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一般。躊躇滿誌的劉淵也在滔天的洪水麵前懵逼了。
連續一個月的交戰,讓屢戰屢敗的劉淵陡然間看到了希望,鐵三角的防線果然是名不虛傳,任憑晉蜀兩軍采用何種的手段,就是無法突破匈奴人鐵三角的防線,戰事拖延下去,對劉淵而言是極為有利的。
蜀軍和晉軍勞師以遠,連續地交戰必然讓他們後勤吃緊,隻要匈奴人堅守下去,挨到冬天,這場大戰們們就可以看到希望。
但突如其來的洪水卻給了劉淵一個措手不及,宛如一盆涼水澆到了劉淵火熱的頭頂之上,把劉淵給澆了個透心涼。
原本隻是下個雨,劉淵倒沒有放在心上,物極必反,久旱必澇,這也不過是常理,沒有什麽可大驚小怪的,但糟就糟在信都城地勢低窪,突遭暴雨的侵襲,整座城池到處都是齊腰深的水,成為了水鄉澤國。
對於這點,劉淵也確實沒有脾氣,當初考慮將信都做為防守核心,最主要的還是看中了信都乃冀州州城的這一點,做為冀州的中樞,這樣的地理位置是無可挑剔的。
但劉淵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信都地勢低窪,極易受到漬澇的侵襲,而現在看來,這無疑是致命的。
可惜劉淵本事再大,也是無力和大自然來抗衡的,他也隻能是將錯就錯,暗暗地祈禱這場暴雨快些停歇。
雨雖然停了,但圍困信都的洪水卻是有增無減,城內城外,俱都成為了一片汪洋,站在信都原本高大的城牆上,現在距離水麵居然隻有丈許的高度,天地之間,白浪滔滔,無數的匈奴兵,在浪裏沉浮,隨波逐流,都無法分辨出是屍體還是活人。
信都城內,除了個別的高樓之外,所有的街道房舍,都淪入了水中,匈奴軍無奈之下,也隻能是全部呆在了城牆之上,原本看起來還挺寬闊的城牆,此刻是人滿為患。
“怎麽迴事,雨都已經停了,為何這洪水還有增無減,繼續上漲?”劉淵有些不解地問道。
有人立刻報道:“啟稟大王,蜀人掘漳水清水二河,引而灌之,故而洪水滔天,有增無減。”
劉淵心中一緊,道:“左賢王何在?扶柳、棗強、南宮三地軍馬何在?”
“剛剛接到稟報,左賢王扶柳遭洪水圍困,不幸遇難,手下三萬餘人馬,全軍覆滅。棗強守軍溺斃也有上萬人,唯有南宮地勢較高,未被淹沒,但卻遭到晉人的圍攻,馬景和唿延攸不敵,後退無路,於是率兵五萬降晉。”
扶柳的地勢較低,加上劉宣的死搬教條,駐守扶柳的三萬騎兵遭到了全軍覆滅,劉宣本人也被洪水給淹死了。
棗強的形勢也差不了太多,蜀軍掘開清河之後,洪水很快地就淹沒了棗強,盡管駐軍撤離得快,但也付出了一萬多人的傷亡代價。
至於南宮守軍,由於南宮的地勢較高,處於信都的上遊,水患之後,這裏反倒成了匈奴人的逃亡之所,聚集了大約五萬左右的匈奴兵馬,除了原本駐守南宮的軍隊之外,還有從棗強和信都那邊逃出來的人馬。
不過南宮雖然沒被水淹,但卻成為了羊祜進攻的目標。
羊祜一開始並不知道劉胤會趁著大雨河水暴漲之際,掘漳河清河來水淹信都,但信都淪為水鄉澤國之後,羊祜很快地捉住機會,對南宮之敵進行了強攻。
這一個多月來,晉軍對南宮攻擊了無數次,一直未能有所突破。這一次趁著大洪水,晉軍是趟水而進,匈奴人陣形大亂,一敗塗地,領軍之將馬景和唿延攸想要退兵,卻被洪水所阻,隻能是率眾而降。
劉淵聞之默然,馬景和唿延攸受形勢所迫,被逼投降,也是無奈之舉,劉淵也不好再問罪,何況馬景唿延攸已經投敵,劉淵就算是想問罪,也是徒之奈何。
最讓劉淵黯然傷心的,還是他的堂叔祖劉宣的陣亡,讓劉淵如失一臂。劉宣能力出眾,在匈奴諸將中,是很少能獨擋一麵的大將,三年來在冀州與晉蜀作戰,一直未處下風,想不到今天卻是黑發人送白發人,讓劉淵很是傷痛惋惜。
仗打到這份上,劉淵已經是無力迴天了,這一場暴雨不但摧毀了匈奴人外圍鐵三角的防禦體係,而且徹底地摧垮了劉淵的信心。
這場戰爭,最後他還是失敗了,劉淵沒有敗在晉軍的手中,也沒有敗在蜀軍的手中,卻匪夷所思地敗給了一場大雨,盡管匈奴人的手中,還有一個被水淹到半牆的信都城,但誰都明白,匈奴人已經是窮途末路,距離失敗,已經是不太遙遠了。
現在信都城已經是廢了,大半個城池都陷入到了水中,劉淵唯一能守住的,就剩這道半截子的城牆了。
至於最後的陣地會不會也淪陷掉,劉淵並不十分地擔心,洪水圍城,雙方遭受的困境也是一樣的,蜀軍再想進攻,那他們必然也隻能是待到洪水退卻之後再想辦法。
至於這信都城,是留還是走,這才是劉淵需要考慮的難題,信都已經成為了一座孤城,再守下去已經沒有什麽意義了。
但關鍵是如果放棄了信都城,那麽下一步將如何走,對劉淵又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這天大地大,何處才可以安身?
水天蒼茫之處,忽地湧出了無數的船隻,雖然不是那種水軍所使用的戰船,隻是些普通的漁船,但數量足夠多的時候,一樣可以彌補船小的劣勢。
船?劉淵頓時心底一陣惡寒,他這才意識到蜀軍還是要一口氣將他吃掉,雖然不清楚蜀軍登船之後的戰力如何,但現在信都的城牆上人滿為患,擁擠不堪,別說是作戰了,就連轉身都變得很困難,這樣的防守形狀,是極其糟糕的,並不是說人多一定有優勢,合理的兵力配置才能守軍發揮出最大的戰力來,現在這種情況下,匈奴人是處境堪。(未完待續。)
連續一個月的交戰,讓屢戰屢敗的劉淵陡然間看到了希望,鐵三角的防線果然是名不虛傳,任憑晉蜀兩軍采用何種的手段,就是無法突破匈奴人鐵三角的防線,戰事拖延下去,對劉淵而言是極為有利的。
蜀軍和晉軍勞師以遠,連續地交戰必然讓他們後勤吃緊,隻要匈奴人堅守下去,挨到冬天,這場大戰們們就可以看到希望。
但突如其來的洪水卻給了劉淵一個措手不及,宛如一盆涼水澆到了劉淵火熱的頭頂之上,把劉淵給澆了個透心涼。
原本隻是下個雨,劉淵倒沒有放在心上,物極必反,久旱必澇,這也不過是常理,沒有什麽可大驚小怪的,但糟就糟在信都城地勢低窪,突遭暴雨的侵襲,整座城池到處都是齊腰深的水,成為了水鄉澤國。
對於這點,劉淵也確實沒有脾氣,當初考慮將信都做為防守核心,最主要的還是看中了信都乃冀州州城的這一點,做為冀州的中樞,這樣的地理位置是無可挑剔的。
但劉淵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信都地勢低窪,極易受到漬澇的侵襲,而現在看來,這無疑是致命的。
可惜劉淵本事再大,也是無力和大自然來抗衡的,他也隻能是將錯就錯,暗暗地祈禱這場暴雨快些停歇。
雨雖然停了,但圍困信都的洪水卻是有增無減,城內城外,俱都成為了一片汪洋,站在信都原本高大的城牆上,現在距離水麵居然隻有丈許的高度,天地之間,白浪滔滔,無數的匈奴兵,在浪裏沉浮,隨波逐流,都無法分辨出是屍體還是活人。
信都城內,除了個別的高樓之外,所有的街道房舍,都淪入了水中,匈奴軍無奈之下,也隻能是全部呆在了城牆之上,原本看起來還挺寬闊的城牆,此刻是人滿為患。
“怎麽迴事,雨都已經停了,為何這洪水還有增無減,繼續上漲?”劉淵有些不解地問道。
有人立刻報道:“啟稟大王,蜀人掘漳水清水二河,引而灌之,故而洪水滔天,有增無減。”
劉淵心中一緊,道:“左賢王何在?扶柳、棗強、南宮三地軍馬何在?”
“剛剛接到稟報,左賢王扶柳遭洪水圍困,不幸遇難,手下三萬餘人馬,全軍覆滅。棗強守軍溺斃也有上萬人,唯有南宮地勢較高,未被淹沒,但卻遭到晉人的圍攻,馬景和唿延攸不敵,後退無路,於是率兵五萬降晉。”
扶柳的地勢較低,加上劉宣的死搬教條,駐守扶柳的三萬騎兵遭到了全軍覆滅,劉宣本人也被洪水給淹死了。
棗強的形勢也差不了太多,蜀軍掘開清河之後,洪水很快地就淹沒了棗強,盡管駐軍撤離得快,但也付出了一萬多人的傷亡代價。
至於南宮守軍,由於南宮的地勢較高,處於信都的上遊,水患之後,這裏反倒成了匈奴人的逃亡之所,聚集了大約五萬左右的匈奴兵馬,除了原本駐守南宮的軍隊之外,還有從棗強和信都那邊逃出來的人馬。
不過南宮雖然沒被水淹,但卻成為了羊祜進攻的目標。
羊祜一開始並不知道劉胤會趁著大雨河水暴漲之際,掘漳河清河來水淹信都,但信都淪為水鄉澤國之後,羊祜很快地捉住機會,對南宮之敵進行了強攻。
這一個多月來,晉軍對南宮攻擊了無數次,一直未能有所突破。這一次趁著大洪水,晉軍是趟水而進,匈奴人陣形大亂,一敗塗地,領軍之將馬景和唿延攸想要退兵,卻被洪水所阻,隻能是率眾而降。
劉淵聞之默然,馬景和唿延攸受形勢所迫,被逼投降,也是無奈之舉,劉淵也不好再問罪,何況馬景唿延攸已經投敵,劉淵就算是想問罪,也是徒之奈何。
最讓劉淵黯然傷心的,還是他的堂叔祖劉宣的陣亡,讓劉淵如失一臂。劉宣能力出眾,在匈奴諸將中,是很少能獨擋一麵的大將,三年來在冀州與晉蜀作戰,一直未處下風,想不到今天卻是黑發人送白發人,讓劉淵很是傷痛惋惜。
仗打到這份上,劉淵已經是無力迴天了,這一場暴雨不但摧毀了匈奴人外圍鐵三角的防禦體係,而且徹底地摧垮了劉淵的信心。
這場戰爭,最後他還是失敗了,劉淵沒有敗在晉軍的手中,也沒有敗在蜀軍的手中,卻匪夷所思地敗給了一場大雨,盡管匈奴人的手中,還有一個被水淹到半牆的信都城,但誰都明白,匈奴人已經是窮途末路,距離失敗,已經是不太遙遠了。
現在信都城已經是廢了,大半個城池都陷入到了水中,劉淵唯一能守住的,就剩這道半截子的城牆了。
至於最後的陣地會不會也淪陷掉,劉淵並不十分地擔心,洪水圍城,雙方遭受的困境也是一樣的,蜀軍再想進攻,那他們必然也隻能是待到洪水退卻之後再想辦法。
至於這信都城,是留還是走,這才是劉淵需要考慮的難題,信都已經成為了一座孤城,再守下去已經沒有什麽意義了。
但關鍵是如果放棄了信都城,那麽下一步將如何走,對劉淵又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這天大地大,何處才可以安身?
水天蒼茫之處,忽地湧出了無數的船隻,雖然不是那種水軍所使用的戰船,隻是些普通的漁船,但數量足夠多的時候,一樣可以彌補船小的劣勢。
船?劉淵頓時心底一陣惡寒,他這才意識到蜀軍還是要一口氣將他吃掉,雖然不清楚蜀軍登船之後的戰力如何,但現在信都的城牆上人滿為患,擁擠不堪,別說是作戰了,就連轉身都變得很困難,這樣的防守形狀,是極其糟糕的,並不是說人多一定有優勢,合理的兵力配置才能守軍發揮出最大的戰力來,現在這種情況下,匈奴人是處境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