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道宗飛劍傳書之後,蕭煜又請來徐振之和南謹仁兩位逍遙境界高手,三人聯手將老僧的修為暫時封印,然後暫押入豫州大營,等待道宗那邊有消息之後,再決定如何處置這位佛門上任主持。
接著蕭煜並未急於返迴北地,而是駐留在豫州大營中。閩行向蕭煜稟報了關於豫州戰事的進展情況,閩行曾親自寫信勸降張海九,同時也加大攻城力度給張海九施壓,這幾日來,張海九已經有所動搖,再不複先前的堅決姿態,亦曾迴信於閩行,不過為了不留痕跡,卻是他人代筆。在閩行看來,張海九的顧慮有兩點,東都家中妻兒老小的性命為其一,獻城投降以後前程仕途如何為其二,偏偏這兩點閩行都做不得主,所以勸降一事就這般拖了下來。
現在西北的官職還未徹底確定下來,其中充斥著大量臨時官職,如總兵官、總督、掌印官等等,但不管怎麽說,張海九在東都的地位與閩行等人在西北的地位相當,他若是投效,即便不能得一個左都督,也要有一個右都督,這樣才能有千金買馬骨的意思。
如果隻給張海九一個虛名,倒也不是不可以,隻不過張海九擔著全家老小的風險,若隻是一個虛名,他未必會願意投效西北。
蕭煜聽完閩行的陳述後,沉默許久,不斷在心底斟酌利弊。平心而論,閩行所說的都是實情,而蕭煜手上也不是沒有官帽子,畢竟隨著林寒返迴草原,勢必會出現一塊權利空白,至於用誰來填補這塊空白,蕭煜還沒有做出決定。退一步來說,隨著藍玉迴歸文官行列,下一步便是搭建一套係統的文官班子,這裏也有大量的官帽子,而且還是將來握有實權的官帽子。
文官和武官必須要形成互相製衡之勢,不能以文製武,也不能任由武人勢大欺壓文官,兩者要形成一種平衡,隻靠一個藍玉是不夠的,要建立一整套文官體係,勢必要將部分可文可武的領兵武官轉為實權文官,這樣既可以削弱分化武官的勢力,又能讓文官的腰杆更硬一些,有足夠的底氣去抗衡武官。
蕭煜緩緩開口道:“我們西北入主中原,就要由打天下轉為坐天下,打天下靠武人,坐天下就要靠文人了,我打算將部分能文能武的武將任命為同級文官,甚至一些實權武將,也可拔高一級轉為文官。咱們若是能入主東都,六部九卿,再加上一個內閣,搭起了整個廟堂的框架。九卿先不去說,王相府轉為內閣,剩下的六部是重中之重,吏、禮、兵、戶、刑、工,六位尚書十二位侍郎,除去有天官之稱的禮部尚書高出一級,為從一品,其他尚書為正二品,侍郎從二品,又以兵部最為特殊,我打算以兵部製衡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有統兵之權卻無調兵之權,而兵部有調兵之權卻無統兵之權,整個兵部職責重大,兵部尚書和兩位兵部侍郎,非常人難以擔任。”
閩行有了幾分了然神色,“王爺的意思是要許給張海九一個文官官職?不過現在我們還沒有入主東都,這些尚書也好,侍郎也罷,都還是鏡中花水中月,張海九未必會答應。”
蕭煜搖頭道:“張海九坐困孤城,眼下已經是被逼到了絕境,他沒有太多和我們討價還價的餘地,而且我會親自給張海九修書一封,利弊盡數言明,若是他歸降,日後少不了一個手掌實權的兵部侍郎官位,張海九未必就不會心動。”
閩行沉聲道:“話又說迴來,若是此人連妻兒老小都可以棄之不顧,那也絕非可以信任重用之輩。”
蕭煜點了點頭,道:“這點我心中有數。”
閩行不再畫蛇添足。
蕭煜說道:“若是張海九不降,務必要在年關之前結束豫州戰事,到那時候,咱們也能過個安穩年。”
閩行正色道:“諾!”
蕭煜提筆寫好書信,裝入信封,封上火漆,然後再交給閩行,“去吧,派人送給張海九。”
——
洛府城內。
張海九獨坐於案前,跳躍的燭火將他的臉色映照的明暗不定。
這幾日,西北軍越來越猛烈的攻勢讓他有些喘不過氣來,或許再過不了多久,自己腳下的這座九朝古都就要失守易主,到那時候自己也要隨之萬劫不複。
到底該何去何從,是時候做出個決斷了。
就在這時,外麵響起一陣急促腳步聲,接著他的心腹走進屋內,手中遞上一封書信,輕聲道:“大人,西北王親筆。”
張海九臉色微變,接過書信,小心翼翼地啟開火漆,將信紙展開。
“張將軍見信如唔,無恙否?久聞將軍大名,才為世出,素有鴻鵠之誌。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位尊權重,何其幸也。如何一旦為困獸之徒,坐守孤城,內無突圍之策,外無援救之兵,又何悲邪!”
“尋君當下之困境,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本王赦罪責功,棄瑕錄用,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將軍之所知,不再多言也。昔時徐林征伐本王,魏遲以為其謀,今日本王不以徐林為疑,待魏禁如心腹,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勳重於當世。夫迷塗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複,先典攸高。今西北功臣名將,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並刑馬作誓,傳之子孫。將軍獨靦顏借命,驅蕭烈之長,寧不哀哉!”
“當今大勢所趨,四方歸心,本王當揮師百萬,總茲戎重,吊民洛汭,伐罪東都,以清君側,還社稷之朗朗乾坤,解百姓於危危倒懸。若遂不改,方思仆言,悔之晚矣。若明時勢,識時務,願棄暗投明,歸順於本王麾下,本王則以兵部侍郎官位待之,待本王入主東都之日,即將軍就任之時。望君其詳之。”
“西北蕭煜。”
接著蕭煜並未急於返迴北地,而是駐留在豫州大營中。閩行向蕭煜稟報了關於豫州戰事的進展情況,閩行曾親自寫信勸降張海九,同時也加大攻城力度給張海九施壓,這幾日來,張海九已經有所動搖,再不複先前的堅決姿態,亦曾迴信於閩行,不過為了不留痕跡,卻是他人代筆。在閩行看來,張海九的顧慮有兩點,東都家中妻兒老小的性命為其一,獻城投降以後前程仕途如何為其二,偏偏這兩點閩行都做不得主,所以勸降一事就這般拖了下來。
現在西北的官職還未徹底確定下來,其中充斥著大量臨時官職,如總兵官、總督、掌印官等等,但不管怎麽說,張海九在東都的地位與閩行等人在西北的地位相當,他若是投效,即便不能得一個左都督,也要有一個右都督,這樣才能有千金買馬骨的意思。
如果隻給張海九一個虛名,倒也不是不可以,隻不過張海九擔著全家老小的風險,若隻是一個虛名,他未必會願意投效西北。
蕭煜聽完閩行的陳述後,沉默許久,不斷在心底斟酌利弊。平心而論,閩行所說的都是實情,而蕭煜手上也不是沒有官帽子,畢竟隨著林寒返迴草原,勢必會出現一塊權利空白,至於用誰來填補這塊空白,蕭煜還沒有做出決定。退一步來說,隨著藍玉迴歸文官行列,下一步便是搭建一套係統的文官班子,這裏也有大量的官帽子,而且還是將來握有實權的官帽子。
文官和武官必須要形成互相製衡之勢,不能以文製武,也不能任由武人勢大欺壓文官,兩者要形成一種平衡,隻靠一個藍玉是不夠的,要建立一整套文官體係,勢必要將部分可文可武的領兵武官轉為實權文官,這樣既可以削弱分化武官的勢力,又能讓文官的腰杆更硬一些,有足夠的底氣去抗衡武官。
蕭煜緩緩開口道:“我們西北入主中原,就要由打天下轉為坐天下,打天下靠武人,坐天下就要靠文人了,我打算將部分能文能武的武將任命為同級文官,甚至一些實權武將,也可拔高一級轉為文官。咱們若是能入主東都,六部九卿,再加上一個內閣,搭起了整個廟堂的框架。九卿先不去說,王相府轉為內閣,剩下的六部是重中之重,吏、禮、兵、戶、刑、工,六位尚書十二位侍郎,除去有天官之稱的禮部尚書高出一級,為從一品,其他尚書為正二品,侍郎從二品,又以兵部最為特殊,我打算以兵部製衡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有統兵之權卻無調兵之權,而兵部有調兵之權卻無統兵之權,整個兵部職責重大,兵部尚書和兩位兵部侍郎,非常人難以擔任。”
閩行有了幾分了然神色,“王爺的意思是要許給張海九一個文官官職?不過現在我們還沒有入主東都,這些尚書也好,侍郎也罷,都還是鏡中花水中月,張海九未必會答應。”
蕭煜搖頭道:“張海九坐困孤城,眼下已經是被逼到了絕境,他沒有太多和我們討價還價的餘地,而且我會親自給張海九修書一封,利弊盡數言明,若是他歸降,日後少不了一個手掌實權的兵部侍郎官位,張海九未必就不會心動。”
閩行沉聲道:“話又說迴來,若是此人連妻兒老小都可以棄之不顧,那也絕非可以信任重用之輩。”
蕭煜點了點頭,道:“這點我心中有數。”
閩行不再畫蛇添足。
蕭煜說道:“若是張海九不降,務必要在年關之前結束豫州戰事,到那時候,咱們也能過個安穩年。”
閩行正色道:“諾!”
蕭煜提筆寫好書信,裝入信封,封上火漆,然後再交給閩行,“去吧,派人送給張海九。”
——
洛府城內。
張海九獨坐於案前,跳躍的燭火將他的臉色映照的明暗不定。
這幾日,西北軍越來越猛烈的攻勢讓他有些喘不過氣來,或許再過不了多久,自己腳下的這座九朝古都就要失守易主,到那時候自己也要隨之萬劫不複。
到底該何去何從,是時候做出個決斷了。
就在這時,外麵響起一陣急促腳步聲,接著他的心腹走進屋內,手中遞上一封書信,輕聲道:“大人,西北王親筆。”
張海九臉色微變,接過書信,小心翼翼地啟開火漆,將信紙展開。
“張將軍見信如唔,無恙否?久聞將軍大名,才為世出,素有鴻鵠之誌。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位尊權重,何其幸也。如何一旦為困獸之徒,坐守孤城,內無突圍之策,外無援救之兵,又何悲邪!”
“尋君當下之困境,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本王赦罪責功,棄瑕錄用,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將軍之所知,不再多言也。昔時徐林征伐本王,魏遲以為其謀,今日本王不以徐林為疑,待魏禁如心腹,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勳重於當世。夫迷塗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複,先典攸高。今西北功臣名將,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並刑馬作誓,傳之子孫。將軍獨靦顏借命,驅蕭烈之長,寧不哀哉!”
“當今大勢所趨,四方歸心,本王當揮師百萬,總茲戎重,吊民洛汭,伐罪東都,以清君側,還社稷之朗朗乾坤,解百姓於危危倒懸。若遂不改,方思仆言,悔之晚矣。若明時勢,識時務,願棄暗投明,歸順於本王麾下,本王則以兵部侍郎官位待之,待本王入主東都之日,即將軍就任之時。望君其詳之。”
“西北蕭煜。”