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司馬炎為匈奴人叛亂焦頭爛額無瑕南顧之際,鍾會在襄陽站穩了腳跟,他當然沒有滿足隻搶占這麽一點地盤,在其後的兩三年間,鍾會又6續地侵占和蠶食了上庸三郡和南陽郡的蔡陽、安昌,江夏郡的南新、石陽,在荊州地麵上,形成一個國中之國。??
杜預被司馬炎派駐到南陽,就是為了遏製鍾會的,但杜預手中兵力有限,隻能是控製住南陽,不讓鍾會有向北展的機會,至於鍾會向東向西擴張,杜預就顯得鞭長莫及,無力阻止了。
這段時間,是晉國最為困難的時期,匈奴人在北方猖獗作亂,牽製了晉國近三分之二的兵力,對於鍾會,司馬炎恨得牙根直咬,卻也是無可奈何,隻能是眼睜睜地看著他一步步地坐大。
隨著勢力的擴張,鍾會的野心進一步地膨脹起來,對吳國的態度也就不那麽地恭敬了,甚至在吳國的邊境之帶,鍾會的軍隊和吳軍還生摩擦事件,造成了一些人員傷亡。
對鍾會背信棄義的行徑,吳國上下都是相當地憤怒,6抗就上書給孫皓,欲出兵對鍾會進行製裁。
但此時的孫皓,已無當初繼位時的那股子銳氣了,醉心聲色犬馬,粗暴驕盈,荒淫無道,根本就不理政事。當初扶立他繼位的濮陽興和張布懊悔不迭,原以為孫皓英明睿智、才識明斷,可以繼承孫權的大統,沒想到最終迎來的竟然是一位商紂夏桀,濮陽興和張布難免就生出些怨言,左典軍萬彧趁機在孫皓麵前盡讒言,孫皓便將二人搜捕下獄流放廣州,後來又派人在半路之上誅殺之,並夷滅三族。
濮陽興和張布死後,孫皓更加地驕奢淫逸,暴虐無道,朝中大臣上至丞相下至百官,無不忌憚。雖然6抗等在淮河一線上取得不少的戰果,但吳國的國力卻不增反減,內外交困。
如果孫皓是如孫策孫權一般的明主,那麽吳國無疑處於曆史上最佳的時機,乘著北方戰亂,正是其大展拳腳的好機會。但孫皓的昏庸碌暴虐,卻讓吳國徹底地失去了向北擴張的機會,6抗幾次上表,請求出兵北伐,孫皓都以各種理由否決了,讓6抗是望北興歎,壯誌難酬。
此番鍾會故意地在荊州挑釁,6抗有意彈壓,但孫皓卻是不理不顧,更讓鍾會得意忘形,肆意猖狂起來。
鍾會也正是看中了吳主孫皓的昏庸無道,所以他才敢前恭後倨,在鍾會看來,當初他在襄陽造反之時,不得以才委曲求全,低聲下氣地交好東吳,現在他已經是羽翼漸豐,根本就無需再仰東吳之鼻息了。
但鍾會的好運隨著匈奴之亂的結束而結束了,司馬炎有兩個念念不忘的仇人,一個就是蜀國的劉胤,一個就是荊州的鍾會,消滅掉匈奴人之後,司馬炎終於有機會來對付他的兩個仇人了。
睚眥必報是司馬炎的性格,當年裴秀在被逼無奈地情況下出賣了司馬炎,後來很快就遭到了司馬炎的報複,死得很慘。而劉胤和鍾會這兩個和司馬炎仇深似海的人至今還可以活得好好的,這對於司馬炎來說,是完全不可容忍的事,一旦有機會,司馬炎肯定會要將他的仇人打翻在地,在踏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當初在討伐匈奴之時,剛剛取得河內大捷,洛陽的局勢轉危為安的時候,司馬炎就動了心思要調羊祜的軍隊南下去解決掉鍾會,但那時羊祜據理力爭,認為晉國的最大敵人還是以匈奴為的胡人,現在還是應當集中全力來消滅胡人,不給他們東山再起的機會。
司馬炎無奈隻得聽從了羊祜的建議,同時也使得鍾會逃過了一劫,又多過了兩年逍遙自在的安生日子。
但最終匈奴人的覆滅讓司馬炎終於是騰出了手,有時間來做他早就想做的事。在冀州消滅劉胤,是司馬炎的第一個目標,當羊祜跟他講困難談條件的時候,司馬炎毫不猶豫地就讓司馬駿代替了他的職位,可以說司馬炎決心要鏟除的人,是絕不會手下容情的,對劉胤是如此,對鍾會也是如此。
羊祜被解職之後,迴到了洛陽,不過馬上就有一個新的任命等著他——征南大都督。
羊祜剛迴到洛陽,還沒有喘上一口氣,司馬炎的聖旨就下達了,而且不給羊祜任何的考慮,甚至連金殿麵聖的機會都沒有給他,在洛陽城南,司馬炎已經給羊祜準備好了五萬大軍,讓他即刻出,平定荊州叛亂。
從京師調撥的五萬大軍和南陽都督杜預手中的五萬大軍,合起來便是十萬人馬,都歸羊祜所轄製。
不過,相對於已經將兵力擴充到了十八萬人的鍾會而言,羊祜的十萬大軍似乎不占據任何的優勢。
對此,羊祜隻是淡然地一笑,鍾會手中的人馬是不少,鍾會從蜀中撤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是擁兵十一二萬了,加上在荊州吞並了司馬亮的軍隊,差不多就有十五萬人了,這幾年在荊州窮兵黷武,強征強募,將兵力擴充到了十八萬人,倒也不為奇怪。
鍾會不停地募兵,甚至采用強征強募的手段拉壯丁,確實證明了一點,那就是鍾會的怯懦,他或許認為隻有數量足夠的兵馬,才讓他有一種安全感。
但鍾會似乎忽略了重要的一點,民為軍之本,半個荊州,彈丸之地,能養活得了這麽多的軍隊嗎?百姓是軍隊的基礎,軍隊是需要老百姓的賦稅來養活的,沒有龐大的百姓基數,如何才能負擔得起這麽一支龐大的軍隊?
鍾會為了養活這十八萬的軍隊,已經是窮盡其物力財力了,荊州的百姓被層層盤剝,民不聊生,整個荊州的經濟已是趨於崩潰。
鍾會的這一個魏興王,做的是不宜樂乎,但光鮮亮麗的背後,卻潛藏著無數的危機,或許連鍾會都沒有意識到,羊祜的到來,鍾會那逍遙自在的日子,已經是行將末路。(未完待續。)
杜預被司馬炎派駐到南陽,就是為了遏製鍾會的,但杜預手中兵力有限,隻能是控製住南陽,不讓鍾會有向北展的機會,至於鍾會向東向西擴張,杜預就顯得鞭長莫及,無力阻止了。
這段時間,是晉國最為困難的時期,匈奴人在北方猖獗作亂,牽製了晉國近三分之二的兵力,對於鍾會,司馬炎恨得牙根直咬,卻也是無可奈何,隻能是眼睜睜地看著他一步步地坐大。
隨著勢力的擴張,鍾會的野心進一步地膨脹起來,對吳國的態度也就不那麽地恭敬了,甚至在吳國的邊境之帶,鍾會的軍隊和吳軍還生摩擦事件,造成了一些人員傷亡。
對鍾會背信棄義的行徑,吳國上下都是相當地憤怒,6抗就上書給孫皓,欲出兵對鍾會進行製裁。
但此時的孫皓,已無當初繼位時的那股子銳氣了,醉心聲色犬馬,粗暴驕盈,荒淫無道,根本就不理政事。當初扶立他繼位的濮陽興和張布懊悔不迭,原以為孫皓英明睿智、才識明斷,可以繼承孫權的大統,沒想到最終迎來的竟然是一位商紂夏桀,濮陽興和張布難免就生出些怨言,左典軍萬彧趁機在孫皓麵前盡讒言,孫皓便將二人搜捕下獄流放廣州,後來又派人在半路之上誅殺之,並夷滅三族。
濮陽興和張布死後,孫皓更加地驕奢淫逸,暴虐無道,朝中大臣上至丞相下至百官,無不忌憚。雖然6抗等在淮河一線上取得不少的戰果,但吳國的國力卻不增反減,內外交困。
如果孫皓是如孫策孫權一般的明主,那麽吳國無疑處於曆史上最佳的時機,乘著北方戰亂,正是其大展拳腳的好機會。但孫皓的昏庸碌暴虐,卻讓吳國徹底地失去了向北擴張的機會,6抗幾次上表,請求出兵北伐,孫皓都以各種理由否決了,讓6抗是望北興歎,壯誌難酬。
此番鍾會故意地在荊州挑釁,6抗有意彈壓,但孫皓卻是不理不顧,更讓鍾會得意忘形,肆意猖狂起來。
鍾會也正是看中了吳主孫皓的昏庸無道,所以他才敢前恭後倨,在鍾會看來,當初他在襄陽造反之時,不得以才委曲求全,低聲下氣地交好東吳,現在他已經是羽翼漸豐,根本就無需再仰東吳之鼻息了。
但鍾會的好運隨著匈奴之亂的結束而結束了,司馬炎有兩個念念不忘的仇人,一個就是蜀國的劉胤,一個就是荊州的鍾會,消滅掉匈奴人之後,司馬炎終於有機會來對付他的兩個仇人了。
睚眥必報是司馬炎的性格,當年裴秀在被逼無奈地情況下出賣了司馬炎,後來很快就遭到了司馬炎的報複,死得很慘。而劉胤和鍾會這兩個和司馬炎仇深似海的人至今還可以活得好好的,這對於司馬炎來說,是完全不可容忍的事,一旦有機會,司馬炎肯定會要將他的仇人打翻在地,在踏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當初在討伐匈奴之時,剛剛取得河內大捷,洛陽的局勢轉危為安的時候,司馬炎就動了心思要調羊祜的軍隊南下去解決掉鍾會,但那時羊祜據理力爭,認為晉國的最大敵人還是以匈奴為的胡人,現在還是應當集中全力來消滅胡人,不給他們東山再起的機會。
司馬炎無奈隻得聽從了羊祜的建議,同時也使得鍾會逃過了一劫,又多過了兩年逍遙自在的安生日子。
但最終匈奴人的覆滅讓司馬炎終於是騰出了手,有時間來做他早就想做的事。在冀州消滅劉胤,是司馬炎的第一個目標,當羊祜跟他講困難談條件的時候,司馬炎毫不猶豫地就讓司馬駿代替了他的職位,可以說司馬炎決心要鏟除的人,是絕不會手下容情的,對劉胤是如此,對鍾會也是如此。
羊祜被解職之後,迴到了洛陽,不過馬上就有一個新的任命等著他——征南大都督。
羊祜剛迴到洛陽,還沒有喘上一口氣,司馬炎的聖旨就下達了,而且不給羊祜任何的考慮,甚至連金殿麵聖的機會都沒有給他,在洛陽城南,司馬炎已經給羊祜準備好了五萬大軍,讓他即刻出,平定荊州叛亂。
從京師調撥的五萬大軍和南陽都督杜預手中的五萬大軍,合起來便是十萬人馬,都歸羊祜所轄製。
不過,相對於已經將兵力擴充到了十八萬人的鍾會而言,羊祜的十萬大軍似乎不占據任何的優勢。
對此,羊祜隻是淡然地一笑,鍾會手中的人馬是不少,鍾會從蜀中撤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是擁兵十一二萬了,加上在荊州吞並了司馬亮的軍隊,差不多就有十五萬人了,這幾年在荊州窮兵黷武,強征強募,將兵力擴充到了十八萬人,倒也不為奇怪。
鍾會不停地募兵,甚至采用強征強募的手段拉壯丁,確實證明了一點,那就是鍾會的怯懦,他或許認為隻有數量足夠的兵馬,才讓他有一種安全感。
但鍾會似乎忽略了重要的一點,民為軍之本,半個荊州,彈丸之地,能養活得了這麽多的軍隊嗎?百姓是軍隊的基礎,軍隊是需要老百姓的賦稅來養活的,沒有龐大的百姓基數,如何才能負擔得起這麽一支龐大的軍隊?
鍾會為了養活這十八萬的軍隊,已經是窮盡其物力財力了,荊州的百姓被層層盤剝,民不聊生,整個荊州的經濟已是趨於崩潰。
鍾會的這一個魏興王,做的是不宜樂乎,但光鮮亮麗的背後,卻潛藏著無數的危機,或許連鍾會都沒有意識到,羊祜的到來,鍾會那逍遙自在的日子,已經是行將末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