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稍後更正,大約兩點…………………………………………………………………………………………………………………………………………………………如此漫長的皇帝生涯,不光是在三國時代是首屈一指的,在整個曆史長河之中,也足以排進前十的行列。


    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劉徹在位時間五十四年,也隻僅僅比劉禪多了三年而已,在前漢後漢季漢三朝之中,劉禪的在位時間排在了第二位,應該說,劉禪的離世,一無所憾了。


    做為一個比較平庸的皇帝,在位雖長,但卻是政績乏陳,劉禪在位的前十一年,是光芒萬丈的諸葛亮輔政的時期,做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擁有著無上的權力,事無巨細,他把一個丞相該做的事都做了,不該做的也做了,這個時期的劉禪,其實和傀儡皇帝也沒有什麽多大的區別。


    其後的二十九年,是蜀漢朝廷最為暗弱的時期,劉禪寵信黃皓,把整個蜀漢朝廷都搞得烏煙瘴氣,幾乎都要到了亡國絕祀的地步。


    如果不是劉胤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劉禪生命中的最後生涯恐怕也隻能是去洛陽做個安樂公,在樂不思蜀之中了卻餘生了。


    這最後十一年的皇帝生涯,劉禪更沒有什麽存在感了,遷都偏安於南中,中原戰事再如火如荼,也和他沒有半文錢的關係。


    但劉禪是幸運的,因為他活到了興複漢室還於舊都的這一天,可以親自坐到了洛陽皇宮的龍床之上,單憑這一點,他也足以青史留名了,可以和光武帝劉秀比肩而立。


    劉禪從容而去,了無遺憾。


    至於劉禪的身後事,也因為開陽門之變而就得簡單地多了。原本極受劉禪寵愛的劉恂因為兵變失敗,絕望之下,瘋顛了。這些日子來一直為由誰來繼承皇位患得患失的劉禪最終也不用再選擇了,盡管他還有另一位皇子劉虔,但無論是從能力上還是資望上都無法和劉諶相比,由劉諶來繼位,幾乎是眾望所歸之事。


    劉禪臨終之前,將霍弋、劉胤、張紹、蔣顯、關彝等幾個朝廷重臣召了進來,本欲臨終前想交待一下後事,托孤倒是不必了,畢竟劉諶也已經是年近四十的人了,但劉禪已經是命懸一線,氣息奄奄,口齒不清,隻能是用手點指劉諶,說了幾句,便駕崩了。


    皇帝的喪事乃是朝廷的頭等大事,自然是馬虎不得,不過一切都有相應的官員來主持,所以劉禪的喪事倒也是井然有序。治喪委員會很快地就成立了,霍弋劉胤等五人為典喪官,具體操辦劉禪的後事,霍弋身為尚書令,自然當仁不讓的擔任首席典喪官,劉胤雖然為大司馬,但朝廷禮儀卻不甚熟悉,也就樂得清閑。


    滿城縞素,天下皆哭,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往來吊祭,整個洛陽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後漢的皇帝死後沒有統一的陵寢,光武帝劉秀葬於原陵,在洛陽東北,漢明帝劉莊葬於顯節陵,在洛陽東南,漢靈帝劉宏葬於文陵,在洛陽東北,至於漢獻帝劉協,他死的時候已經不再是皇帝了,埋葬在了距離洛陽比較遠的修武。


    至於劉備,則當然是安葬在了成都的惠陵。


    劉禪死後,選擇在何處安葬自然成為頭等大事,按理說,皇帝的陵寢一般在皇帝繼位之初就開始修建了,由於工程浩繁,一般都要曆時若幹年才能修築完成,有的時候,某個皇帝死的早,陵寢都來不及完工就死了。而劉禪遷都到洛陽前後才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別說是建陵了,就連陵寢的地點都沒有選好呢。


    所以,首先得給劉禪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其實這倒也不是什麽難事,請風水大師瞧瞧,很快便在洛陽的東北的首陽山下找了一聲合適的地方給劉禪做陵寢。由於時間匆忙,陵寢的規模自然也不可能太大,先行將劉禪的靈樞下葬,至於陵寢地上建築的這一部分,隻能是後期再行修建了。


    真實的曆史上,劉禪倒也是葬於洛陽的,不過他隻能是以安樂公的名義下葬,現在卻是以帝王的名義下葬,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選定了陵寢,接著便是定劉禪的諡號了,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麽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


    在漢代,一般而言,諡號還是比較公允的,沒有象後代尤其是宋代以後,隻上美諡和平諡,不用惡諡。


    從大臣在給劉禪定諡號的時候,也確實是比較犯愁,由於漢朝的皇帝比較多,許多諡號都被占去了,而且終劉禪的一生,也隻能用平庸二字來形容,議來議去,也不好確定用什麽字。


    還是劉胤想到了曆史上前趙皇帝劉淵為了表明自己是漢室正統,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這個懷字雖非美諡,卻也不是惡諡,用到劉禪身上確實比較合適。


    劉胤提出來之後,眾臣一致同意了,所以確定劉禪為孝懷皇帝。不過這個諡號還得由新繼位的皇帝來宣布。


    劉諶原本計劃等劉禪下葬之後再行繼位,但霍弋張紹等人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天下不可一日無主,劉諶應該先繼位,後行國葬。


    劉諶從其言,經過緊張地籌備,劉諶於四月初一在洛陽南宮的卻非殿舉行了登基大典,就位為季漢的第三位皇帝,改元興國,這一年便為季漢興國元年,東吳鳳凰三年,公元年。


    劉諶繼位為帝,宣布大赦天下。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之清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之清揚並收藏最後的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