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一年二月九日,大夏國於南京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大典,在文武百官的讚拜下,徐晉身著明黃色繡金龍袍,頭戴皇冠,於太和殿中昭告上天,繼而正式登基稱帝,改元“武定”。
登基大典的儀式莊重而複雜,由大夏禮部全權操辦,場麵宏大而熱鬧,三千最精銳的近衛軍被布置在皇宮各要地,用以保障大典的順利舉行。
當聽說新皇準備定都至南京後,江南的百姓無不歡唿雀躍,而兩廣地區卻是一片義憤填膺,尤其是廣州府和桂林府的老百姓,大夥兒都非常的不開心。
在如今的大航海時代,南京是較為理想的政治中樞,此地臨江近海,航運發達,便於控製長三角和珠三角,政令也能更好的輻射到北方,從這點而言便比廣州或桂林強不少。
像廣州也有自身的優點,但離北方實在是太遙遠了,況且一旦將來南洋有變,大夏在馬六甲地區購置的海上長城奔潰,那麽這座沿海城市便會陷入極度危險的境地,而就算麵臨此況,南京卻仍有著不錯的戰略縱深可供周旋。
北方的經濟較為落後,但又有著極低成本的養馬地和大片農耕區,這二者一結合就會產出強大的軍隊。
從曆史上來看,倘若南北經濟差異過大,北方的經濟長期得不到振興,那麽當地便很容易滋生出叛亂勢力,因此定都南京是現階段最好的選擇,比起廣州而言能夠更好的輻射北方。
同樣的道理,倘若定都燕京的話又太北了,不太適宜這個海權時代。
武定元年四月,就在登基大典剛過兩個月之後,另一場盛大的封賞儀式於南京城舉行,並由夏皇徐晉親自坐鎮。
在統一戰爭中大夏誕生了許多赫赫戰功之輩,這些將士的軍功一直按捺不封,便是為了等待今日之慶典,這是一場股權分配。
此前之所以沒有大舉封賞,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那時的明朝還在苟延殘喘,偽順仍在負隅頑抗,肯定會有人不服氣,“憑什麽封他為公,而我就是個候?”
“老子後麵還有機會立功呢!”
而對於那些已經封了爵位的功臣,榮譽到手之後那股衝勁也很容泄掉,直到這時,天下已經大定,此時進行最終封賞,才能讓大家心服口服。
太和殿中鋪滿紅毯,文武百官分列兩側寶相莊嚴,禮部的樂隊則布置在殿內的角落,隨著那些喜氣洋洋的功臣進殿,頓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這場mvp結算儀式便正式開始。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前將軍馬戶功勳卓著,忠勇無匹...”
“朕思爾忠心耿直,為我大夏立下赫赫戰功,故今封馬戶為英國公。”
“後將軍羅延康南定百越,戰功卓越,且為人勤勉忠貞,今封其為梁國公。”
“封左將軍趙仁義為韓國公。”
“封右將軍鄭元秋為宋國公。”
“封吏部尚書顏昭為虞國公...戶部尚書於三為陳國公...”
馬.羅.趙.鄭.顏.於這六人屬於黑風寨時期的元老級人物,這些年皆為大夏立下赫赫功勞,有戰功也有內政之功。
這六人作為大夏的原始股,功勞和資曆都擺在那呢,因此被封做國公眾人都早有預料,值得一提的是,大夏的國公雖然可以世襲罔替與國同休,但卻沒有封地和采邑,更多的則是榮譽稱號。
當然了,作為公爵自然會有較高的政治待遇和一筆不菲的俸祿,這是在所難免的。
國公的稱號徐晉僅頒發了六個,而且都是小國,這是因為接下來的很多年裏,大夏還要向海外擴張,若是一下子封到頭了,以後再立功勳可就沒得封了,就隻能賜異姓王。
這六位大公自然個個驚喜萬分,盡管他們已經身居高位,但沒有人不希望得到大家的敬仰和羨慕,更何況這是光耀門庭的大喜事。
事前徐晉已經跟這些老兄弟通過氣,並告知他們國內不會封藩也不會封地,如果想要領土的話,未來會有機會去海外自己打的。
除了這六位國公之外,徐晉還封了七八個侯爵,比如西平候孟信,此人在遼東戰場上表現出色,降夏之後一直兢兢業業,又替大夏收服了李定國,故而得此嘉獎毫無問題。
秦良玉老夫人在倭國立下不少戰功,被封做武安侯,領朝鮮督撫,孫傳庭被封為安遠侯,領扶桑督撫,雷老豹是為威遠侯,任呂宋督撫。
大夏對於這些地區的控製還不夠完善,而後者又往往遠離本土,繼而叛亂頻發,若遇大亂,鎮守此地的督撫有權調動轄內的所有兵力平叛,一切從效率角度出發。
不過督撫卻不能擅自帶兵離境,否則將會被視作謀逆,一應境外軍事行動都需經過大夏中樞的許可。
除了這些公侯之外,大夏亦誕生了十一名伯爵,例如靖安伯馬祥麟,忠勤伯趙元基,武威伯黎忠.忠勇伯薛光武,淮山伯魏韜,克虜伯李定國等人,俱是立下赫赫戰功之輩。
李定國歸順大夏的時間不長,雖然也立了些戰功,但與那些大夏嫡係元老卻不能相比,再加上此人又極為年輕,故而還是徐晉力排眾議給他討了個封。
大西雖亡,然張獻忠仍帶著一些餘孽在蒙古地區活動,徐晉此舉也是為了安撫李定國,讓他徹底成為大夏的一份子,同時讓這少年感恩戴德。
而在這場封賞大典的後半段,卻出現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角色,首先登場的便是前明末代皇帝朱由檢的封賞。
此人自然是不願意來的,讓這家夥接受新朝的冊封比殺了他還難受,因此在接到召喚時,朱由檢便直接在勞改營裝起了病,好在徐晉也沒計較這些,隻是當場冊封朱由檢為“蓬萊王”。
蓬萊王自然也是沒有封地的,想要得到封地也簡單,先去南海尋找傳說中的蓬萊仙島吧。
大夏之所以對這朱明一家持懷柔態度,主要還是因為這樣做性價比較高,隻要朱由檢一家老小活著,且受到了大夏的冊封,那麽日後再有人想打“反夏複明”的旗號就得琢磨一下合不合適了。
再者,大夏文武中有不少前明降官降將,此舉也能團結和安撫這些人,並且還能彰顯夏皇徐晉的寬宏仁慈。
另外,曲阜孔家的家主孔胤植也出現在了這場盛典中,此人來之前就知道沒啥好事,但又不敢拒絕那位暴君,隻好黑著臉硬著頭皮上陣。
“草民孔胤植參見陛下...”
隨後,在眾人的哄笑聲中此人被夏皇徐晉當眾革去了衍聖公的頭銜,接著又被封為“搖擺侯”,雖然沒有封地和采邑,甚至連俸祿都沒有一文。
但好在是世襲罔替。
登基大典的儀式莊重而複雜,由大夏禮部全權操辦,場麵宏大而熱鬧,三千最精銳的近衛軍被布置在皇宮各要地,用以保障大典的順利舉行。
當聽說新皇準備定都至南京後,江南的百姓無不歡唿雀躍,而兩廣地區卻是一片義憤填膺,尤其是廣州府和桂林府的老百姓,大夥兒都非常的不開心。
在如今的大航海時代,南京是較為理想的政治中樞,此地臨江近海,航運發達,便於控製長三角和珠三角,政令也能更好的輻射到北方,從這點而言便比廣州或桂林強不少。
像廣州也有自身的優點,但離北方實在是太遙遠了,況且一旦將來南洋有變,大夏在馬六甲地區購置的海上長城奔潰,那麽這座沿海城市便會陷入極度危險的境地,而就算麵臨此況,南京卻仍有著不錯的戰略縱深可供周旋。
北方的經濟較為落後,但又有著極低成本的養馬地和大片農耕區,這二者一結合就會產出強大的軍隊。
從曆史上來看,倘若南北經濟差異過大,北方的經濟長期得不到振興,那麽當地便很容易滋生出叛亂勢力,因此定都南京是現階段最好的選擇,比起廣州而言能夠更好的輻射北方。
同樣的道理,倘若定都燕京的話又太北了,不太適宜這個海權時代。
武定元年四月,就在登基大典剛過兩個月之後,另一場盛大的封賞儀式於南京城舉行,並由夏皇徐晉親自坐鎮。
在統一戰爭中大夏誕生了許多赫赫戰功之輩,這些將士的軍功一直按捺不封,便是為了等待今日之慶典,這是一場股權分配。
此前之所以沒有大舉封賞,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那時的明朝還在苟延殘喘,偽順仍在負隅頑抗,肯定會有人不服氣,“憑什麽封他為公,而我就是個候?”
“老子後麵還有機會立功呢!”
而對於那些已經封了爵位的功臣,榮譽到手之後那股衝勁也很容泄掉,直到這時,天下已經大定,此時進行最終封賞,才能讓大家心服口服。
太和殿中鋪滿紅毯,文武百官分列兩側寶相莊嚴,禮部的樂隊則布置在殿內的角落,隨著那些喜氣洋洋的功臣進殿,頓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這場mvp結算儀式便正式開始。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前將軍馬戶功勳卓著,忠勇無匹...”
“朕思爾忠心耿直,為我大夏立下赫赫戰功,故今封馬戶為英國公。”
“後將軍羅延康南定百越,戰功卓越,且為人勤勉忠貞,今封其為梁國公。”
“封左將軍趙仁義為韓國公。”
“封右將軍鄭元秋為宋國公。”
“封吏部尚書顏昭為虞國公...戶部尚書於三為陳國公...”
馬.羅.趙.鄭.顏.於這六人屬於黑風寨時期的元老級人物,這些年皆為大夏立下赫赫功勞,有戰功也有內政之功。
這六人作為大夏的原始股,功勞和資曆都擺在那呢,因此被封做國公眾人都早有預料,值得一提的是,大夏的國公雖然可以世襲罔替與國同休,但卻沒有封地和采邑,更多的則是榮譽稱號。
當然了,作為公爵自然會有較高的政治待遇和一筆不菲的俸祿,這是在所難免的。
國公的稱號徐晉僅頒發了六個,而且都是小國,這是因為接下來的很多年裏,大夏還要向海外擴張,若是一下子封到頭了,以後再立功勳可就沒得封了,就隻能賜異姓王。
這六位大公自然個個驚喜萬分,盡管他們已經身居高位,但沒有人不希望得到大家的敬仰和羨慕,更何況這是光耀門庭的大喜事。
事前徐晉已經跟這些老兄弟通過氣,並告知他們國內不會封藩也不會封地,如果想要領土的話,未來會有機會去海外自己打的。
除了這六位國公之外,徐晉還封了七八個侯爵,比如西平候孟信,此人在遼東戰場上表現出色,降夏之後一直兢兢業業,又替大夏收服了李定國,故而得此嘉獎毫無問題。
秦良玉老夫人在倭國立下不少戰功,被封做武安侯,領朝鮮督撫,孫傳庭被封為安遠侯,領扶桑督撫,雷老豹是為威遠侯,任呂宋督撫。
大夏對於這些地區的控製還不夠完善,而後者又往往遠離本土,繼而叛亂頻發,若遇大亂,鎮守此地的督撫有權調動轄內的所有兵力平叛,一切從效率角度出發。
不過督撫卻不能擅自帶兵離境,否則將會被視作謀逆,一應境外軍事行動都需經過大夏中樞的許可。
除了這些公侯之外,大夏亦誕生了十一名伯爵,例如靖安伯馬祥麟,忠勤伯趙元基,武威伯黎忠.忠勇伯薛光武,淮山伯魏韜,克虜伯李定國等人,俱是立下赫赫戰功之輩。
李定國歸順大夏的時間不長,雖然也立了些戰功,但與那些大夏嫡係元老卻不能相比,再加上此人又極為年輕,故而還是徐晉力排眾議給他討了個封。
大西雖亡,然張獻忠仍帶著一些餘孽在蒙古地區活動,徐晉此舉也是為了安撫李定國,讓他徹底成為大夏的一份子,同時讓這少年感恩戴德。
而在這場封賞大典的後半段,卻出現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角色,首先登場的便是前明末代皇帝朱由檢的封賞。
此人自然是不願意來的,讓這家夥接受新朝的冊封比殺了他還難受,因此在接到召喚時,朱由檢便直接在勞改營裝起了病,好在徐晉也沒計較這些,隻是當場冊封朱由檢為“蓬萊王”。
蓬萊王自然也是沒有封地的,想要得到封地也簡單,先去南海尋找傳說中的蓬萊仙島吧。
大夏之所以對這朱明一家持懷柔態度,主要還是因為這樣做性價比較高,隻要朱由檢一家老小活著,且受到了大夏的冊封,那麽日後再有人想打“反夏複明”的旗號就得琢磨一下合不合適了。
再者,大夏文武中有不少前明降官降將,此舉也能團結和安撫這些人,並且還能彰顯夏皇徐晉的寬宏仁慈。
另外,曲阜孔家的家主孔胤植也出現在了這場盛典中,此人來之前就知道沒啥好事,但又不敢拒絕那位暴君,隻好黑著臉硬著頭皮上陣。
“草民孔胤植參見陛下...”
隨後,在眾人的哄笑聲中此人被夏皇徐晉當眾革去了衍聖公的頭銜,接著又被封為“搖擺侯”,雖然沒有封地和采邑,甚至連俸祿都沒有一文。
但好在是世襲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