工之中獲益,有閑暇的時候,他就陪著大成公的一些人談天說地,不斷的啟發他們,開拓他們的思路,中國至少有兩千年的文明史,許多東西都是現成的,現在所要做的,也不是本質上的改變,東西還是那些東西,工藝還是那些工藝,隻不過要快速的提高一下效率而已。
這天李大成跟大成公的一些掌櫃,又跟醫府的一些西學教習談了一場,迴住處的時候,遇到了一群人,兩撥人錯身走過之後,一個四五十歲,掌櫃模樣的人,攔住了李大成一行的去路。
“可是大成公李二爺當麵?”
這位掌櫃攔住李大成的去路之後,抱拳施禮,目標很明確,就是李大成。
大成公除了在膠州府之外,在山東是名聲不顯的,這人的問話,讓李大成有些納悶,難道是膠州府的商家?
“正是。不知您是……”
“舊軍孟洛川!”
聽到舊軍孟洛川的名字,李大成笑了,這事兒還真是巧了,自己跟這位還真是有些淵源。
“嗨!李二有眼不識泰山,不知是孟四爺駕臨。作為半個地主,李二有失遠迎!”
這個時候的稱唿,也是令人頭疼的,有名有姓有字有號,李大成這邊除了個名字,別的啥也沒有。隻能用李二來自稱了。
“少年英雄呐!
孟某代京城瑞蚨祥的夥計們謝過二爺,代山東的難民謝過二爺,代山東的饑民謝過二爺。”
李大成自認之後,孟洛川恭恭敬敬的抱拳三禮,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就在這三拜之中了。有些東西,看來這位孟四爺知道的還不少。
“嗬嗬!京城之事,乃是同鄉之誼,李二就愧領了。
至於山東難民與饑民之事,李二卻不能受四爺的禮,受不起呐!”
孟洛川的見麵三禮,讓李大成聞出了疏遠的味道,也難怪。自己是義和團出身,孟四是亞聖後裔,走到一路不妥。
聞出了禮儀之外的味道。李大成也不強求,對於孟洛川這樣的儒商,李大成是敬佩的,但敬佩並不是讚同,商場如戰場,有些時候也是要刀刀見血的。
大時代不同。這個時代是惡狼吃香的年月,若是太平歲月。有那麽幾個儒商倒也值得稱道,變亂的大時代之中。即便心有佛陀也要做怒目金剛之相、行地獄修羅之事,孟洛川這樣的商家,適合在大清的商場角逐,但不適合在國外的沙場角逐。
這個時代的買賣幕後,大多都是血淚遍布的,你不狠別人就要對你狠,注定走不到一路的兩個人,強求,隻會平白樹敵而已。
“李二爺過謙了,山東許多百姓至今感念二爺的恩德,微山一帶尤其如此啊!”
聽了孟洛川的話,李大成的心中也在快速的翻篇,掃了一眼孟洛川身後的那群人,還真有個熟人,正是京師瑞蚨祥的那個掌櫃。
看到他,許多事兒李大成這邊也就明了了,京師大亂之時,自己讓瑞蚨祥低價售賣店鋪,瑞蚨祥的人不可能不去打探自己的根底,由直隸入山東濟南府,滄州府也是必經之路,沿途打聽之下,自己的一些事兒不難推測出來。
“四爺,舊事就不要再提了,近期大成公想在紡紗絲綢兩項上做些文章,不知四爺能否襄助一下呢?”
雖說從觀感上覺得兩人走不到一路,但李大成這邊也不放棄試探,山東的絲綢行業雖不如江南發達,但也是一大產地,曹州府甄城的魯錦也是清廷的貢品之一,山東做的哈達,在北地也是響當當的好貨色。
做生絲的深加工,少不了這些工藝技術,這些東西,靠大成公靠桂順也不一定能做得成,孟洛川一家在山東素有善名,若是有他出頭,許多事情也好辦的多。
“二爺,孟某心力有限,今年又是天命之年,精氣神大減,隻怕難以襄助二爺了。”
聽了孟洛川的婉拒之言,李大成暗歎一聲果然如此,也就不在強求了,孟洛川名下有瑞蚨祥、慶祥、瑞生祥三大產業,作為魯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基地還是在山東的。
未來的大成公將吃掉整個山東縣以下的布市,膠州府那邊囤積了至少五整船的坯布,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內,孟洛川的產業就要受到大成公的衝擊,到那個時候,或許兩人之間還能再談一次的。
“哦……讓四爺為難了,此事就當李二沒有說過,不知四爺此次前來,所謂何事啊?
若能出點綿薄之力,也算是李二的榮幸啊!”
在商業方麵,孟洛川嗅不出在膠州府發端的大成公對他有多大影響,這也是眼界使然,對於孟洛川的為人,李大成還是佩服的,前年山東大災,孟洛川是出了巨資的,現在他身上還掛著山東平糶局總辦的職司呢!魯北糧荒時,由魯中、魯西調到魯北的糧食,也有他的手筆在裏麵,這些李大成也聽王茂齋說過的。
“孟某乃亞聖後裔,山東要建醫府,自然不能讓二爺專美於前的。”
李大成揭過了合作的事兒,孟洛川這邊也是灑然一笑,自然而然的把話題轉到了醫府之上。
“此事我還真能幫得上忙,醫府這邊也有仰仗孔孟二府的事情,不知四爺是否想聽一聽呢?”
現在籌建醫府,還真不是李大成一個人的事兒了,當然以後醫府運營的費用,還得讓大成公來挑擔子的。
孟洛川提到了亞聖,李大成這邊也就把主意打到了孔孟二府的身上,要學中醫必須解文意通句讀,沒有相當的古文造詣,很難讀得懂醫書,如今的那幾萬學童,九成以上是不識字的,儒教開蒙還是不錯的,在這裏遇上孟洛川,也算是正巧。
“願聞其詳!”
對於麵前這位李二爺,孟洛川在心裏還是有些抵觸的,因為他是山東本鄉本土的人,自然知道義和團的根底兒,許多事兒不好說的,孟洛川也認可一些義和團之中豪傑,但大多數義和團居心還是不良的,李二爺出身義和團,其形象自然而然的要在孟洛川這邊打折扣的。
“那李二就獻醜了!
醫府未來的學生,一多半都是我在直隸一帶召集的直魯難民之後,這些孩子多半出身窮苦,識字的不多,想要學醫,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我的見解就是,讓四爺出頭,召集天下間的名士,共同籌建醫府蒙學。
在山東,既然分孔孟二府,咱們不如這樣,孟四爺您是孟府子弟,就召集人員在這邊建一座小孟府,過後我再召集孔聖後裔,建一座小孔府如何?”
李大成的主意在他看來不錯,但在孟洛川這邊就有些不妥了,孔孟雖說一脈相連,但孔孟終是兩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有些東西不可分的太清,醫府之外再建小孔府、小孟府,這不是要區分高低上下嗎?
“合則兩利分則損耗,二爺的主意,孟某是認可的,隻是一地兩座蒙學,不好吧?”
有些話孟洛川不好明說,但李大成也會察言觀色的,看到了孟洛川的表情之後,李大成明白了他不快的所在。
“孟四爺說的不差!
我的想法正是要這小孔府與小孟府別一別苗頭。”
李大成這話,若是換了一個人聽,隻怕要立馬翻臉的,孔孟別苗頭,這話大不敬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