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地,斥侯兵折返了迴來,很興奮地對文鴦道:“文將軍,是段將軍親自率兵前來接應將軍的。”


    文鴦等人聽到這個消息,都略略心安,隻要是晉軍的人馬就好,諸人一顆懸起來的心終於可以安心地放迴到肚子裏。


    段廣原本率著兩萬人馬駐守上黨,聽聞文鴦到了平陽之後與蜀軍交戰激烈,段廣便率一支人馬前來接應,剛走到上黨和平陽交界的山嶺之處,就看到山下有無數的兵馬在接近,段廣搞不清是誰的人馬,隻好在山頂上排出防守陣式,想看清楚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如果是蜀軍的人馬來偷襲上黨,段廣正好可以憑險拒守,將蜀軍擋在山外,如果是晉軍的人馬,那就更簡單了,隻需將晉軍迎到山上即可。


    還在山上的段廣很快地就發現少數幾名對方的斥侯兵在活動,斥侯兵多數是經過喬裝改拚的,僅僅依靠外麵的穿著打扮來區分,那很不現實。


    不過那幾名斥侯兵卻發現了段廣的軍隊,那清一色的白色很說明問題,欣喜之餘,斥侯兵和山上的晉軍取得了聯係,這才知道了原來是段廣親自率兵前來了,立刻返迴去向文鴦稟報了這個好消息去了。


    段廣也知道山下來的不是旁人,正是左軍副都督文鴦,他不敢怠慢親自趕下山去,迎接文鴦。


    段廣下得山來,見過文鴦之後,看到文鴦的軍隊是軍容不振,衣甲殘破,不禁驚問何故?


    文鴦倒沒有隱瞞,將高梁邑之戰的情形簡單地說給段廣聽了,段廣聞之,愕然不已,想不到文鴦率大軍西進,竟然會吃了敗仗。


    “文將軍不必憂慮,勝敗乃兵家常事,等迴到上黨之後,重新收拾兵馬,再奪平陽未遲。”段廣寬慰文鴦道。


    收拾兵馬,東山再起?文鴦暗暗地苦笑一聲,這樣的機會,恐怕是永遠也不會再有了。不過聽到了段廣的幾句安慰話,文鴦心情略安,不管怎樣,沒有遭遇到蜀軍的伏兵,總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平陽一戰,自己殘餘了一萬多人,再加上上黨留駐的兩萬人馬,自己手中還有超過三萬的軍隊,尚有一戰之力,不管怎樣,先迴到上黨再說。


    於是文鴦率兵翻越山嶺,退守上黨郡。


    ┄┄┄┄┄┄┄┄┄┄┄┄┄┄┄┄┄┄┄┄┄┄┄┄┄┄┄┄┄┄┄┄┄┄┄┄┄┄


    文鴦在逃出去的時候,蜀軍正在收拾殘局,畢竟兵力大體相近的情況下,想打圍殲戰,也確實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晉軍雖然進攻受挫,南北受到蜀軍的夾擊,但逃跑還是綽綽有餘的,蜀軍在讓文鴦等一萬多人逃掉之後,還能將晉軍兩萬多人截留下來,也確實是不錯了。


    當然,想要消滅這兩萬多人也需要不少的時間,別說是兩萬人了,就是兩萬頭豬,捉起來也會困難無比,更何況這些人手握刀槍,盡管是軍心渙散,但生存的本能還是讓他們拚死而戰,試圖可以衝出一條血路來。


    蜀軍的包圍圈越收越緊,留給晉軍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狹窄,蜀軍步騎緊密配合,將殘餘的晉軍分割包圍成更小的包圍圈,然後再圍而殲之。


    絕望之中的晉軍看不到任何的出路,在蜀軍勸降的唿聲之中,大多數的人還是放下了手中的刀槍,選擇了投降,隻有少部分人還在負隅頑抗,不過他們的下場顯然易見,那就是慘遭屠戮,橫死當場。


    整個高梁邑的戰場之上,橫七豎八的躺滿了屍體,其中絕大部分的是晉軍所留下來的,在主將副將都已經跑路的情況下,晉軍殘餘部隊的抵抗確實也有限,降者甚眾。


    戰鬥很快地進入了尾聲,不過清理戰場也是一件浩大的事情,文鴦逃跑之時,輕裝而逃,所有的糧草輜重軍器營帳補給物資全部原封不動地留了下來,在全殲晉軍五萬人馬之外,蜀軍的收獲還是頗豐的。


    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除了讓文鴦等人逃脫之外,幾乎就可以稱得上是完勝了,蜀軍諸將士歡唿雀躍,盡情地釋放著他們的喜悅。


    傅僉感歎地道:“文宣,你這個楔形戰陣用的妙,晉軍被死死地壓製住了,任由他們如何進攻,都無法突破楔形戰陣的防禦,再配合虎騎兵,文鴦想不輸這一仗都難呀。以前看你操練楔形戰陣,倒也沒覺得有什麽特別之處,今日用於實戰,卻是讓人大開眼界。”


    劉胤微微一笑,楔形戰陣可是羅馬人的必殺技,在羅馬軍隊的征戰史上,那可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法寶,文鴦他沒有見識過楔形戰陣的厲害,自然不知道這裏麵的水深淺,貿然地發起進攻,等於是一頭撞到了鐵壁上,怎麽會不輸?


    楔形戰陣它的厲害之處就是防禦,重甲步兵加上重型巨盾,構成了一道可以移動的鋼鐵長牆,鋸齒形狀的戰陣排列,讓楔形戰陣擁有了可怕的絞殺力,一旦進入到鋸齒之中,幾乎沒有任何的逃生空間,完全被碾壓和絞殺。


    楔形戰陣除了機動性能略差之外,可以說在攻擊和防禦兩端都是無敵的存在,要不然羅馬軍隊也不可能憑借著它橫掃亞非歐大陸了。


    “是啊,楔形戰陣平時看起來笨重無比,實戰時的效果卻是不錯,晉軍可是擁著騎兵之利,如果無法抵禦它的騎兵攻勢,這一戰未打我們就先輸了,而楔形戰陣和偏廂車陣都是克製騎兵的陣法,隻要能壓製住晉軍的騎兵,他們就很難翻身了。”劉胤微笑著解釋道。


    傅僉深以為然地點點頭,以前他和魏軍交戰,許多時候就是吃魏軍騎兵的虧,蜀軍在秦嶺山區尚有一戰之力,但一旦進入平原地帶,卻始終受製於魏國的騎兵,這也是北伐前期蜀國總能取得一定的勝利,但打到後來,總要失敗的原因。


    看來能不能克製魏晉的騎兵,才是決戰製勝的關鍵所在。(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之清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之清揚並收藏最後的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